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海明月近來強調業果正見,是修行的重點。在奢摩他前都是業果見的學習
- 走進你設計的未來
- 用正知見設計我們的未來
- 廣發正願 》將來一定要成辦的事 》就是我的未來
- 願會引生朝著願望的行動。 變成你走向這件事的命運
- 佛法是教我們轉變命運,或者說掌握命運的善巧方便
- 願不是空想,願是一定會走進的那個明天! 》佛果
- 用正知見在每一個不了解的地方的深進方便。
- 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走進你設計的未來
- 廣要把所有的有情放在心上
- 現在的因,是我們最大的決斷,代表我們的未來
- 我們所有被宗大師饒益
- 宗大師為大志菩薩時,發願在不淨五濁惡世救渡眾生,大地震動,因此被稱為大志菩薩,這就是真實的廣發正願
- 要在現在的因裡,要設計對,要成就佛果,一步步往上走
- 法布施 》身布施 》財布施
- 意樂因智慧而會形成差異
- 異熟、等流、增上
- 異熟為異時、異地、異性,如虛雲老和尚相傳為憨山大師的化身
- 每個人都會有習氣,如班長小時候不吃肉,但吃魚;吃肉但不吃豬肉,應該都是過去的等流帶過來的
- 要改變命運只能從造作等流入手
- 有位上座法師年紀大才出家,出家後一直生病。師父對此 說是重罪輕報,不用去其他也方受苦
- 要小心邪見,有些看似清淨卻不清淨,乃共業所成
- 引業、滿業/定受、不定受
- 引:引到善惡趣的根本因
- 滿:在異熟果中的增上環境,等流包含在其中
- 引滿有四種狀況(引好滿好/引好滿不好/引不好滿好/引不好滿不好)
- 幫助北車的大哥大姐,就是希望他們未來的引滿業都能圓滿
- 定受和不定受,並非不定受就可以隨便做
- 不定受,要思考如何避免從不定受變成定受
- 夢中造作是等流
- 無知雖不感果,但也可能成為習性
- 睡覺雖無記,但懶惰的心仍會感果
- 懊悔、對治是最重要的對治法
- 師父提醒心的行相非常細微
- 心裡嘀咕是一種尋伺,其會增長
- 同學幫人作保,遇到有人不還錢,同學的想法是想對方生命可以得到正向的幫助
- 意業起了就已完成
- 思了做,沒有做了不增長
- 覺得做了不會有什麼後果,反而要更小心
- 顧/不顧今生;利益/損害心;顧惜/不顧惜三寶;顧惜/不顧惜父母
- 定受業中,依感果時間可分為三
- 要引經據典,再轉為白話,不要只會一招
- 正願是從正思惟而一定要做到的願,有力量,可以救拔我
- 想浮浮泛泛時,會把我救回來
- 願可以利自利他,即使失去生命也要做到
- 空想是拿香對拜
- 真的誠心,四句偈才會有力量
- 廣發正願,是大乘發心,願是因,是我們的未來,發的願會是果,是現實究竟。會有目標、行動,未來會產生結果
- 空想和正願在正知見的不同,要依總體道次第而發
- 正願的願,是未來、比較遠的。在世間修會有很多事,但未來要有遠大的目標,從當班長到成佛
- 自己面對到的,內心的燈,可以指引自己和他人。自己為了保護朋友而有作為。從二重因果來看,自己一定要轉折增上。太陽出來,黑暗不得不亮
- 心裡的正能量,不僅指引自己也指引別人
- 正願的內心行相,是正知正念。依止善知識的前提下,跟隨四大步驟,行進時,要有正知正念
- 世間的PDCA,要用什麼check? 前提有依止善知識(老師做什麼決定),以及知深進方便,要往上往善
- 要有業果見的淨罪集資,廣發正願
- 師父在開示十種不增長的業時,告訴我們修行人要淨化以往所造,要靠其中那兩點? (手抄#8 )
- 廣海明月中老師開示「掌握當下心念,就掌握了未來」,重點在「做到」
- 遂於其因 》將來你「能做到」的因
- 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
- 因的定義 》有力能生、能生果的種子或力量,有點像動
- 現在不能做的緣起下,存在著一個能做的因。
- 將來能夠成為那個果的因就在眼前。 》在每一個做不到的當下!》每一念都可以轉過來
- 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 。》不會看到果
- 至尊度母為阿底峽尊者最重要的本尊之一,此讚皈敬度母愍念救度眾生的功德,以及度母的相好莊嚴。同時也勸勵行者,諸凡至心禮讚者,必能澄淨內心,救諸苦厄,得度母攝授而速成正果。行者依於此讚,思惟讚歎度母功德,必能功不唐捐。
- 看到勝鬘班練習這首讚頌,覺得很讚歎
- 也覺得心力很被提策
- 發願、發心方向要正確
- 願力超過以往的業力,業力就轉動了
- 讓有力能力的發心,可以很強猛
- 要有善知識才能知道知入處、知深進方便
