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有浴佛,最後一堂修習軌理,接下來進入暇滿
- 今天浴佛,師父會帶著我們做前行
- 今天是佛誕日,在今日浴佛,有更殊勝的功德
- 浴佛有十五種殊勝果報(浴佛功德經),今年是藥師琉璃經
- 有淨懺、淨信、 心質直、近善友、無漏慧、常見諸佛、恆持正法、能如說行、生淨佛國土、大姓富貴、自然念佛、末世護持正法、魔軍不能損惱、十方諸佛加護、成就五分法身等功德
- 師父開示理路層層遞進
- 我們都有離苦得樂的本能。
- 生命的特徵是以心靈為主宰。
- 我們常常忽略心靈的成長。
- 佛陀看見世間的真相 — 苦。
- 佛陀發願要幫助一切人離開痛苦。
- 浴佛節就是慶祝佛陀的生日。
- 我要發願跟著佛陀學習。
- 我們不認識苦樂的本質與原因,所以有錯誤的認知與習慣。
- 要將錯誤習慣改掉(淨罪)以及養成行善的習氣(集資)
- 三寶(佛法僧)是福田;由供養三寶,淨罪集資可產生很大的效應
-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 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渡一切眾生
- 廣論易於受持,因調心次第井然
- 我們一步一步,都是調心次第,不能跳過去
- 我們不能隨自己胃口,前面次第不走,如有地圖但不看,往不對的方向走,是鐵皮屋式的修行。所以要一步步按次第走。
- 接下來是暇滿及道總
- 破執邪妄分別 – 認為觀察修不重要
- 聞思修每一步驟都不能少,思中有聞,修中有聞思
- 他宗認為有智慧者,才要觀察修,一般人只修止即,但實則不然。所有人的修行次第皆不能偏廢
- 要對善知識修信
- 思擇觀察修障礙修止,也是錯的。思擇觀察修是修止的正行之一
- 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修
- 造成最初不對的說法,從堪布和尚而來,會造成教法隱沒的因緣
- 自宗的觀察和止住修
- 心先在所緣境,調好之後,仍要觀察修
- 廣論P 55LL3「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 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 」
- 廣論P 56L3「是故於道幾許修習,反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 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
-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若多了知生死 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 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 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
- 手抄第四冊 P137
- 學習禪修前也要學習
- 沈:沈沒,心提不起來,用觀三寶功德來對治 》看好處
- 掉:掉舉,太高昂。是因貪而生,要修厭離 》看過患
- 上述要破除對觀察修的錯誤見解
- 行心:行菩提心
- 古德前輩的語錄: 是作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 懂得說法和懂得聽法一樣重要
- 沒有正確的定解時,可能會有邪見而成為「反方」
- 配自己的胃口是「思惑」,如當義工時,常會拿劍砍對方
- 配胃口,就是符順往昔所造的習氣。現在要改,但又要配胃口,則很難退治
- 次第不能跳過,跳過就會回到自己習慣的部份而成為反方
- 分辨要靠觀察修
- 在近視的視野裡看事情和用寬廣高度肯定不同,這要用教理來判斷。不是用自己的想法、角度
- 從教理,我們才能和自己的心越來越熟
- 浴佛
- 心靈提升,要時時想著要饒益所有人人
- 破邪執,視野如偏狹,難以饒益他人
- 破邪執,破我往昔的垢穢
- 要祈求佛菩薩的善妙習氣
- 祈求是很重要功課,會有遼濶的目標
- 事項不成功,但不可以輸掉內心
-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 馴馬師要救馬,沒有「同行善友」,很難有拉力。有了同行善友,最後還是要靠自己。而且師長不會讓我們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
- 如所有性:空性
- 盡所有性:緣起
- 智者:班智達、論師、學者
- 孤薩黎:乞士、善士
- 敬母阿闍黎:馬鳴菩薩
- 對輪迴沒有定解,不會希望解脫
- 沒有菩提心,不知這是成佛之路
- 沒有抉擇、思惟,忘念會越來越深,會走到別的路
- 先感恩母親,再感恩阿嬷,因為生下母親,然後才有母親節的節日。對知佛恩,是有事發生,才感謝佛陀保佑
- 母恩和佛恩,在輪迴中,成佛不是一生一世能成,要造多生多世,生生增上。每尊佛都有母親,讓他到世間,輔養他,讓他有更好的來生。這一生如何往佛的方向?要感謝佛給我們方向,給我們往增上生的路修行。佛恩給我們方向,母恩帶我們到世上
- 父母接受日本教育,母親很重視教育,給我很大壓力。母親把父親弟子帶大,對待朋友等,影響自己很多。母親很大方,幫助很多親戚。母親影響到自己的行為、作法,讓自己知道要去幫助別人。母親給我這份能力。母恩對自己而言,成就世間行為。佛恩成就自己生生世世走向無上菩提,讓我變成更好的自己
