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當年師父講過的話「你這一生可以遇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不是過去三生兩生累積出家人的資糧而來」。在廣論P133LL3「《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意即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裡所有一切有情,其意為人(而在有情中,人的比例很少,其他眾生,如螞蟻等比人多得不可勝數),這些在家人發菩提心,入大乘門,對佛塔供很大的燈,燈芯像須彌山那麼高;供油,其量如須彌山旁之海,如此的福德,比不上一位出家菩薩,於佛塔供養一個小蠟燭之功德,前者功德不及後者百分之一。
-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此意為在戒律的持守上,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到密宗戒,得以持守一種戒律和持守兩種戒律無法相比,往上亦同
- 如果比擬得更具體,意即一位在家人供養如須彌山般的燈燭,比不上出家人供一小燈
- 今年有沙彌要受比丘戒,如俊法師在對沙彌提策動機時,提到沙彌戒 條,比丘戒250條。法師提策沙彌,按照上述的原則,自己拜大禮拜所累積的功德,較之沙彌勝之甚多,因為淨罪集資的力量完全不一樣
- 如同在八關齋戒中,清淨供養的資糧,超勝於居士於平常所能累積的資糧
- 因此,我們在過去身,累積過十分殊勝的善業,才能值遇菩提道次第廣論
- 唱讚頌時,應觀想資糧田,觀想佛菩薩、師長都在我們面前。此外,有關讚頌的修行方法
- 自己面臨的工作環境,如果由於壓力大、焦灼,以致無法聽法時,可以選一兩首自己相應的讚頌,反覆的聽、反覆的唱,因為南瞻部洲的眾生,耳根特別利,這也是古代強調制禮作樂,其因由亦於此。讚頌得到妙音天女的加持,在聽讚頌時,我們對佛菩薩的祈求,更容易進入狀態
- 當然不是只需要學習讚頌,舉例而言,學習讚頌,就像是先到某地,再看地圖。先傳遞正量,再學法。
- 聽讚頌時挑選自己相應者,為其重點
- 今天的讚頌「水晶心花」,上師創作時,曾重覆唱了很多遍。當時讚頌還沒有名字,並開許法師命名。如俊法師聞思泉湧,很快地交出四、五十個命名,如「星月吟」等,並自覺很有水準,也覺得會抽到自己。其後上師公佈命名時,所有法師的命名都落選,而上師所命的名字是大家覺得最好的。如果坐車、坐飛機等場合時,聽讚頌對自己壓力的消除,肯定有幫助。
- 廣論開頭皈敬頌「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梵語)敬禮尊重妙音 (漢譯)」
- 第一偈「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 第二偈「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 65講,針對第二偈,上師提策很多「遊戲」的內涵
- 遊戲,上師強調「樂在其中」,勍像小朋友玩遊戲,此對他們很重要。即使是小沙彌,玩遊戲對他們也很重要,因為有「樂」
- 菩薩化現無量無邊的化身到各方渡化有情,並可以樂在其中,這就是「現化遊戲無量土」之意
- 法師看法有些不同,因為心得分享是老學員,所以可以有不同的思惟角度。
- 在事項推展上有所要求,看似與調伏內心相互衝突,但法師在65講中,讀到老師所提的重點「都是效率」
- 因為世間講效率、強調KPI,但其仍須在關鍵點上呈現效率。老師在此講中,指出我們在KPI上的盲點,意即教誡在「事項和心上」都要講求效率,其也是學法的CEO所要學習的
- 65講手抄第二段、三段中,就此有所闡述。第二段中「其實我的苦樂並不只是源於正在發生什麼事,而是源於這個事情帶給我什麼啟示、什麼成長。 [01′15″]」其中有一面是我們忽略的,也就是「帶給自己的成長」
- 第三段「一旦我們的心,朝著悲心和智慧的成長方向去努力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其實日子過得還是滿殷實的,因為我收穫許多、我成長許多。看到自己成長許多之後,當然就會有歡喜——雖然不能說像佛菩薩那樣,產生遊戲無量土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至少會在其中發現亮點、發現希望,破冰、破無助、破孤單感、破不知所從、破虛度人生!至少我會在每天每天的這種承擔和修行中看到盲點,看到盲點也是一種發現,然後再去想法突破盲點,又是一種發現。那麼一個發現接著一個發現,大家知道,一個偉大的發明通常都帶給我們無量的喜悅」
- 如果懂得善巧累積歡喜心,即使事項挑戰越大,越能應付,因為心積累的力量不一樣
- 上師開示僧眾學習五大論,不在乎一開始快慢,但必須每次總結,發現成長,學到先前沒有學到的部份、多看到一點盲點。每次歡喜總結,才是之後學得下的重點。進而從現世到無量生的學習,要善於每次都要總結有收穫、成長,增長歡喜心,要有此習慣。如此才能由樂趣勝樂,修行才能真的走得齬
- 法師以自己的學習為例,一開始學習「攝類學」時,其難度過世間所有學習過的理路,所以學習一輪要十多年,挑戰很大
- 每次學習都能善巧總結,看到自己的成長和收穫,而有歡喜心
- 以和大力士比腕力為例,即使每比必敗,但每次都多撐了一點點,雖然是微不足的小累積,久了仍會形成很大的心的力量,此為重要的要領
- 偉大行派的寂天菩薩亦提策 ,很多人因為經過很多失敗,以至連見人都很害怕,其乃因為心受影響,而不是代表事項上的問題,當人受訓練,越來越勇悍,就會對事項有更大的承擔
- 平常如何總結,增長歡喜心?「一旦我們的心,朝著悲心和智慧的成長方向去努力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其實日子過得還是滿殷實的,因為我收穫許多、我成長許多。看到自己成長許多之後,當然就會有歡喜」佛菩薩救渡眾生,從樂趣勝樂,其因在於凡夫時的練習,即使微不足道,將之擴展,遇到焦灼、壓力,便會有對治的能量
