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得更好給蟲吃
- 蟲吃剩的我們吃
- 為蟲送祝福 脫離畜生道
- 蟲吃剩的我們吃
- 觀察自己對什麼好樂?
- 對什麼不好樂?
- 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
- 對自己有利 ?
- 注意習性的偏向
- 認真總結
- 意樂:起心動念
- 特:總之外,有「特」,特別重要之處
- 要修信、要念恩
- 總示親近意樂:收攝為華嚴九心
- 實在、真實的信是看到它的好
- 從功德中找到信為能入的切入點
- 從看到好處,會看到每個人對你的好處,會念其恩
- 信和迷信: 迷信沒有目標
- 信是依止老師、依照聽聞,真實相信
- 廣聽聞之後,會聽到為自己生命轉向的角度
- 因信而入之後,會有善法欲,而想要努力去做,就不會覺得疲累
- 師父先讓我們從念父母恩開始思惟
- 班長的孩子曾問班長「如果有一天要犧牲生命來救我,你要不要?」大體而言,父母為了子母都會願意
- 即使我們對一般人不願意付出,但身為父母,一定會為子母做。所以念師恩,可以從念父母恩開始
- 從因上: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
- 從果上: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
- 用七施來看,如果有人對我這麼好,這是果。所以我現在要種更好的因。讓「現在好,也讓未來更好」
- 眼前的好處 (從果地上看)
- 將來的好處 (從因地上看)
- 長夜中為愚癡:無明
- 沈溺有海:輪迴生死
- 病所逼惱:無明病
- 貪等:貪瞔癡三毒
- 現世中,父母照顧我們;在無限生命中,師長都在拔濟我們
- 如同七施,也是師長教授,我才能學習到
- 如果用不上,學了就沒用
- 以前自己的脾氣比較好,因為順遂。當時,看不起其他人不一樣的看法,也容易情緒化。現在年紀大了些,比較能從觀功念恩的角度去因應眼前的境。如果立場不一樣,不容易往前走。但如果能夠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狀況,比較能找到共同的方向
- 對師長念恩,如果無法從周遭開始,從對父母的信、恩入手。如果一直覺得對方是豬隊友,而沒有想要調整對方為神隊友,日後可能會一直碰到豬隊友
- 最近網路傳個笑話,一位做事不佳的員工遇到雷老板,動作太慢被老板罵,但因沒有反應,老板更氣。老板問說他為何都沒反應。員工回應說「太太交待當碰到美女時,千萬不要跟她說話…..」。聽到這樣的回答,老板就沒有再往下罵,並跟他說以後有什麼事可以直接找她
- 剛剛想到如何觀功念恩?只要不要觀過念怨、觀光念閒即可 。對此,公司有個文化,就是不要講耳語,但還是有人這樣做。面對這樣的狀況,心裡很不舒服,但還是想要用觀功念恩來對應,所以在會議上分享觀功念恩的想法,也藉此影響到同仁,讓同仁可以觀功念恩,而不要觀光念閒、觀過念怨
- 很多事比較出來,所以要有對照組;如果可以了解什麼是我不想要的,就可以選擇是什麼我要的
- 眼前的好處、將來的好處,更久以後的好處要怎麼看?》怎麼看未來?如果現在好,也希望未來更好,現在更應該好好種因
- 法師說「學了學了就會有神通」。因為透過學習,先規劃未來
- 看到「沙發怪」,從建築的角度看,可以避免造出「沙發怪」,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所以很感謝有「沙發怪」的存在
- 要感謝雷老板、豬隊友、嘮叨/ 沙發怪的另一半。之前開車時,太太指指點點,會不高興,並反駁「是你開車還是我開車?不然你來開!」,現在會握著太太的手說「謝謝你,我知道你是關心我,這樣走比較順」。
- 雷老板是真的雷老板,還是我定義他是雷老板?被指點時,是是氣對方講對?還是真的講錯?
- 所謂老師,為何對他生信,因為他對我們好。為何生敬,因為他對我們的恩
- 學習廣論,如果沒有師父引導,我們才有辦法趨入。現在老師繼續引導,希望我們能夠理解
- 至誠恭敬心(財敬供養): 財敬不是師長要供養品,而是要練習捨心和恭敬心
- 洗浴 按摩 擦拭 侍病等(身語承事)
- 依教奉行:此為主要
- 先前法師提過,曾請仁波切講法。在一放生法會中,仁波切進行灑淨,儀軌結束,侍者直接彎下腰背著仁波切到比較平坦的地方。法師覺得非常感動,這樣才是至誠的身語承事。用學生的角度想跟師長好好學習。
- 如果師長講法內容有誤,如果相違,要以經典為主,但仍不應輕視師長,而應保持恭敬心。
- 敦巴尊者:阿底峽尊者的譯師、侍者
- 大瑜伽師:負責廚房大寮
- 阿蘭若師:在寂靜處聽法,和阿底峽距離最遠
- 親近善知識,是我想跟你一樣。但我們常常「照著自己覺得的方式學習」
- 目、足並行,有正知見和精進行。除了知見還要努力行持
- 學習是一種能力,親近善知識,學習能力可以無限擴大。如果只在自己範圍內,就在自己轉陀螺
- 這是1914年德國和英國真實的故事
- 學習是一種能力的話,如果用煩惱只能解決煩惱。如果能用觀功念恩,是否能夠止息心中的煩惱,讓自己的學習能力增加?
- 學習廣論會影響到我的狼性嗎?聖經中有個故事「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面都有兩頭威猛的狼持續不斷的在做生死之鬥。其中一隻名字叫做邪惡,牠充滿了憤怒,忌妒,貪婪,憎恨,卑劣,欺瞞和自我。另外一隻呢,叫做善良,牠滿懷著喜悅,和平,愛心,希望,人性,仁慈,同理心和真實。“小男孩睜著明亮的雙眸望了望長者,然後對著暖暖的營火,認真的琢磨剛剛聽到的故事,過了一回兒,小男孩仰起頭來問長者:”可是爺爺,那到底最後那一隻狼會打贏呢?“印地安長者緩緩的吐了一口煙,望著孫子,淡淡的回答:”孩子,你不斷餵牠,給牠養份的那隻會打贏。“An old Cherokee told his grandson, “My son, there is a battle between two wolves inside us all. One is Evil. It is anger, jealousy, greed, resentment, inferiority, lies and ego. The other is Good. It is joy, peace, love, hope. humility, kindness, empathy, & truth.” The boy thought about it, and asked, “Grandfather, which wolf wins?” The old man quietly replied, “The one you feed.”