- 周六有師姐對法師說母親節快樂,因為法師也是我們生生世世的母親。佛是我們生生世世的母親。為利有情願成佛,從無量劫來看,佛是我們的母親。念母恩看似比較容易。只要有心,念母恩和佛恩應該都是做得到的
- 自己有六個兄弟姐妹,另一位師兄有九個。母親的恩是無私的付出,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師父在廣論中說的,好像父母對子女無私的付出。在其付出中,佛法所談利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母恩、佛恩,有相似的部份。我們自己也為人父母,證明佛法給予我們正確的方向修行,一定會給我們增上生、決定勝
- 孝道是佛法最極致的呈現
- 由念母恩而念佛恩,再由佛恩更念父母恩。父母是我們身邊的佛菩薩
- 勤修善根,捨去所有做惡的障礙
- 思擇修也是止修的基礎,如同道前基礎,是前行也是正行。
- 沒有觀察修,只有止住修,會有雜質在裡頭
- 火燒水洗,就是思擇修
- 法殊勝,跟隨師父、上師的引導
- 道炬論的殊勝處
- 破邪執的第二、三點(觀察修的重要性)
- 佛恩和母恩的關係
- 沒有觀察修的話,沒有火燒水洗,沒有檢擇,善惡會分不清楚
20210519 修習軌理十五及浴佛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蓮花喻讚(二)
浴佛法會
為什麼會有浴佛節呢?
浴佛這件事跟我有什麼關係?
師父開示浴佛意趣
小結
因為:
浴佛是供養方法之一,功德非常大
浴佛:財敬供養、身語承事、依教奉行
我們要怎樣浴佛呢?
浴佛偈
三瓢水
發願
我要好好跟著佛菩薩、師長學習,
我要照著佛菩薩、師長教我的去做,
我要像佛一樣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
回向
感恩佛菩薩、師長,感恩同行,
感恩家人及自己的善根,
將今天的學習及浴佛的功德,
祝福自己學法順利,家庭社會皆祥和
祝福一切有情的生命都能圓滿。
温故知新
有了正確的認識,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
這是個爬坡,爬坡不是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命也沒了。
全廣二 265講 03:41- 04:39
回家功課
師父是如何帶我們領會念佛法門?為什麼恭敬念佛,心中要感到無比慚愧?
手抄#4 P137 – 138
科判表五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丙二 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 正明修法
丁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廣論原文(P57L6-P58L3)
如是成已~讚厭離故。
如是成已,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軟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污憂惱。若時令心,由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次瑜伽師,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如果內心能轉成這種狀態,無論想要修持止或觀,將心投注其中,不必費力就能成就。所以這樣的觀察修,實是成辦無分別三摩地最為殊勝的辦法。(修止的方便)
正如聖無著在《瑜伽師地論》所說 : 「如同技藝精湛的工匠或其學徒,為了淨除金銀中所有污垢雜質,便時時地將金銀在火中燒練、以水清洗,鍛鍊得柔軟堪用,能夠做成種種飾品。於是精巧的工匠或其學徒,以其熟稔的技術,運用工具隨心自如地製造出各種裝飾品。同樣的,當瑜伽師由於心不趨向貪心等垢穢而生起厭離,不趨向具染污的憂惱 ; 並由趨向喜愛善品而生起歡喜時,則此瑜伽師,令心修習奢摩他方面或者毗缽舍那方面,都能極其相應、極能安住、不動不搖,也因此能成辦所思惟的義理。」
止: 寂止,奢摩他 觀: 勝觀,毗缽舍那
瑜伽師: 觀行者之總名也。瑜伽為相應。觀行即禪定相應之人,名為瑜伽師。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另外,心堅固地安住次一所緣的三摩地,其主要的違緣有沉沒及掉舉二種。對此,如果有強烈而持續的觀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就能非常輕易地斷除沉沒,因為許多具量善知識都提到,沉沒的對治法即是透過觀見功德而振奮內心。若有持續的觀見無常及苦等過患之心,就能極輕易地斷除掉舉,因為掉舉是屬於貪欲一類的散亂心,所以許多經典都讚嘆厭離為其對治法。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5/13- 05/19: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 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 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恆常變改其意。】
