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現在在哪裡?我為什麼要來?如同真如老師所說,不管最近或今天,我心裡的坎、過不去的,我要把心裡的煩惱,垃圾,在今天,換成黃金帶回去
- 禮敬我們最尊敬的師長,不論是佛、耶穌、天主,讓祂們知道我來上課,也讓自己知道生命中永遠有可以讓自己向上仰望的模範
- 禮敬師長,主要因為佛及尊長離我們很遠,而目前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師長,當我們視其為佛,就是我們可以靠近與仰望的目標
- 上周大家有機會在課堂上包菜,我們每包一包菜,就是在護持種植的農友,也在護持我們自己的生命,這是今天選擇綠葉飄的原因
- 畫面裡是官田,用護持有機菱角來保護水雉
- 修行的行字,即為心之意。心如同河流,有前進的方向。修行修心,即為遇境時修自己的一顆心,亦即歷事練心。
- 學習道次第佛法,不論花多少時間,每次學習時,就像拿起一粒念珠,於此同時,亦將整串念珠一併提起。意即在每次學習時,都是在學習所有、完整佛法道次的內涵。什麼是對佛法有全面、完整的認識?真如老師開示說每拿起一顆念珠,都是108顆中的一顆,每顆念珠都代表全圓的部份
- 目前所聽的開示,都是真如老師對僧俗二眾的開示
- 學習時,不要只停留在眼前,而要一直向前走。不是與他人相較,而是走自己眼前、當下的一步
- 心的力量,不論善惡,都可以不可思議的擴大。如果用善的力量,歷經輾轉增長,可以支撐自己,排遣心中的煩惱。
- 學法之後,在開會之前,會向師父祈求,調整自己的動機。祈求自己的「我」不要那麼大。
- 開會時,發心把會開好,朝向比較好的方向?還是比誰比較厲害
- 最近在遇到忿怒的境時,想到法師提到的公案(故事),有位同學向老師告狀,說另一位同學學法那麼久,怎麼一點都沒改、怎麼還是這個樣子。老師在耐心聽完他的抱怨後說,「你也學了那麼久,怎麼你對他的感覺一點也改變?」。自己思惟之後,驚覺如果我一直執著在不開心的那一點,我其實就是他,與其無異。當能夠反觀自心,就比較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
- 我們常在跟別人比誰的我比較大,歷事練心,在如何讓自己對境時,能夠多離開苦一分,得到快樂多一分。
- 心隨境轉,自己永遠在煩惱裡 VS 境隨心轉 》轉過患為功德、化煩惱為菩提
- 我們常被自己的觀點、角度侷限住,找不到解決問題,找到快樂的方法。
- 初歸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帶著皈敬的心,要把我放小,才能了解為何要讀本論
- 次開為四門
-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人殊勝。傳承師長的殊勝、傳法於我 》接表二
- 圓滿種中受生事理:出身好
- 其身獲得功德事理:自作
- 得已於教所做事業:教他
- 今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法殊勝。從佛傳承下來之法
-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 極大罪行自趨消滅殊勝
-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如何聽聞、如何說?如何與心續結合
- 聽聞軌理
- 講說軌理
-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一步一步的學習
- 人要對、法也要對
- 聽聞軌理
- 講說軌理
- 完結共做軌理
- 斷器三過。廣論P17L2
- 具六種想。廣論P17L8
- 器倒覆》器覆(不想聽)
- 縱向上然不淨潔》器污(聽扭曲):先入為主
- 雖淨潔若底穿漏》器漏(常忘記):心不在、不在意
-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把自己定位成「病人」,有其不足,可以更好,永遠可以向上一步、 向前一步
- 於法師住如「醫」想者: 跟有智慧的智者「大醫王」學習,跟著比我更好的人學習
-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其所教授者為「法藥」》如:門裡門外,所緣行相等,如果沒能按著師長的法藥。我們就在門外,也無法讓自己不受所緣的侷限,而能有智慧的行相
-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照著「大醫王」說的教誡,要好好學習、照著做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希望永遠都有師長可以教我、永遠都在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希望教法久住,我才能獲得饒益。透過我們學習,也傳遞給他人,讓教法能夠延續下去
-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
- 以何意樂及加行而說:隨分隨力、學習的心態
-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未請不應說,不帶慢心而說
- 於自所應起醫想:所謂醫想,其實是在自己想幫人時,才會發覺自己的不足,因此也可視為病想,而更加精進
- 於法起藥想:所說者能對聽者有益
- 於聞法者起病人想:希望真的能夠幫到他人
- 於如來所起善士想:希望善知識永久都在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希望教法永久都在
- 正知見
- 精進行
- 學習永遠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輾轉增上
- 用正知見比對我為何這樣想,師父會怎麼想?我為何這樣做?師父會怎麼做?
