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皈依(六)
- 之後上課在南京東路四段169號9樓
- 搬遷如果有需要,再請大家幫忙
- 皈依的課程,越上越看懂依師和道次第
- 生活如果沒有依靠會很可怕
- 聽法就是皈依,調整心的方向
- 要時時檢查為什麼皈依,是否和佛陀、師長一樣的方向
- 師父說意樂最重要,跟著對的方向走
堅持每天聽法, 警覺內心動向。
廣海明月206講 00:00-02:26
堅持聽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最好每天都堅持聽,為什麼呢?因為雖然我們已經聽了很多法了,但是聽了之後會不會都記在心裡呢?對境的時候會不會法就現行了?正好是那個煩惱,正好是調伏那個煩惱的法現行了呢?通常對境的時候都現不起來了,為什麼呢?無量劫來串習煩惱的勢力非常地強大,所以對境很難現起正見,大概是初心的修行者比較困難的部分。
我們自己的力道現不起來怎麼辦呢?就是要靠聽法的力量,聽法能直接提起我們的心力。有時候會聽到說:「哇,沒力了!」沒力了,是什麼沒力了呢?是沒力氣造善業了,還是沒力氣造惡業了?或者你會認為善業、惡業都沒力氣造嗎?肯定不是那樣的,因為就看看自己內心什麼業力強。如果我們對治的力量沒有力氣了,那惡業的力量一定是很猛烈的,就隨著那種惡業向前走。
那麼怎麼樣能夠讓我們對境感到心力匱乏的時候、沒有力氣的時候,就透過聽聞得到力量呢?那就先研究我們為什麼會沒力?是被煩惱打擊得沒力嗎?因為對治了千翻百轉,發現還是在老地方折騰,就是那個繫驢樁,一直繫著這個驢也逃不掉,然後有些人就垂頭喪氣坐在地上:「我不幹了!」不幹了,那個惡業還在繼續長的,每一個白天、每一個晚上、每一個剎那,沒有淨化的惡業都是成倍數地長的。豈止是惡業,苦也在成倍數地增長。所以不是我們說不幹了一切就停了,而是苦就在增長。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說我心裡沒力了,但是還能聽到法,周邊還有善友能夠幫我們提持正念的時候,如果我們放棄,沒有注視到眼前這個大好的機會還是可以讓我們把心力都提起來的話,那真是太可惜了!
- 沒有力時在往另外的方向走
- 自他換法類,要把愛我執換成愛他執。邊轉邊看自己原有的習性
- 對境時要有武器,要聽法
- 看到心的波動,才知道要帶它到哪裡
老師的叮嚀
- 堅持聽法是很重要的事情。
- 雖然聽了很多法,通常對境的時候都現不起來。
- 無量劫來串習煩惱的勢力非常地強大。
- 看看自己內心什麼業力強?
- 沒有淨化的惡業倍數增長,不是說不幹就停了。
聽法能直接提起我們的心力
- 沒有心力時趕快聽法,等同親近善士、皈依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日常師父法語】
禮佛是自己心向的目標,皈依是我想和你一樣,大班長是佛陀,告訴佛陀我來跟您學習了
師長是十方諸佛總聚體,所以要學習前後要禮敬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淨遠法師領唱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 淨遠法師是新加坡籍,新加坡吉祥寶炬寺住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皈敬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
一.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
二.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
三.殷重敬信為意樂,身命財物如教修,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
道前基礎- 暇滿
四.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後恐此身難再得,願受心要求加持。
共下士道- 念死
五.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死時世事均當捨,速修妙法求加持。
共下士道- 三惡趣苦
六.無始所集不善業,死墮惡趣不自由,若墮當受寒熱等,思苦難忍求加持。
共下士道- 皈依
七.能除眾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虔皈三寶受學處,總別遵行求加持。
共下士道- 深信業果
八.黑白業感苦樂果,個別應受勤止作,別於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
三七.示茲妙道善知識,如理薰修同行人,願持正法久住世,內外災息求加持。
三七.願我生生遇明師,飽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
讚頌「拉緊我的手 」
- 拉緊時,手要先伸出去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 宗旨理念課程:增上生和發心、菩提心很有關係
- 一生比一生好,越來越好,環境要很好
- 現在不幫助別人讓環境更好,沒有增上環境、增上生
- 增上生要一起好
- 要先看懂科判
佛功德
身功德
語功德
意功德
業功德
回家功課
道前基礎及皈依所提的親近善知識,有何不同?
