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211110 念死無常(八)

2021-11-10

2021110 念死無常(八)

  • 佛先談苦,要看清楚,心中有決斷,把不好的備案做好,剩下就是好的。生命更有價值、更有目標

不停地從眼下一步 ,瞭望整體風光

全廣II 38講 07:30 – 09:17 

所以每一個到眼前的問題,它都讓你產生一個更遼遠的,對圓滿教法再度地認識、再度地認識。所以最後你學到每一點學多少遍,那圓滿的教法你就串多少遍。注意喔!這是師父教我們的方式喔!「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到某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然後「使得我們對整個教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實際上這個過程是重複地發生的。比如說走了兩里路了,「啊!那再看一下我們爬山的圖,再看一下全圓的圖。」不停地看著這個全貌、全程的圖。

不停地看這個佛法全貌的圖是為了什麼?你們的答案是什麼?一個是每一步都不要走錯。還有一個 – 「此處風光甚好,我們是不是多留幾日不要走了?」後面還有更好的!

因為我們這條路的最大魅力就是一山比一山更高,越走越快樂、越走越快樂,所以說呢,你常常看全圓的圖,你就不會迷戀此處的風光。

另外還有的路特別難走,像我說的,根本就是爬不上去。爬不上去,你不要認為你爬不上去,因為前面會有人領著爬。而且,沒有力量──前面的理路說過,沒有力量怎麼辦啊?師父說:「沒關係,一步一步來!」當下走一步、再走一步、再走一步,還是上得去的。所以不管對難的還是對容易的,當前的一步總要走上去,而且要一直去看佛法的全貌,全貌就是一定要走到一切遍智的果位。處處在提醒著,我們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成佛!

  • 全貌看清楚,對每一步有清楚的認識,才不會走錯
  • 各自相應的法類,老師說如有全圓次第,就不會迷戀此地風光,因為看到最高目標
  • 走時辛苦,修行得樂但會辛苦。不要怕,有人走在前,在後推。一步步走。當前這步不要停,一定要走上去。可以慢,不要斷
  • 要走到一切智智成佛
  • 內外在問題,會讓我們有更遼濶的視野,有全圓認識

老師的叮嚀

  • 每一個到眼前的問題,都讓我們產生更遼遠的,對圓滿教法再度地認識。
  • 這個過程要不停地看著這個全圓地圖。
  • 不停地看這個佛法全貌的圖是為了:

 1.每一步都不要走錯;2.不會迷戀此處的風光。

  • 我們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成佛!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日常師父法語】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讚頌「文殊讚雲海」

  • 文殊是七佛之師
  • 代表智慧,我們也要求智慧
  • 從智慧和菩提心交相增長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 發心是發大乘菩提心
  • 佛陀的諸大弟子,只證成小乘行者,因發心串習大菩提心,才不會落入小乘
  • 發心不是只為解決眼前苦樂
  • 每個法類都串所有法類
  • 每個道次要一步步走,不要跳走
  • 共下士是上士道中的一步
  • 每個法類都有意樂、質量
  • 思惟死無定期是三根本中最重要
  •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 活著時,每個人都是我的貴人,但要靠自己,因為走時沒有人可以陪我們走

回家功課

 師父說:「做任何事情,馬上就要做」因為你怎麼可以確定明天一定有?可是我們多半生不起這種認識,原因是什麼?有什麼解決辦法? 

 (手抄#5 p249 L6-p250 L5)

  • 聽了覺得對,但心裡還是覺得有

師父開示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 

  • 廣論: P84 L1-L2
  • 音檔: 40A 16:24 ~18:52  

    這個閻羅王他是不跟你講情面的,…

  • 手抄: #5 P249 L6~P250 L6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

這個閻羅王他是不跟你講情面的,他要來就來了,所以千萬不要說:「哎呀,明天再說啊,後天再說呀!」要做任何事情,馬上就要做,馬上就要做。所以我們把事情拖到明天、後天,這個不是個正確的辦法,這個不是個正確的辦法。你們要了解,你怎麼可以確定說明天一定有?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所以生不起這種認識來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這個顛倒、錯誤,所以叫長夜無明。

