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知見: 業果見、空正見
- 正知見沒建立會有很多問題
- 看似無路可走時,保持著對善知識的感念、感恩或者信心。(修信念恩,敬要有歡喜心)》忍過開始的階段,堅持下來 》世俗的習氣就改過來
- 為什麼要轉變習氣?原來習氣:穿梭輪迴網孔之中/ 改變習氣:脫離生死 》依靠善知識
- 具量的善知識和一個善學的弟子,才能一起熬過一無是處的時候 !
- 對於上師具足慈悲的功德絕不動搖,一心感恩。
- 努力作善學的弟子,走一條依師的路!
- 老師憶念師父
- 具相師長和弟子像琴劍一般
- 我們希望來世有暇滿人身,但不夠,而是也要值遇宗大師教法和善知識
- 願力超過業力,業力就在轉變
- 發心不要發淺,一發心就是要成就佛果,只能上不能下,一生比一生更靠近佛果
- 師父在開示「其三寶等為具德 事,其父母等為有恩事,開二成五。」時,特別講了《德育古鑑》的公案,是要提醒我們什麼?(手抄#7 P238~P240)
- 犯戒不能受用僧團的東西
- 供養僧團即是供養十方諸佛,不能受用
- 僧眾會記得被受用的東西,但佛法不會
- 寺院的一樹一葉,都不可以帶走,此均屬於日藏經的範圍
- 上述數量是極為精準的,是佛菩薩所說,所以要極為防慎
- 殑伽沙:恆河沙
- 轉輪王樂:世間樂
- 梵天樂:出世間
- 止持: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
- 作持:持此戒以作善,亦即眾善奉行之意。
- 學習前,自己如專業經理人設定目標,依利弊得失抉擇,是目標導向。現在用依師,考慮是否有不同選擇, 會依於業果。抉擇快慢不一定,要思惟
- 工作上比較急,對事、對人比較直接,不小心得罪人。從學習找到好的方法,需要時間來修正
- 善知識教導我們,我們不一定第一時間聽話。之前和尚給予指導,用一個月時間思考,抉擇後了解到和尚提策是對的。有另一位法師的教誡花了四年才執行。改變的力量很快。相信師長,需要時間,會越苦越皈依、越樂越皈依
- 以往師長教授和自己想法有差異,心裡會想要聽誰的;學習後逐漸勉強自己照師長教授,比照自己原來的想法來得好
- 抉擇進止,學習業果會有不同。如何進止?要聽誰的?有時想改,但不容易第一時間改。在職場上急,回家更急,會面對自己的瞋心,想要降伏自己的瞋心,但很難。師長教誡和自己不同,用時間來驗證,一點一點修,修改自己的行為
- 自己母親失智,學習後,心要如何安立,有些困難。從無限生命、業果,加上學習,心會比較安定
- 面對生活的境是要照顧婆婆,目前檢測重度失智,無法表達。目前很難照顧,自己很感恩可以在這裡學習,了解生命意義是業果法則。可以視為佛菩薩示現。如果換位思考,婆婆以前很富貴、很聰明,現在不知自己會如何?想到自己如此是否很痛苦,但又無法表達,要試著用自己的歡喜、願意來照顧。很感恩自己可以在此學習
- 自己經歷過,有同學陪伴學習很好。主要要向內觀察,要取善捨惡
- 在巴士上有人讓座給自己,看到他人的面容不是很好而有厭惡心,看到之後有追悔心
- 不要傷害別人為出發,讓他人感到善
- 向內觀察,以前憑直覺,表面同意,骨子裡另有決定。現在會緩下來,從容地事緩則圓
- 最近轉為全職,希望能夠作師所喜
- 起心動念不應有壞念頭,要往善,要修行自己的行為,要謹言慎行,不要造惡業。要勉強自己做不來的善行,如對家人、具力業門
- 感受到同學在佛的受用,把業果所學用在生活中,調整自己的心、行為
- 在職場上,學法前後改變很大。原本有的抱怨、瞋心,因受用而止息
- 不能發言,也可以透過留言板隨喜同學
- 世間是目標導向,也很急;把世間目標轉成出世間或發心成佛是急不得。如以前覺得前行怎麼這麼久?現在才理解如此重要
- 有同學的母親失智又重病,目前到人生最末,請他們放六字大明咒,要安住心。最近聽到媽媽念阿彌陀佛。有法師幫媽媽皈依。目前二十四小時放六字大明咒,醫生來詢問,也表達福智來洽談講座,因為看到他們的功德,所以很樂意與福智合作
- 把具力業門、業門放在心裡,不會自讚毀他,輕視別人
- 在寺院吃平安飯是對的?在營隊中,看到法師在咳嗽,供養法師用藥,等要結束時,法師反贈送,有法師心力當做加持,所以接受是可以的
- 21儲已結業,隨喜大家,22儲進行中
- 大家很忙碌,又能認真學習,師長會很歡喜。把學習放在最重的地方,對進、止會有不同的抉擇
20220803深信業果(九)
師徒完美搭檔,成功扭轉習氣
廣海明月 451講 00:00 -02:28
廣海明月 448講 00:00 -02:39
全部地一無是處,在你自己看來就是四面楚歌,能做對什麼呢?實在是沒有什麼你能做對的,你什麼也做不到。但是你如果保持著對善知識的感念、感恩或者信心的話,忍過一開始這個階段,一點點、一點點地堅持下來,注意喔!「世俗的習氣就改過來了」。注意!注意師父這句話,「佛法的的確確如此」,如此什麼?轉變習氣成功,是有這樣的作用的,絕對有這樣的作用的!
為什麼要轉變那習氣?因為我們原來只知道增長世俗的財富,卻不知道多少次地又進入生死輪迴的網孔之中。現在我們找的路是要脫離生死的,佛法是可以把我們趣向於更深輪迴的習氣直接改過來,是有這樣的力量的。但是這也要依靠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獨立是完不成的。