(手抄#6 P180L5 – P181L6)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105 L4- P105 LL1 )
第四既皈依已, ~ 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皈依佛即是皈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皈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皈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皈依後應當學習的次第分二: ① 出於《攝分》的所學。② 出於口訣的所學。
出於《攝分》的所學又分為兩組來解釋。第一組又分為四項:
① 親近善士。② 聽聞正法。③ 如理作意。④ 法隨法行。
1. 依止殊勝士夫(親近善士):如同前文所說,見到善知識是一切功德的根源,便會親近依止。因為皈依佛陀,所以也就是皈依開示正道的善知識。而與此一致的修持便是真實親近為我們開示正道的人。
聽聞正法以及如理作意:是指對殊勝的佛陀,以及佛陀的聲聞弟子
所宣說的經典等佛法,應當依其所需而聽聞。而如果作意何種所緣,
能夠遮止煩惱,便作意那種所緣。因為皈依正法,所以將教證正法認定為所要現證的内容;而與此相符的修行,即是聽聞與修行正法。
4. 學習與正法一致的修持 (法隨法行) :是指符合涅槃正法而修行。因為皈依僧伽,所以將邁向涅槃的補特伽羅認定為友伴,而與此相符的修行,即是與為了解脫而入道的行者們共同學習。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皈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第二組亦分為四項:
① 諸根不掉舉。② 受學學處。③ 悲憫有情。④ 於三寶時時勤修供養。
1. 諸根不掉舉:是指諸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於境(即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又作六塵)放逸馳散時,應把這種於境的掉舉視為過失,令心意捨離這些塵境,而將內心導回。
2. 正確地受持學處:是指盡力受持佛陀制定的學處。
3. 悲憫有情:是指佛陀的教法悲心為特色,因此依佛法,也應當悲憫有情,斷除損害。
4. 應當時時勤於供養三寶:是指要日日供養三寶。
廣論原文(P107 L1- P107 L7 )
第二教授中初分二, ~ 不應共住。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出自口訣者,分為二科:一、各別的學處;二、共通的學處。各別的學處分二:1.須禁止的學處; 2.要行持的學處。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如同《涅槃經所說:「凡是皈依了三寶,便是真正的近事,永遠都不應皈依其他天神。皈依了正法就要遠離傷害及殺戮之心。皈依了僧伽,就不可與外道為伍。」是說不依其他天神、捨棄對有情的傷害、不與外道為伍三者。其中第一點,連世間的大自在天、遍入天等天神,尚且不可執為究竟的皈依處,何況是屬於餓鬼的地神以及龍族。而這是指如果不信解三寶就寄望於他們,是不允許的;但是如僅是請他們協助某些暫時的如法行為,並非不可。就好比尋求施主協助生計,以及寄望醫師療癒疾病一般。第二點,對於人與畜生等,鞭打、捆綁、監禁、穿鼻,以及強迫們背負超出所能負荷等等,經由心念與行為對有情造成的侵損與傷害,都應該捨棄。第三點,不相信三寶為皈依處而且詆毀者,不應與他們為伍。
正近事 承許守居士戒的男居士名近男、鄔波索迦、優婆塞。近承事善法,故名近事。
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夏日東活佛認為,是指不能與外道一樣內心不信三寶等等,而不是指不能與外道共處一處。因為就像搭乘火車、汽車時,會跟他共乘的緣故。如月格西提到,不論是自願或被迫,欽羨外道的言行儀軌,而刻意仿效,因此捨棄內道原有的儀軌,即是與外道共住。如果出於調伏或幫助對方為目的則不在此限。與外道共住,不需要與外道住在一起,甚至不用碰面。
- 不與外道共住不搬離開家,或公車上不能與外道共乘
- 先親近善士再聞思修
- 諸根不掉,重點是由警覺、有覺察,要先穩住,深見過患,令意厭捨
- 受學學處:三藏十二部,之後悲憫有情
- 供養:因為要累積資糧
- 此依佛法僧而說
廣論原文(P107 L8- P108 LL3 )
三種修行應學者, ~ 更有何能。