這地方再提醒一下,關於這個長夜無明,形成無始虛妄的顛倒,只有一個辦法─作意對治。那麼作意對治的行相,詳細後面會說。這裡簡單地說,就是你腦筋裡面,的確提起來一種力量,說不斷地去觀察、思惟。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腦筋裡含含糊糊,這個是一個應該認識的一點。如果說大家對這個作意,已經有正確的認識了,應該馬上用功;如果對它還沒有了解的話,下面好好努力下去。我們現在對於修行的很多道理,也就是法相,也可以說很模糊,一點都不知道。大家講修行,修行固然不知道,乃至於還要跟人家去講,唉,真是!自己也不曉得說些什麼,自己也不曉得內容是什麼,這個真是 ……大家在這地方啊自欺欺人,自誤誤人。我們繼續下去。

  • 我們自欺欺人被人欺,自誤誤人
  • 要作意對治
  • 不能離開法,不能離開師長
  • 不是一下做得到,但要了解自己的心相 – 長夜顛倒、錯誤、無明

1.科判表六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84LL2-P85LL3)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無實難得 ~ 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朵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上所述而應思維「暇滿義大難得」和「難得易失壞」的道理,以這種念死之法,努力求取後世及往後的恒久安樂。如果不去成辦來世以後的究竟安樂,僅就經營未死之間的安樂、消除今生的痛苦而言,畜生反而擁有比人類更強大的能力。

所以必須有遠勝於他們的行為,否則雖然得到善趣身,也像是沒有獲得,因為《入行論》中說:「今生的安樂,不僅是人,連牲口等畜生要辦到也不稀罕、不困難,為了成辦這些微小的利益,被惡業的力量壓迫,或福德微薄的人們,摧毀、浪費了這個圓滿而難得的暇滿所依身。」生起念死之心雖然頗為艱難,但由於這是道的基礎,所以必須努力。博朵瓦大師說道:「消除我的光榮,就是修行無常,因為知道親眷與財物等今生的一切光榮終究都會消除,沒有同伴、獨自一人直接走向來世。知道之後,心想除了正法以外,什麼都不值得做,不貪戀今生的心才會生起。這點在心中還沒生起前,就是阻擋了一切法道。」鐸巴大師也曾說:雖然我們也許認為一百年也不能生起這種對無常的認知。但是,由於有為法不能恒常安住,所以若能積集資糧、淨治罪障、並且啟請本尊上師,精勤殷重思維,這樣即可以生起。曾有人請求迦瑪巴改變另一種所緣境,但他仍然開示相同的修法。有人問他下一步要修什麼時,他答道:「再沒有了! 」

除我光榮

所說的「光顯法」/「成立法」、「除遣法」 /「遮破法」原本都是法相專有名詞,有其特定範围。「光顯法」、「成立法」大致的意涵,是指直接了解這類事物的心識,不需要排除他的反方,就能直接顯現了解的事物。例如瓶子、柱子等即是光顯與成立法。「除遣法」、「遮破法」大致的意涵,是指直接了解這類事物的心識,需要排除他的反方,才能直接了解的事物。無我、非瓶等則是除遣法與遮破法。「光顯法」, 「除遣法」等,本與修習無常沒有直接的關聯。

「光顯法」,「除遣法」等,在法相學中有著非常複雜的定義,常會引生許多諍論。那位法相學者可能認為博朵瓦大師不了解這些法相名詞的內涵,所以故意對此提問,想要為難博朵瓦大師。博朵瓦大師知道了他的想法,而藏文中「除我光榮」一詞也可以解為「我的光顯法與除遣法」,既然那位法相學者並非真正想要求教法相的內涵,所以博朵瓦大師也就利用同樣的語句開示了完全不同的內涵,表面上看似在回答那位法相學者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開示修習無常。藏文中一語雙關的用法,在漢文中無法表達,特提出以供讀者參考。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既然如此,如果內心有能力,就應當依照上述那般修習;如果沒有能力,則應針對三項根本,選取九種原因中能力所及的部分而修。應觀現世俗事猶如押赴刑場之前,戴在死囚身上的莊嚴飾物,在自心未能生起厭離之前,應當不斷修習。佛語及釋論中,不論何處提到依止善知識、暇滿,以及常的法類,如果都能了知是各各階段的行持而進行修習,就能順利容易地獲得如來意旨,其他章節中也應當如此了知。

  • 手抄第五冊P262L7,師父說你那裡有修,是說明廣論P79LL4
  • 攀藤食蜜圖
  • 提醒我們死主隨時都在,要把墜入惡業之海,轉變成善業之海

討論題

很多時候,明明知道這事情不對,這樣想不對,但是卻還是會一直這樣做,這樣想,為什麼會這樣? 要如何改過來?

