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法師大課

20180524 四家合註大課

2018-05-24

20180524 四家合註大課

讚頌 「六字大明咒」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共唱七次)

法師前行提策

  • 北美道場當法師出入時,其會隨身帶手電筒,為的是注意蟲蟻等小生命
  • 上師在P島散步,以調養生息。因為在上師每日繁重的工作與行程中,今年又新增了校對的事項,包含全廣的內容在內。因此出門走走,對上師而言,是調整修行與休息的一部份。上師在行走時,會很注意地上的各種生物,因為,很多很小的生物,其身形比樹木的種子還小,我們一般是注意不到的。由於上師在行走時,會越來越專注地注意各種生命,散步反而成了收攝身心的修行,而非休息與體力的調節
  • 法師們晚上帶手電筒也是希望不要傷害到一切有情
  • 某日,當聽完上師關顧所有有情的開示後,下起雨來,上師知道如此會有很多蚯蚓集中在馬路上,離開寺院時,上師親自下車引導蚯蚓離開。此後,有類似情境時,法師們會在上師來到前先把蚯蚓引導離開車道,風雨無阻。此已成為法師們在P島養成的習慣,也是由師長而影響了弟子的行為
  • 因此,我們自己在走路時也要慢慢有此覺知,注意自己的腳步

本日課程內文:

第九、「由行誼之門而無與倫比」。這個行誼之門主要是強調戒律。就如《青史》中所說:由於時節因緣,出現了一些在戒律上有點鬆散的比丘,透過宗喀巴大師的教授和他本身的修為,令戒律的正法如日中天。而且不僅僅是自己住於戒律的行為,也令他人能夠行持清淨的戒法,使中間及周邊地區全部都變成戒律清淨,這是不是無與倫比呢? [37′46″]

所以佛陀說「以戒為師」,我們可以看到宗喀巴大師的作法是不是這樣的?以前看到一些佛教的評論家評價宗喀巴大師是改革派的先驅,實際上,仁波切說他不是改革,只是恢復戒律而已,但是外人看起來好像是改革。大家都知道黃帽派,你們有看過師父戴黃帽嗎?(有。)黃帽派象徵要以清淨的戒律住持正法,所以師父的僧團會生生世世秉持著以清淨的戒律住持教法的這個原則,所有鳳山寺的法師都有這樣的誓願,比丘尼僧團也都是一樣的。 [38′50″]

所以看到宗喀巴大師的這個行誼,注意喔,是指細的戒律都要如律,非常非常微細的戒律,都要一點一點地像佛在世那樣老實地持守,這樣的傳承宗風傳到今天六百年了,這種精神、這種道風,依然被學習宗喀巴大師教法的這些弟子——我們所信受奉行。所以學到此處的時候,為什麼要學宗喀巴大師這麼多無與倫比的功德?就是至尊恩師是怎麼修行的,那麼弟子我就要怎麼修行,一步不差、一步不離,要完全清淨地依照著善知識的腳步亦步亦趨,永遠地跟隨。 [39′55″]

第十、「由講說之門而無與倫比」。前期的諸善知識,雖然也有講說《二觀續》、《道果》等百部論著的人,但是宗喀巴大師在年少的時候,就已經能講說《二觀續》等,又能同時宣說眾多教典;對於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所說能利益他人。具足這三個,就是不共的特法。 [40′32″]

第一點,「同時宣說眾多教典」,就是講得非常非常地廣泛。第二點,「對於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在講龍樹菩薩的教典、講中觀見的時候,他不會將無著菩薩的唯識見講到中觀見裡去,因為那個論主是龍樹菩薩。再一個,他也不會把跟龍樹菩薩不一樣的見解,雜進去說是龍樹菩薩的見解,只會清晰地說龍樹菩薩的見解。沒有摻雜其他的見解,這叫「不雜餘說而講解」。 [41′31″]

第三,「所說能利益他人」,為什麼講說能利益他人呢?從極其清淨的動機,非常地應機,還有善巧說法,廣泛地具足種種譬喻等等諸多門,然後才能夠利益他人。以慈悲等起心所說的法,能最廣泛地利益他人。就像在《廣論》裡所說:「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他沒有接受別人說:「你講得真好」這樣一個讚歎。為什麼呢?說法的人接受又會怎樣呢?你們的答案是什麼?為什麼說他沒有接受一個善哉?這要怎麼理解呢? [42′32″]

舉個譬喻:你的孩子走失了,走了很久突然找到他了,一看他在荒地裡餓得皮包骨,都不成人形了,這個時候你會趕緊先做點吃的給他。然後你那小孩吃到,就說:「哇!媽媽你煮的飯真好吃。」這個時候你會說:「啊!我煮的飯真好吃。」你會有這個心情嗎?你會一直看著他說:「別大口吃,別吃太多了。你小心!這麼多天沒吃飯了,別吃多了,怕噎著。」你的心會一直一直在那個孩子身上,就像這個說法師的心思都在這些苦的有情。為什麼為人說法?是因為別人苦才為他說法,一直關注著他。想著:「你的苦去掉了嗎?你有感覺好一點嗎?」心裡沒有一絲縫隙覺得:「啊!我在這兒美一下,我講得真好!」沒有這時間,因為完全被關注別人的心佔據了,所以沒有接受善哉的時間。滿滿地都在注視著你那個久久在外面流浪又歸來的孩子,他吃得怎麼樣,是這樣的一種感覺。這就是所說能利益他人的大悲心。 [44′04″]