三種修行應學者。 1.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罗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说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湼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要行持的學處分三: 1.第一是要把佛陀的身像視為恭敬之田,如同大師本人。塑造與繪製的佛像無論美醜,都不應批評、置於危險之處、抵押等,這些不敬及輕蔑的做法都應捨棄。《親友書》中說:「即使是木雕的佛像,無論工藝優劣,智者都應當供養。
(往昔不恭敬的實例)《分辨阿笈摩經》中記載,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對有學、無學的僧眾,口出十八種不同的惡語,諸如:「大象頭!你們哪懂得什麼是正法或非法?」因而感生為具有十八種頭的鯨魚類,從導師迦葉佛的時代起直到釋迦法王之間,都處於畜生道《雜事》中提到導師拘留孫佛入涅後,端妙王下令建造一座大塔,當時有一名工人曾兩度譏諷道:「下令建造這麼巨大的塔,真不知何時才能完工!」後來佛塔完善落成時,他心生懊悔,於是用他的工資打造金鈴,懸掛在塔上。此感生為容貌醜陋、身材矮小,但是聲音悅耳,名叫具善音聲。
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口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口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因此對於佛像不應說:「這就像是某物。」對於他人上好的材質塑造佛像,或者塑造巨大佛像,不應出言譏諷;對於相反的狀況,也不能批評非議等。大瑜伽師曾請阿底峽尊者觀看一尊文殊像,並且問道:「此像優劣如何?如果善妙的話,可以用絨巴迦格瓦供養的四錢金子付款購買。」阿底峽尊者回答:「至尊文殊之身没有不善妙的,至於雕塑工人的手藝則是中等。說完後就捧在頭頂上,據說對所有完工的塑像都是這麼做的。
2.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口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2.第二種應修行的學處,是對於四句偈以上的正法都應當斷除不恭敬。不要把經書抵押典當、作為商品買賣、放在空地或低俗下流的地方,不可與鞋襪並持或跨越。對經書應當恭敬,要把視如法寶。傳說格西慬哦瓦凡看見有人手持經書經過面前時,便會站立合掌,即使他在晚年已沒法站起來,但是仍要雙手合十。傳聞阿底峽尊者駐錫阿里時,一位密咒師不去尊者那裡聽法。尊者看見一位文書人員將齒垢沾在經書上,便心生不忍地說:「哎呀!不可不可。」那位密咒師因此生起信心而聽法。
霞惹瓦大師也曾說:「我們對法常帶著嬉鬧態度,輕慢不敬,然而不恭敬法與說法師,是智慧敗壞之因。愚癡到現在這個地步,夠了!不要再累積愚癡之因了。如果比現在更加愚癡,還能做什麼?」
學無學 有學與學的簡稱。三乘各別的有學指三乘各自五道中的加行道、見道與修道三個階段的補特伽羅。有學的詞義解釋為:為了獲得解脫的果位而修學諸道,所以稱為有學。三乘各別的無學指三乘各自的無學道階段的補特伽羅。獲得無學道果位時,於其乘中所學已竟,更無有上故稱無學道,又稱究竟道。
十八異類頭形 即:人、象、馬、駱駝、驢、牛、猴、獅、虎、豹、熊、羆、貓、鹿、水牛、豬、狗、魚等十八種頭形。
摩羯陀魚 梵語makara音譯,義為鯨魚、巨鰲。生長在大海中,體形巨大。
倭小 指身短小,倭音窩。
因 此指材質
貿為貨物 把法當作貨物買賣。貿,交易財貨。
持 藏文原意為「迎請」。
記錄 記錄者,即抄寫典籍的文書。
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 攝分中出
- 初四聚
- 親近善士
- 聽聞正法
- 如理思惟
- 法隨法行
- 二四聚
- 諸根不掉
- 受學學處
- 悲愍有情
- 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 初四聚
- 教授中出
- 別學
- 遮止應學
- 不歸餘天
- 於諸有情捨離損害
- 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 修行應學
- 恭敬佛像
- 恭敬經書
- 恭敬僧伽
- 遮止應學
- 共學
- 別學
The Russia-Ukraine War
討論題
俄烏戰爭跟我有關嗎?我對這場戰火的感受與想法?
