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8 聽聞軌理之七
禮佛 – 要有追隨的對象,是學習的最高目標
可以禮敬自己心中最高的學習目標
用信與敬來學習,才能有接近智慧的機會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 皈依、心所緣的方向,知道自己跟誰學習
以佛法來說,要跟根本上師釋迦牟尼佛學習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讚頌 「幸福時刻」
晨光初照 迎接燦爛的這一刻
金色陽光 溫柔地照進我的窗
嫩綠的草 捧著晶瑩的露珠
妍麗的花 吐出聖潔的幽香
有你的守候 給我前行的希望
有你的陪伴 給我永恆的力量
有你在身邊 讓我充滿歡樂
有你在心上 讓我自由地飛翔
幸福的這一刻終於來到
告別風雨飄搖的時光
歡樂的這首歌由我來唱
傳頌祝福的歌聲到遠方
當我遇見你 締造出人世的奇跡
當我奔向你 重現生命的美麗
我將珍惜你 千生萬世永不相離
我將成為你 一起心跳和呼吸
有你的守候 給我前行的希望
有你的陪伴 給我永恆的力量
有你在身邊 讓我充滿歡樂
有你在心上 讓我自由地飛翔
幸福的這一刻終於來到
告別風雨飄搖的時光
歡樂的這首歌由我來唱
傳頌祝福的歌聲到遠方
當我遇見你 締造出人世的奇跡
當我奔向你 重現生命的美麗
我將永遠追隨你
生生相約終不捨離
我將成為你 一起心跳和呼吸
繽紛浪漫的花朵 瞬間在心中綻放
洋溢幸福的花香
幸福的人回到心靈的故鄉
回到你身旁
幸福的我回到心靈的故鄉
回到你身旁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II 第35講 03:02 – 07:59
門裡門外? 學佛學我?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520-130035
好!我們再往下聽一段。注意!注意自己的發心!聽的時候不要閃神,因為聽完了馬上就跟著我的問題,一旦走神了之後就不知道這是什麼。好,現在開始! [03′02″]
所以這個後面他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修行一定是一門深入。這個根本的道理在這裡。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假如你真的一門深入,找到了門還好,不幸的我們往往是什麼?在門外空轉。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閉門造車」,現在不是!門都沒摸到,門都沒摸到!乃至於什麼?在原地踏步,我們自己覺得在修學佛法。就像剛才說,我們覺得修學佛法,實際上在修學的是個「我」,弄到後來「我」是越弄越大。
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仔細檢查一下。平常我們最流行的,也可以說最適應我們現在時代的,就是淨土。可是這個印光大師是淨土的大德,他特別說明,有很多人弄了個半天,是念了佛也好、什麼也好,越念是煩惱越重。對不起,弄錯了!你說怎麼會呢?就是剛才這個道理——我覺得對了,實際上沒有真的對。所以前天說的,未會先會,千萬不要!我們修了個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個我是越弄越大,那個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不過這個詳細的內容在下面。所以我談到宗喀巴大師,當年修行的狀態,他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所以能夠幫這麼多人的忙,乃至於把整個的教法這樣地振興,到今天我們還有這個受用的原因,就指出這一條路來。這個也就是我所以選取本論,在這個地方跟大家共同研習的原因。 [04′52″]
如果在班裡的話,可能我會要求把這一段聽兩遍,因為聽一遍,我擔心會不了解什麼、記不住什麼。在這邊第一小段,大家都有手抄,可以看一下。「修行一定是一門深入」,注意!在這一段裡,「門」字出現了,門!修行應該一門深入。說:「根本的道理在這裡。」對不對?在哪裡呀?是不是全面地了解了佛法之後,千穩百當地走上相應的路?說:「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假如你真的一門深入,找到了門還好」,不幸的是沒有找到門。 [05′44″]