1.【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 廣論P57L6-L7)
2.【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
( 廣論P58L7-L8)
淨行品第十七偈
「鬀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宣化上人開示
鬀除鬚髮:你把頭髮剃去,鬍鬚也剃去了,要做比丘,要做出家人。
這時候你也要發願,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不但把頭髮剃去了,要把煩惱也剃去了,剃除鬚髮就是要剃除煩惱。
究竟寂滅:常常得到寂滅之樂。寂滅就是真正的靜,清淨的快樂。你得到寂滅之樂,究竟寂滅,將來得到究竟的快樂。
廣論原文(P58L3-P58LL1)
諸於修見解極狹者~已廣釋訖。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善哉,誠然。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之邪分別故。
因此從修習對善知識的信心,到修習「行菩提心」之前,凡有多少修持,便能輕易成就多少智者所喜的堅固三摩地。不僅是止住修,即使是觀察修也必須遠離「沉沒」和「掉舉」,來守護修習。
具備此要訣的諸位先輩善巧上師,無論傳授任何階段的所緣,為了對該所緣法類引發確切的認知,對於相關經論的文義,以上師的口訣環繞內心,再以古德前輩的語錄作為莊嚴,而對修習的扼要作出圓滿的說明。 有人說 : 「就像懂得說法的人為懂得聽法的人開示,在法會中變轉心意的程度,私下獨思是難以企及的。」此說甚為善妙精確。所以不應認為: 「現在是緣念之時」,才開始努力,因為這就是分判所謂「聞思之時,修行之時」的言論,正是錯認廣說正法與修持互不相容的邪見。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然而能通曉將一切講說都轉為修持之士實屬少數,所以也將另述略攝所應修事。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此亦雖應廣為決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能否體現一切至言為教授,只端賴於是否對此修法獲得確切的認知。且不論那些不學法藏之人,即使是長久學習廣大顯密教典之士,尚見在修道之時,也會成為自己所學那些經論的反方。因此雖有必須詳加抉擇,然而恐怕文詞過多,所以謹述至此。破除謬解修法已宣說完畢。
經: 梵sutra。即是顯教經典
咒: 梵mantra。即是密教續典
藏:梵sde snod。即是三藏經論
養成提問題、想要去尋覓答案的習慣
全廣II 68 講 05:29- 08:15
一旦我們養成提問題、想要去尋覓答案的習慣,就是在思考的一個狀態,這樣的話,我們對我們的身心正處在的狀況,其實也會養成一個觀察思考的習慣。比如說,哎!我們發現我的心裡有點不太對了,或者有點不滿,然後你就觀察一下:首先要知道自己有點不滿的情緒,那麼對什麼不滿呢?是對某個人不滿嗎?然後會想到:哎!今天好像他也沒有做什麼對我不滿的事情,那麼為什麼看到他心裡有點怪怪的呢?然後觀察,就會發現可能是某一天他做了什麼事情,那件事我當時好像沒有感覺到什麼不舒服,這件事就過了。可是偶然的一天,見到這個人之後,那件事好像沒有明顯地浮現,但是卻有一個不太舒服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那個習氣呀!那個觀過的習氣呀!當時可能心力很猛,這個觀過的習氣就沒有特別明顯地打擾自己。但是某一天當你心力有點弱,或者這一天早晨沒有認真地提正念、
發一個強烈的誓願說:「啊!我今天要把我身心上現出的一切煩惱全部都降伏掉!」當我沒有以這樣強猛的誓願開始的時候,欸!那天過去那個境,它又回來了,回來之後你發現它還是打擾自己了。其實這也是對身心的一種觀察和探索。 [06′59″]
一旦探索到我們內心的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是不會肆無忌憚地覺得這是別人的錯。還有一點,我們會很耐心地去尋覓這個煩惱的習氣,它的累積是不是源於那天我沒有好好懺悔?或者我今天對我的心,防護力不是很嚴?或者我早晨起來沒有認真地發心 – 「我希望我一切的身語意的行為都能夠利益他人,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看他人有沒有對我好,我要練就用我的一切三業來饒益我所見到的一切的人,甚至沒有人的時候,我的心念也要那樣去想著利益所有的如母有情,做什麼的時候都要有這樣的一個意樂?」 [07′47″]
常常養成一個提出問題,然後去探索問題的習慣,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沉在一種情緒中、一種感受中不能自拔,覺得就是那樣。反過來思考、再反過去思考,從很多的角度去注視這件事,尤其是從所學的教理來注視我們的相續正在發生什麼事情,就是要對我們的心有一個覺察,其實這件事是滿重要的。 [08′15″]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回家功課
老師叮嚀我們養成
祈求佛菩薩的善妙習氣。我們一起來練習!
1.每天串習,記錄在善行日記中。
2.用心體會,下堂課分享。
師父說的小提琴公案
為什麼沒學過的學費5元,
學過的學費105元?