- 如理聽聞,皈依、依師是同一件事
- 沒有依止善知識,就沒有道次第
- 正皈依,要皈依法,依於業果正見,沒有業果,皈依會明明滅滅 》取捨所行
- 黑業不是反過來就是白業,但不做黑業,就有可能做白業
- 異熟、等流、增上
- 領受等流,因為以前造的,現在會感得同樣的等流
- 班長以前護持很多,包含參與全球的大會。最近女兒看到班長全力護持,但沒有力氣上課。之後被師姐提醒,團體有這麼多單位,哪個單位最重要?淨智為基本,因此母班的課不能落掉。不論在世間,或要護持,因地要種好,未來領受等流會一直重覆。從此就很認真上課,並護持班級。根本沒做到,其他就很難
- 如何看一棵樹根多寬、多深?一棵檥的高度、寬度都和根本一樣
- 造作是串習而來的習氣
- 要注意能做到善果的因
- 生命要改變,從等流果
- 因為有取捨,不隨著感受,斷愛取,未來即可不同
- 減少葷食,因為共業,會感得不好之果
- 增上果 》外環境的果報
- 邪見是最嚴重的 》很多我們覺得很棒的,其實並非如此
- 師父在開示完增上果後,告訴我們「要從這個地方改過來」,請問是要從那個地方改過來?(手抄#8 P47L3~P50L6 )》我們是邪見的奴隸
- 在共業中可以造別業?可以,從造作等流改
- 從毒雨公案,在共業中可以有個別的造作?在起心動念中,不要跟錯誤的念頭轉,要從那個地方改過來 》是造作等流的概念
- 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 》在因地上要造什麼樣的果?
- 勝善心:超勝
- 靜息:防護、止持 方便:方法
- 貪多不好?貪善法欲很好
- 聲聞、緣覺也有悲心,只是不是大悲心,不是廣發弘願,是大乘發願
- 要檢擇是否為成佛而做?
- 不論貓、狗、鳥等,即便圓滿因很好,但引業不好,而牠們能做的事如此有限,不像人可以有思惟、勇健、梵行
- 等流會一直帶下去,除非在造作中改變
- 一個種子不會長出一個森林,一個業只能引一生
- 以前會抱怨老板種種不是,現在換了工作,變成被屬下抱怨。現在會感恩以前的老板和屬下。要努力學習,現在做的就是我的未來
- 淨智在推廣澈見APP定課,會策勵自己。平時要保有正念不易,唯一的方法是要記得淨罪集資,心定了才能廣發正願。知深進方便的其中一個方法是用定課,至少每天拜懺,可以淨罪集資,並把七支走一遍,有前行、正行、結行。心力比較容易提策。另外,頌經可以訓練自己的定
- 會持續來上課,雖然上課內容不太理解,但自己的動力在可以載班長回家。班長鼓勵要我回來上課,還說要來家裡幫我補課。自己喜歡和同學多一點時間相處,讓自己得以成長。讓自己要捨得,從要得到回報,現在轉念,不求現世,讓心裡很痛快
- 確診時,身體沒什麼感覺。一天聽兩三次廣海明月,收穫也很大
- 老天給我們的苦,是我們承受的了的。自己承受的苦,是想讓自己成就更好的未來。最近有個煩惱,因為有個群組,在群組裡有人會學習,並Copy成另一種型態,並成競爭者。這件事該如何用法思惟?班長說起碼他們跟對人學習,讓自己的心量變大。不會再想對方在模仿或是競爭對手,而讓自己的高度變高,可以讓自己的未來更美好
- 如何做好現在,跟著誰學習。自己無法預測自己的未來
- 雖然業果是極隱蔽分,但有些事情可以看出來。看到同學頌心經,感覺像是僧團在頌,這也是可以看到自己的未來
- 師父在開示「廣發宏願,不捨棄一切有情」時,提策我們眼前從那裡做起?(手抄#8 P61L6~P63L2)
- 從種因檢擇,不要在果相上打轉
- 不抱怨往昔,要檢擇,在造作等流上改變
- 因是方向
- 在學制中,有善知識幫我們把路舖設好,我們才能有次第、系統的學習
- 修學佛法真正的業,中心在哪裡? 》當下這個心念 》「思心所」
- 業是一個前進著的心態
- 心念
- 常常聽師父講課,認真地觀察自己的行為 》走到你最想要的結果
20220921 深信業果(十三)
廣海明月 457講 00:00 -02:40
接著師父講了「廣發正願」,然後講了「願」和「向」的相似和不同之處。談到願的時候,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是將來一定要成辦的一件事情?這樣說可以理解。但你說:「我發的願就是我的未來。」這樣可以嗎?你相信你發的願是你的未來嗎?很多人發願覺得就是發願而已,但是這個願會引生什麼?「遂於其因,集資、淨障」,它會引生朝著這個願望的一個行動,它就會變成你走向這件事的命運,變成現實到眼前來,這件事非常地科幻!因為未來完全是構思的,構思完了之後你去做,做完之後未來就是你構思的那種樣子。因為佛法是教我們轉變命運,或者說掌握命運的善巧方便 – 你走進你自己設計好的未來,那種未來最好是一點苦都沒有的,所有的快樂都圓滿,那就是佛果嘛!