- 哪種狼性比較強。
- 讚頌的作用、目的,在憶念師長、三寶,在今天的進度會提到般若經的內涵。聽到般若有關的教授,包含廣論在內,如能有歡喜心,會比較靠近佛位、意即靠近成佛
- 如同在大海中航行,沒有看到陸地的跡象。但當看到木頭、鳥類等靠近陸地的象徵時,會覺得越來越接近陸地了。
- 有歡喜心,是離成佛很近的跡象,而般若經包含完整成佛的法門,能有歡喜心,是成佛最近的
- 如能憶念傳承師長,按照般若經的教理,更快靠近佛位
- 宗大師曾對克主傑尊者開示,只要一念憶念師長,可以滅除無量無邊的罪障,累積除無量無邊的功德
- 讚頌是上師想念師父的心意,我們如能很虔誠地唱頌,每一剎那中, 可以滅除無量無邊的罪障,累積除無量無邊的功德
- 上師在師父之後,以師父示寂之日,作為憶師恩法會的日子,多年來如此。四家合註講授者聯波仁波切在得知上師如此安排後,即引上述宗大師對克主傑尊者所說的功德。一剎那都能如此,一天讚歎師長的法會,非常的殊勝,要好好隨喜
- 大家之前參訪鳯山寺,已經買好了門票,將來都會被師父找回來。去鳳山寺,很容易憶念師父、師長
- 上師第一次到鳯山寺時,住在新宿舍。當時籌備的居士,讓上師住在小一點的房間,把大一點的房間留給過幾天要入住的日宗仁波切。隔天上師非常高興,說感覺像自己過去閉關一樣,師父駐錫的鳯山寺,是殊聖的聖地,一草一木都可以憶念師父
- 法師引領上師到師父的房間,門口有兩雙拖鞋,其中一雙是師父穿的。上師做了一個動作,把師父的拖鞋放在頭頂上,一直流淚
- 用教理來看,對傳承師長,如此強烈憶念,離成佛很近了
- 第一次聽這一首讚頌的同學,之前有有字幕的版本。聽到旋律不曉得內容是什麼。今天研討71講和72講。
- 上課要習慣帶廣論,未來上淨智營會引到很多廣論之出處,要熟悉
- 在皈敬頌裡,廣論第一頁「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敬禮尊重妙音」
- 尊重是師長之意,妙音是文殊,是十方諸佛智慧的總具體
-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讚美釋迦牟尼佛身語意的圓滿功德
- 在此,簡要地練習,透由皈依的內涵,禮敬佛菩薩身語意的功德,並對照自身,發願效學佛菩薩的身語意功德
- 如今天感冒,喉嚨不舒服,所以身體上的毛病,代表自己不如佛陀,不是圓滿身
- 也由於感冒,今天聲音不好,沒有美妙的音聲。
- 佛陀的語功德,其能了解一切法,在一剎那間完全了知,沒有時空限制。意即我們現在在想什麼,將來發生什麼事,當時佛陀就知道。就此,今天學習內涵中會有
- 如聽師父的錄音帶,發現相關問題,師父接下來馬上就講,表示師父能理解我們會有的問題
- 讀般若經也是一樣,一有問題,佛陀馬上就說。就此,上師善巧引導,讓我們理解佛陀的身語意功德(佛陀圓滿身,能一聲就回答眾生所有的問題)
- 要視師如佛,才能得到佛陀的加持
- 當下聽聞,雖然可以當下得到佛陀的加持,重點在於提醒我們要皈依師長佛陀才能感得
-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般若傳承,分深見、廣行,也就是智慧及慈悲
-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瞻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彌勒、無著廣行派。龍猛深見派,由文殊傳下
- 師父提到,佛陀講法這麼好,為何要分為深見,廣行?此外,由佛直接來教我們不是最好,為何要十地的文殊、彌勒,甚至是初地菩薩的龍樹、無著菩薩來教我們?
- 到目前為止的進度,大約如此
- 學習的方式。就每一段師父的開示,先看自己學習過後的心得、先研討,再對照上師的引導會比較有幫助。日後學習全廣,也建議用相同的方式,先聽師父音檔、思惟、研討,再對照上師的開示。
- 華嚴上所說,在很多處都有引;若引般若,如有人一聽就很歡喜;但有人卻很排斥,這都是過去生的習氣延續下來
- 這樣描述的啟發在於?
- 上師舉6’28”「對某一些法類過去生沒有好好地修行,所以正是要在那個法類上好好地用功。但是卻偏偏是自己喜好的就拼命鑽進去;對於那種不足的,有的時候就避開了它。」世間講培養專長,看似好像思路不太一樣。但從某種角度講,其實沒什麼不一樣
- 修習軌理P45L6「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不斷對善的所緣、對象,讓自己的心安住在要修行的法上,並且好好的守護心裡緣念的形相
- 最簡單的解釋,廣論P54L3「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修行,讓意、心,成為你想成為的
- 「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把你的心,修到最後,成為信心的體性;把你的心,修到最後,成為悲的體性
- 要數數修。「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修行,就是串習,就是反覆串習
- 和世間相同,想要反覆練習的是對生命最好的、有利的
- 世間也是,重點是練習的是否是對生命有利的內涵。如果方向、專長和生命有利的方向一致,可以反覆練習;但如果不一樣,可以思考要不要串習
- 我們這一生的興趣,是串習而來。也是過去生串習而來
- 師父在這裡讓我們觀察自己,對什麼好樂,對什麼不好樂。》要警覺地觀察對我們是否有真實的利益,如果有利但沒有串習,要學習
- 在「前世今生」中提到,一位女病人凱瑟琳被魏斯醫師催眠,把許久前的記憶催眠出來,也把若干病狀,包含恐慌等治好。並經由催眠回憶,自己也發現自己和醫生在過去生有密切的關係。在過去生中,凱瑟琳對魏斯醫生的印象是温暖的,有助益的
- 但凱瑟琳今生見魏斯醫生前,有很多違緣。每次到診療間,都不敢走進去。其後經由另一位醫生的不斷提醒才走敢於進房間接受治療
- 如果魏斯醫生,過去生都是給予凱瑟琳幫助,為何此生對接受魏斯醫生的治療是猶豫的?
