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9 深信業果(十六)
- 自己的手伸開,就是可以擴及的能量網,但線上無法達到。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希望同學可以盡量到實體上課,珍惜可以面對面的機會
- 深信業果的運用,可以用在生活、和家人的相處
- 業果見的作用是?為何要透視苦受的根源而不是樂受?找到苦受的根源,就是樂受的起點
用業果見透視苦受根源
廣海明月 127講 00:00~02:16
怎麼樣在自己感受痛苦的當下能夠不思緒迷亂,能夠頭腦清醒,能夠知道我感受痛苦的當下我不能造惡業?那麼不能造惡業的方式是什麼?比如說:不能口出惡言、心中不能出惡念,把這個控制好叫持戒,持戒就是得清涼嘛!後世就會有很多很多暇滿人身等等那些殊勝的果報在等待著我。所以我這一刻的堅忍,師父說:「觀業忍受」,這個忍不是只是一個忍耐痛苦不發作、徒勞的過程,它後面有一個忍辱的非常喜樂的果報在等我呢!並不是現在白白地痛苦就這樣就算了。
所以當我們常常去思考這些,就會激勵我們:當我們感受到被傷害的時候,我們先控制住不要去反擊。有的時候在彼此講話的時候,自己選擇沉默一下、憶念一下正念,不要對方傷害自己之後,馬上就還擊;沉默一下再想一想,再控制一下自己的憤怒,再一點點練、一點點練。
有的時候會覺得這過程是很辛苦的,因為不習慣嘛!其實一開始練,哪怕一分鐘,能比過去多一點點的控制力,再控制兩分鐘、再控制三分鐘……,這都是非常了得的成績。因為馬上就火冒三丈,馬上就要出言傷害別人了,但這個時候都能控制自己。師父說這個居士在受了這麼大的痛苦下,他心中沒有瞋恨,他在感謝三寶,感謝三寶為什麼?他可能是感謝三寶、他能活著吧!能見到師父!善知識的攝受力也是很了不起的!
在這個地方,師父說:「『觀業忍受』,到那時我安心忍受,那這樣一來的話,前面造的業到此為止。」就是不會再產生苦果了。如果你眼前不忍受的話,受不了再抱怨,前面的惡業感果之後又去抱怨、又去傷害別人,又覺得我這個惡業是別人給我的,而不是從我的苦因生的。又一次錯亂認識,然後我再錯一次!我認為是別人造成的,我打擊了別人,可是到時候我還痛苦啊,因為造惡業了,到時候又成熟為痛苦!所以這個週轉是沒有窮盡的。
- 對如鯁在喉,老師提醒在當下,不要再造惡業
- 從真實相,有正知見,才能觀業忍受。業由自己造。
- 凡夫看事情,起看越錯,看到不好,這是自己的業感(眼睛所看到) 》水有天人的甘露,人的水、惡鬼的濃血等不同業感
- 自己所看到的是自己的業
老師的叮嚀
- 怎麼樣在自己感受痛苦的當下不造惡業?
- 師父說:「觀業忍受」》因為知道後面有一個非常喜樂的果報在等我!
- 有時會覺得這過程是很辛苦的,因為不習慣!》0.01的進步
- 「觀業忍受」,前面造的業到此為止。
》熟悉業果思路,讓心靈動飛翔
佛法是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作為修學的佛弟子,應該努力把它弘揚、傳持」日常老和尚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淨遠法師領唱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皈敬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六臂怙主讚
吽 恭敬頂禮速救觀世音 腳踏毗ㄆㄧˊ那夜迦佩足鐲(踩著魔)
身著虎皮下裙大黑天 (另名,亦名瑪哈嘠拉) 六臂為諸蛇飾所莊嚴
右執鉞ㄩㄝˋ 刀次手持念珠 最後鼗ㄊㄠˊ鼓猛烈劇搖動
左托顱骨以及三叉戟 (戰勝輪迴、貪瞋癡) 如是亦持套索作繫縛
威猛之口顯露利獠牙 三目嚴峻髮絲直上衝
於額間處黃丹善塗抹 不動王於頂上堅穩合
滴血人首五十為瓔珞 珍寶乾顱有五飾其首
從樹來已受取朵瑪者(建大藏寺時,有烏鴉把哈達銜到樹上並顯示怙主像) 敬禮讚揚具德六臂尊
如來正法敬慎作守護 三寶勝位敬慎作讚揚
我等瑜伽師徒眷屬眾 一切惡緣障礙盡息滅
所欲悉地願能速垂賜 (七遍)
上師怙主無分別(視師如佛) 我今虔誠敬皈依
一切有情諸煩惱 願我斷除盡無餘
怙主上師無分別 我今虔誠敬皈依
一切有情諸障礙 願我斷除盡無餘
以此善根生生世世中 願我全持佛之正法
違緣消除順緣備
速救怙主不捨令成辦 (三遍)
讚頌「傑仁波切(二)」
- 鐵棒喇嘛要維持法會的莊嚴,當走動時,自知自己在做很殊勝的事,完全不覺得重
- 皈依法會,11/12-13,當期的戒子可以當場受。皈依不是只能受一次,皈依體有可能不完整或忘記了,每年都可以皈依。12,13下午參加學苑的皈依法會,同學也可以參加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性華法師
回家功課
- 師父在開示八因三緣時,特別講說了《德育古鑑》的公案,告訴我們八因的因地從那裡種起? (手抄#8 P134-136)
科判表六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起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 趣入聖教之門淨修皈依
辛二 一切善樂根本發深忍信
思總業果