- 此即為事項及心力的效率,我們以前沒有效率,因為只在意事項,而忽略心的成長和效率
- 自心成𠩐長、啟發肯定有用。有時退一步海濶天空,看來有用。但心有時卻打不開。對此,老師提策,我們真正打開時,不會覺得事項像自己想的一樣,其方法在「活在當下」,及「當我們感到無助的時候,如果你沿著無助的思路去想就會越無助;不如想一個辦法如何去解決這個無助,一、二、三……,次第是什麼;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向佛菩薩祈求;再一個,向知道的人去詢問,找出方式,然後去解決這個無助」,這個方法很重要。
- 祈求,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找知道的人。透過祈求,比較容易找到知道的人
- 祈求的重要性 ,在皈依的廣論P116LL6「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皈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皈投依靠,從黑變白。以前在苦因苦果,翻轉並求助師長,只要真實皈依,就是依止最殊勝力,所有障緣皆不能妨害,有皈依的修行和沒皈依修行,其增長之功德差異很大。皈投依靠求助佛菩薩,內外障緣去除。臨終皈依,最大善業先感果,不會墮惡趣
- 祈求時,最大的難題是,除了練習外,當日子過得好的時候,不會記得祈求,只有苦時才祈求
- 祈求佛菩薩,把心打開,一定做得到。今天祈求,下午有回應。下午祈求,明天就會有回應
- 我們常忘了祈求,如何增加祈求頻率很重要
- 祈求是個念頭,想到佛菩薩,自祂求助,要常常現起祈求的念頭
- 無助時會現起,因此,要常常覺察到自己的無助和痛苦。如無法覺察,因為無知
- 上師、師父讓我們覺察、憶念師長。廣論第一頁讚美釋迦牟尼佛「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要覺察自己的痛苦、無助,要跟圓滿的生命目標對比。如講自己家小孩,目標很低不如其他人的孩子,自己心裡很不好受一般,因為他選擇一個低的對比標準
- 我們不知跟生命中圓滿的目標相比
- 佛陀是「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造殊妙善業,我們則是充滿痛苦的有漏之身。比如我們洗完澡香香,其實是因為自己身體髒才會如此
- 在南加,法師認識一位企業家,做很多慈善事業,如扶助高棉失學的女孩子,有的受助的女孩子會很開心,因為在救濟學校學習,不用再出賣身體
- 當生命要跟最圓滿狀態相比,不會像小朋友只要4, 50名就好
- 在痛苦無助的覺察中,讓生命往更好方向,才會祈求
-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佛陀度化眾生離苦得樂的希願,但我們不是諍論、戲論,對比佛陀的語功德,我們才會想改善
- 佛意「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其「一切智智」什麼都知道,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以杯子為喻,順著師長、上師的理路,杯子是無常法,會壞滅,是剎那壞滅,我們看到某面,有看到剎那壞滅?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知道,開始體會無知、無助,因此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予以對照,才會求助、祈求。和最殊勝力相應,進而可以找到知道的人
- 任何一個瞬間,都可以做什麼? 「總結」
- 要懂得把生命和更高的目標對照,知道自己無限生命的努力方向
- 考大學的時候,有個老師說了個概念。選擇題六十分至少要拿五十五分以上,考試時稍微謹慎點,一定可以做到。法師就如此被說服了也做到了,因為概念轉化了。考預官時,教官說台大錄取率百分之70多,聽進此提醒後,果然考上財務官,表示被提醒後,對照、覺察自己身語意的無助。一方面總結,一方面反省,二者並不違反,而是相互配合,如火燒水洗。水洗看到功德,火燒是反省。佛法是心靈的科學,是鍛鍊我們的心。
- 應從「正因為不輕鬆,所以我們才會去尋覓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怎麼樣活在當下!當下是什麼?」開始問。當下是關鍵。
- 活在當下之意,廣論P285L7,持戒波羅蜜「第五,此等攝義,諸行所依,謂菩提心」有些新同學可能會因為心理作用,覺得很難
-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修菩薩行,所有依據都是菩提心,為利眾生顠成佛,屬於上士道。如何在道前基礎,就可以跟菩提心發生關連?其為「活在當下」
- 菩提是覺,是醒覺。要成佛,佛的特色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 我的心和菩提心相應,就是先自覺,就是活在當下的內涵
- 以十二緣起的內涵,思惟「當下一念」怎麼修,而修當下一念,要看當下一念怎麼來,其從無明行識而來
- 我當下的狀態,心理狀態從境界而來,當下面對心和境都是過去所感,如可以覺察,接下來反應會不同
- 如以前起瞔心傷害別人,會有惡報並墮到惡趣,之後到人道,因過去業感,會被別人傷害,再因以前的習氣還在,就會起害人的心。如果覺察,就可能改變。如果不覺察,就會重覆過去的業和習氣,越演越烈。因此,如果覺察,理解是過去業力所感,就會改變,就是活在當下
- 惡業如此,善業也如此。如果覺察,壞的改善,好的增長。沒有覺察則反之
- 發心,發「自覺、覺他之心」,當下自覺,如理聽聞、覺察,把所聞法意校對內心,再回向,把好的增長,壞的去除。亦是活在當下
- 運用活在當下,可以活得越來越輕鬆
- 質正量對了,指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要聽清楚、聽明白,知道怎麼用心,就會知道質量是否正確?
