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220511 深信業果(一)及浴佛

2022-05-11

20220511 深信業果(一)& 浴佛

  • 今天進入新的法類,業果正見的學習
  • 今天會有浴佛法會,每年都要浴佛嗎?師父也針對浴佛進行開示
  • 業果在皈依之後,表示二者有緊密相連
  • 道次很重要,要拾級而上,不要用跳的

依嚴謹道次 拾級而上

 廣海明月426講 04:02-05:37

對於道次第來說,無論你有怎樣的善根,宗大師都希望我們從最初的道次第起修。如果你有根基的話,很快就修出來了;如果基礎很差的話,那要花費時間長一點。這就避免你自己自判失誤,本來是底下沒有的,你認為「我全有了」,然後你就從上面去。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個梯子,你沒有下面,上面是不會出現的。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來說會比較保險,否則可能會兩頭空。

       對於這一段的聞思的要點,我比較希望大家能夠去了解「只有少分的開遮不一樣」,就是「這個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這有點不一樣之外 – 「他遮的可能是他開的」有點不一樣之外,一律你要想走後面那些門,要從前廳的門進去,否則達不到後面的那些大門所開出的那些,你看不到遠景的。這是一個次第井然、很嚴謹的一個道次。這一段文字顯示:這是一個完整的、梯階式的攀登,你不從底下走上來,不可能到山頂! 

那說:「那有人會從山頂上飛下來!」那他已經攀登過了,他會飛翔;我們不會攀登,就只能拾級而上。能拾級而上就是幸運了!就怕找不到階梯亂爬,然後就會爬到懸崖了。所以我會覺得,對這段文字的了解,大家還是重點放在階梯式的攀登,在心裡打下烙印。 

  • 就怕找不到階梯亂爬,爬到懸崖邊。跟師父學前,就是如此的相狀        

老師的叮嚀

  • 無論有怎樣的善根,都應從最初的道次第起修。 》不要急,一定要走這一步  》 避免自判失誤,兩頭空
  • 不從底下走上來,不可能到山頂!  》完整的,階梯式的木攀登(次第井然、道次嚴謹)
  • 能拾級而上就是幸運了!》就怕找不到階梯

 》階梯式的攀登,在心裡打下烙印!

止觀初探 滅除沈沒

(07:57 -09:07)

遮除沉沒最重要的對治:思惟三寶、菩提心、暇身等功德

《諸大賢哲同所宣說,故除沈沒最要之對治,謂思惟三寶及菩提心之勝利,並得暇身大利等功德,須如睡面澆以冷水頓能清醒。此須先於諸勝利品,以妙觀察觀察修之,令發覺受。》 P369L8-LL1

到這裡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前面修學的法類,到止的時候、修學奢摩他的時候怎麼全部都用上了?比如說從道前基礎修的那個暇滿義大,對吧?暇滿義大,到修止觀的時候可以拿來對治沉沒。三寶功德是共下士道的法類對不對?那菩提心是上士道的法類,這些在修止之前我們都需要觀察修的,才能在內心中生起覺受。很重要喔!可是我們的習慣往往會偏於認為:啊!比如說座上修修止那才是真正的修行,觀察修好像不是特別重要的修行。好像聽法的時候想一想、平常想一想,好像這不是很重要。有沒有發現?可是此處我們有沒有發現,如果沒有觀察修的法類作為基礎的話,修止遇到了沉沒能修成嗎? 

  • 現在學的每一個部份,到止觀時全部都用得下,拾級而上的意義也在此
  • 每一步都是如此殊勝
  • 要有猛利定解,好好學習,成為成佛資糧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日常師父法語】

禮佛是自己心向的目標,皈依是我想和你一樣,大班長是佛陀,告訴佛陀我來跟您學習了

師長是十方諸佛總聚體,所以要學習前後要禮敬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淨遠法師領唱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皈敬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 隨喜大家共背皈敬頌,完成上傳,供養老師
  • 明年除了共背,還要參加個人背誦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廣論封面裡

釋迦牟尼佛兩旁是彌勒菩薩、文殊菩薩

釋迦牟尼佛下方菩薩有兩種說法

  • 阿難尊者,大迦葉尊者
  • 舍利佛尊者,大目犍連尊者
  • 進入業果法類,是共下士的最後一個法類
  • 共中士道是十二緣起
  • 依著科判,要建立希求後世的生命軸線
  • 依師是根本,依師才有道次第
  • 善樂根本是業果正見,要發深忍信並有定解