此處的發願和迴向,師父用了:你為了賺到去美國的錢、買飛機票,所以你去賺,對吧?就是我發願成佛,然後我就會集資糧;但是我集到資糧之後迴向,馬上就兌現!所以迴向是做了善行要迴向。發願是什麼?是還沒有,但是發願是因的第一步,有沒有發現?其實發願都在心念上,有的人也會行之於什麼?口中誦出來,或者在佛前發出來,或者跟上師發,這是還沒有好像很多迴向的東西之前就發了,這件事是不是行動的第一步?
這件事我們要深思:「廣發正願」有沒有用?這個正願有一天會不會變成我的現實、我的眼前?現在是未來,有一天它會變成我的眼前,我就在我的願裡。願不是空想,願是一定會走進的那個明天!
那我們一定會走進的那個明天就是什麼?就是親近善知識之後,知善巧方便- 了解全圓的道次第最究竟達到的那個佛果。
接著這一段講完之後,師父說:「知深進方便。」那麼在每一個不了解的地方的深進方便,是不是「遂於其因,廣發正願,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呢?應該是這樣的吧!其實這裡邊就是一個正知見,對吧?
老師的叮嚀
佛法是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作為修學的佛弟子,應該努力把它弘揚、傳持」日常老和尚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淨遠法師領唱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皈敬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傑仁波切(二)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回家功課
師父在開示「廣發宏願,不捨棄一切有情」時,提策我們眼前從那裡做起? (手抄#8 P61L6~P63L2)
科判表六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起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 趣入聖教之門淨修皈依
辛二 一切善樂根本發深忍信
思總業果
思別業果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138L5- P139L1 )
思惟白業果分二,~ 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定不定受業者,如《本地分》云,「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作與增長所有差別者,即前論云,「云何作業,謂若思業或思惟已身語所起。」又云,「增長業者,除十種業,謂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害,十對治所損。除此十種業所餘諸業。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
決定會領受與不一定會領受的業,如同《本地分》中所說:「決定會領受的業,是指故意造作與增長的業;不一定會領受的業,是指故意造作而不去增長業。」造作與增長的差異,如同前論所說:「什麼是造作的業?是指思已業,或是經過思惟之後,以身語發起行動。」又說:「增長業,是指除了十種行相的業,亦即:在1.夢境中所作;2.無知而作;3.不是故意要作;4.力量不強而且不是持續地作;5.失誤而作;6.由於遺忘而作;7.出於被迫而作;8.本質屬於無記;9.被懊悔抵消;10.被對治品抵消。除了這十種行相的業以外,其他的業都是增長業。不增長的業,指的便是上述十種業。」
《攝決擇分》亦說四句:一作殺生而非增長,謂無識別所作,夢中所作,非故思作,自無樂欲他逼令作,若有暫作,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懇責厭離,正受律儀,令彼薄弱,未與異熟,便起世間所有離欲,損彼種子及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二增長而非作者,為害生故,於長夜中,數隨尋伺,然未殺生。三作而增長者,謂除前二句一切殺生。四非作非增長者,謂除前三。增長而非作者,從不與取乃至綺語,隨其所應如殺應知。於意三中,無第二句,於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攝決擇分》中也提到四種情形:一、造作而不增長的殺生業,是指因為不擅長而作。在夢中所作:不是蓄意要作;沒有意願而被他人迫使去作;只作了一次,之後又以強烈的悔意與深知過患之心摧壞惡業,受持能斷的律儀而將之削減到極其微薄;尚未感生異熟,便藉由世間的離欲,壓制其種子;以及藉由出世間的能斷之道徹底破壞種子。
二、增長而不造作,是指為了殺害生命而長期思索,然而尚未殺害。三、造作而增長,除了前面那兩種情形以外,所有具備前行、正行、完結三者的殺生。四、不造作而且不增長,是指這三種以外的情形。從不與而取到綺語之間,同樣也應當按照相對應的情況而了解。三種意業中沒有在此提到的第二種增長而不造作的情形,而第一種造作而不增長業的情形當中,也沒有非蓄意而作,以及受他人指使而作。
廣論原文(P139L2- P139LL4 )
決定受中,~ 即前前成熟。
決定受中,依受果時分三。其中現法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本地分》說此復有八,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作諸善法。如是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增上慈悲。又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必定領受當中,從感果時間的角度分為三種。其中現法受,是指業的果報在當生就會成熟。《本地分》則提到,這又可分為顧惜今生與不顧惜今生二者、利益心與損害心二者、對三寶等懷著損害心與信心二者、利益與損害父母等二者,共有八種。於非常顧惜身體、受用與三有的心念所造作的不善業,在今生就會感果。或由非常不顧惜這些的心念而造作善業。同樣地,對有情懷著非常想要害的心,以及非常悲憫、想要利益的心;另外非常想要迫害三寶與上師等的心,以及對他們懷菩強烈的信仰與勝解的心念等;還有瞋惱父母上師等恩人而不報恩的心念所造的不善業,在今生就會感果;而真摯地回饋報恩的心念所造的善業,在今生就會感果。(順生受:是指在第二生感果。順後受:則是指在第三世以後成熟。)
現法受 – 於現世即受彼業之果
順生受 – 於第二世承受其果
順後受 – 於第三世後方受其果
於相續中,現有眾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於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復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釋》所引頌云,「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眾多存在於心續中的善不善業,其成熟方式為:哪一個業較重,就會最先成熟;如果輕重相等,哪一個在臨終時現起,就會先成熟。如果在這點上也相等,則視何者串習得較為強烈。如果在點上還是相等,當初先造作哪一個,就會先行成熟。如同《俱舍釋》中引經文道:「存在於心續的眾多業,在輪迴當中感果的方式,其中哪個為重、哪個靠近、哪個熟習、哪個先作,其中越是前者就越先成熟。」
討論題
「廣發正願」中的「正願」內心的行相是什麼?
