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200902 親近善士(六)

2020-09-02

20200902  親近善士(六)

  • 聽聞軌理非常重要,所以要依止善知識

供曼達

嗡啊吽 嗡啊吽 

嗡啊吽 嗡啊吽 嗡啊吽

妙香遍塗花散之大地

須彌四洲日月所莊嚴

淨如佛土我樂敬供養

願諸有情共享此淨土

嗡 意當木 古如惹那

曼遮那岡 尼雅達雅昧

因是自己種,果是自己受。

全廣二 251 講 09:32~12:19

所以這「圓滿種中受生」,並不是像看起來那樣 – 出生在王族,地位非常地顯赫,好像生來就與眾不同,沒有那麼簡單!如果去看他的因的話,這是長劫累積的修行結果,所以這個圓滿種中受生,我們就會在心裡邊肅然起敬。因為這是一個修行所感得的圓滿,並不是天生就不平等,他生來就是王子。 [10′02″]

師父在「圓滿種中受生事理」的這一件事上,就讓我們看到:我們看一件事情的角度往往從現世的角度去看,就算過去有因,也不會從無量無邊這樣的時間去看,更不會從一個「他是大乘修行者」的一個角度去看。 [10′26″]

當我們看到阿底峽尊者圓滿受生的這件事的時候,師父大大地改變了我們對這個事情的觀點和看法。在這一件事中,讓我們看到了時間的遼闊,還有一個生命的巨大轉變。因為他從不圓滿到圓滿,都是在變,而這個變的過程中是越變越精彩、越變越無與倫比,直到走到無見頂相 – 難以企及的頂峰。我說的難以企及,是凡夫在因地的時候難以企及,如果刻苦修行的話,也會修成那樣的無見頂相。 [11′09″]

這個章節我也是看了很多次,一直在想:師父在「圓滿種中受生事理」著墨這麼多,到底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介紹一下阿底峽尊者出生在王族非常地顯赫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去找尋有多圓滿、這個圓滿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要解釋這些呢?大家想一想。 [11′39″]

 解釋這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為了讓我們也能夠修集這樣的因?讓我們的心從眼前的這些事上也看一看,實際上我們的生命放在一個時間無量無邊的尺度上 – 時間無量無邊叫不叫一個尺子呢?無量無邊是尺子嗎?尺子好像都有頭有尾,無量無邊也是一個尺子嗎?如果放在這樣的一個長度,去丈量我們生命的圓滿的話,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一些什麼?因為畢竟那些因都是自己種的,果也是自己受的。 [12′19″]

  • 阿底峽尊者「圓滿種中受生」,源自長劫累積的修行結果
  • 從現世的角度去看 v.s. 從無量無邊的時間去看
  • 師父讓我們看到了時間的遼闊,還有生命的巨大轉變
  • 把生命放在時間無量無邊的長度,來丈量生命的圓滿,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一些什麼? 
  • 心跟境界爭鬥就沒有空間,有了心的自由,才會有空間
  • 不論是否相信生命無限,把時間軸線拉開,思惟會有所不同,也會淡化事項的衝擊

因是自己種,果是自己受。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跟真如老師一起虔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走過千生萬世

  • 師長很辛苦地拉著我們
  • 深刻感覺因果都來自己,但沒有善知識,如何種因是不會知道的
  • 三士道,學佛為了成佛
  • 教證二法,相輔相成

回家功課

你喜歡跟著很多老師學習,還是只跟著少數幾位學習?原因是什麼?

手抄#3 P5L12~P8L11

【 博朵瓦與公巴仁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

廣論: P29 LL6

音檔: 17A 08:01 – 10:56

          說:那二者當中哪一個好啊?

