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9 皈依(四)
- 什麼是真正的皈依?皈依佛法僧
- 佛陀的身語意業功德,和皈依的連結點為何?
- 從何進入真正的皈依?
- 師父、老師會提淨信心
- 信心是趨入的門徑
- 嘴上唸,眼看著,背後的淨信心是要點
信心是趣入佛法深義的門徑
廣海明月385講 07:38-09:38
所以當我們遇到不了解的佛法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要以恭敬心、淨信心先去接受。當然我們皈依佛法之後,這個淨信是有的,但淨信不是盲目的,他會在一個合理猶豫的角度去抉擇,他不是一個以我現在的狀態去了解,然後就定論。
還有一點,尤其是當我們聽到調心教授去請問的時候,有一個公案叫「倒空你的杯子」。就是如果你裝著滿杯的水來了之後,請問善知識怎麼樣在你的滿杯水裡再倒下一滴呢?因為一定會溢出來。所以「倒空自己的杯子」是要有謙恭的、空靈的心,放下自己那些凡夫的知見,認真地聽受佛陀對於我們的生命、對我們生命的問題:什麼問題?什麼解決方案?次第是什麼?下腳處是什麼?這一切道次第都解釋得非常地清晰,尤其是次第不可以倒亂。
我們現在遇到了這麼好的教法,遇到了能夠清淨地解釋這個教法的傳承善知識們,所以我們是非常非常有福報的一群人,所以大家要有信心啊!教典中說「不能以凡夫的世間見而破斥出世間的真實智」,就是在告訴我們:放下自己的知見,我們才能看到遼闊,想要去看無邊無際的所知的境界,而那就是佛陀、善知識引領我們想要去了解的所知的境界,那樣的生命不是很美嗎?為什麼要局限在自己的經驗裡不肯前行呢?你們認為呢?
我們是很有福報的一群。老師點出信心和盲目的信差別為何
- 聽不懂、做不到時該怎麼做?
老師的叮嚀
- 遇到不了解的佛法時,要以恭敬心、淨信心先去接受。》把自己歸零,當個小學生
- 淨信不是盲目的,是在合理猶豫的角度去抉擇 》在淨信心的方向,把不清楚的東西弄清楚
- 要有謙恭的、空靈的心,放下自己那些凡夫的知見
- 不能以凡夫的世間見而破斥出世間的真實智。
- 放下自己的知見,我們才能看到遼闊,
- 倒空我們的杯子!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日常師父法語】
禮佛是自己心向的目標,皈依是我想和你一樣,大班長是佛陀,告訴佛陀我來跟您學習了
師長是十方諸佛總聚體,所以要學習前後要禮敬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佛說十號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皈敬頌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三十八攝頌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
一.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
二.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
三.殷重敬信為意樂,身命財物如教修,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
道前基礎- 暇滿
四.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後恐此身難再得,願受心要求加持。
共下士道- 念死
五.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死時世事均當捨,速修妙法求加持。
共下士道- 三惡趣苦
六.無始所集不善業,死墮惡趣不自由,若墮當受寒熱等,思苦難忍求加持。
共下士道- 皈依
七.能除眾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虔皈三寶受學處,總別遵行求加持。
共下士道- 深信業果
八.黑白業感苦樂果,個別應受勤止作,別於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
發願回向
三七.示茲妙道善知識,如理薰修同行人,願持正法久住世,內外災息求加持。
三八.願我生生遇明師,飽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
希望大家生生遇明師
讚頌「蓮花喻讚(二)」
我以至誠身語意 稽首皈依三世佛 讚嘆無邊功德海 種種香花皆供養 設我口中如有千舌 經無量劫讚如來
世尊功德不思議 最勝甚深難可說 假令我舌有百千 讚嘆一佛一功德 於中少分尚難知 況諸佛德無邊際
假使大地及諸天 乃至有頂為海水 可以毛端滴知數 佛一功德甚難量 我以至誠身語意 禮讚諸佛德無邊
所有勝福果難思 迴施眾生速成佛 迴施眾生速成佛
出自《金光明經.蓮華喻讚品》
師父說
- 從依師而入
- 我們常尊師,但不尊重同行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 皈依要有恭敬心、淨信心,才不會不知道到底皈依誰!
