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1 深信業果(十三)
- 廣海明月近來強調業果正見,是修行的重點。在奢摩他前都是業果見的學習
- 走進你設計的未來
廣海明月 457講 00:00 -02:40
接著師父講了「廣發正願」,然後講了「願」和「向」的相似和不同之處。談到願的時候,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是將來一定要成辦的一件事情?這樣說可以理解。但你說:「我發的願就是我的未來。」這樣可以嗎?你相信你發的願是你的未來嗎?很多人發願覺得就是發願而已,但是這個願會引生什麼?「遂於其因,集資、淨障」,它會引生朝著這個願望的一個行動,它就會變成你走向這件事的命運,變成現實到眼前來,這件事非常地科幻!因為未來完全是構思的,構思完了之後你去做,做完之後未來就是你構思的那種樣子。因為佛法是教我們轉變命運,或者說掌握命運的善巧方便 – 你走進你自己設計好的未來,那種未來最好是一點苦都沒有的,所有的快樂都圓滿,那就是佛果嘛!
此處的發願和迴向,師父用了:你為了賺到去美國的錢、買飛機票,所以你去賺,對吧?就是我發願成佛,然後我就會集資糧;但是我集到資糧之後迴向,馬上就兌現!所以迴向是做了善行要迴向。發願是什麼?是還沒有,但是發願是因的第一步,有沒有發現?其實發願都在心念上,有的人也會行之於什麼?口中誦出來,或者在佛前發出來,或者跟上師發,這是還沒有好像很多迴向的東西之前就發了,這件事是不是行動的第一步?
這件事我們要深思:「廣發正願」有沒有用?這個正願有一天會不會變成我的現實、我的眼前?現在是未來,有一天它會變成我的眼前,我就在我的願裡。願不是空想,願是一定會走進的那個明天!
那我們一定會走進的那個明天就是什麼?就是親近善知識之後,知善巧方便- 了解全圓的道次第最究竟達到的那個佛果。
接著這一段講完之後,師父說:「知深進方便。」那麼在每一個不了解的地方的深進方便,是不是「遂於其因,廣發正願,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呢?應該是這樣的吧!其實這裡邊就是一個正知見,對吧?
- 用正知見設計我們的未來
老師的叮嚀
- 廣發正願 》將來一定要成辦的事 》就是我的未來
- 願會引生朝著願望的行動。 變成你走向這件事的命運
- 佛法是教我們轉變命運,或者說掌握命運的善巧方便
- 願不是空想,願是一定會走進的那個明天! 》佛果
- 用正知見在每一個不了解的地方的深進方便。
- 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走進你設計的未來
- 廣要把所有的有情放在心上
- 現在的因,是我們最大的決斷,代表我們的未來
佛法是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作為修學的佛弟子,應該努力把它弘揚、傳持」日常老和尚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淨遠法師領唱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皈敬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傑仁波切(二)
- 我們所有被宗大師饒益
- 宗大師為大志菩薩時,發願在不淨五濁惡世救渡眾生,大地震動,因此被稱為大志菩薩,這就是真實的廣發正願
- 要在現在的因裡,要設計對,要成就佛果,一步步往上走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 法布施 》身布施 》財布施
- 意樂因智慧而會形成差異
- 異熟、等流、增上
- 異熟為異時、異地、異性,如虛雲老和尚相傳為憨山大師的化身
- 每個人都會有習氣,如班長小時候不吃肉,但吃魚;吃肉但不吃豬肉,應該都是過去的等流帶過來的
- 要改變命運只能從造作等流入手
- 有位上座法師年紀大才出家,出家後一直生病。師父對此 說是重罪輕報,不用去其他也方受苦
- 要小心邪見,有些看似清淨卻不清淨,乃共業所成
- 引業、滿業/定受、不定受
- 引:引到善惡趣的根本因
- 滿:在異熟果中的增上環境,等流包含在其中
- 引滿有四種狀況(引好滿好/引好滿不好/引不好滿好/引不好滿不好)
- 幫助北車的大哥大姐,就是希望他們未來的引滿業都能圓滿
回家功課
師父在開示「廣發宏願,不捨棄一切有情」時,提策我們眼前從那裡做起? (手抄#8 P61L6~P63L2)
科判表六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起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 趣入聖教之門淨修皈依
辛二 一切善樂根本發深忍信
思總業果
思別業果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138L5- P139L1 )
思惟白業果分二,~ 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定不定受業者,如《本地分》云,「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作與增長所有差別者,即前論云,「云何作業,謂若思業或思惟已身語所起。」又云,「增長業者,除十種業,謂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害,十對治所損。除此十種業所餘諸業。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