- 從比對中,抉擇正知見,並且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即為精進行
- 未得謂得
- 得少為足
- 要注意,當我們說「我懂了」時,是否就是學習停止的時刻?因為,「我」又出現、又變大了。但也不是都當不懂,而是要認知自己永遠都有更好的空間。
- 有所得及無所得,端視自己看待名利的角度,並且反思日常所做的選擇
- 舉例開會時,不是比大,而能比小時,是否更能㘣滿地處理事項
- 如何在「無限生命」中名利雙收
- 跟隨全面、完整認識的師長學習
-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 學習分內外,外要有可以教導我的「不同的」善知識;對內而言,自己的心要如何調整,才能跟隨善知識學習
- 對我們不熟悉的部份,特別需要老師
- 之前超級大月亮出現時,大家都收到很多照片,很多人都在爭辯其真假、對錯。但是否自己親身去體驗?我們對珍貴的佛法,是否自身去體悟?
- 如果沒有師長,我們可能連「名利雙收」都不懂。
- 同學分享:
- 學習看自己是否有興趣。如果有興趣,因為科技發展,從網路學習也是一種方式
- Google是Big Data, 但如何判斷,仍需要具德的師長,才能教導我們如何判別
- 知識、技能要自發,才會有創造力;但情義,從義理到實踐到反思,則需覺知、經驗較我們高的老師予以引導
-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與教導方法
- 跟老師學比Google、自學速度快,也比較容易走上對的路,重點是這位老師夠不夠格。
- 知識,技能或有可能自學,但生命智慧則否,定需有老師指導。但「智慧」所指為何?
- 班長收攝:
- 「毛竹精神」的偽學,讓我們體會為何須有師長教我們辨識
- 法是萬事萬物的真相,說法的人是否正確,是我們必須先抉擇,才能進一步學習正確的法
- 有些技能其實也不容易自學,而生命智慧的學習,則定需有經驗、傳承的師長予以教導
- 我們學對還是學錯?學習的對象(師長),其所說及其所做是否相同;其所做是否即其所說,另外,學習過程中,我是越來越快樂,還是越來越煩惱?應可做為檢擇師長的參考
- 我們在此學習的「智慧」,不是「世智聰辯」,是「真實無漏」的智慧,從此而能真實地離苦得樂,也就是快樂是沒有缺漏的、沒有後遺症,而能讓我持續向上
- 智慧,梵文為「般若」
- 三寶:佛、法、僧
- 佛法二寶,賴僧弘傳
- 廣論提到的好老師,我自己也要是個好學生
- 有一個孩子一直注視著老師,因為這個老師是孩子們當下最大的希望
- 老師帶給我們希望,用我們的心,才能判別老師,不是用評量表
- 從自身的經驗中,判別老師的好壞,來自學生的engagement
- 大乘佛法的關鍵「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與大悲。大悲不忍眾生苦,而欲拔眾生苦;大慈則是把快樂給他
- 要真實離苦得樂,沒有比尊重(老師)更重要的
- 未經之地:成佛之路
- 要有經驗的人的教導
- 廣論:廣論 P24L5
- 音檔: 音檔 14A 16:39 – 19:03
- 手抄:手抄 #2 P190LL4-P192L4
- 師父很了解我們,理解我們常會自認為不需要老師,覺得自己不錯
- 恭敬就是一份善業
- 不敬法是壞慧因
- 法寶非常重要,當生活上遇到問題時,就會從翻閱廣論中找尋答案。
- 因為敬重法,不會把廣論放在地上、不會在上面放東西、走路時也會很重視如何手持本論
- 記筆記時,請用鉛筆,請勿隨意塗畫
- 越重視,才會得到更大的受益
- 恭敬,會成為自己的福田
- 修行就是修心
- 我要越來越快樂,把垃圾換黃金
- 要歷事練心,找到方法,讓煩惱越來越少
- 使命:和諧、安樂、幸福
- 當有食安問題時,會人心浮動 》有機可以安定人心
- 有機的開始和賺錢無關
- 可以有標準,但心可以軟一點、嘴巴軟一點 》考慮農友的立場,把農友放在心上 》讓社會安樂、和諧
- 佛對眾生充滿慈悲心 》有機亦同 》表裡一致,在內心深耕
- 哪個是有機?對有機並不清楚,但我們買有機蔬菜時也會挑漂亮的
- 有機、非有機擺在一起如何辨別?