回家功課

1.正確的皈依是什麼?是皈依佛?還是皈依法? (手抄#7 P47)

  • 正皈依法,師父在很多地方會帶我們串習
  • 手抄 P73 佛是唯一皈依處,是我的靠山,可以解救我的痛苦。是我皈依的人。在有情中,除了佛以外,沒有其他是我的皈依處。LL3解決苦要找能幫我解決的。要解脫苦,要有佛告訴我的法。皈依佛,要求得佛告訴我的法,依法行持。佛以法性為生,我們正皈依是法

2.師父怎麼解釋什麼是「得深忍信」? (手抄#7 P51LL2-P54)

  • 「得深忍信」對業因感業果得到確定不移的認識。此為深忍,深深忍可於心,絕不動搖

正皈依為何?

《廣論》中說:「故正皈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法寶之所以是正皈依,是因為透過修行,在心中獲得法寶,才能真正脫離怖畏,所以稱法寶為正皈依。

師父在《備覽》手抄稿第4冊第40頁中說:「正歸依的是什麼?法。然後法的重心是什麼?業,業是決定一切苦樂的根本,對不對?然後業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意樂。而這個意樂當中一向以來是貪、瞋、痴,現在完全相反,所以現在不是貪瞋痴,是戒定慧,所以你真正正歸依了以後,質是這樣,這個叫正歸依。」

解答法師:釋性華

  • 皈依法要知道業果正見

科判表六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117 LL5- P118 L7 )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三, ~  求發定解。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三,一、思總業果 二、思別業果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初中分二,一、正明思總之理,二、分別思惟。 今初

一切安樂善妙之根本 – 信解信,分為三科:一、從整體思惟業果;

二、個別地思惟業果;三、思惟業果之後行止的方法。    第一科從整體思惟業果。

初中有四。 1.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從整體思惟業果分四: 1.  業決定的道理。無論是凡夫還是聖者,凡是呈現為舒適感受的安樂,乃至投生有情地獄時,由於涼風吹拂所產生的快樂,這一切都是從往昔造集的善業所產生;不可能從不善業生出安樂。凡是呈現為憂惱感受的痛苦,即使在阿羅漢相續中產生的痛苦,這一切都是從往昔造集的不善業所產生;不可能從業生出痛苦。

寶鬘論》中說:「所有苦果都源於不善因所產生,一切惡趣同樣也是如此產生;一切善趣果都源於善因,生生世世的眾多安樂也這樣出生。」因此種種安樂與痛苦,也不是無因而生,以及從勝性、自在天等不符順之因產生。是從總體的善惡業生出總體的苦樂,而苦樂的種種差別,也是從兩種業的種種差別中,絲毫都不錯亂地各別生起。能對如此決定性的、不欺罔的業果獲得確切的認知,即是名為一切內道佛弟子的正見,被譽為一切白法的根基。

  • 深忍信   又譯作「信解信」、「深忍」、「信解」,即相信之意。一般所相信的對境,有真假善惡,而深忍信唯是善法,所相信的對境亦

為諦實之法。

  • 勝性指原來的智慧、本來的慧力
  • 業果法則:業決定理(苦樂)、業增長廣大、業未造不遇、業已造不失壞

2. 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榖豐熟。」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2. 業會增長廣大。從微小的善也會生出極大的樂果;從微小的惡業也會生出極大的苦果。因此,內在因果的增長程度,是外在因果所無法比擬的。這也如《集法句》所說:「即使造下微小的惡業,也會在來世引起巨大的苦難,以及巨大的禍殃,就像是入腹之毒。即使造下微小的福德,也會為後世帶來廣大的安樂,以及眾多巨大的利益,就像眾多穀物成熟而豐盛。」。

藉由宣說曾經生的實例,對於從微小的業生出巨大果報產生確切的認知,如同《事阿笈摩》中提到牧人歡喜,以及被他的手杖貫穿的青蛙、五百隻鵝、五百隻魚與烏龜、五百個餓鬼、五百位農夫與五百頭牛的典故;以及《賢愚經》所提到的金天、金寶、象護因緣,應當透過《阿笈摩》、《賢愚經》、《百業經》等生起確切的認知。