所以具足三者——同時宣說眾多論典;又於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所說的又能利益他人,具足此三者,是不共的特法。 [44′20″]

  • 為什麼要學宗喀巴大師這麼多無與倫比的功德?上師開示「就是至尊恩師是怎麼修行的,那麼弟子我就要怎麼修行,一步不差、一步不離,要完全清淨地依照著善知識的腳步亦步亦趨,永遠地跟隨。」
  • 在全廣第二輪共學裡,師父引宗大師在醫學方面的成就與功德,不是只是為了讓我們仰望,而是要讓我們在未來亦要仿效而成就。師父、上師引導弟子,不管我們目前根性、基礎如何,就是希望我們未來亦可證得同樣的成就。其就如同佛陀講法華經的主要意趣,即在引出佛出世的目的,就是要引導眾生成佛
  • 法師舉塔爾寺重新開放後,連辯論場都無法恢復為例,說明大阿克的功德。其以一人之力讓塔爾寺五大論的學制恢復。而法師在聽到大阿克如此功德時,深受感動。法師祈白上師「請加持我,讓我也成為這樣的人」,因為這就是佛菩薩示現,希望引導眾生走上無上菩提之路的功德。法師提策我們,在聽法時不要忘記自心和自己的宗旨
  • 老師全廣共學第二輪第13講開示摘錄:「當我們遙望星星的時候,難道僅僅是為了證明我在地上多麼渺小嗎?佛陀夜睹明星開悟了,我們看到星星,只會想到自己的渺小,還是也會想到很多?建立生命的宗旨啊,或者想一想:這個絕頂聰明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廣學各宗各派,用了難以想像的努力,為我們示現了講、辯、論著不可思議的種種功德,那他來這邊就是為了表現一下他多聰明、多有智慧,然後就走開了,就是這樣表現一下嗎?日、月、星辰難道是為了自己的光明而顯現的?還是為了能夠給我們照明而出現的?[07′13″」
  •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309-130013
  • 同學回饋自己心性不定,應好好學習,也對宗大師行誼之門無與倫比的功德特別感動與受用,對此,法師有以下開示
  • 所有修行都有次第,持戒亦然,要先聽聞、思惟持戒的勝利和過患,在心裡熟悉。讓自己願意持守自己在世間、在過去並不熟悉的佛法
  • 持戒勝利,法師以戒德降龍為喻。當時,湖中大龍禍害百姓,但無法降伏。其後由比丘「祇夜多」一彈指就讓龍離開,完成很多證阿羅漢果的聖者做不到的事。因為祇夜多尊者持戒非常嚴謹,可以把小小戒當成大大戒來持守。師父就這個喻開示時提到,戒是佛制,祇夜多尊者對佛制的戒律,把小小戒都當成大大戒來遵守,因此得到佛陀的加持。其得到佛陀的加持,必然較其餘阿羅漢尊者尊勝
  • 戒律可以視為和佛簽的契約。照合約好好做,佛菩薩承諾的利益一定都會成就
  • 多年前,在企業營第三屆時,於中油公司舉行。前兩屆由師父主法。第三屆時,由於師父身體欠安,亦無法由如證和尚主法,師父指派如俊法師主法。營隊前,師父開始宣說廣論、備覽、般若經,是師父示寂前最後一次正式講法。其法之深,幾乎都沒人聽得懂。之後,了解師父其實是為上師傳法。授課時,師父要求法師們討論,當時如俊法師剛從內地向上師請法回來,法師滔滔不絕發表意見。隔天,師父教誡如俊法師「連幫鳯山寺守門都不配」,法師深受打擊。
  • 幾天後,如俊法師銜命前往為企業營主法,因為時時憶起師父的先前教誡,因此對所有的境觀功念恩。營隊其間,法師不斷對師父祈求,也不斷對所有人宣說師父的功德
  • 營隊結束後,法師講心得供養師兄,師父對法師說「你肯這樣做,以後做什麼都會成功」
  • 師父示寂後,法師在P島向上師作了上述啟白,上師開示說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 法師提到「持戒和依止法的關係」,遇到依止的善知識,其希望我們做的一定要做,不希望做的一定不做,這是戒體由來,因此要視師如佛,作師所喜
  • 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僧寶所存,唯依戒住。
  • 從思惟持戒的功德,並由持戒感得佛陀加持,才能讓正法住世
  • 持戒的內涵 》經論不熟,戒律是不容易持守的,而廣論就是很有次第地、精要地把經論收攝而成修行心要
  • 廣論的好處在於,「聽聞、皈依、業果、出離心、十二緣起、四諦、菩提心」等,都是為了「成佛」而安立並予以行持。
  • 因此團體的同修,先學習廣論後,再學習備覽,了解戒律的內容
  • 大乘的戒體是菩提心,就是「為利眾生願成佛」