師父這個喻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手抄#4 P179)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20210512 修習軌理十四
從下腳第一步
到最究竟圓滿
全廣II 324講 00:33- 04:32
那麼再翻過來有一段文,這個地方也說一下。第八頁第二段第七行,實際上這個就是甲二,第二個: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法殊勝當中,法有什麼好處?那麼要曉得,這個我們現在本論的這個藍圖,就是《菩提道炬論》。說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根本是什麼?圓滿是什麼?說一下。平常我們談科學上面有兩個:一個是充分條件;一個是必要條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兩樣東西。譬如說,一個就是質本身,一個是量圓滿,這兩樣東西,這兩樣都圓滿的是《道炬》。
阿底峽尊者雖然造了很多論,這個才是。不但是尊者,佛菩薩也是如此,每一個成就的人,他說的很多法,因為根性不同,所對機不同,他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有一個是特別的,就是說最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的,這個才是其中最殊勝的,那麼《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哦,我這個造者固然殊勝,這個法本身也這樣好啊!為什麼啊?他下面解釋一下: [02′31″]
師父在這一段的講解裡邊,我提一個問題:師父說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為什麼在這裡邊說根本極圓滿者是《道炬論》呢?他這個「根本極圓滿者」,是從哪個
方向闡述的呢?你們在研討的時候也會討論吧?為了闡述這個問題,師父說平常談科學上會有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那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也就是說質是根本、量是圓滿,兩樣東西。那麼對於《菩提道炬論》來說,可以放眼去望菩薩所造的論,都是根據根性不同、所對機不同說很多法。 [03′31″]
接著師父說:「但是有一個是特別的」,請問什麼是特別?這裡邊《道炬論》特別在哪裡呢?接著師父說:「最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最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注意下面的,「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的,這個才是其中最殊勝的,那麼《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為什麼它是根本和圓滿的呢?大家有沒有看到?是「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注意!次第,下腳的第一步乃至到最究竟圓滿的佛法,全部都寫出來了,《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 [04′32″]
老師的叮嚀
l阿底峽尊者造論,最根本的,最圓滿的是《道炬》。
l科學上面有兩個:一個是充分條件;一個是必要條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兩樣都圓滿的是《道炬》。
l最徹底圓滿地把所悟證的,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
本論就是成佛的最殊勝藍圖
沿著道次第修行,
發起利益如母有情的心,希求遍智的果位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讚頌
佛面猶如淨滿月
温故知新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
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全廣二 265講 03:41- 04:39
聞慧:依靠他力,聽到以前沒有聽過的三藏文義,並且執持、精勤讀誦的智慧即是聞慧。
聞所成慧: 尚未依靠自力獲得思所成慧,但依靠善知識或經論所出生的智慧。非指聽聞當下的聞慧。
思慧: 指對於所聽聞義以教理等而思擇的抉擇慧。
思所成慧:依靠自力運用理智抉擇所聽聞的義理而獲得決定的智慧。思所成慧則必須達到伺察意及定解的量的程度。
修慧:擇法慧就是修慧的體性。簡單來說,從思所成慧證達所聞思慧的第二剎那開始,繼續專一地串習的智慧,就算是修慧。
修所成慧:修所成慧一定要得到奢摩他,在奢摩他中的思擇慧才能是修所成慧。
科判表五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丙二 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 正明修法
丁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廣論原文(P55LL3-P55LL6)
又有未解此理者~他不能轉。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 命根。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故於修道全無進步。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遍智。」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 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有人不理解這個道理,宣稱:「凡是智者只應觀察修,凡是孤薩黎只應住住修」。這種言論也不正確,因為其中任何一者,也都需要這兩種修持。這是因為即使是智者也必須修持奢摩他等,而孤薩黎也必須修持對善知識的強猛信心等的緣故。在經藏及續藏中,都非常多次說到須由觀察的角度而修持這兩種修持的方法。