- 先學習三寶功德,再學三寶差別,知道為何要皈依
皈依
找生命的故事,開始把黑轉白,是要遇見更好的自己
找到生命對的方向
皈依二因
一.由惡趣等自生怖畏 》不要去三惡趣
二.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只有三寶可以讓我脫離三惡趣
回家功課
師父開示為什麼說,當我們說別人錯了時,自己已經百分之一百二十的錯了? (手抄#6 P121 LL1 – P123L3)
- 外支已具,是內支的問題,自己夠不夠好
- 反省內支不具
- 求善知識,不會說善知識的過。善知識示現過錯是要提醒我們
- 不論是否是真的善知識,但可以讓我們努力,把看人的過失,回過頭來看自己。否則,我們看到的佛,是真的嗎?
- 責備別人,並沒有懂道理
- 要把凡夫的杯子倒空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102 LL3- P104 L3)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 況諸餘道。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皈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
這些是憶念佛陀的方法概要,如果能從各種角度憶念,也就能從各種角度生起信心;如果反覆地憶念,其力量就會強大而持久。其餘二寶的功德也是如此。
經過如此修持,如果能精確地了解,由於經論大多是開示三皈依處的功德,所以這些都能體現為教授。
(捨棄觀察修的過患)認為觀察修是分別心,而在修行時捨棄不用的人,是阻斷了這樣地累積資糧、淨化罪障的眾多門徑。所以應當曉得,這是在閒暇所依中獲取無量心要的重大障礙。
念佛:此處非指持名念彌陀聖,特指透過各角度憶念佛陀的種種功德。
堅實心藏:即心要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如果將這些作為持續的修持,由於心會隨著串習而起作用,所剛開始修心時雖然會稍有困難,之後就能自然而然地趨入。並且心想:「多希望我也能獲得如我所憶念這樣的佛果!」而發起菩提心;日日夜夜都能見到佛陀;臨終時無論產生任何痛苦,對佛陀的憶念都不會退減。《三摩地王經》提到,佛說:「我正在告誡你,你現在應當要領悟的是:人們如果能以安住的分別心,多次地觀察並且串習時,那麼內心也將會自然如所串習那樣地貫注於此義理。
相同地,應當從佛陀的身與隨好,以及他的無量智慧等功德而憶念能仁;如果能恆常地修持憶念佛陀,則內心也能自然而然地全神貫注於此。這是在行住坐立的時候,都在渴求殊勝士夫佛陀的智慧,希望自己成為世間無上尊勝,為此也希願無上菩提。」又提到:「以純淨的身語意,一直歌頌對諸佛的讚美,由於他如此修持心續,因此日夜都能見到世間的依怙。如果他患病了,感受到不適乃至瀕死的痛苦時,對佛陀的憶念不會退減,完全不會被苦受侵奪。」
- 廣論P56:破邪執,破不須觀察修
- 從皈依,沒有觀察修,淨信心不會堅實
- 法師會引用P99LL3 「專心依仰,必無不救」》苦受莫能奪 》要有淨信心
博朵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
,則心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博朵瓦大師曾說:「如果一再思惟,信心就會逐漸加深,心續逐漸清淨而獲得加持。由於對此獲得確切的認知,所以能發自心髓深處皈依,繼而學習其學處時,所作一切都會成為行持佛法。我們甚至不認為佛陀的智慧比得上最靈驗的算命師。」又說:「如果有一位最靈驗的算命師說
:『我知道你今年不會有凶災』就會心安自在;如果他說:『今年會出事,要做這件事、那件事不能做。』就會竭力做到,
如果沒有做到,還會心想:『他交代的,我沒做到。』而惴惴不安。而佛陀制定說:『這個與這個應當斷捨』、『這個與這個應當修持』,是否相信?如果沒有做到是否會不安?還是說:『正法當中雖然這麼說,但是在現今的時空條件下,不適合如此,必須那樣做。』輕易地蔑視而完全拋棄佛語,頃刻間回到自己的認知。」如果不觀察,就只是隨心所欲地曲解詞句;如不是這樣,心回歸於內在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極其真實確切。所以應當反覆思惟佛陀的功德,盡力引生自心髓的確切認知。如果能生起,則對於能夠出生佛陀的法,與修持此法的僧伽,也都能生起與此相同的確切認知,因此就把握住皈依的扼要;如果没有這點,不必說其他道,連能轉動內心的皈依都無從出現。
- 加持:指能轉變他人的思續等的一種威勢、能力
- 準利卜士:指占卜準確率最高的算命師。
- 置心:藏文意為相信。
- 修法眾:藏文直譯為「修彼法之僧伽」。
- 念是用心,不是用口來念
- 對不懂的佛法,要怎麼做?我們希望頓悟,那刻頓悟,但是由之前漸漸而體悟的
- 不要斷,持續學習;信心清淨、加持會殷重
討論題
- 算命先生、醫生說的,還是佛的教誡,我們比較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因為有信心?