思別業果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142L2- P143L1 )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 我今若何度畫夜。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一、總示。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今初
1.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2.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於如來語,應修深忍,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
第三、思惟之後行止的方法,分為一、總括地指出;二、特別以四力淨化的道理。
(1.生起日日夜夜都要修持之心的方法)如同《入行論》所說:「確切地認知從不善因產生痛苦之果,怎樣才必定能從中脫離?我日日夜夜都只應思考這個問題。」又提到:「佛陀說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對此勝解,而這個根本,則是恆久地修習思惟黑白業之異熟果。」
了解黑白業及果報之後,不能只停留在認知,應當反覆修持,因為這是至極隱晦的內容,所以極難獲得確切的認知。關於對此難以獲得確切的認知。
(2. 修持業果,只能依照佛語來確切地認知的道理)這也如同《三摩地王經》所說:「即使星月從所在位置墜落,承載著山嶽、城市的大地忽然崩塌,虛空界也轉變成其他的樣貌,但是佛世尊您也絕不會說出不真實的話。」應當修持對如來法語的信心,因為如果對此沒有獲得不假造作的確切認知,則對任何正法都不會獲得佛陀所歡喜的確切認知。
註:格西博朵瓦也曾說:「空性還能藉由道理領會;最為深邃的是業果。」
3.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4.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
,唯是開啟諸惡趣門。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3.空性顯現為果的道理)有人聲稱對空性獲得確切的認知,但是對業果却沒有切認知,而且不重視,這是顛倒地理解空性。因為如果善加領會自性不成立的空性,就會將空性視為緣起的內涵,進而成為對業果生起確切認知的助力。 《三摩地王經》中說:「萬法好似幻化、水泡、陽焰以及閃電,一切諸法就如水中的月影一般,
雖然顯現為諦實,卻不成立為諦實。死亡後邁向來世的有情、意生固然自性不可得。但是造了善惡業卻不會歸於空無,因為會按照黑白因而分別成熟為苦樂果報。這種空與業果緣起二者相輔相成的正理之門相當奧妙而隱微,愚夫難以現前看見,只能是佛陀的現前所行境。」
(4. 如果不思惟果,只是裝懂並沒有好處)因此一個對於緣起、二種業以及因果產生確切的認知,並且日日夜夜觀察三門的人,才能截斷惡趣;起初就未精通因果的差別,縱然懂得少許,卻放縱三門,這純粹是在開啟惡趣的門。《海龍王請問經》中說,佛陀喚道:「龍王!菩薩透過一種法,就能真正地斷絕投生惡趣、惡道、顛倒墮落。這一法是什麼?就是觀察抉擇善法,心中緣想:我應該如何度過日日夜夜?」
意生 心意所生或心意的自性所生,為「有情」的別稱。
- 進止,在日夜/24小時要堅持
- 勝解:殊勝的見解;對道理產生決定、正確的認識,絕不動搖,意思同「忍可」
- 佛法和科學會用實證是同的,不同處請查手抄
- 日夜修持不是隨便,要依佛語
-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師父提醒了三次。我們一般更相信算命、科學家,而不相信佛語,所以師父才如此謹重提醒
- 只想學空性,不修業果,是顛倒理解空性
- 要先對總體認識,再收攝成扼要
廣論原文(P143L1- P143LL3 )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 ~ 不能脫故。
5.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又博朶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朶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5.思惟業果也要結合自己的心續,因此首先認清自己錯入迷途的道理)這樣檢視心續時,前輩祖師們曾說:在業因果的這個章節中比對正法時,完全不符合,這是我們的過錯,所以完全無法解脫。比對業果後,是要注意是否符合。如果用正法校對自相續時現没有一點符合的,而對於不符合的部分,能夠發自心髓地認知自己是如此,就是智者。
《集法句》中記載:「如果有人以自己的心續比對正法,發現不符合時,懂得自稱是愚夫,這樣的人是智者。」當比對正法時,就像背負死屍的人一般與法背道而馳,卻妄想是修行者、智者、大德中的頂尖,這是最下等的愚夫。《集法句》中說道:「如果有愚夫,明明是不符合正法的下等人,卻心想『我是智者』,這樣的為愚夫當中的最劣等。」因此最低下限,要透過善於了解自己的心續是否符合正法的慧力,使還不是智者的自己,欣慕成為智者而思惟觀察。博朵瓦大師也曾引述《本生傳》的這段內容,主張必須檢視心續。他提到經中說:「如同天空與大地相隔甚遠,大海此岸與對岸也很遙遠;東西兩方的山峰,相隔更加遙遠;凡人的心續與正法之間,又是較此更為遙遠。」如同這些比喻,我們與正法之間有著極大的距離。這個偈頌是婆羅門帶來善說的贈禮,月菩薩獻上千兩之受取的正法。朶壠巴大師也曾說,如果懂得觀察自己的心續是否符合正法,便會發現,就像從陡坡上丟下線球一般,距離正法越來越遙遠。