決定會領受與不一定會領受的業,如同《本地分》中所說:「決定會領受的業,是指故意造作與增長的業;不一定會領受的業,是指故意造作而不去增長業。」造作與增長的差異,如同前論所說:「什麼是造作的業?是指思已業,或是經過思惟之後,以身語發起行動。」又說:「增長業,是指除了十種行相的業,亦即:在1.夢境中所作;2.無知而作;3.不是故意要作;4.力量不強而且不是持續地作;5.失誤而作;6.由於遺忘而作;7.出於被迫而作;8.本質屬於無記;9.被懊悔抵消;10.被對治品抵消。除了這十種行相的業以外,其他的業都是增長業。不增長的業,指的便是上述十種業。」
《攝決擇分》亦說四句:一作殺生而非增長,謂無識別所作,夢中所作,非故思作,自無樂欲他逼令作,若有暫作,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懇責厭離,正受律儀,令彼薄弱,未與異熟,便起世間所有離欲,損彼種子及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二增長而非作者,為害生故,於長夜中,數隨尋伺,然未殺生。三作而增長者,謂除前二句一切殺生。四非作非增長者,謂除前三。增長而非作者,從不與取乃至綺語,隨其所應如殺應知。於意三中,無第二句,於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攝決擇分》中也提到四種情形:一、造作而不增長的殺生業,是指因為不擅長而作。在夢中所作:不是蓄意要作;沒有意願而被他人迫使去作;只作了一次,之後又以強烈的悔意與深知過患之心摧壞惡業,受持能斷的律儀而將之削減到極其微薄;尚未感生異熟,便藉由世間的離欲,壓制其種子;以及藉由出世間的能斷之道徹底破壞種子。
二、增長而不造作,是指為了殺害生命而長期思索,然而尚未殺害。三、造作而增長,除了前面那兩種情形以外,所有具備前行、正行、完結三者的殺生。四、不造作而且不增長,是指這三種以外的情形。從不與而取到綺語之間,同樣也應當按照相對應的情況而了解。三種意業中沒有在此提到的第二種增長而不造作的情形,而第一種造作而不增長業的情形當中,也沒有非蓄意而作,以及受他人指使而作。
- 定受和不定受,並非不定受就可以隨便做
- 不定受,要思考如何避免從不定受變成定受
- 夢中造作是等流
- 無知雖不感果,但也可能成為習性
- 睡覺雖無記,但懶惰的心仍會感果
- 懊悔、對治是最重要的對治法
- 師父提醒心的行相非常細微
- 心裡嘀咕是一種尋伺,其會增長
- 同學幫人作保,遇到有人不還錢,同學的想法是想對方生命可以得到正向的幫助
- 意業起了就已完成
- 思了做,沒有做了不增長
- 覺得做了不會有什麼後果,反而要更小心
廣論原文(P139L2- P139LL4 )
決定受中,~ 即前前成熟。
決定受中,依受果時分三。其中現法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本地分》說此復有八,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作諸善法。如是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增上慈悲。又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必定領受當中,從感果時間的角度分為三種。其中現法受,是指業的果報在當生就會成熟。《本地分》則提到,這又可分為顧惜今生與不顧惜今生二者、利益心與損害心二者、對三寶等懷著損害心與信心二者、利益與損害父母等二者,共有八種。於非常顧惜身體、受用與三有的心念所造作的不善業,在今生就會感果。或由非常不顧惜這些的心念而造作善業。同樣地,對有情懷著非常想要害的心,以及非常悲憫、想要利益的心;另外非常想要迫害三寶與上師等的心,以及對他們懷菩強烈的信仰與勝解的心念等;還有瞋惱父母上師等恩人而不報恩的心念所造的不善業,在今生就會感果;而真摯地回饋報恩的心念所造的善業,在今生就會感果。(順生受:是指在第二生感果。順後受:則是指在第三世以後成熟。)
- 顧/不顧今生;利益/損害心;顧惜/不顧惜三寶;顧惜/不顧惜父母
- 定受業中,依感果時間可分為三
現法受 – 於現世即受彼業之果
順生受 – 於第二世承受其果
順後受 – 於第三世後方受其果
於相續中,現有眾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於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復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釋》所引頌云,「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眾多存在於心續中的善不善業,其成熟方式為:哪一個業較重,就會最先成熟;如果輕重相等,哪一個在臨終時現起,就會先成熟。如果在這點上也相等,則視何者串習得較為強烈。如果在點上還是相等,當初先造作哪一個,就會先行成熟。如同《俱舍釋》中引經文道:「存在於心續的眾多業,在輪迴當中感果的方式,其中哪個為重、哪個靠近、哪個熟習、哪個先作,其中越是前者就越先成熟。」
討論題
「廣發正願」中的「正願」內心的行相是什麼?