- 一出問題 》馬上認為有機都是騙人的 》這是整體的問題,與總體的形象相關
- 有機,從取得驗證與程序正義開始
- 程序正義 》照著有機規範來走,但風險不會是零,而是要有正確的程序,讓問題可以受到管控
- 相關程序
- 農場(生產) 》產銷作業 》倉儲/ 理貨/ 配送 》零售/ 加工/ 團膳
- 福業國際的角色、定位 》供應鏈整合服務 》新鮮、安心、幸福
- 每個程序都跟程序正義有關
- 今天課程體驗的重點在:倉儲/ 理貨/ 配送
- 有機完整性 》此為核心
- 污染防制、混淆防制
- 交叉污染、內外環境等,經由流程設計加以預防
- 正確、迅速
- 生鮮品
- 物流管理模式 》讓資訊串接起來
- 看得見的誠信 》產品追溯
- 更大的進步空間
- 2016年台灣農藥使用數據
- 使用量 9,504 公噸
- 銷售額 76.4 億台幣
- 沒有最好 一定要更好
- 努力,才有改變的機會
- 一步一步,從自己內心開始
- 改變人心,才能改變世界
- 多元發展、專業分工、異業合作
- 理貨流程
- 單物核對/ 依單作業
- 定額 》清潔整理 》秤重定量 》包裝貼標
- 不定額 》清潔整理 》包裝 》值付貼標
- 早期有機比較困難,成型不太好,現在有技術改良,外觀上亦有所改進,但量上仍有限
- 水耕、土耕的影響
- 團體以土耕為主,主要考量環境的影響,亦即環境永續
- 水耕尚無法取得有機認證
- 有機轉型:指轉型期。停止農藥、化肥,到成為有機需要時間 》兩年或三年的轉型時間
- 有機檢驗:重金屬及農藥污染
- 驗證的程序及管理標準:
- 驗證管理及檢驗是兩件事 》驗證是驗證程序,是否按照規定走。農藥殘留檢驗是另一項工作 》檢驗要做,但不能保證安全
- 抽驗及不定期抽驗,政府由農委會及衛服部管理
- 福業進行計劃性抽檢:喝止使用農藥、了解風險所在
- 里仁推動綠色保育,主要在生態上有所作為,為了保護當地的特地物種或保育類動物,和有機不一定有全然關係,因為不是有法律規範,綠色保育目前由慈心進行推廣
- 協助農友交流,而非對農友予以指導。因為福業自身並未擁有技術
- 慣行和有機,就農民的收入上,以稻米為例,有機及慣行的價格目前水準已經比較接近
- 有機勇氣,因為推廣有機,需要勇氣和時間,予以堅持。我們目前除了可以為了自己的健康,也讓更多生命可以健康的生存,更讓農友理解不用農藥,不用傷害身體,亦可進行耕作
- 讓我們一起支持「一把成佛的菜」
- 教理的學習,要有全面、完整、正確的認識
- 對每個地方要有清晰的認識,可以找到對應生活中的境界和問題
- 要有清楚的認識,必須把自己放掉,才能夠從師長的教授教誡中得到饒益
- 要對症下藥
- 每個念珠,看到其晶瑩剔透,但整串念珠在一起,則可以發現其圓滿、 完整之姿
- 斷器三過
- 具六種想
- 每種器過,都包含其他二者
- 學習,不是用來當照妖鏡,看到別人的問題,而是用來反省自己
- 我們的問題:聽聞常沒有用心聽….