- 什麼是淨信心?淨信心要如何升起?
同學分享
- 先前會聽算命先生、醫生,現在則有佛陀的教言。醫生醫身、佛陀醫心。要思惟再相信善知識
- 要把對佛的淨信心擺在第一位
- 從因果來看,佛、醫生、算命,都與其有關。雖有因果,但要相信正確的方向。長期聽佛、短期身體聽醫生建議
- 偏向佛法優先。自己有兩位醫生哥哥,和佛法不相違,以佛法為主
- 看狀況,佛說是長遠的路;醫生是身體不舒服,所以看好,再聽佛陀
- 很多人聽算命的,在不順利時,想知道怎麼走。對醫生,一般人會相信,但是現世。佛是無限生命,想離苦得樂,必須信佛,才能究竟
- 自己漸漸往信佛的方法,也在世間苦樂能有所饒益,如此會增強對佛法的信心
- 相信算命,想知道未來
- 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依佛、現在依醫、未來依算命。逆境時找會看的人,看未來比較會順勢。目前的果是過去造的因,要懺悔,這是把以前造不好的因懺掉,未來可以得到更好的果
班長收攝
- 回想自己,如何建立對某事的信心。學習後有什麼不同?
- 開始學習佛法,對時間軸、深度不同,看醫生,想法會不一樣,希望身體好,可以持續學法
- 師父覺得算命是在算機率、算心理,心裡不確定。僧團也有卜卦,但不是迷信
- 窮算命、富燒香,是想釐清眼前要走的一步
- 事實在眼前,仍有人願意被騙,這就是信心、淨信心的差別
- 如何建立心中、無限生命中對師長的信任值?
歸投的心,越來越增長,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圓滿
音檔 |44B 06:07 ~ 11:32
手抄頁/行 | 第6冊 P127-L7~P129-L8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上面只是概略地說一下念佛的這個道理,假定說我們有不同的方法,各方面去思惟觀察這一個道理的話,你觀察得越多、越深入,那麼你的淨信心越增長、越啟發。為什麼?因為平常我們不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 ─這個裡邊有兩點,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平常我們一直在隨順著我們的染污心識在轉,不知不覺當中,這個心裡邊一直在增長生死染污之集,根本不知道,就這麼癡癡呆呆地在貪瞋癡當中過去掉了。那麼現在你如果能夠憶念三寶的話,那個當下就把我們心裡面這個染污心識轉化成功善淨之業。有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功德,了不起的功德。
所以你只要去念三寶,當下就是產生的善淨之業;然後你所念的對象,說這個佛啊 ……這樣。
當然,我們首先,這個次第非常清楚,我們為什麼會到這個地方來憶念三寶的,這個皈依之因是什麼?因為這個原因而皈依,所以皈依的對象是什麼?現在所皈依的對象,他有什麼樣的功德?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然而然你會每一個部分,恰如其分地絲絲入扣,跟我們的理智也好、情緒也好,完全相應,完全相應。你想到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無比地痛苦,然後呢,佛陀這是無比地圓滿,就是值得我們景仰,然後呢值得做我們的榜樣。而且他又是一直在幫助我們,值得我們歸投依靠,這個真正歸投依靠的心,自然而然心不由己地你就會產生起來。然後想到他的種種的功德這個樣的話,那個歸投的心,越來越增長,是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圓滿。
那個時候你的淨信心,就啟發了,就增長了。「淨」是把自己原有的染污淨化了,然後呢,這個時候真正談才叫「信心」。平常我們說,我們的信心、信心,我們真談不到信心,那實在是談不到信心啊,這個要了解。所以你能夠這樣地多方面地觀察思惟的話,那個淨信才生起來。現在真遺憾哪!現在我們居然修念佛的人,不要學這種道理,請問你怎麼念得好,怎麼念得好?怎麼念得好?