說:如果不是一個具量的善知識和一個善學的弟子,他們要這麼來的話,就會成為冤家對頭。只有什麼人跟什麼人搭檔能夠成功?具相善知識和善學的弟子,就是雙方都要具足這樣的條件,才能一起熬過一無是處的時候。因為你做得不對,老師不能說你做得對呀!你始終沒有到達那個量,他說你到達那個量,那會很麻煩,你就會錯認了解脫的方向;質是不對的就要一直調,不然它是無法通到空性那個方向。
老師堅持質、量絕對地清淨和準確,在這點是不含糊的,不對就是不對,就是一無是處!那幾年看起來是什麼成績都沒有、一塌糊塗,從弟子這個角度來說,看起來全是失敗的 – 我就沒做對一件事,有一件事只要開口我都是錯的。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樣維持自己的信心和感恩心,「一心感念不盡」?無論怎麼說你,對於上師具足慈悲的功德是沒有動搖的,知道上師為什麼說我,這個是明明白白的,不會糊塗這一點,知道自己是來幹什麼的。所以在這個階段,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具相的善知識和弟子的兩個條件,注意!它是兩個條件的完美搭檔,才能夠走過這一程。
老師的叮嚀
佛法是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作為修學的佛弟子,應該努力把它弘揚、傳持」日常老和尚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日常師父法語】
效學師父對佛陀無比的恭敬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淨遠法師領唱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讚頌「琴劍」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福田門
對凡夫、父母、沙門、在家和出家菩薩、佛、上師所作的布施,後者依次要比前者力量更大。
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
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
回家功課
科判表六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起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 趣入聖教之門淨修皈依
辛二 一切善樂根本發深忍信
思總業果
思別業果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132L1- P132L7 )
日藏經中特說犯戒,~ 夜宿僧房舍 。
2.僧伽福田《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復當生於曠野尸林,無手乏足諸旁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受苦等極大過患。又說已施僧眾比丘,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即前經云,「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寧食熱鐵丸,火燄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業。寧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入諸舍宅,火炭遍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2.僧眾福田《日藏經》中提到,尤其破了戒,如果還受用僧眾財物,即使是少許的花葉果實,將會投生大有情地獄;假使在歷經漫長的歲月之後脫離地獄,也會投生於曠野、大漠中,成為沒有手足的畜生,或是沒有手足的盲眼餓鬼,長年承受痛苦等,有這些嚴重的過患。
另外還提到,就連施予僧眾和比丘的花朵等,也不能自己使用、送給俗人,俗人是不可受用的,其罪過極為重大。在這部經中說:「寧可用鋒利的刀劍切斷自己的肢節,也不可將已經施予僧眾的物資贈與俗人。寧可吞下冒著烈焰的鐵丸,凡是僧伽中的物資,只能是僧眾所受用,他人不可受用。寧可取食大如須彌山的火焰,也不能以俗人的身份受用僧眾的物資,寧可被插在利戈上,所有節都被扯開,也不能以俗人的身份受用僧眾的物資。寧可處在積滿火炭的房舍裡,也不能以俗人的身份在僧眾的房舍中過夜。」
廣論原文(P132L7- P133L2 )
又僧伽中,~ 極應防慎。