我們要如何分辨,我的期望是「正願」還是「空想」?
同學分享
- 要引經據典,再轉為白話,不要只會一招
- 正願是從正思惟而一定要做到的願,有力量,可以救拔我
- 想浮浮泛泛時,會把我救回來
- 願可以利自利他,即使失去生命也要做到
- 空想是拿香對拜
- 真的誠心,四句偈才會有力量
- 廣發正願,是大乘發心,願是因,是我們的未來,發的願會是果,是現實究竟。會有目標、行動,未來會產生結果
- 空想和正願在正知見的不同,要依總體道次第而發
- 正願的願,是未來、比較遠的。在世間修會有很多事,但未來要有遠大的目標,從當班長到成佛
- 自己面對到的,內心的燈,可以指引自己和他人。自己為了保護朋友而有作為。從二重因果來看,自己一定要轉折增上。太陽出來,黑暗不得不亮
- 心裡的正能量,不僅指引自己也指引別人
- 正願的內心行相,是正知正念。依止善知識的前提下,跟隨四大步驟,行進時,要有正知正念
- 世間的PDCA,要用什麼check? 前提有依止善知識(老師做什麼決定),以及知深進方便,要往上往善
真如老師開示
廣海明月 457講(02:40 – 05:07)
廣發正願 : 我要成為你那樣。
「廣發正願」,其實對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我們是一向忽略廣發正願,比如說看見別人布施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我們會覺得:啊!沒錢,我不會布施那麼多。或是看見別人在辯論場上橫掃千軍,把所有的宗都「嚓」倒了,然後說:「啊,你太厲害了!」你不會發個願說:「我也要像你一樣!」念觀世音菩薩就是:「啊!觀世音菩薩,我也要像你一樣!」「普賢菩薩,我也要像你一樣!」「文殊菩薩,我也要像你一樣!」「啊!釋迦牟尼佛,我要像你那樣!阿彌陀佛,我也要像你一樣!」因為你給了我一種啟示。這種啟示是什麼?我要成為你那樣!
所以這個願,可能最需要注視的就是這個正願和空想,我們有的時候會把它當作是同樣的東西。願是能生果的這個因的起步,或者說它就是個因,沒有這樣的認識吧?這個願是生動的、是有力的、是能引生出非常非常大的一個行動,或者說能改變命運的一個願。
那麼沒做之前我們不會發,但是做了之後會不會迴向呢?通常都會忽略。有的時候就愛迴向眼前的。可是迴向眼前的,也就三世怨就沒了!那為什麼不迴向於佛果?迴向佛果,那我眼前還能實現嗎?可以的!怎麼樣把一滴水能夠盡未來際不乾涸呢?就是把它放進大海。我們那個善如果是一滴水的話,迴向於佛果,佛果就是一個大海,它可以在盡未來際受用永不枯竭,這多美!佛法這個是非常深刻又很優美的一件事情!可以用這麼美的方式改變命運,完全從思想做起。聽起來有點科幻、有點玄妙,但是它多接地氣啊!
就是你發願不用跟誰付錢,自己想通了你就可以發呀!發完了集資糧,你懷著積聚資糧的願心去做很多善行,它也是積聚資糧;你懷著淨化業障的願心去做一切善行,這都是淨化。所以等於一天二六時中全部都在這個裡邊,你根本就不會離開廣發正願、積資糧、淨障,然後迴向,不會離開這些,所以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
1.行動的第一步,也是因的第一步:
就是「廣發正願。」 》因在果中,果在因中
2.行動的第二步:
就是「遂於其因,集資、淨障。」和廣發正願,輾轉增上
3.行動第三步:
迴向。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9/15 – 09/21:
【 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 廣論P137L7 )
每週一句 09/22 – 10/05:
【 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 ( 廣論P139LL4 )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第40偈 ~ 第46偈 有七願澡漱盥洗 時願
第47偈 ~ 101偈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 時願
第47偈~第 58偈 有十二願遊道路 。
第59偈~第 77偈 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第78偈~第101偈 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淨行品第五十六偈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ㄅㄣˋ,獲清淨法。」
宣化上人開示
見路多塵:你在見著路上很多塵土的時候。
那麼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這也要發願。
就遠離塵坌ㄅㄣˋ :遠離這塵以免掉到自己身上。從上邊掉到下邊,這叫坌。
獲清淨法:得到一種清淨的妙法,沒有那麼多塵土了。
如俊法師開示
你可以選擇不要被業卡住 – 如俊法師
- 要有業果見的淨罪集資,廣發正願
回家功課
- 師父在開示十種不增長的業時,告訴我們修行人要淨化以往所造,要靠其中那兩點? (手抄#8 )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