- 往下一段「一旦拿法來數數地校對內心、校對這個方向,我們就會不停地覺醒心中的良善,或者長養心中的善意。一旦我們的善意越來越擴大、越來擴大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真的有誰對立嗎?真的有很多敵人嗎?真的有很多好像我無法面對的嗎?」「一旦心裡開朗、遼闊,實際上發生一點小小的矛盾,我們試著從這矛盾中找到自己的盲點去提升的時候,我們的心就獲得了喜悅。 [05′01″]」其內涵為?
- 舉例:早期鳯山寺法師不多,有一位法師,要跟預科班小朋友住。該住法師和一位狀況不好的小朋友住,費力地帶領該位小朋友。有一年冬天,法師晚上回到寮房,發現小朋友在牀上沒有蓋被。法師怕小朋友著涼,把棉被給小朋友蓋,自己凍了一夜。一早,早課完,發現棉被被揉成一團丟回牀上。法師很生氣,其後,法師再行思考,如果我真的要饒益他,現在為何要生氣。想到後就不生氣了。這是上述理路的依據
- 基本功是祈求,然後常常聽聞,進而祈求時,法意會現起
- 上師講智慧的特徵,苦樂不在境界上,在心上。如果覺得某個人一直針對自己,也可以覺得那個人跟自己一樣只是一時被矇蔽而已
- 世間也有很多這種經驗,如更換工作團隊,也會被指責等。的確,要先看到對方的優點,長養了自己的善意,事項沒變,但心境上就改變了
- 上師提到,曾幫助過一位居士,但該位居士對上師破口大罵。上師很認真聽對方說話,覺得其只是在陳述自己的痛苦,越聽越想幫助對方。因為對方只是因為痛苦才會如此作為。上師對於如此狀態,仍未改變其饒益他人的心意。
- 容易避開嗎?
- 廣論P172「能生煩惱之因。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聽聞邪法,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 所依:根本
- 隨眠:煩惱
- 所緣:如肚子餓,有人在面前大吃大喝,大吃大喝是所緣
- 惡士夫:惡知識
- 串習
- 作意:非理作業。增長不好的部份,不論貪瞔都是
- 善法生因也是這六個「善根種子、順生善法、環境好/善友、善知識、聽聞正法、 串習正法、如理作意」
- 目標是避免膨脹自己,自己做到任何功德,都可以看到師長、三寶功德,才會有順生善友,才能聽聞正法、才能如理作意
- 從源頭思惟,都是師長、三寶恩德,才會出生功德,才可以避免自我膨脹。我們常以為是我做的,其實不然。》要練習思惟,練習很重要
- 法師從20幾年前開始講法,只要講師父、上師的見解,就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沒有練習,就會覺得好像因自己而來
- 甚深、廣大二道的傳承到底是怎樣呢?前者就是兩者之中的甚深道,也就是深見的傳承,是由文殊菩薩傳與龍樹菩薩;後者就是廣行道——廣行派的傳承,由慈氏傳給無著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這裡邊講了主要是傳承深見、廣行兩種傳承,仁波切還介紹了一種加持派的傳承,或者說偉大行派的傳承,是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菩薩的,所以總共有三種傳承。 [01′35″]
- 深見是智慧、空正見
- 廣行是六度內涵,要跟空性相應
- 二者相輔相成。智慧不離慈悲、慈悲不離智慧
- 從師長傳承而來。傳承有長傳承、短傳承。長傳承從佛傳來。短傳承是由佛直接傳給祖師
- 宗大師教法重視長傳承
- 偉大行派是短傳承,由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菩薩
- 為何宗大師也重視寂天菩薩的傳承?因為寂天菩薩的最重要著作是「入行論」,其乃是開示菩薩行最深教典,把六度行持開示最圓滿、殊勝。稱為偉大行派。特色是六度行持和廣行一樣圓滿,深見則和空性相應,所以殊勝
- 是無等師最勝子,無可匹敵。讚如白蓮,為稀有之意涵。「一般蓮花都給我們一種聖潔的、很出塵的、很清涼、無染的一種感覺,但這個白蓮,它取稀有的話,就取釋迦佛的發心非常的勇猛和聖潔,為了五濁惡世的我們來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有其他世界較之我們的五濁惡世好)
- 可能正是由於這些難以想像的痛苦,他就縱身躍入這個輪迴的大海,來這個五濁惡世度化我們。》如同我們遇到特別苦難的人,有時特別想幫忙一般
- 大王蓮的譬喻,取其「稀有」》如果有一種蓮花大如車輪的話,那真是太稀有了!從污泥而長養養分,其為特殊智慧和特殊的慈悲
- 經典裡這麼多的譬喻,除了該我們容易記,另外可以連想起要傳達的法意,也可以從生活境界看到時,生起法意
- 如成佛根本因是菩提心,譬喻是種子。另外要有助緣的陽光、空氣、水,是智慧。菩提心是種子、陽光空氣水是智慧。看到時憶起法意
- 是無等師最勝子,「那麼這個「最勝子」是從佛陀的語教所出生的話,就是他的心續,為佛陀的語教浸透,完全是從佛陀的語教中所出生的。」稻子長出稻,是連續過程,稱為「質流」相同。蘋果、麥等均同
- 不同因果是不同續流,屬同一因果是同一續流。法王子從語教出生,和佛陀續流相同,是佛陀教證二法之功德。我們從此,可以得到「不要小看聽法」的結論。因為聽聞佛語,就是教證二法的續流,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師父說最圓滿受持的上師。上師對聽法有透徹的認識,就如同法王子一樣 》要重視聽聞軌理、依師軌理
- 當時師父有個發願,只要去鳯山寺,師父生生世世會把你找回來
- 師父此生在美國和台灣各待超過20年以上,鳯山寺是師父待得最久的地方。上師幾年前到鳯山寺,住在鳯山寺外的新宿舍,隔日上師說非常高興,因為太殊勝、殊妙。
- 記得要總結!