- 同學回饋:用業果的道理看,如果找魏斯醫生對凱瑟琳有幫助,但過去凱瑟琳的怨親債主也可能會出現來干擾; 可能在過程中跟醫生產生違緣;有可能業障會覺得原本不好的狀態反而比較好
- 探討問題時,要結合自己的問題,並和自己的修行有關。相較於凱瑟琳,魏斯醫生在過去幫助自己這麼多,但這一生卻對接近魏斯醫生有所猶豫
- 師父跟法師說,已經多生多劫在一起,同樣,佛陀也相同多生多劫幫助、饒益弟子和眾生
- 法師第一次和師父見面,是和哥哥去寺院見母親。師父看到法師和他哥哥,法師覺得師父好像訓導主任看到壞學生。心想我又沒做壞事,為何要這樣看自己?中間隔一年多,法師才真正想要跟隨師父學習。相較有其他法師千里迢迢回到台灣見到師父痛苦流涕,第一次就要求出家,自己完全比不上。此外,法師第一次見上師時,被尚未見過師父的上師頂禮,和祖師傳中,祖師們自己第一次見師長時狀況十分不同,表現很差,並不相應
- 從凱瑟琳的例子來看,當碰到無限生命最重要的師長,自己會不會俳佪,會不會猶豫?
- 對於如此問題的對治,跟隨師長學習,要認真做總結,即使已經對生命有很多啟發,仍要認真做總結
- 很多人只知道里仁,現在有人會說法師是里仁的僧團。里仁從創業到現在,發展都十分順利,其中,最大的衝擊是上師要讓大家不要用塑膠袋。此項指示對里仁的業績產生最大的影響。但里仁努力的調整,一年後,可以省下800萬個塑膠袋。而前一年不好的業績,在一年努力之後,業績進展很快。經營的的同學在跟上師報告時,表示經過一年的努力,才能體會上師的交代,此項開示開啟里仁更大的商機
- 現在有機在台灣有更多的推動,重視無毒。里仁在淨塑上不計成本,進入領先的地位,把里仁社會企業的地位一下提得很高。現在鐵粉也變得更多
- 透過上師引導和對眾生的饒益,要認真的做總結。如果不認真的總結,下一生的業力,可能一年努力的辛苦,可能比修行而來的快樂感受更深
- 修改習氣會快樂嗎?應該不是。如從不吃素到吃素、從不淨塑到淨塑、從不觀功念恩到觀功念恩等
- 如果總結不認真,會隨順無始以來的習性,對苦受的記憶比較深,反而對修行的受用不深。如凱瑟琳記起來是被調整的苦受,而不是所受到饒益,因此會對再度接近魏斯醫生有所猶豫
- 我們是凡夫,雖然師長對我們有這麼多饒益,但我們平常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還是常會串習無始以來的習氣
- 一開始喜歡的如能和修行相應,對自己可以有所助益。因此,對自己喜歡、不喜歡要很有警覺。要警覺「自己習氣上喜歡的對自己是否有利?對自己真實有利的是否相應?是否有歡喜心?」凱瑟琳的例子,讓我們對自己一開始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要警覺
- 71講師父提醒我們對自己習性、偏好的串習要有警覺。走下去,就會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機。如華嚴上如聾如啞的機
- 如果承許上述的角度,當聽到師父說「有的人是偏向於這方面,可是反過來另外有一種人,他就覺得:啊,這個東西都是妄分別,是越簡單是越好;有很多人啊,的的確確剛開始他不習慣,總希望多一點,那意見差得十萬八千里。」自己對這兩種師父所說的相狀是否會有好惡差別?或許會想,師父會喜歡比較簡單的人吧?雖然師父沒有講出來
- 但上師用師父是「欣賞」的角度來提醒我們
- 要提醒的是,師父要我們「對自己習性、偏好的串習要有警覺」 ,但我卻從師父所提的例子中,又串習了自己該警覺的偏好,進而產生好惡
- 該被對治的是自己的習性、偏好,據此,要先學習「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
- 如果未能從此思惟,我們並沒有對比出老師所要引導的理路,而又串習了該被警覺的習性。因此上師用三四五六段,三分之二的篇幅,提醒我們
- 師父開示的原話,和上師開示的第一段,提策我們一開始對養成偏好要警覺,偏好如果對生命沒有利,要特別警覺
- 上師在71講分為三大段落
- 第一段主旨,提醒我們注意、警覺自己的習性
- 三四五六段,師父用欣賞兩種根性的說明,表達師父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都可以給予饒益
- 第三大段上師引導我們師父之所以能夠做到欣賞、饒益不同根器眾生,在於師父對道次第的熟悉
- 大家是善男子、善女人沒錯。因為學佛還戴老花眼鏡,肯定是善男子、善女人
- 「善」,在入行論和其他經論中都提到,人一發菩提心,就是佛子,天人要禮敬有發菩提心的人。對此,上師講一個譬喻,就像一個小王子,即使還沒有體力等,但因為是王子,背後有個輝煌的爸爸,即使是很有力氣的人看到他也要尊敬。善字,可以從這個角度看
- 懂得學習般若經,因為其輝煌之故,因為般若經的無漏之法,是成佛最近的路,其利益、功德甚高
- 般若經的殊勝,在於般若經裡有完整的法和加持,阿羅漢、獨覺、菩薩所成就的所有法門,在般若經中均被包含。但因為很多人無法了解,所以佛陀舉了很多例子說明
- 如世間很多生意,自己雖沒有經驗判斷是否該往那個方向投資,但由於比較高明的人往哪個方向走,從這些人的經驗,讓自己也往這個方向走
- 因此,上師提策「師父非常重視誦《般若經》,師父每天必誦《般若》。師父非常非常歡喜我們能夠讀誦《般若》。你看,它所累積的資糧哦,是這麼廣大!所以我們都定期有誦《般若經》的法會,而且聽說有一些居士也發願讀誦《般若》。大家如果有發願讀誦《般若》的,還是要繼續讀誦下去;如果沒有發願的,也可以發願讀誦《般若》。」
- 師父每天堅持一卷般若經。在園區養病時,沒有體力頌,也讓侍者幫忙頌。師父圓寂前一天下午,師父還是讓法師幫師父頌。當天師父要法師不斷加快速度頌完。當時法師速度非常快,多年後被聽到的人觀過為何沒有考慮師父體力頌那麼快,經法師說明原委才理解。但師父就是在那麼沒體力的狀況下,還如此重視頌般若經。這也是師父對法師的饒益