手抄: #3 P7 L4~P8 LL4

師父說:

沒有修,動不動就看見別人的過錯。這個時候,學敦巴尊者的方式比較好。

#2 P252LL4- 253L2

廣論練功房

正因為條件差,所以要努力增上,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 碰到困難時,跟師父說說話,因為師父是常敗將軍,從來沒放棄,所以師父不會讓我們放棄。在可上可下時,選擇向上一步

真正重要是先要求自己成為具相弟子

科判表五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  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  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  彼應如何依師軌理

華嚴九心

  • 孝子心:觀父容顏
  • 金剛心:不離不棄
  • 大地心:承擔志業
  • 輪圍山心:苦惱不動
  • 世間僕使心:恭敬不疑
  • 除穢人心: 斷除我慢
  • 乘心:勇於受持
  • 犬心:毀罵無忿
  • 船心:往來無厭

廣論原文(P29LL3-P30L10)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當為莊嚴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初中分三,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今初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華嚴經》中說,要以九種心 (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輪圍山心、世間僕使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 來親近承事善知識,而這九種心是能完全含攝親近與承事善知識所應該具備的意樂的綱要。這九種心又可歸納為四大項。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第一、孝子心。捨棄自己的想法與愛好,完全順從善知識的教導而行,就好像世間的孝子一樣。這是說像孝子於一切所做,並非隨著自己意願 –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觀察父親的喜怒容顏,順從父親的心意而行,不做任何違逆的事。我們親近善知識時的心態也應當如此,隨時善巧的對善知識察言觀色,依照他的教導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也說,「在任何情況下,弟子都應該捨棄自己的自在,隨順善知識的心意而行。」這裡也說明,只有在具備德相的善知識面前才能這樣做,在其他人的跟前,就不能隨便以孝子心任由他人牽著鼻子走。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第二、金剛心。在任何情況下,親近善知識的心是任誰也無法從中破壞的,就像金剛一般堅固,即使是邪魔惡友等從中挑撥,也無法摧破離間上師和弟子間親密的師徒關係。《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說,「對上師的信心要非常堅固,不可反覆無常,今天親密,明天疏遠。」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第三、大地心,要擔負起善知識一切事業重擔。就是要如大地般承載萬物不覺勞苦,弟子為師長擔負一切事業重擔,完全沒有推延懈怠。如博朶瓦教導開示慬哦瓦諸弟子時說:「你們能夠遇到這樣的大菩薩,我們的善知識,實在是你們很大的福報啊!一定要順從善知識的教導,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個負擔,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最好的莊嚴(最殊勝的榮耀)哪!」

  • 圓滿教授,不要輕輕放過
  • 已承受法恩,教授內容是成佛修行精要
  • 修行成就,完全靠圓滿教法
  • 九心有次第
  • 先放掉自己,不是配自己胃口,跟著善知識,否則頻道對不上
  • 再來要很堅定,像金剛,無堅不摧
  • 承擔時有許多挑戰(此舉六心)
  • 九心收攝為四:棄自自在、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如是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 廣論: P30L2
  • 音檔: 17A 22:12 –25:43

             上面說像孝子,那是對父子之間….。

  • 手抄: #3 P14 LL4-P16 L7

四依四不依

  • 依法不依人
  • 依義不依語
  • 依智不依識
  •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孝經》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此卿大夫子孝也。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討論題

什麼人會讓你捨自意?

我會不會愈來愈不理睬父母的意見?為什麼?

  • 大家各退一步,各有角色,讓事情可以圓滿
  • 對他有所求時可以捨自意、有人很厲害想學。現在是德性高的人會讓自己捨自意,其心靈層次和世間不一樣
  • 對自己的父親會捨自意,爸爸很忙,不常在家。爸爸教自己坐車在後座不可以喊累;在別人家裡做客,人家有傭人也要幫忙。師父教的也會讓自己捨自意
  • 從小學習自己要幹嘛,也只想著自己。其實沒有真的捨自意,只是妥協。學習佛法,從懂得依止廣論和師長而捨自意
  • 小時對父母的話聽從、接受。隨年齡增長,自覺懂得多,對父母想法不一定聽。求學聽老師,因為老師懂得比自己多;出社會覺得懂得越多,除非有所求,貌似放棄自己的想法。直到學習佛法,因為什麼都不懂,師父、上師說的,自己想學,也是糾正自己,而慢慢修正自己而放掉自己的意見
  • 班長:捨自意和妥協的距離有多遠?妥協是捨自意的過程。捨自意,棄自自在、捨於尊重。具力業門:三寶、師長、父母等恩德田

孝子心

  • 棄自自在,觀父容顏

廣論 P30L1

你會為一點小事抱怨父母嗎?