- 上課時,大家先把心安住下來,等一會兒會聽全廣。師父、老師常提醒我們來這裡做什麼?為什麼我們聽聞常會聽漏?有一個角度是以往聽別人講話,或應專心時,種下未專心的習氣,所以才會在聽聞時會滑掉
- 學習時,讓我們把心打開,把煩惱放在門外
- 品嘗幸福是要「入味」,放到我們心裡。
- 師父、老師提醒我們,學習不能沒有歡喜心
- 我是越來越快樂,還是越熱惱?
- 是否常會覺得「都是我在做」?而形成煩惱?
- 我們要捧出螢光微光,成為照亮黑暗的人。其實,當光明來臨,是我自己先被照亮
- 「遊戲」是讓我們領會「菩薩清涼月」,領會菩薩的智慧
- 有人聽很多遍都會漏掉。會有如此之因,長遠來看,可能在於我們的習氣中,並不專注聽聞
- 回家如果先生、太太問說「你有沒有聽我在講?」,我們可能要予以注意
- 同理,我們是不是專心聽同事說話?
- 我們是不是樂在其中?是不是能夠品嘗幸福?
- 看影片時,如果不只隨順感受,而能夠進一步思惟,則會有不同的體會
- 我們「有時樂在其中,有時熱惱」,因為練習不夠,所以需要串習
- 對現在好,對未來好 》要
- 對現在不好,對未來好 》要
- 對現在好,對未來不好 》不要
- 對現在不好,對未來不好 》不要
- 昨天認識不清的識種子,在今天產生的抉擇,影響到我明天怎麼做
- 一重因果:昨天和今天一樣,明天和今天一樣
- 二重因果:從感受處斷掉,而不愛取 》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明天可以和今天不一樣/ 明天可以比今天更好
- 班長希望我們能從吉昇師兄身上體會「親近善知識」、體會「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 遇到師父之後,覺得自己的價值觀「很卡通」,因為先前的生命歷程中沒有這種邏輯
- 已經學習三十年。1988值遇師父。當時,先請益師父自己專業的問題
- 活到現在,有沒有牙齒都沒有蛀的?理論上,牙齒應不應該蛀?當時在埔里圓通寺請教師父,師父大笑三聲,說方外之士怎會知道?
- 1992年春節,到福智精舍拜會師父,參與禮師法會。結束後,被師父叫住。師父很嚴肅地說,你怎麼還沒開研討班?
- 反問師父「我自己都看不懂,怎麼會有人讀?」。自己對廣論,就像地瓜、芋頭分不清
- 師父說,一定會有人讀。只要找人來就好
- 吉昇師兄先召募了52位學員,3月跟師父報告,師父很開心說3/28開班一定到
- 3/28開班座談會,師父親自主持
- 師父先詮釋苦樂內涵,包含世間和佛法的角度。師父說「每個生命都希望離苦得樂,要學習正確的方法」。方法探索在「廣論」。師父先介紹架構,再介紹宗大師的成就
- 九點鐘一到,師父要趕著回寺院。吉昇師兄很緊張。跟師父說,開班了,下星期還要再來上課。師父淡定地說,還早,下星期再說。其後,每星期二都會提醒師父要來上課
- 開始時,都有法師到嘉義來帶課。第七個星期,師父說每位法師都有事,不能去上課。吉昇師兄很大聲跟師父說一定要來上課。師父靜默。之後,師父淡定地說陳居士,你今天自己好好温習,晚上跟觀世音菩薩報告明天的進度,然後祈求觀世音菩薩來帶班
- 廣論要學好,要好好「備課、聽帶、祈求」。這是師父的傳承教授。師父常引「佛法無人教,雖智不能了」
- 廣論算是宗大師的「博士論文」,其成就和佛無二無別,被尊稱為「能仁第二」
- 廣論十分深奧,除非是菩薩、再來人,個人要讀懂、掌握,很困難
- 師父很善巧地為我們詮釋,二、三十年來,體會到師父的本地風光是如此高超,才能詮釋宗大師的著作,並傳給在家人
- 廣論是師父一對一教的,因為我們都是聽著師父的帶子學習
- 從膚淺、幼稚的認識開始,每個月按照師父的教導,備課、祈求
- 兩個月後,跟觀世音菩薩祈求時,突然有所悟。觀世音菩薩真的有來帶班嗎?觀世音菩薩其實就是師父的化現。就像「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 普門品中,觀世音用三十二身相教化眾身
- 廣論中提到親近知識軌理是道之根本,而親近知識的根本在修信念恩,因為善知識就是佛
- 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都提到,佛之所以成佛,乃因不忍眾生苦
- 廣論學習,碩士班學習「七因果、自他換」。博士班學習六度萬行。最後文殊菩薩會頒學位。觀世音菩薩為正法名如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述觀世音菩薩得道的歷程