如果沒有以這種方式修持,或者修持過少,則不能道的善妙 – 無垢智慧 ; 縱然約略生起,智慧也無法增長,因此修道不會有任何進步。因為修道的究竟成果,如同敬母阿闍黎所說:「智慧之中,如同遍智。 」就是不錯雜地分辨一切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的智慧。
智者(藏: mkhas pa,即是班智達或論師、學者)孤薩黎(梵: Kusali。又作乞士、善士。即是虔誠苦修的瑜伽行者)敬母阿闍黎(梵: Matrceta,即是馬鳴菩薩)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反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所以越是努力修道,妄念反而越是嚴重,以致念力鈍劣、心對分辨取捨漸趨遲鈍,應知這是步入岐途的正因。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 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 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 起定解,他不能轉。
另外,若多瞭解三寶等的功德特徵,依此而生的信心也會大幅增長
。若通曉眾多生死輪回的過患,則會生出眾多厭捨、出離生死輪回之心 ; 也由於從眾多角度見到解脫的勝利,因而猛力希求解脫 ; 通曉愈多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的行誼,也能漸漸增廣對此堅決不退的信心、欲求與精進。這一切都唯賴於以觀察慧觀擇而修持佛語的義理,所以有智慧的人們,應當對這個觀察修的道理引發不為外力所牽動的確切認知。
討論題
思惟母親的恩
念母恩與念佛恩有關聯嗎?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5/06 – 05/11:
【 《集學論》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捨護淨長。」 】
每週一句 05/13- 05/19: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 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 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謂於此等, 須能令心猛利,恆常變改其意。】
淨行品第十六偈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宣化上人開示
脫去俗服:就是剃髮染衣,剃除鬚髮出家了,把在家衣服脫去,脫去俗服,俗是在家所穿的衣服。
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栽培善根。
捨諸罪軛:把一切的罪,一切修道的罪業和障礙都捨了。軛本來是古來車前邊的一根橫木,捨諸罪軛,就是把你那罪的障礙物沒有了,要捨了它。
廣論原文(P56LL5-P57LL5)
諸於修見解極狹者~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礙,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若謂其心於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眾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 成以來,於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障礙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
對修持的方式見解極端褊狹的人們聲稱:「如果用觀察慧非 常多次地觀擇,以觀察修修習,則會成為專注於單一所緣之三摩地的障礙,以致不能成就堅固三摩地。」在此答覆說明,如果說「先前還未成就能心隨己所欲安住於一所緣的三摩地,在新修時,如果觀擇重多所緣,則不能生起禪定。所以在未修成以前,成辦禪定的修持只應採取止住修。」這觀點我們也認同 : 但如果說「在成就這樣的三摩地以前,觀修較多即是這種三摩地的障礙」,顯然是根本不理解大車釋論所闡述成辦三摩地的道理。
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軟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三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 潤 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 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譬如技藝精湛的工匠,將金銀再再地以火燒煉,再再以水清洗,淨 除所有污垢雜質,使之極為柔軟堪用,其後就可以隨心所欲做成身環等等裝飾品。同樣地,如同在修黑業果及輪迴過患等章節所說,先以觀察慧一再修習煩惱、隨煩惱及惡行的過患,使內心極度熱惱或厭離,以這樣的作意,好比烈火燒鍊黃金,令心背棄眾多黑惡品,並淨除那些垢染。
如同在善知識的功德、暇滿意義重大、三寶功德、白業果、菩提心的利益等章節中所述,以觀察慧再再修持這些功德,令內心潤澤,或者生起淨信,以這樣的作意,好比以水清洗黃金,令心趨向、欣悅眾多白淨品,以善法滋潤內心。
大車: (二車)指龍猛菩薩及無著菩薩隨惑:隨煩惱,隨順於貪瞋癡等根本煩惱而起,令心染污的煩惱。
回家功課:
師父是如何帶我們領會念佛法門?為什麼恭敬念佛,心中要感到無比慚愧?
手抄#4 P137 – 138
我們今天一起學習了什麼?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淨行品第一偈: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宣化上人開示:
佛子:又叫了一聲佛子,就是因為怕他不注意,不是怕智首菩薩不注意,就怕你我眾生在這個地方,聽這經聽得覺得很平常,就要沉沉入睡,所以又稱了一聲佛子。那麼聽經的人一聽,說:「或者叫我呢!」那麼你想要睡覺,也就醒了。所以說:
菩薩在家:說一切在家的菩薩,那麼出家算不算呢?等到後邊,你就知道了,現在是講在家的菩薩,就是沒出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也有菩薩,你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行人所不能行的,做人所不能做的;你能慈悲代天宣化,能用智慧代國教民,為國家來教化老百姓,這都是在家的菩薩。
當願眾生:菩薩在家應該要發願,發什麼願?現在我就發願,願一切眾生,知家性空:都知道家這個性本來是空的,家也是空的,一切一切都是空的。那麼既然知道是空的了,免其逼迫:就不會被這個家來抓住了。被這個家枷住,就跑不了了,這等於逼迫。你知道它是空的,「哦!一切都是逢場作戲啊!這本來是空的。」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執著它了,不會被家庭所累了,就不會生那麼多煩惱了,不會一天忙忙碌碌。
https://book.bfnn.org/books2/1502.htm#a04
淨行品 第二偈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宣化上人開示:
孝事父母:你這個人若是孝順父母的孝子,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
當願眾生:我現在願意一切眾生
善事於佛:移孝於佛,那麼若無佛的時候,你孝順父母,父母就是堂上活佛。
護養一切:你護持佛法也就是孝順父母,你供養父母也就等於孝順佛,佛和父母是不能離開的。所以無論哪一個人,要是孝順父母,佛一定會歡喜他的,佛一定說:「善哉男子!」來讚歎你。
淨行品 第三偈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
妻子集會:在家的菩薩都有家庭,會有妻子,和妻子集會的時候,也應該發這個願,
當願眾生:我現在願意一切眾生,
怨親平等:我和誰也不遠、也不近,怨親平等,和我有仇的人,我也待他如同親人。所以佛教是真正的平等,怨親都平等,怨親是一樣的,能看成這樣。不是說自己的妻子,就近一點;其他的人就遠一點,都一律平等相待。
永離貪著:永遠離開這種貪心 – 貪戀自己的家庭、妻子、兒女,執著自己的妻子、兒女。
淨行品 第四偈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宣化上人開示
若得五欲:什麼叫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是一個欲;
色,貪美色,這也是人之所大欲;
名,有的人不貪財、不貪色,但他貪名,想要得一個好的名,得一個大的名,想要名聞世界,天下聞名。這也是一種欲。有領袖欲的人都有這種的毛病,貪名圖利,利就是財。
食,就是飲食,好吃好東西。所以做齋菜的人,都要比較一下,這個廟上的齋菜比那個廟上的齋菜有味道,料理得好,色香味俱佳,要是這樣,就是著到食上了。
睡,有的人不貪財,也不貪色、不貪名、不貪吃,但他就貪睡,你若叫他不睡覺,那比用刀割他一塊肉都痛苦。
你看!這五種財色名食睡,就是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你貪財很容易就跑到地獄去,貪色也很容易就跑到地獄去,貪名很容易就和閻羅王碰鼻子去。你貪食,很容易就和豬呀、狗呀,去搶東西吃。因為你貪吃!到時候要吃東西就要搶。你看豬吃東西都互相搶著吃,狗吃東西也是互相搶著吃,因為牠就怕吃不著,所以要搶著吃;甚至於糞,狗都要去搶著吃。我不是罵人啊,你看!這就因為在生的時候,牠盡貪吃好東西,所以好東西吃不著了,就是這個臭東西牠也要搶著吃,這是食。睡,也是有人貪睡眠。在佛住世的時候,佛的弟子都有歡喜睡覺的,連佛在那兒講經說法,他也睡覺,佛就罵他。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你要是想不到地獄去,就把這五欲的根斷了。
所以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這個欲就等於一支箭似的,射到你身上很痛的,你若要把這欲箭拔除去,就要不要有五欲。
究竟安隱:這時你究竟得到快樂,得到智慧了。
https://book.bfnn.org/books2/1502.htm#a0400
淨行品 第五偈
「妓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妓非實。」
宣化上人開示
妓樂聚會:妓就是妓女,或者一種音樂。大家聚在一起開party(宴會)、奏音樂,以為這很好玩的,在這時你要明白,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這時候你要發覺悟的心,當願眾生,應該好樂佛法,以法做為自己的娛樂。你看你天天讀讀經,這有多快樂!我念念佛、誦誦經,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了妓非實:知道伎妓樂這暫時間的快樂,不是實在的,不是真的,不是究竟的。
淨行品第六偈:「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宣化上人開示若在宮室:皇帝所住的叫宮,一般人所住的房子叫室。無論你是在宮殿裏邊,是在一般人的家庭裏邊,這時菩薩就要發願了,當願眾生,入於聖地:現在我願意一切眾生,都到聖人的地位,聖人所住的清淨宮殿。永除穢欲:永遠除去不清淨的思想和一切的欲念。
淨行品第七偈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宣化上人開示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瓔珞,有在頭上戴的,有在脖子上戴的;這瓔珞就是一切莊嚴好看的裝飾。那麼戴瓔珞的時候,菩薩也發願,願意一切眾生,
捨諸偽飾:捨棄一切虛偽、不實在的裝飾。
到真實處:要到真實的處所、真實的地方,不要盡做一些個虛偽假面具,戴一些個假面具。
淨行品第八偈
「上昇樓閣,當願眾生,昇正法樓,徹見一切。」
宣化上人開示
上昇樓閣:又菩薩上昇樓閣的時候,也即刻就發願,要做這種觀想來發願。願意什麼?