6.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謂十不善及如前所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
(6.如此思惟之後,也要杜絕惡行的道理)如同《諦者品》中提到·佛陀喚道:「大王!你不要殺生,一切生靈都極度愛惜生命,因此都想長久守護壽命,所以即使在內心深處,不要意圖殺生。」對於十種不善,還有上述那些罪業,即使動機的心念都不應冒起,全面依靠防護之心,應當串習防護之心;應當多次發起防護之心。如果不這麼杜絕惡行,即使不願意也必須承受痛苦,因為無論去到何處都無法脫離。
- 猶如負屍,在藏地背負屍體,是背對背
- 不知錯到十萬八千里(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 24小時不離業果正見
- 業果正見依佛
- 緣起性空,不能說只要修空性(配自己胃口)
- 不要裝懂
- 要結心緒
- 依前步驟,遮止惡行
討論題
情境:有人來找我幫忙錢財或事物
反應 A 》能幫忙就幫忙吧!
反應 B 》 怎麼不自己好好努力,幫他是害了他呀!
我通常會如何反應?
你覺得那一個是對的?
同學分享
- 前提是意樂,從業果角度來看。幫忙是往善或惡,以此抉擇。但也要依財力衡量
- 幫了忙,不論有沒有下一次,都用僅此一次的心態
- 能幫就代表有努力
- 人家找你是成就自己的布施
- 從佛法來看,為何找上自己?從善惡業果來看,也要感恩對方給予自己機會
- 能幫就幫,但其中有人持續尋求幫忙。他也是沒辦法才如此。自己會設底限。自己會視情況而為。有借錢的人中風,不會去要求償還
- 雖然能幫就幫,但一直來,會思考為何不自己想辦法?可能無能為力,又無法改變思惟,只能繼續如此
- 今年有上億的損失,但因是自己人也沒辦法
- 個人的作為是OK,但和公司有關,要如何思惟?這是目前在思考的
- 在能力範圍內儘量幫,但還是會有煩惱
- 幫了對方,希望對對方有幫助,也希望對方可以如願
- 能幫就幫,但會想對方的情況,是否緊急?困難?會思考作為抉擇是否幫忙。幫了就不會想著要把錢拿回來而作為布施。要衡量自己的能力
- 去年有同學自動詢問自己是否需要幫忙
- 有街友來借錢,自己沒有錢可以協助,但會詢問是否需要什麼物質
- 有朋友身障,因為心苦而吸毒。之後對家人造成影響,便無法再協助
- 對方的起心動念,不還是對方造業。有人借錢不還,自己要如何思惟?法師回覆要看對方的心念
班長提策
- 能力包含外在和內心的能力
- 師父曾輕描淡寫地開示:你說能幫就幫也對、也錯;另一者也對、也錯!為什麼?
心的動機很重要
手抄:第8冊 P126-L4 ~ P128-L3
音檔 60A 24:41~28:42
- 起心動念、動機很重要
- 包含能力、心的能力等,都要評估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10/13 – 10/19:
【或思勤自讚,或欲詆毀他,粗言興諍鬥,如樹應安住。 】( 入行論 第五品 護正知 第50偈)
每週一句 10/20 – 11/01:
【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 廣論 P142 LL2-143L1)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第40偈 ~ 第46偈 有七願澡漱盥洗 時願
第47偈 ~ 101偈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 時願
第47偈~第 58偈 有十二願遊道路 。
第59偈~第 77偈 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第78偈~第101偈 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淨行品第五十九偈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宣化上人開示
若見眾會:若見大家在一起聚會的時候,也要發願,
所以說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說甚深的微妙法。
一切和合:令一切都和合,沒有爭,大家在一起都不爭。
徵人啟示:請帶一群盲人跨國旅遊
回家功課
- 師父說觀察跟思擇是有大道理,這個大道理的內涵是什麼?次第是什麼? (手抄#8P183 -184)
傳燈寺所在的這條路已經很久沒有新搬過來的家庭,大多住著年長者。每到萬聖節,自然罕有孩子們來登門要糖。大家都是聊備一格地在門口放一點糖意思意思,隔天再原封不動地收進去。
這張照片法師帶著預科班的沙彌們認真裝扮,一一拜訪鄰居。
圖文 by 小花、文翔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