- 釋迦世尊在法華會上介紹觀世音菩薩,和其他諸佛菩薩相同,因不忍眾生苦的心,才會有千百億化身的能力以救渡眾生
- 讚頌「般若法會頒」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praise/5/499-7-95
- 佛80年建立教法,其法報化三身永遠存在。聖者的生命在常寂光的世界,凡夫在輪迴的世界。輪迴本身是苦,要經過不斷的生死
- 佛菩薩引導我們學習,證得空性,停止輪迴,掌握生死
- 自己是「一個牙齒碰到和尚」,很肯定師父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 師父一開始叫我學廣論,學習聖人思想、價值觀
- 師父為幫助我接受此概念,1988年師父要我學習「菩薩入胎經」。中士道苦諦會引到。生與被生都是苦,包含肉體和心識
- 從凡夫想像,嬰兒在母體應該很安全,但入胎經描述會讓自己很恐怖。其後,師父關心自己的學習,回答師父「很卡通」,因為2600年前並沒有X光、也沒有超音波,佛陀怎麼對入胎理解得如此詳細。自己曾請教學長,也是台大婦科主任黃教授,其也覺得入胎經像「漫畫」一樣。其後黃教授把入胎經當成教材
- 我們對佛的成就不熟悉。我們只認識在大雄寶殿上的佛
- 佛具備的能力,乃在於要解決眾生的痛苦
- 我們值遇師父是我們的福報,自己也在兩年種菜的過程,雖然對自己是很大的衝擊,但也有滿滿的學習
- 師父說「蟲吃剩的,我們吃」,當時非理作意,覺得做不到。但師父說對眾生有利的事,我們一定要去做。一直催促我去找地
- 1993, 94年,一個星期自己已經帶7個班,感覺過程中,得到師父的加持。但除了帶班,師父說想要推動有機無農藥,自身非常抗拒。
- 每個月,師父都到家裡,第三趟,師父找了三位同修,要我們練習種植
- 大家一開始都無法接受師父的概念。反問師父,台灣是海島型氣候,不用農藥、化肥,不可能。提議能否用温室?
- 師父還是十分堅持,1995年,大家7月開始在700坪的農地上練習播種,學習多樣化的農作,嘗試了20幾種作物
- 10/25師父主持灑淨法會,並且針對昆蟲及人,傳種子咒及大悲咒
- 之後蟲越來越多,年底完全沒有收成,綠葉都被吃掉。如何處理這麼多蟲?師父說「太好了,太好了」,「我們要把菜種得更好,給牠們吃」
- 怎麼把菜種得更好?師父教我們用大悲水(大悲咒加持),每隻蟲都長得很胖,種出沒有綠葉的白菜。自己覺得很氣餒,師父說「太好了,這是最有能量的菜」,全部都送到鳯山寺
- 信心動搖後,一直跟師父抱怨。但師父不放棄我。1997年,師父傳第三教授,要送祝福,回向給所有的蟲及有情。師父要我每天去農地做儀軌,三遍心經、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等,之後再跟蟲說法
- 蟲會聽嗎?自己會聽師父的教誡嗎?心裡還是覺得「太卡通」
- 在農地做儀軌,被旁邊農地的農夫罵,心想到底是誰腦筋壞掉?
- 每天做功課,跟蟲對話。兩星期後感果
- 自己對蟲師兄、蟲師姐說,農地裡哪些地方布施給他們,其他留給我們。蟲蟲們真的照做,心裡悲喜交集
- 蟲洞越來越少後,1996年,師父在種菠菜時教誡。當自己發現菠菜種子被螞蟻吃光時,體會到慣行農友為何會使用農藥?當自己吞不下這口氣時,師父打電話來,要我買糖給螞蟻吃。這是師父菩提心量的示現
- 這一生值遇師父,體會到佛在人間,就是實實在在地饒益眾生,思想和我們凡夫完全相反
- 師父在有機農業的四個教授「蟲吃剩的我們吃/ 種得更好給蟲吃/ 為蟲送祝福得以脫離畜生/ 買糖給螞蟻吃」
- 現在覺得開始學習時,包含華嚴九心等聽起來就像吉昇師兄一樣,像卡通、漫畫一樣,但慢慢學習,可以體會到經論所言不假。法師提策「從一開始師父解釋「菩提道次第廣論」時,師父提策我們說,如果是利根者,當聽完「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說明,就已經i可以完整地得到道次第完整的教授。即使不是利根者,也可以經由師父的說明,而得到全部道次第的加持。從師父一開始的引導,全部都是道次第的精要」
- 南宏師兄善行分享
- 三天兩夜行程是幫小女兒帶一個大同電鍋到日本,台式的餐飲方式要蒸、燉、煮飯、稀飯、熱菜、蒸蛋,還有吃水蒸青菜,只有大同電鍋能包辦所有的功能。機場上每個人都大眼看著我這手提全不鏽鋼的大同電鍋,心裡想的可能是這個人這麼老了還出去念書嗎?出國入境隨俗就好,有必要這麼辛苦帶電鍋、自己煮飯嗎?