  • 廣論中士道中提到,198頁,康壟巴亦云:「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其意為,談修行,一定會談到戒律,談業果也是相同
  • 佛陀說「以戒為師」
  • 師父示寂約二年後,大小阿克前來探望上師,並為僧團傳法。在傳菩薩戒的過程中,法師跟上師請法。上師說聽小阿克說法,就像在師父邊的感覺相同,因為談到戒,就會更向內觀察身語意三業,而聽聞小阿克說法時,是師父示寂以來,身心得到最深層的撫慰。法師從而理解佛滅渡後,以戒為師,也理解到善知識在自己身邊,讓自己得以向內調伏的功德。
  • 「以前看到一些佛教的評論家評價宗喀巴大師是改革派的先驅,實際上,仁波切說他不是改革,只是恢復戒律而已,但是外人看起來好像是改革。」
  • 格魯派的黃帽,代表清淨的戒律。
  • 法師曾在當師父侍者時上上下下,有段時間不當侍者時,仍常被師父教誡,因此很怕師父。但其後,修信念恩,變得很想親近師父。某次想親近師父時,經過侍者寮,侍者說師父不在,法師悵然如失,但仍舊很想見師父。不意間,看到侍者桌上有師父戴黃帽的法照,十分仰慕。該名侍者見法師神情,便把法照送給如俊法師。法師回寮房路上,碰到另一位法師,該法師見如俊法師手捧法師,便說庫房有一個相框和法照是一對的…. 法師因此因緣,請了法照、相框回寮房。其也應視為均是來自師父的加持。幾年後,另有法師看到如俊法師留存師父的法照,很欣羨,如俊法師便把法照轉贈予同行
  • 應如祇夜多般,最細、最小的戒律,都要如同佛陀在世時持守
  • 優婆毱多尊者,渡人無數,得道後,被尊稱為無相好佛。有一次,其拜訪百歲老比丘尼。比丘尼在門下放了滿滿的油,過房門時如在其上輕輕一動,即可讓油溢出來,藉以觀察優婆毱多尊者的修行
  • 尊者過門時溢出油,其請教佛陀在世時的修行。比丘尼答在佛世時,修行最差的六群比丘,行走時,油都不會溢出來,可見當時的戒行是如何的嚴謹,因此,持戒應以佛世為標準
  • 師父在第一次祈願法會時,依上師勸請跟大眾宣布要按瑜珈師地論持根律儀,藉以恢復佛世律儀,比丘不可目視女眾。但開始實行時法師們不習慣,有法師向師父反應法會互動時,不看女眾很難。但對此,師父、上師要求相當嚴格,也讓法師們覺得很難持守
  • 其後,上師向師父啟白是否要調整?不要這麼嚴格要求。師父向上師說「我最感激你的就是維持這個標準,不這樣做,以後後人連標準都沒有」
  • 法師提醒我們,要記住上師的開示「至尊恩師是怎麼修行的,那麼弟子我就要怎麼修行,一步不差、一步不離,要完全清淨地依照著善知識的腳步亦步亦趨,永遠地跟隨」
  • 至於,初機、初學的下手處,就是要把廣論學好,其為基礎。並且如法依止善知識,視師如佛、作師所喜
  • 廣論P 115,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 對居士而言,即使未受律儀,但依廣論中皈依學處持守,即可了解持戒之意趣
  • 「學處」亦是持戒之意,皈依學處即是持守對善知識的皈依
  • 廣論P107,皈依學處「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
  • 法師再舉「堅誓獅子」的公案,其為菩薩轉世,皈依學處做得非常好,對僧衣一樣恭敬,後為身披僧衣的獵人所射殺。死前,其留下「剃髮染衣者,不久得解脫」二句,此即為持守皈依學處的證成
  • 在此世代,物質十分氾濫,高科技產品對持戒是有不良的影響,也讓年青人不易修行、不易親近、學習佛法。因此,師父、師長對高科技產品,含手機等管控非常嚴格,以免其對修行上形成的過患。而上師也用很大的心力,希望得以降低高科技商品對年青人不好的影響
  • 持戒中的「隨方毗尼」,毗尼是戒律的別稱。其意在於,戒律的持守,有一部份是因地制宜,如佛世比丘偏袒右肩,但漢地比丘不如是行,即為因地制宜。其另有深意,在於要把戒持守更嚴謹。佛世時沒有手機,不會制定不可用手機,但現在則為利於修行,上師才會在高科技產品上有嚴格的管理,其也是戒律,代表隨方毗尼。
  • 重覆受「增益戒」,目的在增長戒體。有次法師們受漢地的增益戒,為了未來傳法所需。在受戒前一天,師父重感冒,無法起牀。出發前,師父仍起身為大家作前行。結語時,師父開示說「受戒時,要有志向 ~ 我在法就在」,法師們,受到師父的加持,在受戒時非常專注、集中,得到很大的成果。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