如何息滅戰爭?戰爭從何而起?
同學分享
- 這場戰爭和我們有關,因業果已造不失,有我們自己的業。大家如果皈依三寶,應該不會有戰爭。對業果、三惡趣、無限生命,這個戰爭打得起來?有戰爭,是否沒有無限生命的理路,只有現世的考慮。息滅戰爭要學習聖教
- 戰爭從起心動念開始,不是黑就是白
- 俄烏戰爭,凡夫會湊熱鬧。但觀察中,法師開示讓自己警覺,如果覺得俄國很惡,是否也是造惡業
- 有這場戰爭,是否該怪發動者?發動者是否是無法自主被恐懼控制?被無明控制?
- 要謹慎自己,不要造惡業。要有悲憫心
- 有戰爭,是心中有貪瞋癡無明。不止有戰爭,也有疫情,水炎、森林大火。末法時代,四大不調,起因在內心。希望不幸能停止
- 覺得悲觀。這些問題要有大智慧、大慈悲。但大部份的人並不具有。離戰爭止息有點遙遠。如果沒有學好佛法就死了,就很糟糕
- 性展法師說,不要任意隨喜任何一方
- 誦經回向戰爭平息。誦經前,心裡覺得普丁是大壞蛋,但誦經時,讀到人、人天有很多愚癡。普丁也有愚癡也造惡業,想要祝福他
- 是否有國家制衡。以暴制暴只會有更多仇恨發生。只能用更善良的心
- 希望戰爭、刀兵速速離去
- 起了悲憫心,同文同種的人而有此事端
- 很難過,普丁造下惡業
- 弘一大師生於戰亂。有人問大師佛法如何救國?了知業果,即無戰事
- 俄烏大戰,要覺醒自己。我們常跟他人戰爭
- 要有業果見,因業感緣起
- 不要犯了隨喜、隨業,要想自己能做什麼
- 我們力量薄弱,但有皈依正見,十方菩薩、師父、上師的力量。念經、持咒,要人心向善,要戰爭可以慢慢止息
班長收攝
- 有大德談過戰爭。如證和尚開示如下。
如何面對戰爭及疫疾
2003年3月31日如證和尚開示
最近世界上發生兩件事情,對於整體人類影響相當大:一件是美國跟伊拉克的戰爭,第二件事情,是從大陸傳出來的傳染病,也就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戰爭跟傳染病這兩件事情,未來如果沒有改善的話,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以傳染病而言,對其他比較早期感染的地方,像香港以及新加坡已經宣布大學以下的學校全面停課,都產生了相當的影響。而這個病是剛剛傳來台灣,所以在未來也有可能會在台灣造成一波的影響。所以在這一波影響之前,師父特地叫我來跟大家講一些概念,也就是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看待這一件事情,對於自己,乃至社會、國家能夠最有利益。
淫殺二業感惡果 認清正因不恐慌
首先我們來看,會產生傳染病戰爭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兩種惡業:第一種是殺業,第二種是淫業。這兩種業,在台灣,以及世界比較先進的國家,都算相當的嚴重。老一輩的大概都很清楚,以前的人沒有吃那麼多肉,也沒有用那麼多農藥,殺業也沒有造得這麼嚴重。可是現在的人,眼前的福報比較大,可是相對的我們所造的這個惡業也比較重,所以有位祖師曾經講過:「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聞屠門夜半聲。」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的就是不要因此而太過恐慌,聽說有人已經很恐慌,如果公車上有一個人咳嗽,下一站可能就會有很多人下車。這樣做是不是可以解決問題呢?要仔細的想一想。因為傳染病之因是淫業跟殺業,眼前這樣的恐慌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幾年前,師父跟大家介紹了一本書叫「死亡.奇蹟.預言」,它裡面就有講到,整個世界混亂的原因,是來自於「恐懼」。這一本書第六十四頁倒數第三行:「然而我很清楚的是這場最後戰役-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世界末日的善惡大決戰─是由恐懼所引起的。」另外,第六十五頁的第二行,「光靈(光靈就是作者白克雷在天上所看到的一個高等靈體),說:「其實這些人是不必害怕的。但是就是因為人們太過恐懼,才讓他們寧可為安全而放棄一切自由。」現在世界上的戰爭,很多是源自於這裡。所以你會發現有些事情可以不用演變得這麼恐慌,但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恐懼,所以造成了大家的不安。面對這件事情,我們不該因為急而造成慌亂,而是先去找出解決這件事情的正因到底是什麼,這才是更重要的。正因,也就是正確解決這件事情的因是什麼。如果找錯因,可能忙了一輩子也於事無補,就像很多人生病,病了以後就會慌,慌了以後就亂投醫。