- 在光速的時代,溝通常是急著講,但沒有在聽。沒有用心聽時,只有一直說,無法完成學習的route,也無法形成永久記憶
- 如跨部門會議,只想講自己的,不想理會其他人
- 如果把心調到相同的頻率,開會並不需要耗用時間
- 說時,如果不把對方放在心裡,會是無效的溝通
-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把自己定位成「病人」,有其不足,可以更好
- 於法師住如「醫」想者: 跟有智慧的智者「大醫王」學習
-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其所教授者為「法藥」》如:門裡門外,所緣行相等,如果沒能按著師長的法藥。我們就在門外,也無法讓自己不受所緣的侷限,而能有智慧的行相
-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照著「大醫王」說的,要好好學習、照著做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希望永遠都有師長可以教我、永遠都在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希望教法久住,我才能獲得饒益。透過我們學習,也傳遞給他人,讓教法能夠延續下去
- 聽聞完要宣說,宣說亦有其次第
- 聽聞完如果沒有講說,無法完成完整的學習循環
- 如果沒有講說,閱讀的解碼速度太慢
- 講說有20種好處。廣論P20LL1-P21L6
- 我們要能夠聽懂對方的心,才能夠講說
- 圓滿證得後為眾生講說: 佛出世,就是為眾生說法。不為自己,而為眾生
- 隨分隨力的講 (仍在學)
- 教學相長
- 種下成佛之因: 學佛,為成佛。說法,如同佛出世,就是為眾生說法般,就是在種下成佛的因。
- 講說的兩個原則:學習及利他
- 隨分隨力地講(仍在學)
- 教學相長:我們是有無限可能的學習者
- 圓滿證得地講 》如何在關顧對方的立場下講說,避免其不願聽,而有覆器
- 種下成佛之因
- 對孩子、親人,真心想饒益他們,不會有上述的問題
- 講說時,不是只是想到世間的下下利義,而也能把上上的饒益帶給對方
- 廣論P73L3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
- 廣論P556L5 此復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是最切要。
- 如何觀察教授的師長是否是自己可以跟隨的,幾個觀察點
- 他說的是不是他做的,他做的是不是他說的 (君子慎獨)
- 另外從廣論中,也有師長傳承的說明
- 廣論科判表二: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 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人殊勝
- 其身獲得功德事理:法殊勝
-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證德
- 此外,在學習中是否越來越歡喜,還是越來越煩惱,也是學習是否正確的檢查點
- 為回應同學對學習是否有正確傳承的問題,班長說明如下
- 本論之重要:對離苦得樂有完整正確的智者,從釋迦牟尼佛一脈相傳、有傳承地延續下來的教典
- 廣行派(相宗、方便) (彌勒、無著菩薩)
- 深見派(性宗、智慧) (文殊、龍猛菩薩)
- 現觀莊嚴論 (彌勒菩薩)
- 道炬論 (阿底峽尊者)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密宗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
- 恭敬法 才能感念佛恩、師恩,因為法從佛、師長而來
- 人會錯、法不會錯 》法是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會有錯,是人錯,而不是法錯。是我們非理作意。
- 應機不同,圓滿一樣:每個人緣起點不一,佛陀應機而說,而讓眾生得以圓滿
- 念念相應,念念歡喜:是否應從真相與智慧中得到歡喜?
- 具足五想:
- 醫想、藥想、病人想、善士想、久住想
- 醫想也是一種病想,因為我想幫助人,但是我所有不足,所以要努力學習
- 想幫助別人時,實際上是幫到自己
- 於徒眾修習慈心 》想到自己當時學習廣論時,為何無法安住。用這種心意在護持時,時時想真實地饒益他人
- 應遠離 : 高慢、疲厭、讚自、毀他 》班長自省在護持主持營隊的過程中,師長的美意是要讓她不要只依憑自己的聲音而護持。每次學習都是全新的過程,不會有所疲厭
- 不讚自毀他,而為饒益自他而說
- 為自他成佛而說:與其說幫他人,乃是透過幫他人的過程而饒益到自己
- 如何讓學者可以受益,就是心裡有對方,希望對方得到饒益。
- 練習的力量很大,看你走向哪個方向
- 每天觀功念恩,也是練習的力量,重串習的業會先成熟,感果報
- 以下的圖示,也是正向練習與負面練習力量的呈現
- 未請不應說
- 隨順因緣而說
- 寧可多聽少說
- 不要「搶著說」
- 貪可以貪好的,貪善法、善念
- 生命中如有不同的視角,是否能夠看到其美麗的一面
- 因為學習,而讓生命的高度有所不同
20180829 親近善士之一
班長提策: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指的是皈依,以及向著這樣的方向;意即我的生命要有目標,而南無則是讓我朝向生命最高的目標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唐朝武則天所提,代表所習之法是如此的珍貴,如百千萬劫難遭遇般,而我一定要珍惜