- 「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十善業道,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緣得福多不?天帝釋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幫所有安住十善業道,不會墮惡趣。這個功德了不起的大。但一個人「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讀誦,若轉書寫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聚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秘密藏中,廣說一切無漏之法。」即使,幫恆河沙數所有眾生安住十善業道,仍然比不上後者
- 因為不墮惡趣,但仍在生死輪迴。因此可以解脫生死的法,其饒益遠大於前。在輪迴裡,會面對死亡的痛苦。天人死亡的痛苦遠大於人
- 般若經甚而提到,讓所有有情在大乘道成不退轉菩薩,不受死生輪迴,而可以輪迴中幫人,比不上對一位不退轉菩薩說正確解說般若經的功德。因為般若經的功德離成佛很近。而佛的功德是所有菩薩功德集積也不能相比
- 師父上師決定辦祈願法會,對般若及其他經典,讀頌供養,此是宗大師的願力(獅子吼佛是宗大師成佛,在彌勒佛的下一尊)
- 此外師父上師除決定法師持根律儀,迎請怙主外,也要供養全世界的僧團,請出家法師頌般若經第二會。(滿譯有600卷。第一會400卷,第二會80卷。第四會19卷;藏文稱般若10萬、2萬頌、8千頌,也就是廣中略。)頌第二會30萬遍,到目前還在頌。回向教法圓滿建立。投入人力、財力不比園區建設來得少
- 聯波仁波切對師父上師推行供養全世界僧人,推動全球頌般若經乃屬首見,非常讚歎
- 從2006開始五大論學習,8年後2014年完成。很多師長說如此學制建立,漢地沒有,藏地也沒有如福智僧團如此順利、快速
- 民國初年法尊法翻譯廣論,有漢人陸續到藏地學習五大論,想在漢地推動。如在五台山推動時,尚屬前期階段,即發生僧人打架事件而停止
- 因為師父上師所做的決策,回向教法建立,才能順利推動殊勝教法建立
- 自己讀頌,及幫助他人頌,後者功德更大;為他人正確解釋般若經,功德更大。如對不退轉菩薩,功德大到如神話般
- 如此可以在現實生活,如師父生病過程中,讓侍者頌般若經給師父聽,給予待者的加持,可以思惟上述的功德,以及師父給予法師的饒益
- 上師常說羨慕法師們可以從小學習五大論。第一批師資推動學制8年後出現,上師請他們幫忙補習五大論、解釋般若經。法師們對上師正確解釋般若經,如此示現也是上師對法師們的饒益。當法師看到上師給法師們旳機會,也想到師父當時對法師的饒益
- 1997, 98迎請若切仁波切講授毗鉢舍那,逐字逐句講授一遍,此亦漢地頭一遭。學習過程中,法師體驗到學習障礙不太大,理路也大多抓得到。師父要法師做兩件事,當時在法師出家第二年。尼眾僧團當時也在鳯山寺聽法,師父要法師帶大家研討,其間辯論過程很激烈,師父見此狀況會進場坐上法座,「數落」法師「有人研討空性,內心完全沒有空性」、「口在空中,行在有中」,「這種學空性的人就像鸚鸝一樣」,如此過程持續一個多月
- 但即便如此,晚上師父會讓法師進房,讓法師再按照仁波切引導的筆記跟師父說明一次,師父亦會依此給予法師引導
- 師父的引導,讓法師和般若累積殊勝因緣,法師也希望大家可以更重視頌舨若經
- 今天的歸納:有人從智慧入,有人慈悲入。從慈悲入,因為每人都需要關心與被關心,所以要從慈悲入。但就因要關心他人,所以更需要智慧的引導,而不會有偏向智慧、慈慈的過患
- 要頌經,要隨喜。所有般若的功德,都可以隨喜。
- 希望自己透過學習,快樂越來越多,煩憂越來越少
- 在學習中,把紛擾洗滌。近來在里仁喬大有一個生態池。從旁邊引進家庭廢水,透過濾桶,把水很快地就濾淨了。我們的心也一樣,透過學習,把自己的心洗滌,潔淨、無憂
- 菩提:覺悟 (覺察離苦得樂的方法-圓滿的快樂)
- 道 :照著這個正確的方法去做的步驟 (快樂的正確方法) 》離苦得樂之路
- 次第:一步一步的階梯 (次第、步驟)
- 廣 :詳細的說明,可以從不同面向探討,看清自己可以趨入的點
- 論 :仔細的來討論這件事 (如何得到快樂?)
- 「覺窩貝登阿底峽」,就是「具德殊勝尊者」
- 藏人尊稱他為業果喇嘛、三寶喇嘛,喇嘛就是善知識的意思。
- 為了入藏弘法 壽命減少20年
- 啟動見解是「思惟」,但一般我們隨著心的反射去做,並未啟動思惟
- 由聞知諸法:由聽聞可以了解萬事萬物
- 由聞遮諸惡 (斷惡) 》戒
- 由聞斷無義 (修善) 》定
- 由聞得涅槃 (佛果) 》慧
- 判別標準
- 煩惱在增長或減少?
- 只談苦樂 不執著於對錯 》對錯永遠爭不完,因為個人觀點、角度之不同 》從「苦樂」看清真相
- 有一個目標 (離苦得樂、解脫)
- 聞法要回歸「苦樂」問題,論對錯會迷路
- 正見 (迷悟關鍵 取捨標準) 》兩個僧團法師因爭執,找師父評論。A法師說完,師父說對;B法師說完,師父說對;待者問,怎麼兩個都對,師父說你也對。 》都對,但不全對;都錯,但不全錯
- 由境界回歸自心
- 器 覆 (不想聽)
- 器 污 (聽扭曲) 先入為主
- 器 漏 (常忘記) 不在意
- 每個器過中,都帶有其他二者
- 喻:有個外國人中文很好,在路上用中文問人,對方回應「我不會說英文」
- 同樣一杯水,我們看到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餓鬼看到是膿血,端看我們的心看到的是什麼
- 我們是否看到對方的「潛台詞」
- 心裡的執著抛不掉,遇境時只維持慣性,用舊方式處理事情,串習不夠。心態無法歸零。
- 見解改變了,行為會改變。我們學習到的是見解嗎?