同學分享

  • 想早睡,但上牀已經半夜。想做的事都沒做,這串習已久。要用念死觀想,要馬上修、現世修
  • 想培養運動習慣,但提不起來,因不急切。沒運動也不會怎樣,對治要想無常馬上會來
  • 覺得太安逸,想提起精神,就去追劇
  • 想改邊走邊看手機的習慣,但改變自己是神,自己希望能進步0.01
  • 師父說,這個「果不壞,等流壞」。異熟增上不錯,等流有問題,其他什麼都來。改等流很難。人要聞自己味道很難,參加禪修營,法師要感恩自己全身,之後法師說每天要感恩身體像神經病,要想如果自己斷手斷臂,這樣想的感恩心,對無常的感受會更強。不會拖到明天再做
  • 念無常難,因無常不在,要把它找出來
  • 看看周圍不幸的人,覺得會不會是自己,急迫感就會出現了
  • 我會設很多次鬧鐘  然後賴床  一直賴床  到最後一刻
  • 有等流很難改,要有師法友的環境來調整
  • 沒有全面完整的認識。自己過去體重很重,找了一位老師用知見來改變,並成功減重
  • 改習性很難,因沒有理性辨別是非,要依止善知識,改變知見
  • 要透過學習了解業果道理,不解真相的勝利過患
  • 師父說有棵榕樹和小草,小時都是一樣的苗芽,長大後完全不一樣,意樂不同,結果不同
  • 儲訓班有關懷班分享。師父說我們讀廣論讀很久不懂。真拿廣論來改變生活的人真的很少。師父說關懷他人同時,看到示現,是扭轉我們最好的方式,可以珍惜暇滿,切記無常
  • 需要、急切發生,如運動,知道有益,但沒那麼認真,不下定決定。當發生五十肩,有需要、急切發生,請專業的人來教導(懂得的師長),體會運動的好處,從知識到身體上體會,把運動建立起來
  • 陪伴,一星期三天全廣,跟著懂得的師長,跟著走
  • 對需要的人,五十歲以下沒看到運動的需要,五十歲以上者,要介紹因為需求,比較容易上手
  • 因習性,該做不做,不該做的做了。上班時間緊湊,開車比較快。如能調整時間,可以修正習慣
  • 要設目標,簡單易行的。不要貪心,太短時間做太多事。不要貪心,要專心
  • 工作上,該做不做,不該就做,沒有好的分配
  • 專心。讀大書勤練吉他,之後生疏。要秉持吾日三省吾身
  • 我們不是不曉得、不相信,但行持不夠堅持,我們妥協,因還有明天。身體力行,身教不如境教。由大家的力量予以堅持
  • 一根筷子一人心力,眾多筷子眾多心力,難以折斷

班長

  • 等流影響到自己的未來,等流要能跟增上搭配
  • 等流要刻意對治,有對的師長
  • 要理性抉擇,要計算
  • 種的是什麼種子?怎麼知道?要把所學融到生活來用
  • 惡業從無始貪瞋癡,會錯做、錯想,是等流習性,還沒戒斷,讓人很難斷絕外界誘惑
  • 晚上回家,不餓,但桌上有東西就去吃,不是需求,只是因貪
  • 常缺課,明知道要上課,但工作忙煩,會導致沒有堅定的心完成每星 期的課程
  • 發菩提心容易,堅定去做很難
  • 如何避免去錯想、錯做,每天先聽一則全廣,有正能量開始一天,避免往非理作意
  • 團體有篇文章,提到史書,有兩位修行人。我們遺忘死亡的感覺。兩位修行人約定,先死了,要回來報訊。一位居士、一位法師。一天法師來找居士,要好好造善業,佛陀說的是真的。有位朋友往生,他死亡當天,感到背後一陣冰寒,感覺他來了。想到這個公案。開Uber時間長,很多聲音。會觀想成死亡的喪鐘,會把自己的心收攝起來,錯想、錯做會變少、變短
  • 心要校準,才不會亂跑
  • 我們知道但不深入,所以做不到

真如老師講述《希望新生》.如俊法師導讀

  • 為什麼我一直要做這件事的“因”,藏在現行背後的見解裡。
  • 現行背後的見解,必需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法鏡內照,才有機會覺察。 
  • 為什麼沒道理、沒理由,還一直要做這件事? 因為惡業習氣很重,耽著在惡業習氣的顛倒樂受,樂此不疲。
  • 惡業習氣的顛倒樂受,可以稱之為“魚餌”。 每次在看到魚餌時,都要把旁邊利鉤一起看,這樣才能有機會清醒。 這才叫做“把它想清楚”。

康壟巴亦云:『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廣論》P198

下週我們要回教室上課囉!