我們要如何分辨,我的期望是「正願」還是「空想」?
同學分享
真如老師開示
廣海明月 457講(02:40 – 05:07)
廣發正願 : 我要成為你那樣。
「廣發正願」,其實對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我們是一向忽略廣發正願,比如說看見別人布施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我們會覺得:啊!沒錢,我不會布施那麼多。或是看見別人在辯論場上橫掃千軍,把所有的宗都「嚓」倒了,然後說:「啊,你太厲害了!」你不會發個願說:「我也要像你一樣!」念觀世音菩薩就是:「啊!觀世音菩薩,我也要像你一樣!」「普賢菩薩,我也要像你一樣!」「文殊菩薩,我也要像你一樣!」「啊!釋迦牟尼佛,我要像你那樣!阿彌陀佛,我也要像你一樣!」因為你給了我一種啟示。這種啟示是什麼?我要成為你那樣!
所以這個願,可能最需要注視的就是這個正願和空想,我們有的時候會把它當作是同樣的東西。願是能生果的這個因的起步,或者說它就是個因,沒有這樣的認識吧?這個願是生動的、是有力的、是能引生出非常非常大的一個行動,或者說能改變命運的一個願。
那麼沒做之前我們不會發,但是做了之後會不會迴向呢?通常都會忽略。有的時候就愛迴向眼前的。可是迴向眼前的,也就三世怨就沒了!那為什麼不迴向於佛果?迴向佛果,那我眼前還能實現嗎?可以的!怎麼樣把一滴水能夠盡未來際不乾涸呢?就是把它放進大海。我們那個善如果是一滴水的話,迴向於佛果,佛果就是一個大海,它可以在盡未來際受用永不枯竭,這多美!佛法這個是非常深刻又很優美的一件事情!可以用這麼美的方式改變命運,完全從思想做起。聽起來有點科幻、有點玄妙,但是它多接地氣啊!
就是你發願不用跟誰付錢,自己想通了你就可以發呀!發完了集資糧,你懷著積聚資糧的願心去做很多善行,它也是積聚資糧;你懷著淨化業障的願心去做一切善行,這都是淨化。所以等於一天二六時中全部都在這個裡邊,你根本就不會離開廣發正願、積資糧、淨障,然後迴向,不會離開這些,所以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
1.行動的第一步,也是因的第一步:
就是「廣發正願。」 》因在果中,果在因中
2.行動的第二步:
就是「遂於其因,集資、淨障。」和廣發正願,輾轉增上
3.行動第三步:
迴向。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9/15 – 09/21:
【 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 廣論P137L7 )
每週一句 09/22 – 10/05:
【 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 ( 廣論P139LL4 )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第40偈 ~ 第46偈 有七願澡漱盥洗 時願
第47偈 ~ 101偈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 時願
第47偈~第 58偈 有十二願遊道路 。
第59偈~第 77偈 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第78偈~第101偈 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淨行品第五十六偈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ㄅㄣˋ,獲清淨法。」
宣化上人開示
見路多塵:你在見著路上很多塵土的時候。
那麼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這也要發願。
就遠離塵坌ㄅㄣˋ :遠離這塵以免掉到自己身上。從上邊掉到下邊,這叫坌。
獲清淨法:得到一種清淨的妙法,沒有那麼多塵土了。
如俊法師開示
你可以選擇不要被業卡住 – 如俊法師
回家功課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20220914 深信業果(十二)
當下就有將來能做到的因
廣海明月 456講 02:21 -04:48
這一段是接著上面「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然後「遂於其因」,這樣想了之後,我們會在它的因上努力。注意喔!這個「因」,大家要仔細看一下!師父說:「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這句話仔細看一下,會不會覺得不習慣?「什麼因?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我們應該變成說:「什麼因啊?」將來你能夠達到那個果的因,對不對?師父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後面就過來了。
其實這樣的思考方式,是沒有學教典之前的人很難習慣的思考方式,就是「因」 – 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因上。「因」它的定義就是有力能生、能生果,所以這個因不是因為,它是一個能生果的什麼?種子或者力量,而且它是在什麼?它是一個有力能生,好像有點像動作這樣的一個。
我們對於不能做的那個事情,覺得能力不夠啊、或者因緣不夠,多半都會歸結:那現在是不能做的!沒有想到在現在不能做的緣起下,會存在著一個能做的因。注意喔!這個因通常不存在我們的觀察中,尤其是在完全沒有能力做或者四面楚歌的時候,我們並不認為真的有一個因掩藏在這裡邊。這句話非常地醒目!