- 我們學習時常轉不過來的其實就是「見解」,其背後就是思惟
- 我們有千百條路,老是走老路,因為我們覺得這條路安全,所以老是在「煩惱」裡重覆
- 我認為自己是對的,見解不會改
- 「我慢高坵, 不出德水。」廣論 P31L2, 手抄#3 P30L5
- 能夠轉動命運的是思惟,要改變思惟並非易事,緣於過去的習性
- 聞: 聽懂 聞慧: 看到自心,比如在開會中「看到自己的不耐煩」
- 思: 比對 思慧: 正知見現行,比對佛菩薩和自己,用佛菩薩的方法取代自己的方法
- 修: 串習 修慧: 見到真實,看到離苦得樂的智慧
-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覺得自己不足,可以跟更好的自己相遇
- 於法師住如「醫想」者:教我的法師
-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法是良樂
-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好好串習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老師長久在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法長久駐世
- 斷器三過
- 具六想
- 聽和講才是完整的loop
- 隨分隨力地講 》仍在學,此即為病想,不會高慢
- 教學相長
- 圓滿證得地講
- 種下成佛之因
- 具足五想
- 於徒眾修習慈心
- 應遠離 : 高慢, 疲厭, 讚自, 毀他
- 為自他成佛而說
- 正知見 (反觀自心) 》聽了不去做,等於零
- 精進行 (勇悍為相) 》把聽到的用在生活上
- 未得謂得:自己以為懂了,但其實差很遠。當覺得自己對了,不曉得錯到哪裡了。
- 得少為足
- 自己覺得夠了,其實沒學到
- 找專家 !!
- 找好老師 !!
- 經師和人師的差別,我們要找帶我們成佛的老師,不是找經師(說文解義而已)
- 跟最高智慧者學習
- 離苦得樂,離開輪迴,要找老師,是如佛般的老師
- 現世間的專業仍要靠人教,何況我們無始從惡趣/ 惡道來,亦即生命較多狀況並不在圓滿中,要往更高的目標,更需要老師
- 我們人跟什麼比較靠近?其實是「畜生」道
- 廣論:廣論 P24L5
- 音檔: 音檔 14A 16:39 – 19:03
- 手抄:手抄 #2 P190LL4-P192L4
- 1-6 攝自德 / 7-10 攝他德
- 善知識一直是在的,我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學習了。這也是見解的問題
- 大地心: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 師長的教誡,有人覺得是罵,有人卻覺得是師父給予的加持與莊嚴。自己是否真的具足弟子相
- 如果願給自己寧靜、凝視的空間,可以找回自己的純真和初心
- 樂包含了興於詩,立於禮
- 每堂課都是一個學習
- 另類的企業精神
- 佛法也可以很藝文
- 夢蓮花合唱團演唱
- 當流行遇上心靈
- 三位都在藝文事業部,用不同的方式的文化藝術傳遞佛法。藝文事業部:有音樂、戲劇、多媒體影片等
- 除了上課的學習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傳遞佛法?音樂也是其中一種方式
- 聽過讚頌、唱過讚頌,會比較了解讚頌事業的內涵
- 團體另有「夢蓮花文化藝術基金會」、「時大音樂」
- 梁宏毅師兄任職夢蓮花文化藝術基金會
- 黃健忠師兄,16歲開始接觸音樂,打造過阿杜、林俊傑等歌手,但從中並沒有得到快樂,反而感到痛苦。在海蠂音樂工作17年,今天下午見了兩位前同事,一位在海蝶工作20年、一位12年,現在台灣只剩下這兩位員工
- 自己思惟離開了海蝶,加入時大音樂三年,是否值得?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三年來快樂的心路歷程,希望可以分享給更多人
- 16歲時因為一把吉他,而決定一生以音樂為職志,可以把興趣當職業
- 曾經很瘋狂地彈吉他,晚上不睡覺。甚至彈到手指流血
- 追求夢想的過程,在吉隆坡。同時間做三份工作。在地下停車場洗車、搬運工人、客貨司機
- 白天的收入,晚上創作、寫歌。並錄成CD,造訪各唱片公司
- 寫歌希望給天王、天后唱。
- 另外有7年的時間去收舊報紙
- 其後碰到劉德華,保留健忠師兄4首歌曲
- 進入海蝶音樂,覺得自己是世界最快樂的人,簽了百位創作者
- 第一位藝人是阿杜、再來是林俊傑和林宇中
- 原本的邏輯思考是有名就有利、有利就更有名……
- 金曲獎得獎後,因狂歡而送醫打點滴。隔天出院時,覺得十分空虛,為何前一天這麼快樂,但現在如此寂寥
- 其後公司業績一落千丈,財務出問題
- 在姐姐建議下參加企業營,學習到「心靈為主,物質為輔」 及「觀功念恩」,並把抽了二十年的煙戒掉
- 黃健忠師兄2009年參加企業營前,和讚頌不相應,自覺流行音樂是王道
- 企業營第二天起牀時聽到「夢蓮花」,讓自己心情上非常平靜,因為已經好久沒有這種感覺。在自己熟悉的創作、模仿、抄襲三種方式中,想要「抄襲」自己聽到的音樂。四天後不敢抄,因為想到「如是因,感如是果」
- 慢慢了解讚頌,老師的心意會直接傳遞到自己的心中
- 自己做音樂時,想盡辦法想要打動消費者。但老師的音樂可以讓人朝向正面的方向
- 2015年加入時大音樂,如何用音樂接引年輕人?本想 「根本不可能」
- 時大音樂第一張唱片是「愛心樹遍人間」、接著施易男「一輪明月」、FS「相思湖畔」,相思湖畔得到2017年度二十大金曲
- 老師對所有讚頌的參與者,作者、聽者,可以速疾證得三主要道
- 希望讓心靈音樂更有發展,推出Star Music APP 》寧靜中 升起無限力量
- 梁庭師姐,加入時大音樂前,1999年加入風潮唱片。自覺風潮應是可以提供唱片的最後一家唱片公司。其為提供心靈音樂的公司
- 團體發行的第一張專輯「般若」,當時和風潮唱片合作
- 即使當時已有號稱發行心靈音樂的風潮唱片,團體還是決定成立時大音樂
- 進團體前的認知「宇宙一切是波動,音樂是生命之本」
- 在團體中,和健忠師兄合作,推廣各種不同類型的讚頌呈現
- 梁庭師姐自己在西藏旅遊時和宗大師的佛像結緣。當時也看了西藏生死書,讀了蓮師祈請文。心想有沒有宗大師祈請文?因為風潮出了很多藏系音樂
- 之後找到中文的宗大師祈請文。並找到由原動力唱片發行的宗大師祈請文的CD。有一首「密集嘛」是頌揚宗大師的悲智力
- http://buddhism.blisswisdom.org/index.php/online/item/559-廣論|福智佛教基金會-密集嘛的由來與公案
- 皈依法會師父有關讚頌的開示
- 古代詩經,有風雅頌等。但對三寶歌頌目前沒有
- 現在只有靡靡之音
- 我們的五欲很強盛,透過「樂」,為何不能昇華、提昇?亦即,用六根來提昇我們情緒
- 用意根認識文字,但文字意義理解較難
- 有時會有一些覺受,但無法形容
- 如唱歌、喝酒等,會有一種感受。五欲有
- 但對「法 」,卻無法體會神聖的感受