當願眾生,昇正法樓:要到正法的樓閣裏邊去,
徹見一切:徹見就是了徹,明白一切的正法。
淨行品第九偈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宣化上人開示
這個布施,我們人要難捨能捨,不能捨的、捨不得的,也都要捨,那才是真捨。譬如我有五百億,我布施一塊錢,那不算什麼。我一塊錢都沒有,有人向我來化緣,我想法子能布施,這才叫真捨。你那麼多錢,布施那麼少少的,那不是什麼真正的布施。但是人也要量力而為,你力量真的達不到、做不到,也不要勉強;你若勉強,因為布施,借得周身是債務,一天到晚叫債主來討債,你就不還人家,這也不是你自己的布施,所以也不要這樣去做。所以
若有所施:若有眾生能做布施的,
當願眾生:在這時候也要發願,令一切眾生,
一切能捨:一切不能捨的也要捨,最要緊的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們,
心無愛著:你心裏不要有一種貪愛,你若能把所愛的捨了,那才是真捨。
淨行品第十偈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宣化上人開示
眾會聚集:大家有的時候在一起聚會,或者有什麼事情來開會,在這時候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
就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把一切聚集這種法,也不執著了。
不要執著這一切,你能捨眾聚法,就能成一切智:佛法,你就因為有執著,才沒有一切智慧;你要是沒有執著了,一切智慧自然就現前了。
淨行品第十 一偈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宣化上人開示
若在厄難:厄難就是災難、苦難,也就是當你最危險的時候;或者你有病,病得要死;或者你行路,遇著狼蟲虎豹、毒蛇猛獸,正在危險的時候,你這時候也要發個願,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都能隨心如意,得到自在,沒有厄難。
所行無礙:所行所做都沒有障礙。因為自己遇到厄難了,願一切眾生都沒有障礙,這就是菩薩心,就是發菩提心。
淨行品第十二偈 「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宣化上人開示
捨居家時:就是出家了。人出家要真正地修行,不要犯戒,不要破戒,不要做破戒的比丘,要做一個清淨持戒的比丘。所以捨居家時,就是要出家,想要剃髮染衣,出家做佛的弟子時,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
要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我出家,發願出家沒有障礙,沒有人來令我不能出家。我生生世世都要發這種願:我想要出家,即刻就能隨心滿願,不會有障礙。
心得解脫:我的心裏頭會得到解脫,心裏得到解脫就無罣礙,沒有罣礙就得到解脫了。
淨行品第十三偈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宣化上人開示
入僧伽藍:就到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到道場 – 寺院裏邊、伽藍裏邊,或者寂靜處,或者大眾修行的一個地方。這僧伽藍就是出家人所修道的地方,到這個地方也要發願,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要能演說種種的佛法。這個法,演說種種,各位要知道,講經說法不要有一定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見地,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講經要觀機逗教,因人說法,看眾生的根性,適宜哪一種法門,就說哪一種法門。不要固守成墨,一定要照著什麼註解來講。我主張講經要把經講活動起來,不講得死死板板的,或者單單依文解義,或者照著註解來背註解。那麼當初沒有註解的時候,講經的人又照著什麼來著?甚至於當初沒有經典的時候,佛怎麼說的經呢?「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講經,我主張講活經。怎麼叫活經呢?講得很生動的,不那麼死板板。所以我到什麼地方,有很多青年人歡喜聽,因為適合青年人的口味。演說種種,由這個「種種」,你就知道不是一個講法,是要用種種的來講法。所以這個經典,你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講經,要把它講得流水似的,怎麼樣都可以流的。
無乖諍法:乖就是不對的。這個乖就是違背經典的道理,講得不合經義,所謂離題了。諍是和人諍論,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
這是《金剛經》無諍三昧。你有所諍,就是有勝有負;有勝有負,這就落了人我相上。所以「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就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生出來了。「由何得三昧」,你怎麼能得到定?得到正定正受?從什麼地方你可以得到三昧呢?得不到的。所以要說無乖諍法,就是你怎麼說都可以,但是不能盡說這個諍論法。
淨行品第十五偈
「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宣化上人開示
那麼想要出家,要求請出家:去訪求善知識。我們出家最要緊的是找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可以指示你的正路。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要得不退轉的法門,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無障礙:好像修行,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說:「末法了,不要修行了。」我聽不知多少人這麼說,很多很多人都說:「唉!末法了,沒有法子修行囉!末法了,那算了。」末法就算了?我遇著很多人都這樣講的,所以我想起來對大家說說,切記不要被這種理論轉動。心無障礙,你一說末法不能修行,這就是心有障礙了;你心若無障礙,就不會這麼講話。
淨行品第十六偈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宣化上人開示
脫去俗服:就是剃髮染衣,剃除鬚髮出家了,把在家衣服脫去,脫去俗服,俗是在家所穿的衣服。
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栽培善根。
捨諸罪軛:把一切的罪,一切修道的罪業和障礙都捨了。軛本來是古來車前邊的一根橫木,捨諸罪軛,就是把你那罪的障礙物沒有了,要捨了它。
3/11 師父手抄﹝26A﹞29:03-﹝26B﹞01:29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a&st1=1743&af2=26b&et2=89
3/12 師父手抄﹝26B﹞01:29-03:23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89&et1=203
3/13 師父手抄﹝26B﹞03:23-05:2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203&et1=321
3/14 師父手抄﹝26B﹞05:21-07:33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321&et1=453
3/15 師父手抄﹝26B﹞07:33-09:0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453&et1=544
3/16 師父手抄﹝26B﹞09:04-11:3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544&et1=691
3/17 師父手抄﹝26B﹞11:31-12:46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691&et1=766
3/18 師父手抄﹝26B﹞12:46-15:12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766&et1=912
3/19 師父手抄﹝26B﹞15:12-17:30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912&et1=1050
3/20 師父手抄﹝26B﹞17:30-19:06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050&et1=1146
3/21 師父手抄﹝26B﹞19:06-21:49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146&et1=1309
3/22 師父手抄﹝26B﹞21:49-23:3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309&et1=1414
3/23 師父手抄﹝26B﹞23:34-25:23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414&et1=1523
3/24 師父手抄﹝26B﹞25:23-27:5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523&et1=1671
3/25 師父手抄﹝26B﹞10:22-12:46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622&et1=766