四事重要:懺悔、祈求、發願、持戒
大家仔細想一想,正因到底是什麼?師父告訴我們,最重要是戒淫跟殺兩個業!其中有四件事情特別重要:第一多懺悔,懺悔我們過去所造的這些惡業。還沒有學佛之前,一定很多人在無知下犯了殺業和淫業,怎樣才能避免這些惡業感果?廣論共中士道講到,協助業感果的作用力來自於俱有緣─來自於我們的煩惱。現在為什麼叫大家不要恐慌呢?因為愈恐慌,實際上只是讓我們的心情愈沒有辦法安住在去找到正確的因。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接受這個事實,用比較理智的心態來看待這件事情的話,就比較能夠正確的判斷這件事情的原委。所以,既然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它召感的力量是來自於我們的煩惱,如果現在可以讓你的煩惱稍微減少一點,是不是召感這個業的機會就變得比較少一點?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懺悔。
多懺悔、多追悔過去因為三毐所造的殺業和淫業,包括自作、教他、見作隨喜的,都要懺悔,然後發願從今天以後,絕對不要再造這樣的業,也就是根本遮止最粗猛的煩惱。廣論教誡四力懺悔,第一力就是追悔力,追悔就是追悔我們以往所造的惡業及煩惱,發起這種不願再造,而且也不敢再造的心,讓我們本來造這個惡業的力量停止,這個是懺悔。另外,第二力是對治力,過去所造的惡業還必須要讓它清淨,這個就必須靠著修福跟誦經,所以師父交代要持誦般若經,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點是祈求。如果你過去的業不會很嚴重的話,可以靠著祈求佛菩薩加持的力量,這個業就能夠減緩。我們可以以染病在即的心情,至誠殷重的對觀世音菩薩面前多祈求,希望人類的這些惡業能夠平息;也祈求透由佛菩薩加持,讓我過去所造的惡業,如果不太嚴重,能夠不要那麼強的感果;或者,如果已經感果,希望這個力量不要對我未來學佛這條路會有所衰損。至心殷重而為,必無不救。
第三是發願。我們猛利的發願:為了正法久住,我希望下半輩子或下輩子能夠好好的學佛,我要好好利用剩餘的暇滿人身來護持正法,協助正法久住。如果這個業很強的話,過去那個惡業的力量會遮止住。一般人如果認真思惟,較能發起懺悔及祈求的心,卻很難發起希望正法久住的心。但是對於長期護持法人的,就比較能夠感受得到建立教法的殊勝。如果發的願很精純,而且過去所造的惡業不會太重的話,它可以讓我們過去的業不會那麼快感果,對初學佛者而言,可能不太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大部分人發願會希望家庭美滿,或者願自己的脾氣能夠好一點,或者人際關係好一點,這種願的力量就不會太強。可是如果說你能夠好好的去發願:希望我能為了正法久住而盡心力!甚至於投入法人事業較多的同修,就可以多發願:「如果我能夠活著,我要盡全部的生命奉獻給正法!」這個就會變成是一個很大的重業。同時,對於因為戰爭或傳染病而受到傷害的有情,我們也可以發願,在盡未來際我能夠好好的學習正確無誤清淨的佛法,未來我能夠帶著這些有情成就無上菩提─不管他們往生到哪一道,我都能夠帶著他們成就無上菩提。
在這種惡業跟善業交雜會集時,實際上周圍有許多的善神跟惡神,同時也在交戰當中。所以,對於我們所看不到的這些有情,也可以多為他們祝願:瞋心很強的有情,或者說會損害正法的有情,希望透由我們所造的善業功德回向給他們,這些有情之瞋心、煩惱和傷害眾生的這種業能夠平息。如果我們常常去祈求,把這些功德回向給這些有情的話,我們本身的業也能夠比較清淨。而對於護持正法的有情,我們也可以多發願,把這些功德回向給他們,希望他們護持正法的力量能夠變得更強大。為著人類的未來,為著正法的未來,我們廣發正願,這種心愈真誠,這種業的力量也就愈強。