讚頌「綠葉飄」
綠葉飄 綠葉飄 紅花笑 紅花笑
蜜蜂唱來蝴蝶鬧 蝴蝶鬧
楊柳岸 翠樹搖
青青水裡 魚歡跳 魚歡跳
天空寫滿了純真 大地舒唱著慈心
誰的恩德 誰的恩德
使我們充滿歡樂歡樂
師父的恩德 師父的恩德
我們的生命充滿了歡樂
我們的生命充滿了歡樂
天空寫滿了純真 大地舒唱著慈心
誰的恩德 誰的恩德
使我們充滿歡樂歡樂
師父的恩德 師父的恩德
我們的生命充滿了歡樂
我們的生命充滿了歡樂
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
充滿了歡樂 充滿了歡樂
充滿了歡樂 充滿了歡樂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II第39講 01:35 – 05:40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578-130039
「修行就是 歷事練”心”」
上一節的時候,有法師問:「什麼叫『對佛法整個圓滿的內容有了正確的認識』?」此處出現了嗎?當你捏到任何一顆念珠的時候,它是一百零八顆念珠中的一個,但都是提起全圓的;是全圓的法。那麼到底如何體會這句有點深奧的話?在學習每一個次第的時候,都要常常發心啊、都去想。所以大家這個道理是這樣聽了,要在聽聞中、在自己的修學中慢慢地去體會,不要停在眼前,一直要向前努力! [01′35″]
就比如說非常平淡無奇的一件事情,師父就可以在其中開示出道次第。像開上座學長會,開會之前師父就念《般若經》,然後給大家講一段般若;像學長有問題要問、法師們有問題問,師父都先講般若。請問般若能不能解決「我們下半年的行程是什麼?」般若可不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呢?你們敢說不能嗎?那你說能,是怎麼解決的? [02′27″]
所以,為什麼是「法人」?為什麼要起這樣的名字 – 法人事業?這跟很多人一起成立的公司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裡邊要念《般若經》、要學《廣論》,還要開研討班?經年累月地這樣哦!然後學《南山律》。學這一些是為什麼? [02′48″]
所以尤其是開會、議事,這樣慢慢地在商量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提起什麼?正知、正念。先想想:我們這個會議,注意!我們對這個會議的認知,在全圓佛法的道次第中,是不是為了成佛來開這個會的?還是只是把問題分配清楚,「啊!你去做這個、他去做那個、他去做……」分配清楚了,會議就開完了?那麼我們在這個會議中,自己得到了什麼?積累了什麼資糧?發心又是怎樣?有沒有注意防護自己的律儀 – 菩薩戒呀、密乘戒呀,甚至皈依學處,有沒有注意在防護? [03′30″]
所以對於開會這件事來說,要非常非常注意開會的發心。我們「歷事練心」練的什麼心啊?首先是練發心。
另外在涉及到具體事項的時候,為什麼「我」越來越大?給我們一個事情,這件事情就執著地不得了,就是比天大、比地大、比什麼都大,眼睛裡就只有這個事情。然後當別人一碰這個事情的時候,啊!煩惱就出現了。煩惱出現怎麼辦啊?及時發覺,然後去調整。從朝向「我」越來越大的角度,把它轉向什麼?要克制這個「我」,要知道這習氣又出來了,然後去對治,要根據《廣論》去看。當你調伏一下「我」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因為痛苦確實是「我」不停地增大導致的。 [04′20″]
那麼當這個「我」在所有的事項中越來越小的時候,實際上和合也不是特別難做。只要你發心開始對治「我」,那麼別人跟你吵的時候,你就要注意:「小心!一會兒你就把我的『我』吵出來,很大!其實我的『我』和你的『我』也不相上下,我又不是不敢跟你吵,只不過是現在修行了,裝也得裝著向內調伏!」對不對?開始是裝、忍不住,但是嘴上不講。我可以在心裡忍,忍了之後,忍不過去在心裡嘀嘀咕咕、嘀嘀咕咕的,甚至很痛苦;慢慢地,心裡的不安也好了。 [04′57″]
你看研討班裡每一節課學習,其實都是可以對你當天的煩惱進行清理,至少你在上課的時候,你不用緣那些煩惱了吧?專心地聽,聽了以後煩惱好像忘了,一下課,唉!又出來了。那你聽完了之後,煩惱的強度應該有變低一點吧?聽課的時候,聽、聽、聽,聽到一個理路可以原諒對方了。還有一個,想想說:「哎呀!這個佛法非常不容易,他能來學習,我還是忍一忍讓他好好學吧!」總之,哪怕生出芝麻那麼大的善心,其實有的時候也可以幫我們扛過很多事情。善心的力量非常地不可思議,小小的一點善心,你就可以撐很大很大的事情。 [05′40″]
影片「聰明的毛寶貝」
温故知新
科判:廣論的目錄,網要、架構
科判分二:
如何聽講二種殊勝法
修學佛法九個步驟
學習時會發生的問題:三種器過
依六種想 廣論P17L8 – P20LL4
講說軌理:像佛一樣要成佛,佛出世就是不斷地把正確的修行方式教導眾生,我也要倣學佛陀,隨分隨力地講說,並從講說中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努力學習,並且承事師長及恭敬法
廣論P21LL5, 用什麼意樂講說分成五點
學佛兩個條件
學法兩大過失
學佛,要有所還是無所得 》要有所得的無所得。當理解自己之不足,然後永遠在學習的狀態下,最後即會任運地在一切時處中學習,並且以利他為目標,把我縮小,而把空間留給眾生。
師父開示:名利雙收不好嗎?