前面講的一門深入那個「門」,注意!是對廣大的、圓滿的教法有了全圓正確的認識之後,選取了什麼?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對不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廣大的聞思也是一種門徑,對不對?這也是一個門。你能找到門還好,最可怕的是在門外空轉,以為是入門了、已經在裡邊學了。說:「門都沒摸到!」門都沒摸到,向前走也行啊!沒有!向門的地方走也行啊!沒有,「在原地踏步」!原地踏步是什麼意思啊?是走了很久、很久之後還在原地,對不對? [06′28″]
注意!問大家一個問題:這是不是一種迷路狀態啊?迷路,迷路了!因為我想從此山到另一座山,或者我要爬過那座山回家。我們到了某一個原始森林、到了一個什麼地方,可是一旦你迷路之後,你覺得走了好遠,然後突然發現:欸!怎麼又到這棵樹了?走了三回,又到同一棵樹了。這叫原地踏步對不對?你走了很遠很遠,發現又到原地了! [06′59″]
注意哦!原地踏步這件事,原地踏步的人會不會知道自己原地踏步?有可能知道,還是不知道?不一定。如果知道原地踏步,會不會就不再原地踏步?回答!還說不一定對不對?那請你們說出不一定的理由。知道原地踏步的人,他就會想辦法突破——不原地踏步,對不對?那不知道原地踏步的人呢?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以為已經爬過了一座山、又一道嶺,「哎呀!我已經走了很遠很遠的路了!」但是明白的人一看,就發現你還在那棵樹那兒轉來轉去,已經進入到一種模糊狀態。所以如果不知道自己原地踏步,一定是迷路了,對自己修行到什麼程度、該有什麼覺受、該有什麼知見都不了解。 [07′59″]
- 我們開車知道GPS定位,而當我們在學習時,是否了解學習的目的?以淑雯開立的數理研究機構為例,乃是透過數學,在培養孩子的邏輯分析以及人格。這也是讓孩子們理解學習的目的何在。我們要有學習的GPS,朝著目標前進。
- 幸福時刻要走到哪裡,也是要有其目標,這也決定了我們是否在「學佛的門裡,或者還在門外。」
- 我們是在學習更高的智慧,還是在學習「我自己 – 學我」
- 班長在學習廣論後,才較為理解從小學習聖經裡的意涵。不是像過去一樣,是用自己的認知來學習,在「學我」
- 師父指的門、一門深入是什麼?
- 以淨土宗為例。淨土亦即念佛法門。唸阿彌陀佛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曉得,就像蓋鐵皮屋般,蓋了又拆,拆了又蓋,無法達成蓋摩天大樓(佛果)的目標
- 當念佛時,如果只念在嘴上,不曉得為何而念,其實也是原地踏地,也是迷路
- 我們要不要確定佛、師長是很有智慧的,我們要跟著祂學習更高的智慧,而不是只是學習我,只保有舊有的習氣
Dog Chases it’s Leash
https://www.dropbox.com/s/x18g3ob1fha5dz3/Dog%20Chase%20it%27s%20Leash.mp4?dl=0
- 如果我們的生命就像這條狗一般,沒能有更高智慧的師長指導我,我是否只能如牠一般在原地打轉,然而,這樣的原地打轉,卻覺得自己很有目標。
- 如何跟隨師長,從門外踏到門內,也才能一門深入
- 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才能看到更高的目標和格局
温故知新
所緣行相
我們的起心動念當中,會大量出現各式各樣的,「所緣」與「行相」
- 所緣:所緣的人事物、境界。
- 行相:行者,心也。行相,從所緣而來的心相、方向,決定行為的走向
- 如看到杯子(所緣),自己是就直接喝掉,還是先了解這是誰的,就是不同的行相
- 同樣的所緣,可以有不同的行相
- 我們常把所緣和行相連在一起,才會有苦受
- 但如果我們從所緣,可以有不同的行相、心相,則可以找到離苦得樂之道。如同老人家的嘮叨,如果我們不覺得其為嘮叨,而是老人家很健康。就可以在同一所緣中,找到離苦得樂的智慧
煩惱跟智慧的差異
- 通常不是在所緣上(境),而是在行相上(心相、心念)
- 我們的起心動念,可以不一樣,而有不同的覺受並據以離苦得樂
練習:面對父母的叮嚀與提醒 卻不動如山的孩子
背景 :
1. 孩子已經長大了 不同如往聽話
2. 孩子不頂嘴 也不回應
3. 孩子希望父母不要擔心 他認為自己可以的
情境: 不順父母的心的孩子
所緣相同、行相相反 孩子不體貼父母的心 VS 不讓孩子感痛苦之因
我們千萬不能把心的所緣跟行相混為一談!