  • 師父在此特別提金貓因緣和阿育王的故事,讓我們更能夠心領神會

佛法的深厚內涵一定講「業」

鳳山寺版:第1冊 P43-L8 ~ P45-L4

音檔 |新版 02 24:31 ~ 28:12

《那個而且這種事情也不是文字相。我願意講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給你們聽:前天我出去到台中,因為有一個同學出了車禍。然後這個車禍是非常厲害,差一點命送掉,那個腿上的肉整個的不見掉了,那說不定有可能這個腿都要廢掉。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當然會抱怨這個、抱怨這個。當然除了這個抱怨那個車子撞他以外,還要其他的抱怨。一般人來:「什麼?我學了佛,沒有保祐我,怎麼反而還要受這個障礙!」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把佛法看成功就像今天世間上面大家做小販的:我給你三塊錢,你給我三塊錢東西,我給了你十塊錢,你得給我十塊錢的東西。我們把學佛法想成個現前的交易一樣,好像我今天供養了你三斤香蕉,等一下你就應該來加持我,讓我發一個大財,就這麼荒唐法!對佛法的深厚的內涵都不清楚。佛法正規地講都講業,這個業前面是非常的深厚的因緣,絕不是眼前的。》

討論題

我會不會有時候忍不住抱怨:

「我學了佛,沒有保祐我,怎麼反而還要受這麼多障礙! 」我努力正向思考,相信「如是因,如是果。」但是…. 到底要如何正確思惟?要看多遠?等多久?

同學分享

  • 出門時遇到化學車翻車的車禍,眼前的果報,因自己晚出門而沒有遇到車禍。自己得到的果報,當下好壞很難說。回向不要事事順利,而是在境中得以解決
  • 未學佛之前應有公平正義,要等值。不是的話會不平衡、沒正義。學習之後沒有這種感覺,很多事要自己負責
  • 學佛斷斷續續,初期會計較要有所得,要有加持。會覺得為何沒有比較順利,會有對價關係。自己有善心,會希望要有好事交換。現在可以接受到面臨的所有一切,不想碰到不好的事,只能從因地努力。有位東歐人在安慰人,要大家不要生氣,免得消到Karma (業)。現在的困難是在消過去業障(稻盛和夫)
  • 學佛之後,轉念比較快,不想造惡業
  • 對業是深厚因緣,得深忍信很有感
  • 師父說做任何事要認識業果,凡夫要跟佛菩薩結善緣。遇境要想師父在自己面前
  • 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剛好,沒有好抱怨
  • 提到學佛後,對業果、無限生命、向內調伏等的認識,面對境界,可以從被情緒控制中走出來
  • 之前對境界會覺得為何是我?為何沒好報?學習後,要相信無限生命,要有完整的認識,要由無限生命才能體會,現在所感是過去所造。要深信業的四個法則,在此生遇到境界,只能繼續造善因。因清楚知道一個小的善因,未來也一定會感樂果。業是隨身、真實不虛。造善業、感樂果
  • 一直覺得想要為利有情,希望此生供養給有情
  • 學習時,向內心看,自心調伏。沒有想到學佛為何沒有得保𧙗
  • 學佛前,遇境壓力較大。現在有境,壓力沒那麼大
  • 用無限生命,可以自我調伏。不好的境界,會想要改。覺得時間不夠,要加強學習,改變業力
  • 境界,一定是不好的?不如我意當做境來思惟,但順境呢?是否也應思惟。我們隨著之前的習性串習。順境時也應該要種善因

班長提策

  • 寫未來的劇本,過去如沒有造因,就不會有果
  • 同學在儲訓班,為了同學,要更用力學習
  • 生命中的學習有很多不同的關係。在世間可能已不存在,但彼此連結是不會斷的。對過去的關係,如不正面處理好,就還在重寫劇本
  • 繼續行善,怎麼知道是諦實?所以要先學皈依,跟隨師長才有可能
  • 境沒有好壞,是自心所安立
  • 苦受思業果、樂受也要思業果。感受真實嗎?要思惟
  • 遇境內自省,找接下來自己要做的是什麼?照準方向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125講(02:29 – 05:33)

用無限生命的時間軸,看待生命所感得的一切因

接著說:「對佛法的深厚的內涵都不清楚。」那我問大家:佛法的深厚的內涵,到底從哪裡去講呢?還記得剛才師父在講什麼吧?就是在講「業」。師父說:「這個業前面是非常的深厚的因緣。」講了「因緣」兩個字,說:「絕不是眼前的。」然後在前面又加上了一個:「我們把學佛法想成個現前的交易。」其實在這一段裡,師父在點醒我們:我們沒有生起前後世的概念,什麼都是用現世的角度在考慮,沒有生起這個生命的相續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它是從此生趣往來世,現在所感得的結果前世是有因緣的。這樣的想法一旦沒有貫通,凡是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都局限在此時、此刻、此人、此境這樣去觀察,所以他的生存範圍,還有思考的範圍、時間點都是非常狹窄的。