- 在京都短暫停留參觀附近的毘沙門堂,中文翻譯機解釋這座寺有很多房間,門上有畫各種喻的畫,例如有冬景的房間就是住持夏天接見客人的地方,另外有一間在梅花樹上站有一隻帝雉,帝雉大多走在地上,而且也不會和梅花同時出現,是當客人被帶到這個房間的時候就很含蓄的告知來的時間不對,也見不到住持了。
- 細細思維,日本人真的不是那種大喇喇講話很大聲,動不動起諍論的人,再怎麼不滿私下怎麼講都好,不會在眾人前起衝突。人民也很聽話,消費稅這幾年就從5%漲到10%,如果在台灣真不敢想像會如何?日本走的是菁英制度,前10%的人制定的決策,後面90%無論作什麼職業就配合。心想真正能讓人心悅誠服的又有多少人?在台灣的社會,前面的菁英要承受多少人的不滿、報怨和攻擊?想到我們的師長不都是這樣挺過來!
- 回程的上午,訊息傳來阿公要買一個台灣還沒上市的頂級電鍋,不就是個電鍋,台灣買不行嗎?先答覆找看看,最後還是在車站附近買到了而且是個很重的電鍋。別人會不會覺得這個是土包子,現在還有人跑到日本買電鍋?
- 如師父所說:「不是要不要,而是該不該。」不管別人怎麼想,用「利他」的心,帶一個大同電鍋給女兒,也帶一個電子鍋給阿公,歡喜的完成我的「電鍋之旅」。南宏
- 船心、孝子心、大地心的莫覺如擔,都在南宏師兄的善行分享裡
- 師父為要要吉昇師兄做這麼多事,就是要吉昇師兄學習布施、學習智慧
- 時時都是七施的機會,練習中,人的心可以容一人、十人、百人、千人….
- 班長主持企業營,慢慢學習從只看到自己,到看得到其他人
- 善知識一直都在,所以要看我們自己有沒有心想學習
-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我們在這裡一起學習都是有其原因的
- 禮佛時,要抱持長遠的目標,最終要如同佛菩薩般,當目標一步步向上、一步步向善,讓生命有目標、有方向
- 學習前,心裡尚留著在外界的紛擾,因此透過三稱本師及開經偈,收攝身心
- 生命中,常有期盼與追尋,在每個階段,都想追尋生命中更好的部份
- 帶給我生命智慧的人,也就是我的善知識,是我的最高目標
- 善知識真的這麼重要嗎?真如老師的開示可以給我們參考、思惟的空間
- 廣論一開始的「皈敬頌」,把我們自己放在學習的角度,禮敬佛菩薩
- 善男子,隨善知識教誡,為了讓自己得以和善知識靠得很近;對善知識無疑,意即對善知識修信;不捨善知識,因為我們有時靠近、有時遠離,必須警惕
- 信和迷信有什麼不同?迷信是沒有判別的,是糊里糊塗的
- 聞多思廣修行深,要思惟、要判別
- 學佛有所求?無所求? 法師說從有所求到無所求,但求時,也要看求的對不對
- 所求的標準
- 對現在好,對未來好 》要
- 對現在不好,對未來好 》要
- 對現在好,對未來不好 》不要
- 對現在不好,對未來不好 》不要
-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成佛?成佛有其標準,上周法師從十二緣起引導
- 十二緣起: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 昨天認識不清的識種子,在今天產生的抉擇,影響到我明天怎麼做
- 一重因果:昨天和今天一樣,明天和今天一樣
- 二重因果:從感受處斷掉,而不愛取 》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明天可以和今天不一樣/ 明天可以比今天更好
- 凡夫每天都是一樣,要成佛,必須依賴佛陀的引導,從一重因果進到二重因果
20181120 如俊法師大課 全廣II 65, 66講複習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667-130065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668-130066
讚頌「水晶心花」
好想你好想你
想念著你啊想念著你
想念著你啊 想念著你
想念著你呀
嚮往著你 思念著你
嚮往著你啊 思念著你
月又圓啦 月又缺啦
星星又出來啦
想念卻也不能停 想念卻也不能停
我想念你啊 我思念你啊
一天天 一年年 還是這樣想你啊
你看天上月亮又圓啦 月亮又缺啦
我在地上想念你 還是想念你
想念著你啊
月亮又圓啦 月亮又缺啦
我在地上想念你啊 上師快來吧
星星出來啦 星星不見啦
我在地上祈求著你 上師快來吧
一年又一年 絕對不能忘
我在想念你啊 上師快來吧
上師快來吧 上師快來吧
法師提策
Q:個人心得分享:在團體裡師兄姐有很多護持,也有很多人像我們的鏡子一般。可以思惟的是,我們看待承擔是緣於成敗,還是重點在調伏自心?雖然理解調伏內心,但事項擺在那裡,有目標必須完成。如果沒有按照目標,沒有方向,不知目標何時會完成?相較世間,公司會有績效等。當用佛法檢視,則不會觀待事項,而是重在調伏自心。
A:
Q:老師在立宗時,開示「菩薩現化遊戲無量土」,並有文殊、彌勒菩薩的荷負。其實,我們的苦樂不緣自事項,而是在事項上,能給我們什麼啟發、給自心成長。但我們會有的邪宗,如雖然想著退一步海濶天空,但有些境卻用不上。如有些時候很容易調伏,如自己的不喜,瞋恚等。但卻不能聽到前夫的名字為例,為何在同樣的理路上 ,自己的現行,有的可以四力對治,有的卻放縱自己,也給自己理路,就是如此。自心的成長,為何有的啟發有用、有的則無?