親近善士:生命要跟隨師長學習
科判表五
廣論P24L7: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所依善知識之相、能依學者(學生)之相、彼應如何依師之理、依止勝利( 好處)、未依過患(壞處)、攝彼等義(總攝)。今初(第一個 》所依善知識之相)
選擇善知識(師長)的條件
廣論P24LL5: 總諸至言(佛語)及解釋(論)中,由各各乘(聲聞、緣覺等)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師長),是於三士(下中上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討論:
學習不是透過Google、自學DIY就可以了嗎?一定要跟老師學才行嗎?
學習如何能夠最快最有效果,即便是世間的事項
→ 找專家 !!
→ 找好老師 !!
生命智慧的專家是誰?
→ 佛,僧 !!
→ 目標是法 !!
影片:希望樹
https://www.dropbox.com/s/0qmlnnk1hjxr4q9/%E5%B8%8C%E6%9C%9B%E6%A8%B9.mp4?dl=0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廣論P24L5 – L6
師父開示: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
【博朵瓦亦云:】
https://www.dropbox.com/s/j7wchl2csbcgr52/14A_16%2739%27%27.mp3?dl=0
那麼下面又引那個博朵瓦的祖師的話來說,
【「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下面引:
【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就看眼前世間的,那個世間的比起出世間的,不曉得方便多少,而你還可以看別人,你看見了別人就可以做的,對不起!沒人教你,你還是不行,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
世間這麼簡單的人,你看別人都看不行,何況是這麼難、這麼深遠的。再說世間的事情是你平常習慣的,單單看人家的都不行,現在這個出世間,你根本不習慣。我們無間以來,我們一直從惡道當中,一直在惡道當中,對出世的法一點都不了解,如果說你自己能夠真正跑得過去的話,那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們不必拿佛法,世間的現象來看,你沒有人教你都不行耶!
那麼現在呢,我們自己的條件是如何啊?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剛從惡道當中來。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對於這個善法是不相應。
而要去的地方呢,卻是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那麼地陌生!怎麼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這是我們啊真正的內心上面,不斷地反覆思惟觀察。當你這個腦筋裡面生起了這樣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去要去找善知 識,一直陷在自己現在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就是提不起來這種狀態,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
下次討論:
師父音檔中出現一句話: 「這個滿好的,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 」為什麼師父說這是煩惱?你覺得是煩惱嗎?
恭敬法寶
《金剛經》云:
「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日常老和尚開示:
影片:Rotten Potatoes
https://www.dropbox.com/s/6k4srazq93ujb73/rotten%20%20potatoes.mp4?dl=0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20180822 有機勇氣 福業總經理 李逢祺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李逢祺總經理從事有機已經有二十年的時間
Q:常買有機蔬菜嗎?為什麼?