第四點就是持戒。持戒是什麼?論語中,顏淵問孔子什麼叫做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不該做的不要去做;復禮,該做的要去做。顏淵接著「請問其目」,就是請問克己復禮的方法是什麼?孔子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該做的,不要去做;該做的,就應該要去做。所以戒淫跟戒殺二業,如果你們以前,很喜歡看電視,尤其是喜歡看暴力片的,最好不要看;有些人很喜歡看色情片的,我也建議最好不要看。不該做的,不要去做;該做的,對人類的生命有意義的,有意義的都去做,這個就是戒。所以,剛剛講到的四力懺悔裡面,第一力,就是追悔力,追悔過去的惡業。追悔的同時,必須要有一個足夠的力量,能夠跟你這個惡業相抗衡,所以要多修福,或者多誦經。有了修福跟持誦的力量,惡業的力量可以稍微平息。但若因為我們又讓很粗猛的業習氣現行,那也是沒有用的。如果你們很喜歡看暴力片,會發現即使你一、二年沒看了,只要旁邊有人開電視,你就會想:「瞄一眼該有多好。」我們那種惡業的習氣是非常、非常強大的。所以,遮止自己隨喜這種淫殺的業,最重要的是不要再犯!讓自己這種業的相續之流能夠扭轉,變成想要利益眾生,想要護生的業。這種業的現行,你能夠扭轉、轉變方向的話,召感這個惡業以及惡果的影響力自然會大大的減低。
莫觀他人非 不求眼前果
但是在我們作懺悔、祈求、發願、持戒的過程當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後,不是去看別人的不是。如果周圍有人得了這種病,不要非理作意:「唉呀,這個人一定是殺業不清淨,淫業不清淨。」因為每個人過去生所造的業,我們不清楚,經典中也提及,在末法時期遭受刀兵劫、瘟疫劫、還有饑饉劫的過程當中,有兩種人會遭受到傷害:一種人是造善業的人,一種人是造很多惡業的人。如果是造善業的人,他受到傷害的過程當中,也會死掉,而他死掉的原因,不是因為造了惡業而死掉;而是因為在他最後還一些惡業沒有淨除,就在這種過程當中,他的惡業淨除了。而造很多惡業的人,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死掉,並且馬上就墮落了。所以,要記得不可以去看別人,也不是去看那個果怎樣。如果說有一天你真的也得了這個病,你想說:「唉呀,會不會是我的業不清淨?或者會不會師父講的有問題?」不一定是眼前的業不清淨,也不是師父講的有錯誤!最重要的是去看因,如果說我們的因正確了,那你不用擔心,擔心的應該是我們造了錯誤的因。所以,如果說我們能夠把眼光看得遠,不去看眼前的好壞,而是看未來的話,我們這種恐懼就可以大大的減低。
不管別人怎麼樣,也不管這個時代會變得怎樣,我們要不斷去種這個正確的因。如果我們這一群人,能夠好好的在這個因上努力的話,就會慢慢的扭轉。這一種清淨的業,對這個時代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說你們有空,可以像我剛才講的努力懺悔、祈求、發願、持戒,好好的祈求佛菩薩,或者說好好的誦經,回向,祈求世間的災害能夠消失,人類能夠安寧,眾生因為無明所造作的恐懼能夠大大的平撫,除了讓我們的心能夠比較理智的去觀待這一件事情外,我們也應該努力造正確的因,脫離這個現實共業的輪迴。
因緣相觀待 生命無限不執著
還有一點相當重要,就是除了因以外,還要有正確的緣。正確的緣是什麼?就像我們生病了,不能單是祈求,還是要看醫生。你不要認為,法師說懺悔、祈求、發願、持戒最重要,所以我現在發燒了,只要懺悔、祈求、發願、持戒就可以,而不去看醫生,絕對不能這樣!緣很重要,譬如說,如果周圍真有這種人得了這種病,你不要說:「靠近他應該沒關係,反正一切都是業,如果有這個業,我自然會感染;如果沒有個業,我自然不會感染。」這是不正確的!如果你故意去創造讓你感果的緣,到時候得了這個病,還是自找來的。緣很重要,你該有的緣,你還是要去圓滿,但是因跟緣兩樣東西,它一定是以過去的因為主,我們現在努力去懺悔,修改這個因,這是根本關鍵。相反的,如果忘失了這個因,失去了皈依,只在這個緣上面拚命努力,到最後會讓你的心更加恐慌,甚至被整個共業牽著走。另外有一種可能,這一群人如果宿生福夠,可能會全部留下來,會繼續當人,會繼續在這個地方建立教法;也有可能這一群人的共業福不夠,這一群人雖然死光了,但是其中相應正法的人會跑到另外一個淨土去建立正法。