那麼到底是什麼「因」呢?就是將來我們能夠成為那個果的因就在眼前。就在眼前嗎?就在此時嗎?就在每一個做不到的那個當下!師父說:「假定你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障礙的果,意思是什麼?就是只能看到障礙,不會看到果,對吧?「現在如果說你準備相順的因」,到那個時候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要淨除罪障;罪障淨除了,然後還要積聚資糧。
老師的叮嚀
改變從心念開始!改變從我做起!讓每個心念知道要朝向哪個方向
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佛法是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作為修學的佛弟子,應該努力把它弘揚、傳持」日常老和尚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淨遠法師領唱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皈敬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讚頌度母讚(二)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回家功課
科判表六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起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 趣入聖教之門淨修皈依
辛二 一切善樂根本發深忍信
思總業果
思別業果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136L9- P137L6 )
思惟白業果分二,~ 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思惟白業果分二,一、白業,二、果。 今初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思惟白業果分二:一、白業;二、白果。
《本地分》中說:「將殺生、不與取、邪淫認為是過失,具備這樣的善心而實踐正確地防護這些的加行,以及徹底防護的身業。上述也同樣對應於四種語業及三種意業,差別在於稱之為語業以及意業。」因此事、意樂,加行與究竟,都要適當地對應。如果以斷除殺生的業道為例:事,指其他有情;意樂,指看見過失而想要斷除之心;加行,指正確防護殺生的行為;究竟,則是圓滿正確防護的身業。依著這樣的道理,其他業也應當了知。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果報分三:異熟果,是指藉由下中上等的善業,投生為人、欲界天、神,以及上二界的天神。等流果及增上果,則是對應於不善的反面。《十地經》提到:藉由這十善,畏懼輪迴、遠離大悲心,在最後一生,隨著他人說法的聲音而修持,由此成就聲聞的果位。另外,不具大悲心,在最後一生,不受他人影響、不依賴於說法,想要獨自覺悟,了知緣起以進行修習而成就獨覺。
另外,在這十種之上,懷著大悲心、善巧與大願,永遠不放棄一切有情,以如此寬廣的心懷,緣著佛陀最廣大的智慧 – 圓滿菩提,而進行修習,便能就一切菩薩地與波羅蜜多。藉由傾力修習這一切,從而成就一切佛法。如上所述,這兩類十種業道及其果報的解釋,凡是其他典籍中沒有清晰說明的部分,一切都是依照《本地分》及《攝決擇分》的意旨而解說。
廣論原文(P137L7- P138L4 )
第三顯示業餘差別,~ 多生種子。
三顯示業餘差別中,引滿差別者。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諸能滿者,則無決定。於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顏貌醜陋,短壽多疾,匱乏財等是不善作。於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謂於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於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
第三顯示業的其他差別,(其中分三:1.引滿;2.決定與不决定;3.哪種果報最先成熟。) 1.引滿的差別:引生善趣的業是善法,引生惡趣的業則是不善法。能圓滿的業則不固定,在善趣中,也有肢節殘缺、五根不全、膚色醜惡、短命、多病,以及貧窮等,這些是由於不善所導致;畜生及餓鬼當中也有財富圓滿的,這是由善業所導致。既然如此,由能引的善業所引生當中,便有能滿的善業所圓滿,與能滿的不善業所圓滿兩種;由能引的不善業所引生當中,也有由能滿的不善業所圓滿,與能滿的善業所圓滿兩種,共有四種形。
《集論》云:「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於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俱舍論》云:「由一引一生,能滿則眾多。」謂由一業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眾多共引一生。諸能滿中,則有眾多。《集論》則說,頗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一生。又有諸業,唯有一業牽引多生,頗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一生。亦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多生,釋中說云:「有由一剎那業,唯能長養一世異熟種子。及由彼業而能長養多世異熟種子,有由多剎那業,唯能數數長養一世種子。及由眾多互相觀待,而能數數長養輾轉多生種子。」
引生與圓滿的道理:《集論》中說:「由於善不善業,前者導致投生於善趣,以及後者導致惡趣,應當曉得其中有能引生及能夠圓滿的業。能引生,是導致引生所引生異熟;能夠圓滿,是導致投生之後,領受喜愛與不喜愛的業」(《俱舍論》主張一個只能引出一生)《俱舍論》中說:「一個業只能引出一生,能圓滿的則很多。」是提到由一個業引出一生,而不會引出許多生,能圓滿業則有許多;也不會由許多業引出一個身體。
(《集論》主張可以引出眾多)《集論》則說:「既有由一個業引出一個身體的業,也有一個引出許多身體的業:既有由許多業引出一個身體的業,也有由許多業引出許多身體的業。」《釋論》中解釋:藉由一刹那的業,亦即一個業,僅僅滋長一生的異熟種子,即只引出一生,以及也有藉 由這一個業,滋長許多生的異熟種子,亦即引出多生;另外,單是一個力量微小的業,無法引出一個身體,而是藉由眾多刹那的業,反覆滋長那一個的種子,以及也有眾多業互相倚賴而聚集,從而反覆滋長,引生出多生相續的眾多身體的種子。
停一下,想一想
掌控心念,就掌控未來。我們是不是正手捧著可以預見&遇見未來的水晶球 ?