- 因此,透過眼根、耳根而來的眼識、耳識
- 此外,香積飯國乃是透過味覺來體會法,此外「聞」的嗅覺也可以
- 從「樂」透過努力,傳了妙音天女加持法。同學中,有一位殊勝的修行人創作出來
- 透過旋律,策發對法的體驗
- 外面惡劣的環境,透過對法的體會,進而扭轉社會。在此,皈依的意樂很重要
- 從佛法而言,唱歌很糟,歌舞倡伎決不可以
- 從世間法來看,孔老夫子的倫語以仁為本,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亦即人都有佛性
- 不要用錯誤認知去傷害別人,而是從仁而來的慈悲、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把自己體會用禮樂表達
- 啟發心 、用詩,讓心情在世間建立,用禮樂、典章制度。樂有輔助、圓滿的功效
- 人的志趣何在?孔夫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 ,禮樂無用
- 讚頌有崇高的意旨,不是小調、山歌
- 如果用小調山歌的方式,對三寶是戲弄
- 要祈請大師、三寶加持,用「樂」幫助傳遞佛法深廣、崇高的基本精神
- 經典中亦有音律。如普門品會整理成偈頌,現在雖看得到文字,但不了解音律。詩經也是用唱的
- 音樂搭載了什麼樣的內容才是重要的
- 現代強調動聽、愛情的題材等,較少涉及心靈提昇
- 團體的如亨法師,在學習廣論最後的部份,讀到宗大師在惹珍寺造論,稱自己多聞比丘。法師說看到這段時感動而落淚,但梁宏毅師兄對該文字並沒有什麼感覺。亦即對文字理解力較為有限。但音樂可以引動自己的感受
- 團體的讚頌,全部都是真如老師創作。創作時詞曲一起出現,並由法師予以記錄
- 唱讚頌時,要懷有仁的精神,不是山歌小調
- 在唱、聽的時候,能夠理解內涵,用助於讚頌的學習
- 架構無限生命中成佛的建築,應用什麼樣的音樂來伴奏? 就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讚頌
- 建築起高樓大樓,而不是鐵皮屋
20181219 親近善士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要記得是皈投禮敬,向著自己的目標及方向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讚頌「靈鳳箜篌曲」
箜篌寂然已長眠
神思悄然躍琴弦
撥動著是誰的想念
幾分婉轉幾分甘甜
千谷花香萬山鳥語
彩蝶蹁躚紅紫碧綠
幸福如春滿開天地
芳霏似夢靜靜降臨
晶宮彈箜篌 唱詠無死歌
靈鳳舞霓裳 花雨繽紛落
晶宮彈箜篌 唱詠無死歌
靈鳳舞霓裳 花雨繽紛落
花雨繽紛落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69講
(03:49 – 06:32)
學習也是一種能力
其實學習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習慣從學習的角度去獲得對生命非常有益的智慧,和很多很多的學問,甚至人品也是要學習的,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一個我做得不足、他比較好的地方。所以我們在廣論班裡可以廣泛地去看一看,就學習的觀點去向人家學習,其實這個人生是非常非常富足的,因為你會向你路過的這些人,看看他們現在為什麼能做得好呢?就是過去生非常努力地修行,所以這輩子他顯現為比自己超勝,那就去學習呀! [04′29″]
一旦抱著學習的心態的時候,其實很多事情我們會關注於我內心的善業的成長,或者智慧的成長,或者說慈悲的成長。一旦關注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從人我是非的那個牢籠裡慢慢地脫出來,很多事情都會去考慮:哎!
這件事我成長了沒?我令他人成長了沒?如果發現成長了,我們身心受點苦惱啊,這個過程還是必然的。我們就不會特別特別在意我所受的苦,我苦了多久?我卡住多久?而對方說什麼了?又怎麼樣、怎麼樣……我們就對這些,給它一個定義——這是我成長的一課,所以最後就會得到歡喜和感恩。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想學習。為什麼想學習?因為生命的種種不滿,都跟自己對於境界的顛倒安立、對自心的模糊沒有去觀察、對教理沒有做深入地探討是有直接關係的。一旦我們想法去學習的時候,在一切境界中、在跟人相對的時候都要去學習,使我們的這顆心處在一個非常警覺的、非常活潑的一種狀態,然後我們會發現每天都好多收穫,每天都看別人怎麼那麼多優點呢?
看自己也會看到優點,也會看到缺點,但由於我愛執的原因,通常都會看到很多優點,缺點看不到。或者說有的人太執著自己的缺點,而弄得自己完全沒有力氣反擊這個缺點。這都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從學習的觀點、從學習的角度出發,認真地完成每一天的修行。 [06′07″]
所以師父在整本的《廣論》中,甚至在他自己的二六時中的行持之中,為我們示現了一個勤奮學習的好的榜樣。這點我也是深深地感恩師父,在我的生命中,還有在很多很多廣論學員的生命中,給我們上了如此如此深刻的一課、一課又一課。 [06′32″]
温故知新《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慈心是一種行動 – 陳吉昇師兄
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凱瑟琳vs 魏斯博士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觀功生信(根本)
念恩生敬(下手處)
信為能入
信為欲依
欲為勤依
智為能度
錯誤依師
→起凡庸想
→觀過
師父開示:
第三隨念恩者…..
•廣論:廣論 P34 LL2
•音檔: 音檔 19A 26: 07-28:30
那麼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
•手抄:手抄 #3 P86 LL4- P87 LL4
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下面的文不詳細講,總共的從兩點上面來說。一點,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譬如像自己的父母。哎呀,我們也不妨去看一看:現在要我們自己把一點好東西讓給別人,喔,心裡面不曉得是多少地一百二十萬分地不願意!不要說自己東西讓給別人,看見旁人多拿一點,自己心裡還在嘀咕。那個父母怎麼樣啊?嘿!他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子女吃。哪有一個沒有父母的?你想到這裡,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嗎?