在所緣中,每個形相,都在串習「未來的自己。」
如闖紅燈,在串習投機
所緣相同、行相相反的釋例 》觀功念恩有撇步
雖然……(不好之處),但是……(優點好處)
因為……(逆境惡緣),所以……(收穫成長)
- 「雖然」節省的路很辛苦,「但是」想到我要追的女朋友,就可以堅持下去
- 「雖然」昨天立秋沒有下雨,「但是」更高的温度可以幫助更多生物得以生長
- 「雖然」覺得活得很累,「但是」還是有很多開心的事
- 「雖然」遲到好丟臉,「但是」可以有充分的討論,對組織有其幫助
- 「雖然」上完班來上課很累,「但是」可以上課,讓生命增進深度寬度,是值得的
- 「雖然」善法行業不是青雲路,「但是」能夠協助廠商是很有意義的
- 「雖然」拜懺很辛苦,「但是」對身心、除障很有幫助
- 「雖然」上廣論會昏沈,「但是」我來上,可以種善因
- 「雖然」我感到年紀大了,「但是」走過來的經歷不會讓我後悔
- 「因為」我的人生遇到逆境,「所以」我才有機會學習廣論
- 「因為」最近老板要我去董事長報告,「所以」我才能夠有所學習
- 當注意到所緣、形相可以相反,對我們對治煩惱、增長智慧有所助益。如:開會時很好用。
【 正聞軌理分二, 斷器三過, 依六種想。 】廣論P17 L1
今初 指第一個,前面那個。在這裡指斷器三過
軌:軌則 How
理:道理 Why
聽聞:聽到文字下的深切意涵
學習時會發生的問題:三種器過
器倒覆》器覆(不想聽)
縱向上然不淨潔》器污(聽扭曲):先入為主
雖淨潔若底穿漏》器漏(常忘記):心不在、不在意
- 每種器過,都包含其他二者
- 學習,不是用來當照妖鏡,看到別人的問題,而是用來反省自己
- 我們的問題:聽聞常沒有用心聽….
- 在光速的時代,溝通常是急著講,但沒有在聽。沒有用心聽時,只有一直說,無法完成學習的route,也無法形成永久記憶
- 如跨部門會議,只想講自己的,不想理會其他人
- 如果把心調到相同的頻率,開會並不需要耗用時間
- 說時,如果不把對方放在心裡,會是無效的溝通
溝通SOP
- 打開心:啟動向內觀察,我願意、我肯
- 願意傾聽:「願意」非常重要,我們常「不真的放在心上、沒有耐性,不願意傾聽」》找到對方的潛台詞,理解對方的苦
- 對焦:排除雞同鴨講,不要只是希望對方聽自己的
- 想記住
依六種想 廣論P17L8 – P20LL4
-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把自己定位成「病人」,有其不足,可以更好
- 於法師住如「醫」想者: 跟有智慧的智者「大醫王」學習
-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其所教授者為「法藥」》如:門裡門外,所緣行相等,如果沒能按著師長的法藥。我們就在門外,也無法讓自己不受所緣的侷限,而能有智慧的行相
-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照著「大醫王」說的,要好好學習、照著做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希望永遠都有師長可以教我、永遠都在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希望教法久住,我才能獲得饒益。透過我們學習,也傳遞給他人,讓教法能夠延續下去
知病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知病
- 修在修心,重點在「我」很大時,不知病,在原來的「我」裡面,沒有辦法讓自己更好。
- 知病在接納自己不足,也可以更好
- 修行也就是要讓竹自己更好
修學佛法九個步驟
- 斷器三過
- 具六種想
聞、思、修
聞: 聽懂 聞慧: 看到自心(聞所成慧)。聞要廣聞
思: 比對 思慧: 正知見現行(思所成慧)》想想師父會怎麼做?可以找到不同的路
修: 串習 修慧: 見到真實 》空性智慧(修所成慧)》修心的當下一念
- 聽聞為了修行,因此聽聞的同時,必須要思惟,也就是要用心
- 聽聞時要比對,比對自己和師長,也就是向上比對,才能夠學習到智者的智慧
- 只有聞思,只能算是做學問。沒有串習,就像背藥囊但不服藥一般,也像沒有輪子的車。
修學佛法的兩大條件
- 正知見 (反觀自心)
- 精進行 (勇悍為相)
- 正知見、精進行:第一步和永遠的第二步
【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廣論P20LL2
- 聽聞完要宣說,宣說亦有其次第
- 聽聞完如果沒有講說,無法完成完整的學習循環
- 如果沒有講說,閱讀的解碼速度太慢
- 講說有20種好處。廣論P20LL1-P21L6
- 我們要能夠聽懂對方的心,才能夠講說
- 班長補充:我們用一加六的學制,第一年先把廣論從頭至尾overview、其後六年再細讀
為什麼要講說?