討論題
從現在自己的所做,我們來預測一下自己的未來
如何在現在的緣起點上,讓生命變更更美好?
同學分享
班長提策
真如老師開示
廣海明月 356講(04:48 – 07:20)
現在的緣起點上,存在著將來能夠做到的因。
我們其實可以想一下:從小的時候做不到的事情,讓你感到為難的,然後一直想到很大的時候 – 從生命裡的一些非常典型的事例考慮一下。當我們被很多很多條件束縛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去求人,或者想到去做什麼,但是我們很少去思考這個事情真正的因在我的心上、在我的念頭裡邊。在我的念頭裡邊,就是我要先發願,對吧?應作是思嘛!先發願。發完願了之後,我要去積資糧,乃至淨治罪障,這些都是在一個人的內心中先完成了一個程序,對吧?先完成了一個程序,然後「果」就在不遠出現了!
這個和我們平常做事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因為比如說當我們覺得環境不好,或者某個人他的狀態對我不理想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選擇改變你,然後我會改變。而不會想起來什麼?先改變我內心的什麼?想法!先改變想法就是:什麼時候我能做呢?比如說有的人希望小孩對父母恭敬一點,或者在單位裡大家和氣一點。這些願望基本上都是要外境改了,自己的心才會開始動,對不對?
這都是這樣做的。但是這裡邊的方式完全是外境似乎沒有什麼動靜,它是先要求內部開始改變。比如說那個小孩不恭敬父母,或者你覺得他不太理想,說:「你什麼時候能聽我的話?」那什麼時候我能教會你聽我的話?這就是把我的力量加進去了,對不對?這個不和合──他總看不慣我,那什麼時候我所做的一切能讓這個外環境顯現出和合的氣象?這裡邊都要把自己的努力加進去。
所以我會覺得佛法最動人之處,就是它永遠都把人放在所有事物、命運的最核心的部分。而且這個人永遠都不會處於一種無力,或者對緣起沒有任何作用的狀態。相反地,他會產生讓整個大環境,或者讓他個人的命運產生翻轉性的變化,完全都是由於這個人的心念開始動,然後引生了行為。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9/01 – 09/14:
【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1.集積資糧, 2.淨治罪障, 3.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廣論P11L8-L10 )
每週一句 09/15 – 09/21:
【 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 廣論P137L7 )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第40偈 ~ 第46偈 有七願澡漱盥洗 時願
第47偈 ~ 101偈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 時願
第47偈~第 58偈 有十二願遊道路 。
第59偈~第 77偈 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第78偈~第101偈 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如俊法師開示
你可以選擇不要被業卡住 – 如俊法師
回家功課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20220907 增上班始業式
記得增上班,要增加上課時間
增上是從岩石中走出來,
如證和尚提策
如證為師父所取
師父解說如是宇宙的真理,佛法裡的空性
佛法有兩面,一個是本質,為空性;呈現的現象為緣起 》事物本質和呈現的現象
目前的戰爭、天災、疫情等現象,背後的本質、現象
證是通達、了悟
如開悟,悟解本質
佛陀一詞,是覺、覺悟
學佛,覺悟明了生命真實的道理
證:覺悟、認得生命本質
為何學佛?如生命沒有問題,不用學。但生命有很多無法解決之事
看到生老病死、現象背後有原因,從心念造作而有影響力,亦即業果
老師在全廣提掌控心念,即掌握未來
從心而掌握世界
民國84年,和師父一起去南加。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大樓,師父說現在美國很蓬勃,但在證和尚有生之年,會看到衰弱之時。因為比較懶惰
美國教堂被賣為舞廳等
近來美國槍擊案件頻傳
心念掌握未來,是 2500 年佛陀所證得
宇宙真理,是業果道理
什麼對未來有好處的因?什麼沒有?