然後我們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呀!總覺得我已經做得太多了- 他在那裡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讓他玩,什麼苦事情都是他做,他做完了還專門賺了錢,哎呀!趕快買一個玩具來讓那個寶寶去玩一下。想想我們呢?這是一種念恩的方法 – 從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
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現在我們人人不是要去賺錢嗎?要賺這個地方賺的法財。
所以你平常做一點事情,積累功德是千辛萬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報父母的恩,然後這樣去做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果報呀!現在報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無量無邊,這個法身父母誰啊?師長。所以經上面太多地方告訴我們,你供養師長的這個福報,沒有一個人能比的,供佛的這個果報不如供師長,尤其大乘經典裡面。
如何念父母的恩?
讀頌十法經 廣論P34LL2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學了廣論我會用 – 運用題
如何念老闆、同事、太太(先生)的恩?如果是雷老板、豬隊友、嘮叨/ 沙發怪的另一半,要如何念他們的恩?
眼前的好處?將來的好處?在因地上,在果地上
善行銀行 七種施 獲大果報基金
葛山教授的最後一堂課
如何承事師長、作師所喜 廣論P37L4
如果師長講錯時?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廣論 P36LL2, 手抄 #3 P117L1-P119L4, 音檔 20A 15:52
您常常親近善知識?或拒絕善知識?
(回想當年)你是會主動接近老闆/主管?還是….喜歡躲遠一點比較沒事?
阿底峽尊者三大弟子 手抄 #3 P125L1
聖誕節休戰 Christmas Truce
叵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20181211 如俊法師大課 第71, 72講複習
讚頌「靈鳳箜篌曲」
箜篌寂然已長眠
神思悄然躍琴弦
撥動著是誰的想念
幾分婉轉幾分甘甜
千谷花香萬山鳥語
彩蝶蹁躚紅紫碧綠
幸福如春滿開天地
芳霏似夢靜靜降臨
晶宮彈箜篌 唱詠無死歌
靈鳳舞霓裳 花雨繽紛落
晶宮彈箜篌 唱詠無死歌
靈鳳舞霓裳 花雨繽紛落
花雨繽紛落
「撥動著是誰的想念?」當憶念師長,其實師長、佛菩薩已經憶念我很久了。所以是誰在憶念誰呢?
法師提策
71講Q&A
Q:師父一開頭華嚴上說得很清楚,不曉得是引哪一段?我們看到師父的說明引導,體會有限。但上師把師父開示引到更高的高度,並且用欣賞的角度,看到弟子的根性,這是我們沒有看到的。另外,上師提醒我們要看到自己的機和根性,要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用功。我們一般人會鼓勵孩子往專長的方向發展,為了出人頭地,要培養強項,而包容弱點。佛法引導和世間相反。這個概念要花力氣才能建立 。
A:
72講Q&A
Q: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己又不是,誦不懂般若經,頌了為何會有功德?
A:
20181128 温故知新
日常老和尚非常推崇孔子。温故知新,引著自己往更高目標走
要確認自己的心在哪裡,南無,皈投禮敬,校準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讚頌 「無憂花」
心間淨土中 開著無憂花
潔白光燦燦 亮麗如初霞
無憂花 無憂花 唱著無憂的歌
無憂花 無憂花 唱著無憂的歌
心間蓮蕊中 開敷無憂花
潔白光燦燦 亮麗如初霞
芬芳若香荷 款款柔似波
無憂花 無憂花 心中那無憂的花
乘著星光歌謠 和著月亮開放
走過春夏秋冬 不曾凋零的花
有著歲月的深沉 沒有歲月的頹廢
永遠精勤於善法 無畏的無憂花
無憂花 無憂花
心中那潔白的無憂花
無憂花 無憂花
難割難捨的無憂花
那朵白雲扶著你 輕輕風兒擁著你
滿天星光輝耀你 月亮啊伴著你
無憂花 無憂花
那朵神聖的無憂花
開在紛紛攘攘的塵世
綻現晶瑩美麗的神情
無憂花 仙境的無憂花
追隨你 追隨你 無怨無悔
哪怕到千生萬世 哪怕到海角天涯
無憂花 無憂花
永遠開敷的聖潔的無憂花
菩提道次第廣論 – 生命真實智慧的藏寶圖,超越宗教信仰和宗教觀
菩提道次第廣論
不是單向的宣說,而是經由相互間的討論,找到正確離苦得樂之路
學習的傳承,從釋迦牟尼佛傳承下來。日常老和尚所傳承的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所以稱「本師釋迦牟佛」
སྡིག་པ་ཅི་ཡང་མི་བྱ་སྟེ།།
དགེ་བ་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ར་སྤྱད
རང་གི་སེམས་ནི་ཡོངས་སུ་འདུལ།།
འདི་ནི་སངས་རྒྱས་བསྟན་པ་ཡིན།།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此為佛教的精義
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
賈曹杰尊者見宗大師的公案
賈曹杰尊者為求法,當見宗大師有法,立即皈依宗大師
廣論有人殊勝、法殊勝。人殊勝指造者殊勝,其為「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造菩提道炬論,藏人稱其為「業果喇嘛」
公元982年到1054年間的人,出生在孟加拉國,是二王子,名字叫「月藏」。號「具德燃燈智」
宗喀巴大師
青海西寧人,出生於1357年,從小家庭非常好,是地方旺族。
「宗喀巴」
由出生地命名,意為宗喀這地方的人。宗喀是指有許多高聳的山。46歲在惹珍寺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
「大師」
在教證方面,是當時教法之主,在事業方面,有父母族姓尊貴,法位尊貴,福力雄厚等,不論從世間或是佛法的證悟,都堪為大師,故稱「宗喀巴大師」。
大師在噶當派的第一寺院 – 熱振寺著作廣論。
道次,從最下走到最上。下士道(一生比一生好),共為共同,要再往上走。中士道,要解脫輪迴。上士道,為利他而成就佛果
從發心就要朝向最高目標,不是只停在下士道
一生比一生好,只上不下
發心目標 – 離苦得樂
1.下士道:樂多於苦。我們選擇離苦得樂的方法,常不是究竟、圓滿的方式
2.中士道:斷一切苦根,一切苦都不要,解脫輪迴
3.上士道:助一切有情。不是只有自己好,而是要眾生好。
廣論是一門心智科學_如得法師
見解改變了,心就改變了
心改變了 ,行為改變了
行為改變了,命運就改變
科判:廣論編排的架構
表一:科判分二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翻轉生命攀越高峰 》學習廣論
得到生命無限智慧 》從聞思開始… 從聽聞開始
聽 聞
(學習的第一步)
聽聞軌理
→ 學習 如何學習
聽聞軌理
軌則︰怎麼做
道理︰為什麼這麼做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①聽聞軌理。②講說軌理。③於完結時共作軌理。初中分三,①思惟聞法所有勝利,②於法法師發起承事,③正聽軌理。《聽聞集》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廣論 P15 LL5
法 (一切萬事萬物)
手抄: #2 P16LL3~P21 LL4
本生論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修心修行最重要的點。隨轉,從聞而思,即聞即思即修,想到苦樂。讓心向著不是原本順著感受的路
怎麼才能夠轉呢?思惟的重要
廣論 P16L1 , 手抄# 2 P31L3, 9B 22:17
【 正聞軌理分二, 斷器三過, 依六種想。 今初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 廣論P17 L1
學習時會發生的問題:三種器過 》三種障礙
正確聽聞
討論:學了不少東西, 為什麼我們轉不過來?