A:
Q:第65講「正視發心,如理聽聞,認真地將所聞的法義校對內心,結束之後再好好地迴向。聽起來好像很制式化、很次第井然的一個聽聞佛法的過程,但是正因為質對了、量對了之後,我們才能夠產生如量的覺受。」要如何質正量對,要如何發心?
A:
Q:從事師父志業時,如從吉月轉到傳心,有些老幹部沒有過來。自己原本在吉月當副會長,到傳心後,原吉月的同學有些障難,沒有過來。其中,有人對自己說話非常難聽,遇到這樣的境界,自己很難過。其後自己轉換心念,先在每天上香、頌經幫該位同修祈福。其後彼此碰面時,雖感覺到對方不是良善的情緒,但至斯里蘭卡請法時一同前往,亦順手協助他,並且共同解決問題,慢慢地這位同學便越來越用心,自己也感歡喜,這是一份學習
A:
Q:在每一步、每一步的承擔之中,確實都離不開智慧的觀照——觀照我在幹什麼?我在說什麼?我在想什麼?是不是沿著善業的方向、沿著淨化煩惱的方向?還是沿著膨脹自我的方向、沿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向? 怎麼避開?
A:
20181114親近善士之七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要記得是皈投禮敬,向著自己的目標及方向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讚頌「品嘗幸福」
點點細雨飄灑春天的溫柔
片片綠葉露出了枝頭
萬道霞光輝映成七色彩虹
黃鸝悄悄展開著歌喉
靜靜泛著一葉輕舟逆流
採集十方潔淨珍奇在雙手
握住承諾守護萬類和地球
翩翩的你划向我心口
感恩的花語 釀成了甜蜜
感恩的味道滿庭飄香
用愛珍藏 讓愛分享
幸福的甜美請品嚐
寶藍蒼穹鑲著燦爛暖陽
雪白雲河正徐徐流淌
仁慈的風輕撫大地臉龐
金色麥浪舞動在田野上
走出塵囂奔向樸實故鄉
純真滿足重回兒時天堂
誠信互助恰似秋日風光
溫馨一笑 美好盡收藏
感恩的花語 釀成了甜蜜
感恩的味道滿庭飄香
用愛珍藏 讓愛分享
幸福的甜美請品嚐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64講 (00:00 – 04:41) 樂在其中
我們下面再來聽一段。
【前面上說「遊戲」,這個地方遊戲不是我們現在的沒有什麼事情玩玩,這個不是!所以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他這個菩薩有無邊的智慧的光明,為什麼叫像月亮一樣呢?這個太陽曬在身上,唉呀,讓人家熱得有點受不了!這個月亮啊光明,照在身上就給人家有個清涼之感。他不是像聲聞一樣地停止在那裡不動的,而他是有種種方便,種種方便遊化這個世間,所以叫「遊於畢竟空」,以智慧扶持,所以儘管他有種種事業,是不受染污,這個遊戲是這個意思,就是教化眾生的意思來說。】 [01′05″]
《以前在廣論班的時候,有的時候聽一小段,我們會重複地聽師父的帶子,有的時候會聽七、八遍,有的時候還聽過十二遍、十四遍、十七遍等等。所以如果你們覺得沒有聽明白,可以把師父的帶子再重聽一遍,因為我在講的時候可能只有放一遍。 [01′30″]
在反覆重聽師父的一小段的時候,我們總是發現,有一些同學會落掉師父要講的意思。還有的,他非常認真地聽,聽一遍,我說:「這段有這個意思,有聽到嗎?」他說:「欸?沒有哦!」他落掉了。然後重複一遍再給他聽,又落掉了。最高記錄是有一個同學重複聽了十二遍,他都會落掉同一個部分,到那個部分不知道為什麼就沒有聽到。
後來又特別指出,說:「這一段,你要把剛才落掉的這一小段把它聽出來!」結果我說聽了十七遍就是那個同學,他把它聽了十七遍,然後終於聽到了。後來他自己就慨歎,說:「啊,業障啊,業障!為什麼我總是在每聽一遍的時候就落掉這個部分呢?」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02′21″]
在「現化遊戲無量土」,師父著重解釋了「遊戲」。師父說:遊戲不是我們現在沒有什麼事情啊到處玩,這個是區別於世間的。這個「遊戲」在藏文裡是「戲舞」的意思,師父就講了這個偈子,說:「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這裡邊就提到了智慧,智慧像月亮一樣照在身上,給大家有清涼之感。
聽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首先「遊戲」,會不會想到小時候的遊戲?遊戲是孩子們最投入的,如果一個小孩哭了,給他一個好玩的東西,他馬上就會忘記,然後甚至臉上還掛著淚珠,就開始歡天喜地地遊戲了。這是那個遊戲。 [03′17″]
談到遊戲,就一定要提到「樂在其中」,所以佛菩薩度眾生戲舞的時候,他也是一個「從樂趣勝樂」的美妙的旅程。菩薩在無邊的世界化現無窮無盡的身體,用種種方便利樂有情的時候,他自心是樂在其中、是很歡喜的,甚至歡喜越來越增廣、越來越增廣。 [03′44″]
那麼對比我們來說,當我們承擔一個事業,有一個名頭掛在我們頭上,要涉及到很多問題,僧團、法人事業呀等等,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那能感覺到承擔這些事情的時候越來越快樂嗎?如果自己越來越熱惱的話,那肯定不是師父所歡喜的。所以在承擔每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要考慮:是我自己在承擔嗎?還是師父的願力、佛菩薩的願力、眾生的善根力,令這件事顯現,而我只是在其中集聚資糧,給我這樣一個美妙的機會,讓我能夠練習我的發心、練習自己的持戒。所以要感謝一切參與到這個福德和智慧偉大事業中所有的人。 [04′41
一粒米不差的精準
温故知新