3.菩薩福田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云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於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瞋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說:「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還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悉皆安立轉輪王樂或梵天樂。如次若於諸能勝解大乘菩薩,淨信瞻視及由淨信樂欲瞻視,稱揚讚歎,較前生福極無數量。」《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亦說:「較諸殺害南瞻部洲一切有情,或盡劫奪一切財產,若於菩薩所修善行,下至搏食施諸旁生,而作障難,能生無量罪。」故於是處,極應防慎。
3. 菩薩福田 而在僧眾當中,又以菩薩補特伽羅為力量極大的善不善田
,因為《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提到,比起有人怒而將十方一切有情關進漆黑的監獄,如果生氣地背對菩薩,並說:「不要看這個暴惡之徒。」將會產生更加無量的惡業。
情況中應當精勤於行持五種善行。」其中三寶等是具有功德的對象,父母等是具有恩惠的對象,開出這兩者,所以共有五種。
比起奪取贍部洲一切有情所有的財物,如果譏罵任何一位菩薩,罪過與上述相同。比起毀壞、焚燒如恆河沙那麼多的佛塔,如果對勝解大乘的菩薩生起損害心與瞋恨,並且惡語相向,罪過與上述相同。《能入定不定契印經》提到,對眼睛被挖掉的十方有情,如果以慈心而讓他們的眼睛復生;以及將上述一切有情從監獄中釋放,並且將他們安置於轉輸王或是梵天的安樂當中;相較於此,如果以淨信心瞻仰信解大乘的菩薩,或者懷淨信心而想要瞻仰並且歎他。依序會生起起更加無量的福德。《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也提到,比起殺害贍部洲一切有情,或者搶他們的全部財物;對於菩薩所作的善行,即使只是布施畜生一小團物,如果有人進行阻礙,也會生起更加無量的罪業。所以在這方面,應當極為謹慎小心。
廣論原文(P133L3- P133LL2 )
又僧伽中,~ 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謂如鐵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說智不智所作罪惡,而有輕重。此因相者,《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謂重愚癡,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故說輕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護後過,不藏諸惡,勤修善法,諸惡對治,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樂,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第二、從所依身之門而力量強大(分四:1.智者和愚者的輕重差别;2.具有戒律的輕重差别;3.破戒的罪惡;4.歸結依於正法而成為重大的道理) 1.智者和愚者的輕重差别 鐵丸即使很小,也會沉入水底;如果將它做成容器,再大也能浮在水面上。
與此相同,說到愚者與智者所作的惡業,也有輕重的差別,其中原因在《大般涅槃經中說:「愚癡不智之人造罪,就如同蒼蠅沾黏在鼻涕上無法脫離、抽身一般;即使是微小的過失也無法擺脫
、懺悔,而且對先前的過失沒有悔意,所以無法行持任何善業。由於藏匿、隱瞞過失,因此雖然有先前的善業,也會被惡業玷汙染濁。所以在現今這一生承受異熟果的因、也會轉變成為後世承受極其深重的地獄痛苦。另外,就像如果在一小碗的少許水中投入一把鹽,就會很難下嚥;又好比力弱小的人向他人借貸一枚金幣,而未能儘快償還,以致利息增加直到無周轉,被債務緊緊纏身而受苦。另外在五種原因條件下,現在這一生將要承受的輕微異熟果,也會轉而在地獄中成熟,即:生性愚癡、善根微小、惡業深重、沒有懺悔清淨、從末行善。」
因此是對能追悔先前的過失、防護未來、不隱瞞惡業,並且行持其對治品善業的智者,才說是輕微;如果不行持這些,以輕忽的心態明知故犯,還自詡為智者,則是重業。
2.具有戒律的輕重差别《寶蘊經》也提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都進入大乘,並且擁有轉輪王的王位,即使各以容器寬廣如海洋,燈芯大如須彌山的油燈來供養佛塔,也比不上出家菩薩在燈芯上塗油脂,拿到佛塔前供養的福德的百分之一。雖然其中菩提心的意樂以及福田方面都沒有差別,而且供品差異極大,但明顯是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的所依身的力量所致。以此類推,是否具有戒律,以及縱使都具有戒律,具有一種、兩種、三種律儀的所依身,在修道方面,比起前者,,顯然越是後者進展幅度越大。而且例如俗人行持布施等時,具有八戒等律儀而做,以及沒有戒律而做,二者的善根力量大小,顯然也相差極大。
廣論原文(P133LL2- P134L5 )