所以,一開始我跟大家講,絕對不要因為這件事情而恐懼。然後,以平靜的心去看清正確的「因」,「緣」則隨分隨力去圓滿。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在最理智的狀況下,去處理周圍所發生的事情。
前面講的這一些是重要的基本原則,包括:憶念師父的教誡,戒淫殺二業、不要恐懼、找正確的因、懺悔、祈求、發願、持戒、看自己不要看別人、不要求眼前的果、以及因跟緣的觀待。如果你們周圍有學佛的人,懂得這些道理的,也可以讓他知道,但是最重要是自己要好好的做,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說,傳染病或者戰爭真的對我們這邊有影響的話,我想政府會採取一些措施,這些措施我們還是要配合,在這種狀況底下,你們也不要因此而恐慌。你待在家裡,就可以好好的誦經、祈求、發願,希望世界太平跟祥和,正法早日建立。
最重要的事情,認清了生命無限,一切事情就容易多了。我們身體本來就是假有的,可是人會恐慌的原因來自於哪裡?是不是因為這個『我』的執著。擔心『我』被傷害,或者說擔心這個生命會失去。實際上生命本來就是因緣而生的,因緣而滅的,如果緣到了,它就消失。所以怎樣讓這個生命能夠在這一生發揮最大的利益,這是最重要的。但是這個身體還是要顧,為什麼?因為只要活著,我們就可以多付出一分的心力,為了人類的幸福,以及人類美好的未來而努力,所以,這個身體還是有用的。
為什麼還要注意「緣」呢?我們以清醒的理智去觀待這一件事情,如果你真的生病了,就要把這個身體醫好,為什麼?因為我們要建立教法!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緣不具足,這個身體真的捨掉了,捨掉這個報體時,那你就好好的發願,希望下一輩子能夠再來,能夠再做利益有情的事情。若以這種心態衡量,那就輕鬆多了,不用太擔心,該走就走嘛。這個正確心態的把持才是最重要的。
2003年3月31日 如證和尚開示
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3/03 – 03/09:
【初四聚, ① 親近善士。② 聽聞正法。③ 如理作意。④ 法隨法行。
第二四聚, ① 諸根不掉舉。② 受學學處。③ 悲憫有情。 ④ 於三寶時時勤修供養。】(廣論P106 )
每週一句 03/10 – 03/16:
【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 】
(廣論P107 L2-L3 )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第40偈 ~ 第46偈 有七願澡漱盥洗 時願
第47偈 ~ 101偈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 時願
第47偈~第 58偈 有十二願遊道路 。
第59偈~第 77偈 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第78偈~第101偈 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淨行品第四十二偈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宣化上人開示
大小便時: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時候,也都應該發一種願,不要在廁所上,到那個地方就開會。因為廁所那個地方不可以互相講話的,所以這時候也應該發願,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把貪瞋癡都捨棄不要了,不要貪瞋癡。
蠲除罪法:蠲就是沒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掃除了。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樣,它很骯髒的,你不要要它,不要捨不得,不要保留不肯撇棄它。蠲除罪法,就是把它撇棄了。
回家功課
「謂於佛像…猶如大師。」師父說,這一點好像大家都會說,但是都做不到。那麼我們應如何努力? (手抄#6 P204 L5 – P211L6)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