有太多人說:「哎呀,要修行了,關到山裡去茅篷。」結果你一關 ─你有宿生有善根,這種我們始終說這是例外不談,否則的話,一關保證你出毛病,保證你白白浪費,原因就在這裡。
所以他下面說,「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恆常相續」,你照著這樣地思,不斷數數思,不斷地、不斷地、不斷地去憶念這個道理,去思惟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淨信心的勢力又猛利、又恆常,繼續不斷地繼續下去。關於這個思惟三寶淨信這個勢力,這個地方叫勢力,實際上這個就是我們的善淨之業,如果你能夠把這個繼續,恆常相續地繼續下去的話,念佛無有不成,學淨土求往生,無有不去。這個是單單對佛寶,其餘法、僧也同樣這個道理。
所以我想啊,你們在座的諸位,的的確確應該很珍重,這個都是佛菩薩的慈悲,沒有佛菩薩的慈悲我今天不會跟你們講這個。我聽見了這個教法以後,我好高興啊!我自己現在找到機會了要努力去修了,我老師跟我說:不要、不要,你回去跟他們去講。我老師命令,我只好這樣去講
,所以諸位才有這個機會,諸位才有這個機會。所以假定把我今天告訴你們的話,喝斥你們,你們把成功:哎呀!他在那兒 …… 這樣的話,
你趕快回去,不要在那兒聽。我也耽擱,你也耽擱,我但願你們統統跑掉了我好修行!如果說你們覺得,哎呀,聽見了這個話好好地努力的話
,那我願意把我的老命全部都送給你們,那我也是感激不盡,我也報了我老師恩。這一點哪,這一點哪,我想我很歡喜,我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樣歡喜。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1/13 – 02/09:
每週一句 02/10 – 02/16: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 】
(廣論P101L7 )
每週一句 02/17 – 03/02:
【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廣論P103 L6-L7 )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第40偈 ~ 第46偈 有七願澡漱盥洗 時願
第47偈 ~ 101偈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 時願
第47偈~第 58偈 有十二願遊道路 。
第59偈~第 77偈 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第78偈~第101偈 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淨行品第四十偈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宣化上人開示
在以前,無論是印度的、中國的出家人,都有嚼楊枝。
手執楊枝:嚼楊枝,手一拿起楊枝,就發這個願,
說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都得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法。
究竟清淨:將來得到清淨了。
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一)能明目。楊枝有一種苦味,能去頭上的火,所以能明目,這是第一個好處。(二)除痰。常嚼楊枝,痰會沒有了。(三)除口臭。你嚼楊枝,口的臭氣也沒有了。但是現在出家人因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楊枝。我在蘇州靈巖山住的時候,那兒還有這個老風氣,還有這個老祖的家風,天天都嚼楊枝。這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好處很多很多的,不過現在都把這種家風放棄了,很少用。
佛陀相好莊嚴之因
廣論原文(P101 L9- P102 LL1)
法功德者。~ 常白淨行。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由於恭敬佛陀,因而應當憶念道:具有無邊功德的佛陀,是透過教正法,與證正法 – 現證了以斷除過失為體性的滅諦、修持以成辦功德為體性的道諦才出現的。《正攝法經》中說:「諸佛世尊,他們擁有無邊無際的功德,這些是從正法出生的;誰修持正法誰就能受用所得分内的正法,無漏正法所變現;以戒法為主上緣而生起;從禪定法而生;起初以教正法為所行境;中間信從證正法;最後以證正法成就。」
教正法 三藏所攝的經論。主要抉擇修行者所要修持的質量次第等内容。
證正法 按照經論所說的內涵修持而在心中生起的證德。譬如對善知識的信心、增上三學等。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僧功德當中,主要是就聖者補特伽羅而言。這也應當從憶念法功德,亦即從他如理修持的角度而憶念。《正攝法經中說:「應當想道:僧伽是宣說正法、奉行正法、思惟正法,因此三門都是正法之田。受持正法、信從正法、供養正法,從事正法的行為、以正法為所行境;奉行正法達到圓滿。自然地正直,自然地清淨。具有悲心的體性,具有悲憫。恆常以寂靜為所行境、恆
常專注於法、恆常行持白淨法等。」
回家功課
1.師父在開示「故於初時修心稍存,後時次彼能任運轉。」舉了木頭跟豆芽的喻,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手抄#6 P133 L8 – P135L6)
2.師父說頓悟的那一剎那是如何達成的? (手抄#6 P144 L5 – P145L6)
3.師父說不怕做不到,而是要怕「不知道」,為什麼麼? (手抄#6 P154 – P156)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