廣論科判複習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 次第:一步一步的學習/ 學徒:學生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成佛之路,最重要的是親近師長,「親近」二字非常重要,是動詞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善知識十德相 》戒定慧等十,不是要幫老師打分數,而是要敬重老師,並期待自己如同老師般具備同樣的德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學生的條件 》正住、具慧、希求。三者循環增上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如何依止師長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心理上親近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行持上親近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怎麼做?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弟子的心態(華嚴九心)廣論 P30L1-P31L8
1.孝子心 (觀父容顏):仰望師長
2.金剛心 (不離不棄):絕不離開善知識
3.大地心 (承擔志業)
4.輪圍山心 (苦惱不動):以善知識為中心
5.世間僕使心 (恭敬不疑):所有被交付的任務,都願意履行
6.除穢人心 (斷除我慢):我們常不自覺自己的慢心
7.乘心 (勇於受持):勇於負重、任事
8.犬心 (毀駡無忿):我們常不理解是罵,還是為我們好
9.船心 (往來無厭)
大地心、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廣論P30L7
鐵棒喇嘛之喻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慈心是一種行動
陳吉昇師兄分享
土豆學會專屬『鳳山寺尋根之旅』
12/1(六)舉行
歡迎大家一起攜伴參加!
每人500元(自往200元)
早上8:20彰化銀行集合,8:30準時發車
12/1 鳳山寺+根本道場尋根之旅
08:20彰銀集合完畢
08:30發車
上午課程-鳳山寺
午齋-鳳山寺
下午課程-根本道場
16:30賦歸
善行銀行 七種施 獲大果報基金
「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
+
「百分之一百」善知識的指導
=
「百分之一百」圓滿的佛
https://www.dropbox.com/s/nyhce1mfcx3tnx7/%E7%94%9F%E5%91%BD%E4%B9%8B%E7%BE%8E.mp4?dl=0
每一刻向上、向善,所以無限美好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20181107 親近善士之六
班長提策: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命可以有更高的目標,可以往更好的方向走
南無是皈依之意,向著目標的方向
讚頌「相思樹」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藍天悠悠 碧海悠悠
所有的心思都望著你來
在生命黃金的花季
我在期待你來
落日的美麗 朝陽的明媚
都在等你來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無垠的虛空 藍藍的大海
都在等你來
多少次望月祈求 多少次虔誠禮拜
所有的想念 所有的想念
只為期盼你來 只為期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那是生命的花開
我在盼你來 那是無悔的等待
多少世多少生 我在等待 等你來
請聽我聲聲的呼喚
回答我念念的渴盼
上師啊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班長提策: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62講 (00:00 – 03:28) 對善知識修信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這段時間有憶師恩法會,所以我自己和所有的同學,還有尊敬的法師們,都在這個時間認真地用功憶念師父的恩德,再再地感恩師父來到我們的生命中。 [00′27″]
就像在《廣論》三十八頁的第一行,「又云」,就是《華嚴經》說:「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華嚴經》說:如果有善根的人,能夠隨順善知識的所有教誡,那麼「諸佛世尊」,就是所有的佛陀都會很開心的。還有「若諸菩薩」,能於善知識的所有言教沒有違背,就等於趨近於一切智。還有於善知識的言教「無疑」——沒有疑惑,我們就是在親近善知識 [01′31″]
還有一個是「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的利義都能成辦。這是在《廣論》中〈親近善知識的勝利〉裡邊所寫的幾行而已,但是它會囊括從發心開始直至成佛這所有的過程,我們都不能離開善知識的教誡,這樣就都會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得到善知識的守護、得到善知識的憶念。
如果我們能夠初心不改,我們始終去修信,讓我們的信心越來越增廣的話,那麼一定可以由如法親近善知識的緣故,會得到像經典上所說的親近勝利。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希望自他都能夠得到如法親近善知識的所有勝利。 [02′25″]
師父非常非常在乎我們一定要學習《廣論》,為了把這本論帶給我們,師父辛辛苦苦地求法,然後又找到一種大家能理解的方式,再找到一種大家能聚在一起的方式 – 那就是廣論班。
讓在工作崗位上、或者在家庭裡邊的居士們,能夠聚在一個課堂上,經年累月地,甚至是二十年、三十年地不間斷地修學《廣論》,今年師父講《廣論》都三十多年了!其實廣論班是師父一個偉大的創舉,你我都在這個班裡成熟了自己的善根,繼續把《廣論》學到今天,我認為這是這個藍色星球上的奇蹟!是師父創造了這個奇蹟,也可以說是文殊菩薩,還有很多佛菩薩創造了這個奇蹟!當然,在這個奇蹟中也有你和我,所以真的是非常地令人歡喜! [03′28″]
班長收攝:
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