Q&A
班長收攝:
20180815 聽聞軌理之八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 皈依、皈投禮敬、心所緣的方向,知道自己跟誰學習,不讓自己原地打轉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唐朝武則天所提
讚頌 「六字大明咒」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共唱七次)
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聞聲救難,希望所有有情都能離苦得樂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六字大明咒的涵義 達賴喇嘛
唵:AUM,代表身語意,不清淨帶來苦,轉化成清淨的身語意
嘛呢:珍寶,意即無限的利他、慈悲
叭咪:代表智慧
吽:結合智慧和慈悲,把不清淨三業,轉化成清淨三業
南懷瑾老師談六字大明咒,是宇宙充滿能量的聲音。據傳委內瑞拉的人也學習同樣的咒語。
要把心先安立好,
一個西康孤獨的婦人,每天持頌六字大明咒,但其把咒語的吽念成牛,但非常有能量
一位法師指點婦人唸錯了,更正好。其改正之後,發現原本的能量不見了
表示心意是否虔誠,決定了其方向與力量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II第38講 01:57-05:51
https://www.dropbox.com/s/f0ua0p95qlmviy0/%E5%85%A8%E5%BB%A3%E7%AC%AC38%E8%AC%9B01570551.mp3?dl=0
從眼前的認識,看到全圓
同樣地,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把那個講法本身也完全改變、完全改變。以後原則上面都是遵循這一條路,講到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然後這個認識當中慢慢地去推展擴大,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地到某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使得我們對於整個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但師父在此處說,要有一個清晰的,對它產生一個認識。比如:師父為什麼要講本論?他的發心,是看到了修行者的什麼現狀他選擇講《廣論》?為什麼改變了說法的方式?看到了修行者的什麼現狀,希望大家能夠吸收,能夠改變、能夠馬上產生一個認識 – 講到每個地方都產生一個認識。就是對症下藥地 – 欸,你有什麼痛苦?你現在修行遇到什麼問題?然後師父就講這樣一段。 [02′27″]
所以它不是無的放矢的,好像師父就開始自己講了,不是這樣的!
每一個、每一個都針對他所了解過的居士們、法師們修行的難點,或者出現的問題,來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回答這些問題,給我們找到出路,所以才「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不是越講越玄,進入到非常迷惑的那種狀態,而是非常清晰的,腳下的路越來越清晰、眼中的問題和答案也越來越清晰。所以是不停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斷除疑惑的這樣一個過程。 [03′03″]
當然你可能說,由於師父的問題,讓我們把問題更廣闊地探討開了,但總得有一個結論。
比如說這個結論,再說一遍:為什麼要講《廣論》?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講《廣論》?師父講得非常地清楚,就是為了我們能夠受益。這樣的講法方式,其實師父是很辛苦的;如果按照註釋講是很容易的,你就照著那樣講就可以了。可是根據人心來講、根據大家遇到的難題來講,然後又要把本論所闡述的東西闡述明白。再換句話說,本論所有的立宗,也就是為了回答修行者心中的難題和疑問,為了把我們在原地踏步、不能前進的這種障礙清除掉,看到修行的坦途,師父才宣講《廣論》。 [03′53″]
所以「講到每個地方」,注意哦!這句話我覺得是非常非常地動人。「講到每個地方」,也就是師父對自己講法的那個高度,說:「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每個地方哦!大家都學五大論了,知道每個地方你都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然後在這個認識當中」,注意!還要「慢慢地去推展擴大」。不是得到一點就滿足了,而是沿著你所了解到的這點,慢慢推進你了知的疆域、了知的國土,去拓荒,去把那些不知道的全部消除掉!讓我們所知的疆域擴大。
很遼闊吧!在認知的這個廣闊天地中,我們不是只看到一點點手指尖那麼大的位置,而是沿著這樣一個認知慢慢地去擴大,去體會到心靈深處對一個事物認知的遼闊、深遠的一個舒暢的感覺。 [05′01″]
而且它是慢慢地推展、擴大,後面這句話:「而不忽視整個內容」。注意!這是點式的,而整個內容是什麼?全圓的。非常像那句話對不對?像一條念珠一樣,當你念到眼前這一顆念珠的時候,這顆念珠是非常非常清晰的,但是你提這一顆念珠的時候,你會把整串的念珠全部都提起來,它是一串的。所以師父是在每一個地方,讓我們對每一處的法義了解得非常清晰的時候,又從全圓的一個角度再度地認知此處在全圓的道次第中它所佔的位置。所以你不停地會透過眼下我們經過的這個地方,看到全圓的。 [05′51″]
温故知新
【 正聞軌理分二, 斷器三過, 依六種想。 】廣論P17 L1
今初 指第一個,前面那個。在這裡指斷器三過
軌:軌則 How
理:道理 Why
聽聞:聽到文字下的深切意涵
修學佛法九個步驟
學習時會發生的問題:三種器過
器倒覆》器覆(不想聽)
縱向上然不淨潔》器污(聽扭曲):先入為主
雖淨潔若底穿漏》器漏(常忘記):心不在、不在意
依六種想 廣論P17L8 – P20LL4
【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廣論P20LL2
為什麼要講說?