師父開示: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 廣論: P20 LL2
- 音檔: 12B 07:11-09:57
說法的軌理…
- 手抄: #2 P130 L1~P131 L3
說法的軌理,那麼,講應該怎麼講?講應該怎麼講?平常在大乘教法當中,這個講,有兩種方式:有一種是隨分隨力地講;有一種呢,等到你圓滿證得地講。佛陀這個是兩者是同時並行,雙管齊下的。講,固然你的究竟的目標,是幫助別人,所以最後一定講。那學的時候也講,就有兩個理由:一個,所謂對自己學來說,叫教學相長,你教別人,往往自己得到的好處比聽的人更多,這第一個。第二個,既然我們要修學的是大乘圓滿佛道的,所以你呀隨分隨力相宜的狀態當中,也多多少少講一點,因地當中也種下這個因,就是這樣。
不過呢,這個差別要曉得,要曉得,自己到什麼程度可以開始講了,到什麼程度慢慢地把那個講的程度也可以加深,這個要了解。
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說,雖然我們初機第一步也多多少少要曉得,不過曉得了這個之後,注意哦!不要我們現在剛剛學,講的條件還不夠,看了這個講的條件這樣的話,然後又拿那個高的標準去衡量別人,那又完全錯了。始終記住,佛法這個東西是淨化自己的,
,講說的標準,還是當我們自己去講說的時候,看看:對,我夠不夠這個條件?不夠條件,還暫時停一下,我要講說的基礎條件是這樣的。不是說我現在書本上面看了這個之後,馬上就跟人家講一遍,這個那完全是我們像個唱片機器一樣。人家說鸚鵡學語,鸚鵡學語,鸚鵡多多少少還有一點腦筋,唱片是個木頭。我們真像個木頭一樣。我想起來,如果這樣的話,那個是對自他都是損失。
- 如果沒有思惟,如同鸚鵡學語,拿照妖鏡去看別人,不是學習的原意。修行是為了淨化自己
為何要講說?
- 圓滿證得後為眾生講說: 佛出世,就是為眾生說法。不為自己,而為眾生
- 隨分隨力的講 (仍在學)
- 教學相長
- 種下成佛之因: 學佛,為成佛。說法,如同佛出世,就是為眾生說法般,就是在種下成佛的因。
影片「爸爸的置物箱」
- 希望每天都是父親節,都是感恩的日子
南宏師兄分享:
學習廣論後,自己在參加告別式的時候,心態跟自己以前很不一樣。會從自己病想,讓自己以前很匆忙的心,到能夠安住自己的心,恭誦心經給往者,也會悲憫周遭的參與者。自己從境中觀察,並選擇過往不同的行相。這些都是學習廣論的前後差別。
如何講說?怎麼說? 》有其次第地講說
- 隨分隨力地講(仍在學)
- 教學相長:我們是有無限可能的學習者
- 圓滿證得地講
- 種下成佛之因
無染法施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廣論P20LL1
影片「蝴蝶 Le Papillon」
https://www.dropbox.com/s/fepxuevrypagx75/%E8%9D%B4%E8%9D%B6%20Le%20Papillon.mp4?dl=0
- 找尋世界最美的蝴蝶 – 伊莉莎白蝶。希望我們都可以在生命中找到最美麗的蝴蝶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回而向之,到我們心向的目標
恭敬法(法為佛母)
- 恭敬法 才能感念佛恩,師恩
- 人會錯, 法不會錯
- 應機不同, 圓滿一樣
- 念念相應, 念念歡喜
以何意樂為說
- 具足五想:
醫想,藥想,病人想,善士想,久住想
- 於徒眾修習慈心
- 應遠離 : 高慢, 疲厭, 讚自, 毀他
- 為自他成佛而說 廣論P21L9 – L10
以何等境應說不說
未請不應說
- 隨順因緣而說
- 寧可多聽少說,
不要“搶著說“
說法者,真的一無所求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師父開示: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 廣論: P21 LL2
- 音檔: 12B 20:59-25:55
那麼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
- 手抄: #2 P139 L5~P142 L2
https://www.dropbox.com/s/0h1s2qlinekk3de/12B%282059-2555%29_%E5%96%84%E6%B3%95%E6%AC%B2.mp3?dl=0