未來有四種
現在未來都好
現在不好未來好
現在好未來不好
現在未來都不好
前二者是我們要追求的,後二者則否
我們現在看GDP夠不夠高;佛法看的是是否種好的因
即便現在好,如果沒種好的因,未來不會好
有福報者,要創造福報
有天災人禍,是人造的,因殺生太多、惡業太多
海洋生物遭殺害太多,吃了太多肉 》這並不一定好
肉吃多,富裕,是否好?不一定
後來會有很多傷害
環保專家,氣候兩極化是畜牧業造成
要創造更好的末來,要注意自己做的。不注意,即便現在好,也不一定有好的未來
池上草堂筆記(梁恭辰所著),由某位太守所撰。過往有位秀才(地方)姓馬,有回走在路上,看到一位朋友,覺得奇怪,因為這個朋友已經死了,過去問他。朋友說自己死了,正等閻羅王分發
城隍廟供奉閻王,正要去接受分發
看到一戶人家金銀氣很重,因每個人賺的錢顏色不同,金銀很重,就叫金銀氣很重。也有灰黑色很重。馬氏問那些人金銀氣不重。老實對人,金銀氣重。教書的如何?讀聖賢書不好好修為,不能說會好到哪裡
陰間指的金銀氣很重為何?到了所謂金銀氣重的茅草屋,是寡婦和一個小孩。自己織布,希望未來孩子可以讀書,知道這是位老實人
從這個故事,如老師說掌握心念即可掌握未來
佛陀也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美好未來正確的因為何?
地球上的災難、困難。師父說地球未來並不如我們想像美好
師父推動有機,說人類再如此,只有毒死、餓死、戰死
老師曾說為何地球有如此災難,因為我們不珍惜大地、海洋,不懂感恩
師父推動有機、三界六道,希望我們感恩
希望我們能夠覺悟宇宙真理,明天是今天的心創造的
如果不好好創造明天,即使現在富有,沒有用。未來仍會愁雲慘霧
清朝只有曾國藩的子孫興盛,其他江南頂級富豪後代都不好,把祖產消耗殆盡
創造美好,要學習,要有智慧
終生學習,是很有智慧的事
在大學曾算過命,在中華路。打聽到鐵口直斷的算命館,被算不是一般的命。被說以後會很有錢。不止百萬、千萬,覺得這是騙人的。之後就出家了,而覺得算命很準。收到很多供養金,但都拿來做慈善、法人事業。出家人月薪是500, 過往出家人被為乞士,自己很窮,但也很富有。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擁有宇宙最高智慧。把所有奉獻,但也擁有宇宙所有
自己什麼都不缺,不是財產,而是「心想事成」。從當完兵,包含之前都有。當完兵學廣論,期間師父教授金光明經,其中第四、第五品(懺悔品,滅罪障品),當時想去佛教書局買,但沒有也不知何時會出。其後,有個書局送來一些書。自己負責處理,外面包著經文,覺得很不捨,看不下去。拿其他包書紙來包,撕開這些包書紙,是大正大藏經,而這些包書紙剛好就是金光明經的第四、第五品
出家時,只帶廣論,其他都沒有帶
另一個心想事成。有一次在P島,如願法師桌上有個Bose的喇叭,現起一個念頭,這個喇叭不錯。回到台灣,有同學要請教,等談完,同學拿了東西要送法師,因為買了兩個,就是Bose的喇叭
人的福報很重要,這輩子擁有多少都不重要。能有福報,不管到哪裡,都是有福之人
相隨心傳,心田則福田
美好的未來,在心裡。要有心的福田,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聰明的人懂得修自己,變得美好光潔
不聰明的人只在意外在的東西,內心沒有修
即便擁有很多東西,但內心很苦
為何富有者自殺,不懂修自己的心,有人不富有,但懂得修自己
增上班要學得更多
一輪班和增上班的差別在?