同學分享
班長收攝
聞思修
依六種想 廣論P17L8-P20L3
修學佛法的九步驟
為什麼要講說?
怎麼說
無染法施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廣論 P20LL1
重點在「心」不要染污,而是真誠地想饒益他人
見解在思惟裡累積,是心的趨向
以何意樂講說 廣論 P21L9-L10
修學佛法的兩大條件
學法兩大過失:
快樂的車長
學習如何能夠最快最有效果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成佛之路,最重要的是親近師長,「親近」二字非常重要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善知識十德相 》戒定慧等十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學生的條件 》正住、具慧、希求、恭敬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如何依止師長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心理上親近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行持上親近
生命智慧的專家是誰?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廣論 P24L5 – L6
師父開示: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
那麼下面又引那個博朵瓦的祖師的話來說,
【「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下面引:
【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就看眼前世間的,那個世間的比起出世間的,不曉得方便多少,而你還可以看別人,你看見了別人就可以做的,對不起!沒人教你,你還是不行,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世間這麼簡單的人,你看別人都看不行,何況是這麼難、這麼深遠的。再說世間的事情是你平常習慣的,單單看人家的都不行,現在這個出世間,你根本不習慣。
我們無間以來,我們一直從惡道當中,一直在惡道當中,對出世的法一點都不了解,如果說你自己能夠真正跑得過去的話,那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們不必拿佛法,世間的現象來看,你沒有人教你都不行耶!
那麼現在呢,我們自己的條件是如何啊?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剛從惡道當中來。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對於這個善法是不相應。
而要去的地方呢,卻是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那麼地陌生!怎麼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這是我們啊真正的內心上面,不斷地反覆思惟觀察。當你這個腦筋裡面生起了這樣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
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去要去找善知識,一直陷在自己現在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就是提不起來這種狀態,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
老師的十條件(德相)廣論P24LL4 》跟隨善知識想要學習的部份
1.戒 2. 定 3. 慧
4.德增上 (比我強)
5.多聞 (教: 博通三藏)
6.達實性( 證: 修成慧)
7.善巧說 (很會幫助學生)
8.悲愍 (想幫助學生)
9.精勤 (不懈怠)
10.離厭 (不疲倦)
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
+
百分之一百善知識的指導
=
百分之一百圓滿的佛果
弟子的心態(華嚴九心)廣論 P30L1-P31L8
1.孝子心 (觀父容顏)
2.金剛心 (不離不棄)
3.大地心 (承擔志業)
4.輪圍山心 (苦惱不動)
5.世間僕使心 (恭敬不疑)
6.除穢人心 (斷除我慢)
7.乘心 (勇於受持)
8.犬心 (毀駡無忿)
9.船心 (往來無厭)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
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廣論 P30L7
依師軌理
觀善知識的功 》練習向最高的目標學習
念善知識的恩
修 信 念恩
觀功生信,念恩生敬
信為能入:信心是連結的通道,是相應;迷信則沒有判別。信心才能進入生命智慧之路
信為欲依:有了信心才會想要
欲為勤依:想要才會努力
智為能度
警覺自己
這本論所有的章節都是在講「內心」的,都讓我們「觀察內心、熟悉內心」,在甚麼樣的事情發生時,你的內心到底是一種甚麼樣的反應
我們其實跟自己並不熟悉
生命的幾度空間
你只要打開這本論看,就把心悄悄地住進去彷彿就在一個「慈悲的陰涼下」,心靈可以有一個「暫時的休息」.大家需要一個這樣凝視自我的空間,而這本論的學習,始終都是提供著這樣自我審視的一個空間感
恢復赤子之心
進入廣論班之後我們可以結交各行各業的好朋友,我們可以有很多是不一樣,但是有一樣是共通的,就是大家都來學廣論.有一些人進入到課堂上,他們會有一種「恢復到赤子之心」的感覺,說:哇!終於又回到學生時代!
病想是回到學習的角度,回到初心
智慧之學
如果世界上有研究心研究的如此透徹的一門「智慧」的話,我為何要跟他失之交臂?先不論你信不信佛,你喜歡這樣的智慧嗎?
Rejuvenate 找回童心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20181205 讚頌的殊勝意趣
讚頌是什麼?為何要唱讚頌?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梁宏毅師兄/ 黃健忠師兄/ 梁庭師姐
密集嘛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
都崩麻呂炯杰桑威達
崗尖喀北竹尖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
(共唱三次)
走過千生萬世
走過千生萬世 用一顆不變的心
穿過苦難的林野 撥開煩惱的陰雲
走過千生萬世 我心堅如金石
將我的心與你交融在一起
滿懷的記憶 千生萬世
你為我流下的淚滴
滿懷的記憶 千生萬世
你對我凝望的神情
走過千生萬世 放不下追隨你的夢
走過千生萬世 忘不了生死的痛
走過了千生萬世 守著亙古的誓言
走過千生萬世 懷著永恆的思念
請賜我悲智的雙翼
讓我追隨你飛離苦難的輪迴
請賜我悲智的彩雲
讓我為眾生灑下不死的甘霖
走過千生萬世 用一顆不變的心
穿越生死的衝擊
再度跟上你的足跡
走過了千生萬世 用一顆不變的心
讓我再隨你走過千生萬世
讓我再隨你走過千生萬世
12/26見學之旅
1.逸宏師兄泰山食品 2.劍文師兄亞葳公司
行程:
08:11高鐵809 出發
09:27 抵達彰化站
10:00 抵達泰山工廠
12:00 午餐
14:00 出發亞葳公司
台中市西屯區科園二路15號
15:00 亞葳公司參訪
17:00前往台中高鐵站
18:32高鐵670回台北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是凝動的音樂。 – 歌德
“Music is liquid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is frozen music.”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