  • 回家要練習

善行分享

  • 自己不做善行分享,因為覺得一切都是很自然的,自己透過懺悔,希望能夠捨自意,想把自己的想法捨棄掉,去做善行分享
  • 一起拜佛,自作教他力量更大

每週一句 8/20 – 9/02:

【一切時處普攝護  諸善知識真佛身  但觀功德毋尋過  並念大恩求加持】 

  (三十八攝頌  第二偈   親近善士)

每週一句 9/03 – 9/09: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1)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2)誰亦 不能離其親愛 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3)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 (4)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如輪圍山心、世間僕使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 (P29.LL1-P31LL6)

女兒的化妝舞會

廣論原文(P30LL5-P30L8)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無厭患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輪圍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

承担了師長的志業以後,該怎麼做呢?此中又包含了九心中的其餘六心:第四、輪圍山心,如輪圍山如如不動一樣,不管碰到任何的困難苦惱,對師長的信心絕不動搖。慬哦瓦住在汝巴的時候,天氣極為寒冷,公巴德熾身體因而日益衰弱,於是就和依怙童(其依止的師長─慬哦瓦)商量去留的問題。依怙童就告訴公巴德熾說:「若是要享受安樂臥具,我們曾經多次住過最尊貴的宮殿,然而能親近大乘的善知識,聽聞究竟圓滿正法,則是到現在才獲得這個機會,所以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第五、世間僕役心。雖然做的是一切卑微的工作,但心中沒有任何的羞慚或疑慮,總是認真的去做。就像有一次,阿底峽尊者去後藏,一個有許多譯師和智者集會的道場,會場地上正好有一灘泥水,敦巴尊者看見那灘污泥,馬上脫下自己的衣服掃除泥穢,也不知從那裡取來乾淨的白土覆蓋上去,又在阿底峽尊者座前做了一個供養上師的壇城。阿底峽尊者笑著說:「真稀奇呀!在印度也有像你這樣的修行人啊!」

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遍生,抑於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第六、除穢人心。也就是斷除一切驕慢及輕蔑心。在善知識面前,應該自處於低劣位置,恭敬地跟他學習。如同善知識敦巴所說:「在我慢的高山上,無法流出功德水。」慬哦瓦也說:「初春的時候,應當觀察是先看到山頂高峰的一片翠綠,還是先看到山下溝坑低窪處的綠芽?」

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第七、乘心。就像車子一樣,可以承載所有的東西。對於善知識交代的事,雖然很繁重、困難,也要勇悍地承擔起來。

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如朵瓏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第八、犬心。像忠狗對主人的打罵,牠還是不會離棄主人。對於善知識的苛責怒罵,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怨恨。如朵壠巴對待他的一位弟子-善知識畫師,每次來拜見便會呵責。畫師的弟子口娘摩瓦說:「這位上師對我們師徒好像特別會發脾氣。」畫師告訴他說:「你聽起來覺得他是在呵責嗎?對我而言,我每次受到上師這樣的賜教,就如同得到一次黑茹迦(示現忿怒相的本尊)的加持一樣。」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八千頌》說:「若是說法的師長對求法者,現出好像瞋、忿、指責的樣子,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想差了,對師長不但不應起退心,還應該更加堅定希求正法,並對師長依然敬重不厭棄、亦步亦趨地跟隨師長學習。」

如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第九、船心。對於善知識交付的事情,不論負載多少,不論來來回回多少趟,沒有一點疲厭。

  • 弟子親近師長,心裡應有的行相
  • 依估笑日,依四家合注應該沒有笑

回家功課

荷負尊重一切事業擔,如大地心。我要如何學習承擔呢?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