如何講說?怎麼說? 》有其次第地講說
無染法施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廣論P20LL1
恭敬法 (法為佛母)》智慧之源,法是萬事萬物的真相。我們要追求真實的智慧,因此對法要恭敬
以何意樂(心態)而說? 廣論P21L9 – L10
幸福田班網
https://18spring991.net/category/home/
影片 「Practice」
https://www.dropbox.com/s/14abz4rojcvmmok/%E7%B7%B4%E7%BF%92Practice.mp4?dl=0
以何等境應說不說
說法者,真的一無所求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師父開示: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廣論: P21 LL2
音檔: 12B 20:59-25:55
那麼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
手抄: #2 P139 L5~P142 L2
https://www.dropbox.com/s/gwtukujziz2y7cn/12B%282059-2555%29_%E5%96%84%E6%B3%95%E6%AC%B2.mp3?dl=0
那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有,也可以說一無所求,也可以說有所求。這個怎麼說呢?我們應該這樣:「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呀?無非是為了自他成佛。」這個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歸無所得,所以這個叫無所求。關於這個無所求跟有所求之間,我們現在不要拿我們的知見去辨別,我們對這知見還並不正確地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無所求是求些什麼,我們往往會弄錯、弄顛倒,我們好好地學下去。它對這個所求的,有一個嚴密的定義,而所以這個嚴密的定義,就是指我們的心理相應的行相。那個時候,認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話,那就對了。
所以因為這樣,所以說法的功德 – 當然我們說法一定有功德 – 這個才是我的安樂的資具,而不是眼前的名聞利養,這個就是我們最高的目標。所以現在常常說:「啊,我要無所求而求。」在我們凡夫要無所求而求真難哪!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點點的教授,現在真歡喜,是有所求的!求什麼?求這個,因為我求這個,高的目標擺在這裡,所以眼前那種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擋不住你了,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經驗。平常叫你啊,你什麼都不要,這個東西很難。
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了:這個鄉下的老農老圃,你告訴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那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穫,可能嗎?我們都是凡夫,都是鄉下那個老農老圃一樣的,你說:「好了!你現在無所求,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這個事情很難,叫你名聞利養都不顧,這個做不到。他現在不,叫你不要顧那小名小利,然後那個大名大利擺在這個上頭,就這樣。然後把這個利害擺在這裡,你自然而然很容易捨得掉了。
所以印光大師開頭的教我們講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說在這個地方,以前這個講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們的這個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讚歎,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講《地藏經》啊,那麼《沙彌律儀》講的很多故事啊,就是那個因果。先不說道理,就告訴你:欸!你照著這個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捨掉了,但是它那個高遠的大利益來了。真正修學佛法,那個高遠的還不算,還要比它更高,高到不能再高的。你有個大目標,而且這個大目標非常具體、非常實在!那時候你用那個東西,你捨掉眼前的就容易了。
而策發的這個善法欲,尤其是大乘,並不叫我們斷除的,是淨化,把這個現在的貪心,轉成功追求無上菩提,無上的善法欲,策發這個大精進。哈,這個力量真好啊!真好!
所以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現在這個國內,我們這裡呀那個山坡地很陡,哎呀,每年來了個颱風,來了以後,真糟糕!哇,下來啊,把山上那個土都沖掉,那個肥土沖掉。你別看那個土喔,這是無價之寶。金剛鑽什麼等等的話,有沒有,沒有關係,如果說我們現在地表那個表土流失了話,將來一片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存了,這樣。
欸,現在他說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麼辦哪?上面造一個林,做一個壩。這麼一來的話,他善巧地把那個水落下來,經過那個樹林,表土保護了,然後做了個壩,這水蓄住了。結果把這個本來有害的東西,產生最大的電力。
現在我們這個腦筋裡這種貪也是如此,你不要一口氣,不要拿掉它,不要斷掉它;你善巧地把它轉化,本來是最危害的東西,變成功最好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轉煩惱為菩提,轉過患為功德」,最後的「即煩惱就是菩提」,不要你轉,它本來就是,就因為你在癡、無明當中。這樣好、這樣好!所以他告訴我們:「啊!你要貪,要貪這個。」這個就怕你不貪。不過,他不用同一個貪,因為用了同一個貪,我們不知不覺把我們的老毛病又現起來了,所以另外一個名詞 – 善法欲,還是這個欲。
影片 「看見美麗台灣」
https://www.dropbox.com/s/k8w15z14t4tzd5v/%E7%BE%8E%E9%BA%97%E5%8F%B0%E7%81%A3.mp4?dl=0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