一輪是班長教,要班長強,被班長拉著。修行是班長的事
增上班要學什麼?自己學,要站出來當班長,要照顧別人。要學員很強。把一輪所學,放到內心實踐。要謙卑,要把廣論運用在生活中、反省、感恩、善待別人。學得好會更快樂,因為更會反省自己。家裡關係應該會更好
廣論、廣海明月都有修心內涵
學了很多輪廣論,對師父所講還有很多觸動,希望每一生都能值遇廣論和師長
老師問和尚廣論熟不熟?和尚說還行。老師皺眉頭,說廣論有像宗大師這麼好?驚覺自己不能傲慢。老師之後有一系列住如何研討廣論的開示
老師提醒之後,跟著如何研討廣論,發覺自己不怎麼樣,希望好好當個學生,希望每句話,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能做到的,不要欺騙別人,希望覺悟宇宙真理
不求多、豐富,要實在地學習,實在地關心每一個人
自己很幸運,此生福報很大,值遇師父、老師。跟師父二十幾年。大三就聽師父開示,師父的佛法很平易近人。師父在華藏講堂講課就會去聽
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工作兩年,就跟隨師父出家
從侍者、住持、跟隨師父,之後跟隨老師,有問題老師一定都會給解答
當了十六年多住持,2017退下。當時問老師要去哪裡?老師希望長待P島。原本希望一半在台灣,2020碰到疫情,已經快三年沒回台灣
老師希望自己退下來,就好好在僧團教書,這是住持退下來最好的;此外是關心僧眾。另外,空一些時間好好學習,現學五大論、廣海明月。現在學現觀及入中論。自己的班,有自己、如淨和尚、如英、性莊、禪僧、如願法師等。也要好好照顧身體
師父示寂時,身體垮了
參加各式營隊,CEO營是李長庚居士建議舉辦的
對企業界人士,自覺可以怎麼跟CEO上課?想到自己比其他人幸運是自己有老師
要有好的老師,生命不會浪費,每一生都可以越來越高
生活充足,缺乏慈悲
有災難,因為沒有足夠的智慧
把智慧分享,用慈悲關懷,可以去除孤寂、無奈
有很多人對自己不滿,因為缺乏慈悲
苦難的世界,有不確定,要有智慧、慈悲心的人,給世界幸福,靠大家努力
每個人走出去,有你在,幸福在那裡,希望在那裡
相逢自是有緣,有好的緣,也會重覆出現
師長送給我們的大禮 – 學制(下)
1. 什麼是學制?一個學習、修鍊的歷程
2. 學制的目的 – 讓所有眾生永遠離苦得樂
3. 佛陀成道後,抉擇為眾生宣說證悟之道
4. 佛陀三轉法輪 – 用心良苦三次說法不同
5. 學制要創造的奇蹟 – 一套系統性的學修方式
6. 傳承祖師的功德 – 傳持佛陀一代時教
7. 教法延續的保證 – 建立傳承學制的寺院
8. 將學制流傳於世 – 培養一群願意學修的僧人
9. 跟隨師長建立學制 – 一件利益今生後世、千秋萬代的大事
10.播放影片:僧團的一天 – 不虛此生
掌控心念就掌握了未來
廣海明月 455講 05:04 -08:14
我們會發現:業是一個前進著的心態,是會給我們帶來行為和結果的一件事情。所謂心念並不是想想就完了,它是有結果的,就是我眼前的心念會導致將來的一個結果。其實業是有因果的,但是我們通常不會從因果的角度去看自己當前的心念,我們更多地會注重苦和樂的感受,對吧?當前我的心念──我很苦、我很快樂,或者我幸福、或者我不幸,或者我沮喪。我們更重視感受上的東西,但這裡邊完全有一個你當前的心念會引生接下來的結果。
注意喔!當你注視自己當下一念的時候,你會覺得你能遙望到那個結果嗎?因為這個結果是要評估的。而且這個因下去了之後,我們很少從當前的一念去推結果,我們都著重在感受上,被感受完全地障住,或者被眼前的這些事情障住。
因為果報是好像有點跨空間的,對吧?跨時間的。好像根據當前的因的時候,我們無法一下子因種下去了就能想像那個果。但是可不可以訓練呢?可以訓練。可能要經過相當長久的訓練,我們才對這個因感到害怕,或者感到特別歡喜。
有沒有發現?這是一個滾動著的、前行著的、變化著的,會走到某一個目的地的當前的心念。這個心念是有力量、是有行動力的,會引導我們的生命趣向某個方向。所以當前那個心念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就是我們未來,就是未來!甚至幾個小時之後,你就會沿著現在的心念去走。
所以到底未來可不可以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其實把控當前的一念是可以把控住的,師父是在講這個,對不對?如果未來我們要那個東西,那我現在就不要討厭它;如果未來那個走到我面前的東西我不想要,我現在就不能喜歡它。因為喜歡它,它就會來;你討厭它,它就會走。是不是這個問題?所以會發現:我們當前這個心念,好像有一種力量、有一種吸引力一樣,會把未來吸引到我的眼前、會拉到我的眼前。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啊!當前這個心念好像輕飄飄的,不注意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可是它卻是自己創造的未來,或者自己召喚未來的一個強大的作用。這一點如果不常常聽師父講課,不去認真地觀察自己的行為,乃至這種行為會引生的結果,我們常常就會被自己的結果嚇到。因為那結果肯定是從一個因、一個因過去的,你沒有留心、你沒有停下來,就走到了一個你最不想要的結果。
老師的叮嚀
重視感受 》注重苦和樂 》被感受或者眼前的事情完全障住
因果角度 》它是自己創造的未來,是召喚未來的一個強大的作用 》會引導我們的生命趣向某個方向
當前這個心念會把未來吸引到我的眼前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