那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有,也可以說一無所求,也可以說有所求。這個怎麼說呢?我們應該這樣:「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呀?無非是為了自他成佛。」這個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歸無所得,所以這個叫無所求。關於這個無所求跟有所求之間,我們現在不要拿我們的知見去辨別,我們對這知見還並不正確地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無所求是求些什麼,我們往往會弄錯、弄顛倒,我們好好地學下去。它對這個所求的,有一個嚴密的定義,而所以這個嚴密的定義,就是指我們的心理相應的行相。那個時候,認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話,那就對了。
所以因為這樣,所以說法的功德—當然我們說法一定有功德—這個才是我的安樂的資具,而不是眼前的名聞利養,這個就是我們最高的目標。所以現在常常說:「啊,我要無所求而求。」在我們凡夫要無所求而求真難哪!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點點的教授,現在真歡喜,是有所求的!求什麼?求這個,因為我求這個,高的目標擺在這裡,所以眼前 那種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擋不住你了,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經驗。平常叫你啊,你什麼都不要,這個東西很難。
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了:這個鄉下的老農老圃,你告訴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那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穫,可能嗎?我們都是凡夫,都是鄉下那個老農老圃一樣的,你說:「好了!你現在無所求,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這個事情很難,叫你名聞利養都不顧,這個做不到。他現在不,叫你不要顧那小名小利,然後那個大名大利擺在這個上頭,就這樣。然後把這個利害擺在這裡,你自然而然很容易捨得掉了。
所以印光大師開頭的教我們講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說在這個地方,以前這個講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們的這個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讚歎,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講《地藏經》啊,那麼《沙彌律儀》講的很多故事啊,就是那個因果。先不說道理,就告訴你:欸!你照著這個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捨掉了,但是它那個高遠的大利益來了。真正修學佛法,那個高遠的還不算,還要比它更高,高到不能再高的。你有個大目標,而且這個大目標非常具體、非常實在!那時候你用那個東西,你捨掉眼前的就容易了。
而策發的這個善法欲,尤其是大乘,並不叫我們斷除的,是淨化,把這個現在的貪心,轉成功追求無上菩提,無上的善法欲,策發這個大精進。哈,這個力量真好啊!真好!
所以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現在這個國內,我們這裡呀那個山坡地很陡,哎呀,每年來了個颱風,來了以後,真糟糕!哇,下來啊,把山上那個土都沖掉,那個肥土沖掉。你別看那個土喔,這是無價之寶。金剛鑽什麼等等的話,有沒有,沒有關係,如果說我們現在地表那個表土流失了話,將來一片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存了,這樣。
欸,現在他說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麼辦哪?上面造一個林,做一個壩。這麼一來的話,他善巧地把那個水落下來,經過那個樹林,表土保護了,然後做了個壩,這水蓄住了。結果把這個本來有害的東西,產生最大的電力。
現在我們這個腦筋裡這種貪也是如此,你不要一口氣,不要拿掉它,不要斷掉它;你善巧地把它轉化,本來是最危害的東西,變成功最好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轉煩惱為菩提,轉過患為功德」,最後的「即煩惱就是菩提」,不要你轉,它本來就是,就因為你在癡、無明當中。這樣好、這樣好!所以他告訴我們:「啊!你要貪,要貪這個。」這個就怕你不貪。不過,他不用同一個貪,因為用了同一個貪,我們不知不覺把我們的老毛病又現起來了,所以另外一個名詞 – 善法欲,還是這個欲。
學法兩大過失
- 未得謂得
- 得少為足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