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長提策同學,有機會得以聞法,不要帶著垃圾來,帶著垃圾回去;反之,應該帶著垃圾來,帶著黃金回去。
- 仁波切提到:修行中有兩個基本動作,動機以及回向。動機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而回向指的是要將所學的用在哪裡?要往哪裡去?
- 今天的學習課題是「如何遇到貴人?」,亦即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找到最好的學習對象。最好的學習對象是誰?是佛陀,因為佛陀有無漏的智慧。
- 之後我們會學習禮佛,也就是禮敬最高智慧的佛陀。大家都可以保有自己原有的信仰,不用有罣礙,而在禮佛時,禮敬值得自己學習的最高對象即可。
讚頌-「幸福時刻」
- 「讚頌」不同於世間的音樂,可以讓心中帶來深刻的領受。
- 「幸福時刻」:幸福和快樂有什麼差別?
- 快樂是一個點,而幸福應該要可以持續,因此,快樂持久不變才是幸福。快樂常在風兩飄搖中,而幸福則是讓我們回到心靈的故鄉。
- 幸福的學習就像回到家一樣。
- 快樂和幸福都讓人有「哇」的感覺,只是快樂是「哇」就結束了,而幸福則是「哇。。。。。。。。。」地持續下去。
温故知新- 「觀功念恩」
- 試想在風中,對著風中吐口水,臉上就會迎來吐出的唾液、 向空舉著火把,也會感到烈火灼人的熱氣;反之如果拿著鮮花,是否也是自己先聞到宜人的香氣呢?因此,用什麼樣的心態看到周遭的境、物,自然也會得到相同的頻率與回應。
- 觀家三兄弟:觀過念怨、觀光念閒、觀功念恩。我們看待事物大都是這三種方式,其中以觀光念閒越來越多。
- 我們要改變生命中的某個部份,常是困難的。觀功念恩是智慧之學,需要學習,也要我們有「病想」(具六想之第一想),讓我們假設我們有很多想法是錯的,同時也希望我們先看真正對(善)的部份,慢慢改變不好(惡)的地方。
- 宇宙是個能量場,由原子組成,會互相影響,因此,開心或憂悲苦惱都會如同頻率般影響到周圍的人,也像上述向空中吐口水或拿著鮮花的對照般。
觀功念恩的方法
- 找到對方的優點
- 看到別人背後的用心
- 感念他人對我付出的辛勞
是否曾經思考過?自私也分為:聰明的自私 VS 不聰明的自私
- 達賴喇嘛:自私是人的本性,但要用到真正保護自己的地方,什麼才能真的保護自己?
- 同樣可能是自私的角度,敢不敢用比自己好的同仁?敢用是聰明的自私,而不敢用就是不聰明的自私。
- 最好的自私是「利他心」
觀功念恩的條件
- 向有經驗的人學
- 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伴
- 刻意準備、不斷練習
- 環境的重要
- 針對上週回家功課「對身邊的人說出感恩」,可以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幫助大家做到 — 用「只有你會」四字訣後面加正面形容,如「只有你會」這樣關心我。
- 也可以每天用一個「哇」對別人肯定和稱讚
「能量共振」的角度
- 不論觀過念怨、觀光念閒,敲出的頻率就是自己心裡的聲音,跟自己的心緒共振。
- 所有的東西都有頻率和能量,食物也相同。對我們身體的益處來自食物中好的「電波和頻率」。
- 疑神疑「鬼」,因為只疑鬼不疑神,所以只召喚不好的能量,這也是「能量共振」的印證。
每個人的人生中,不停地跟許多人相遇、分開,你會期待在人生中可以遇到什麼人呢?有沒有遇到生命中的貴人?