佛法深厚的因緣、內涵,它一定是拉到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樣一個時間軸上,去看待這一個人生命所感得的這一切因,或者說結果,或者說苦樂。都是在一個很長的時間軸上去觀察這件事情,並不是就眼前發生什麼,就認為說是那個因。有在聽嗎?多半找因是要往前找的,不是說:「啊!剛才你說我什麼,所以我這什麼。」那只是一個勾起的緣罷了!更深的因可能在過往,可能在很久很久的一個過往。 

師父在這裡邊更加深一點地揭示出我們沒有前後世的概念,就會這樣去抱怨。為什麼這樣抱怨就是沒有前後世的概念?那沒有前後世的這個概念到底會產生什麼呢?因為眼睛看著、耳朵聽起來,就是那個車子撞了他,他這麼劇烈的痛苦就是那個車子引生的。或者說:「欸!佛菩薩不是可以救,為什麼沒救我?」所以這是很眼前的思考。但是從很深遠的角度去觀察的話,那這件事到底是什麼因緣呢?在佛世的時候,一有什麼事情,弟子都去問:「佛陀,這是什麼因緣啊?」然後佛陀就講個過去的事情:為什麼會今生這樣呢?前世有什麼什麼事情,所以說這一生是這樣。所以根本不是局限在這麼小的一個時間點和範疇和人事物的角度上,去考慮這件事的。有注意到嗎?所以師父說的深厚的內涵,還有前面深厚的這個因緣的理解,一定是涵蓋了一個生生世世無限生命的前提在裡邊,然後才會談到深厚。

  • 對境沒有看清楚,沒有在長的時間軸下考量
  • 在境界中,都可以有對無限生命最有幫助的選擇
  • 業緣我們看不清楚,我們要把每個剎那把握住

師父說:「什麼是業呢?你的感受就顯現了業」,忽略感受也是不能修行的。那感受能作依據否?不對的感受不能作依據,對的是可以的。所以這裡邊會涉及到我們修行者對自己感受上的東西的一個謹慎態度 – 很嚴格地依著教典修行,也是非常非常不能含糊地、非常精確地要了解經典的內義。要想精確的話,一定要跟隨善知識反覆地聽聞諸大教典,抉擇開遮不同,乃至真正的道次是怎麼樣決斷。 (廣海明月 426講)

  • 要用正知見觀察我們的感受
  • 經典每個字都有千鈞之力 》學習開遮
  • 道次第拾級而上,能做出正確的決斷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4/21 – 05/11:

【能除眾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虔皈三寶受學處,總別遵行求加持。】(三十八攝頌 皈依)

每週一句 05/12 – 05/18:

【業果四總則:一、業決定理者;二、業增長廣大者;三、所未造業不會遇者;四、已造之業不失壞者】(廣論 P117LL6-P120L4)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第40偈 ~ 第46偈   有七願澡漱盥洗 時願

第47偈 ~ 101偈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 時願

第47偈~第 58偈    有十二願遊道路  。

第59偈~第 77偈    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第78偈~第101偈   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淨行品第四十六偈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宣化上人開示

以水洗面:你用水來洗臉的時候,也要發願,

要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得到清淨的法門。

永無垢染:永遠都沒有垢染 

浴佛法會

【度母咒1 Green Tara Mantra】

為什麼會有浴佛節呢?

浴佛這件事跟我有什麼關係?

浴佛功德經 – 十五種殊勝果報

師父開示浴佛意趣

《師父說了什麼?》

1.師父說,我們跟佛陀身上一樣的特質是什麼?  想要快樂的佛性

2.雖然和佛陀有一樣的特質,但是我們的現狀和佛陀有什麼差別?對快樂、痛苦的原因的認識不一樣

3.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4.師父舉了什麼樣的喻,來比喻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快樂。覺得好奇/ 覺得自己有能力駕馭/ 被控制而無法自拔/ 滑落的過程找理由

5.認識這一點之後該怎麼做? 皈依,希求佛陀的功德

6.這段開示和誦經超薦法會的關係? 

如何浴佛

如得法師開示

如何看待身旁的人?

回家功課

1.師父在開示業增長廣大時,說了金貓因緣的公案:a. 師父說這個公案的用意?b. 我的領會? (手抄#7 P66-67)

2.師父說我們修行不要怕上不去,真要要怕的是什麼? (手抄#7 P76)

3.什麼是戒相?什麼是正見圓滿的行相? (手抄#7 P82-84)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