由是道理,~ 現見實爾。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恆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比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分辨阿笈摩》亦云:「寧吞熱鐵丸,猛燄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通說犯戒及緩學處。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3.破戒的罪惡《制罰破戒經》中說,比起一位做盡十種不善的人,在一百年內持續不斷地累積罪惡;破戒的比丘如果在一天之内披上仙人幢相而受用信施,他的不善業會更多,這也是由於所依身之門而導致惡業力量強大。(後者是依著正法而形成的重大惡業,前者則不是如此。)《分辨教》中也說:「破戒、不正確守戒的人,寧可吃下冒著烈焰的鐵丸,也不應食用國人施捨食物。」這是同時針對破戒與疏忽學處兩者而言。 4.歸結依於正法而成為重大的道理敦巴仁波切曾說,依著正法而成的惡業以外,十種不善其實是微小的惡業。
師父開示
【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
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
•廣論: P11L8
•音檔: 7A 14:19 ~ 7A 15:44
其他的部份,…
•手抄: #1 P205 LL7 ~ P206L6
止持和作持
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戒律。
討論題
我通常會如何抉擇「該進、該止」,學習業果後,在抉擇上有不同嗎?
師長的教授如果與我的抉擇不同,我會如何處理 ?
同學分享
班長提策
停一下,想一想
面對(護持、學習、生活上) 各種問題,如何避免一直繞圈子,走遠路?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451講 (02:28~03:21)
具相的善知識和弟子 一起熬過痛苦的階段
注意!師父在這兒說:「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清楚楚」- 如果是不具相的弟子,到最後可能會生怨恨或者都成仇了,不但沒有感恩心還會成另一端了。所以跟世間人是不一樣的,善知識引導你的時候,說你不對是對你好的,為什麼?因為他要指示解脫的方向、指示因果的方向,合乎於戒定慧。
師父說:「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後面又說:
「我們要認識」。他區別於世間的那種對立,完全是從悲智的角度來引導出生死的一個方向,所以要具相的善知識和弟子。有沒有發現?身體也不舒服、心裡也不舒服,那個痛苦的階段到底怎麼熬過呢?具相的善知識和弟子在一起可以熬過的,對不對?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7/28 – 08/03: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廣論P129L6-P130L2)
每週一句 08/04 – 08/10:
【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廣論P11L7 )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第40偈 ~ 第46偈 有七願澡漱盥洗 時願
第47偈 ~ 101偈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 時願
第47偈~第 58偈 有十二願遊道路 。
第59偈~第 77偈 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第78偈~第101偈 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淨行品第五十三偈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宣化上人開示
向下走也要發願,所以見趣下路:向下坡走這道路,
也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心裏很謙恭的,不驕傲。
長佛善根:你能對一切眾生不生一種驕傲心,沒有輕視一切眾生的心,這就是長佛的善根。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自己才成佛了;如果他看一切眾生都是鬼,他也不會成佛。所以我們想要成佛,就要用慈悲喜捨的心,來對待一切眾生,這是長佛善根。
回家功課
師父在開示三輪體空時,告訴我們三輪中(能施之我、所施之物、受施之人),哪一個可以產生最大的力量?
手抄#7 0267L7-P268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