3/26 師父手抄﹝26B﹞12:46-15:12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766&et1=912
3/25 師父手抄﹝26B﹞10:22-12:46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622&et1=766
3/26 師父手抄﹝26B﹞12:46-15:12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766&et1=912
3/27 師父手抄﹝26B﹞15:12-17:30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912&et1=1050
3/28 師父手抄﹝26B﹞17:30-20:08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050&et1=1208
3/29 師父手抄﹝26B﹞20:08-22:5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208&et1=1371
3/30 師父手抄﹝26B﹞22:51-25:23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371&et1=1523
3/31 師父手抄﹝26B﹞25:23-27:5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523&et1=1671
4/1 師父手抄﹝26B﹞27:51-﹝27A﹞01:36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6b&st1=1671&af2=27a&et2=87
4/2 師父手抄﹝27A﹞01:36-04:03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87&et1=243
4/3 師父手抄﹝27A﹞04:03-06:43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243&et1=403
4/4 師父手抄﹝27A﹞06:43-08:5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403&et1=534
4/5 師父手抄﹝27A﹞08:54-11:07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534&et1=667
4/6 師父手抄﹝27A﹞11:07-14:00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667&et1=840
4/7 師父手抄﹝27A﹞14:00-15:5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840&et1=954
4/8 師父手抄﹝27A﹞15:54-18:4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954&et1=1124
4/9 師父手抄﹝27A﹞18:44-22:38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1124&et1=1358
4/10 師父手抄﹝27A﹞22:38-26:15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1358&et1=1575
4/11 師父手抄﹝27A﹞26:15-29:2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1575&et1=1761
4/12 師父手抄﹝27B﹞00:08-04:03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8&et1=243
4/13 師父手抄﹝27B﹞04:03-07:18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243&et1=438
4/14 師父手抄﹝27B﹞07:18-10:2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438&et1=624
4/15 師父手抄﹝27B﹞10:24-15:39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624&et1=939
4/16 師父手抄﹝27B﹞15:39-20:26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939&et1=1226
4/17 師父手抄﹝27B﹞20:26-24:3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1226&et1=1474
4/18 師父手抄﹝27B﹞24:34-29:20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1474&et1=1760
4/19 師父手抄﹝28A﹞00:05-04:4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5&et1=281
4/20 師父手抄﹝28A﹞04:41-08:22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281&et1=502
4/21 師父手抄﹝28A﹞08:22-12:20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502&et1=740.3
4/22-5/15 廣論時時聽,複習4/8-4/21
4/22 師父手抄﹝27A﹞15:54-18:4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954&et1=1124
4/23 師父手抄﹝27A﹞18:44-22:38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1124&et1=1358
4/24 師父手抄﹝27A﹞22:38-26:15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1358&et1=1575
4/25 師父手抄﹝27A﹞26:15-29:2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a&st1=1575&et1=1761
4/26 師父手抄﹝27B﹞00:08-04:03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8&et1=243
4/27 師父手抄﹝27B﹞04:03-07:18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243&et1=438
4/28 師父手抄﹝27B﹞07:18-10:2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438&et1=624
4/29 師父手抄﹝27B﹞10:24-15:39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624&et1=939
4/30 師父手抄﹝27B﹞15:39-20:26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939&et1=1226
5/1 師父手抄﹝27B﹞20:26-24:3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1226&et1=1474
5/2 師父手抄﹝27B﹞24:34-29:20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7b&st1=1474&et1=1760
5/3 師父手抄﹝28A﹞00:05-04:4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5&et1=281
5/4師父手抄﹝28A﹞04:41-08:22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281&et1=502
5/5 師父手抄﹝28A﹞08:22-12:20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502&et1=740.3
5/6 師父手抄﹝28A﹞12:20-15:4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740&et1=941.2
5/7 師父手抄﹝28A﹞15:41-19:47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941.2&et1=1187.2
5/8 師父手抄﹝28A﹞19:47-22:44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1187.3&et1=1364.3
5/9 師父手抄﹝28A﹞22:44-25:57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1364.4&et1=1557
5/10 師父手抄﹝28A﹞25:57-29:37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a&st1=1557&et1=1777.2
5/11 師父手抄﹝28B﹞00:07-04:01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28b&st1=7&et1=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