- 觀功念恩讓我們看到生命中更多的貴人
- 如果以嚴厲的老師作為生命中的貴人,求學你碰過嚴厲的老師,他的要求,代表你可以達到的水平,而嚴格則代表生命中「墊著腳」可以達到的高度。
- 真正的知識份子,把知識當作奉獻,可以用來幫助別人,並且找到可以人得以繼承。
- 從吳念真「Be a giver」這支片子,讓我們體會,我們要找到共同尊敬的人,共同相信的事。
貴人VS 恐怖的記憶
- 對於別人嚴格的指導,常常不是別人放不下當時的經驗,放不下其實是自己。
- 對字眼的定義,想法不同,感受、體悟也不同。如同自私二字。
- 試想:事情沒有改變,但是看法變了,心境也就隨之而改了。
不同型態的貴人
- 郭台銘的貴人:他的母親,給他創業資金
- 周杰倫的貴人:他的母親,相信他
- FB創辦人Mark Zuckerberg: 他的妻子Priscilla Chan
- 敍利亞難民阿塔爾:挪威記者的報導對他日後生活的協助
生活周圍其實都可以是自己的貴人,但是貴人在那裡? 怎樣會比較容易遇到貴人?
- 比較聽得進別人的話:聽得見潛台詞,不會只拘限於表面的意思。
- 有足夠的判斷力:要先假設自己是錯的。
- 想要學習的心:生命停止學習就是「老化」。
- 懂得觀功念恩:讓自己可以用善看待眼前的境界,找到周遭徧存的生命中的貴人。
有沒有可能遇到可以陪伴我們一輩子的好老師?
- 日常老和尚是我們依止的老師,而老和尚也是依著他的老師的意思,兼程從印度離開學習之地,終其一生以宏揚廣論為職志。
「菩提道次第廣論」- 生命真實智慧的藏寶圖
- 菩提:覺悟 (離苦得樂-真實、圓滿、無漏的快樂)
- 道 :照著這個正確的方法去做的步驟 (快樂的正確方法)
- 次第:一步一步的階梯 (次第/ 步驟)
- 廣 :詳細的說明
- 論 :仔細的來討論這件事 (如何得到快樂?)
本論之重要
- 廣行派 (相宗、方便) – 彌勒、無著菩薩
- 深見派 (性宗、智慧) – 文殊、龍猛菩薩
- 現觀莊嚴論 – 彌勒菩薩
- 道炬論 – 阿底峽尊者
- 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 – 宗喀巴大師
我們學習佛法的根本上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宗喀巴大師父子 (師父、弟子) 三尊代表宗喀巴大師以及其兩位最主要的弟子 – 賈曹杰尊者及克主杰尊者
སྡིག་པ་ཅི་ཡང་མི་བྱ་སྟེ།།
དགེ་བ་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ར་སྤྱད
རང་གི་སེམས་ནི་ཡོངས་སུ་འདུལ།།
འདི་ནི་སངས་རྒྱས་བསྟན་པ་ཡིན།།
上述四句的中譯為多人熟知的「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也是修行佛法的核心要義。
有關「如何找到貴人」的廣論依據如下:
【 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不離開善知識、老師)。 」】廣論 P23 LL1 (倒數第一行)~ P24 L1 (第24頁第一行)
【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廣論 P24 L1- L2
- 可以讓學習的人的心續之中,從下發起一分功德,減少一分過失,一切善樂的根本,都是由於善知識,也就是老師。所以學習之始,如何依止師長的道理是最為重要的。
- 聽廣論,作為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光;受用法,以報答師父的深恩。
- 「廣論」是法寶,請回廣論後,要恭敬法寶,把廣論放在比較高的地方,不要放在地上,不要從上跨越
- 做筆記時,請用鉛筆,不要用原子筆或其他無法擦拭乾淨並會留下污跡的筆類。
今日總結
- 好老師的正確引導
- 是我們生命最好的依靠
- 只要我們具備條件:現在每周三來一起學習
- 生命中的貴人,就不會擦肩而過(周遭都是我們生命的貴人)
另外班長也希望我們練習對他人祝福「祝你有100個好運」,心存善心、善念,觀功念恩,這樣,貴人,就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