11/17 福智學堂見!

  • 去年憶師恩法師,有很多老學員往生,往生前沒學到毗缽舍那,老師很不忍,所以決定宣講毗缽舍那
  • 依仁波切,仁波切說不是先從奢摩他?老師體察仁波切的密意。決定先講奢摩他。仁波切覺得很好。老師重錄奢摩他。
  • 譯經院、僧團法師,沒日夜趕奢摩他
  • 老師依師、僧團的依師亦同
  • 憶恩師前兩星期,決定講無上三珍寶譚。法師也是連夜趕出
  • 譯經並不容易,不只是翻譯,要求法、正法

11/27 圓根燈會 – 憶念宗大師、憶念師長、感恩師法,廣發大願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11/04 – 11/10:

【思惟死無定期分三因相:

    1.思贍部洲壽無定者。 2.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 3.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決斷: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 而修正法。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

每週一句 11/11 – 11/17: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

    1.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2.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 許可得持往。 3.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決斷: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廣論 P81.L4,P82.L1, P82.L9,P83.L11,P83.L13,P84.L4 )

每週一句 11/04 – 11/10:

【思惟死無定期分三因相:1.思贍部洲壽無定者。 2.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 3.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決斷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 而修正法。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 廣論 P81.L4,P82.L1, P82.L9,P83.L11,P83.L13,P84.L4 )   ( 廣論 P84 L5-L8)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 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 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淨行品第三十二偈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宣化上人開示

若修於觀:觀,是修止觀。修觀就生觀照的般若,能生觀察的智慧。怎麼能生出觀察的智慧?首先就要修定,修止觀,也就是修禪定。

那麼修禪定時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如實理就是真實的理,真如實相的理,見這真實的真理。

永無乖諍:你能把一切事都看空了,這就是永無乖諍,和誰也不爭,讓而不爭,也不爭名,也不爭利,也不爭權,也不爭一切地位,一切一切都與人無爭,這叫永無乖諍。乖就是不合理;諍就是沒有理想要講道理,強詞奪理,這都叫乖諍,拿不是當理講。

廣論原文(P83LL3-P84LL2)

思惟其身極弱,~ 況餘事。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分二,一、思惟後世當生何趣道理者)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二、二趣苦樂二者之中,思惟痛苦)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

第二、思惟後世將會如何,二趣的苦樂。(分為二科:第一科、思惟後世將會如何的道理) 如前所說 ,我們在不久之後定會迅速地死亡,因此無暇安住在今生,而且死後並非化為烏有,仍然必須受生轉世。而除了善趣或惡趣二趣以外,沒有其他投生之處。由於我們被業力操控,自己並不能自主,無法選擇投生處,所以我們的受生方式是被自己的黑白業所牽引。

(第二科、二趣的苦樂二者當中,思惟痛苦) 既然如此,應當思惟惡趣的痛苦,要這樣想:「如果我投生到惡趣,將會如何?」龍樹怙主曾說:「不是僅僅一兩次,而是整日都應當憶念極寒地獄和極熱地獄,又應思念饑渴憔悴的餓鬼,還要觀察思念受愚癡之苦控制的旁生。要斷除這些惡趣之因,積集善趣之因。瞻部洲的難得人身,今已獲得,即應精勤斷除惡趣之因。」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 

        在這之中,修習輪迴總體的痛苦,尤其是悪趣痛苦,極端重要。若能如此思惟自己陷落苦海的道理,就會心生厭離,因而平息我慢與驕傲;見到痛苦是不善的結果,就會對惡行與墮罪極為警戒;

不想要痛苦,因而希求快樂,又見到快樂是善的結果,就會樂於修善;若能推己及人,便會對他人心生悲憫;由於厭離輪迴,所以對解脫心生渴求;畏懼痛苦,因而引強猛的皈依等等,實是統合眾多修持關鍵的大總集。這些內容也如《入行論》中所說:「沒有憶念輪迴的痛苦,則無希求從中解脫的出離心。所以,內心哪!你應當堅強地忍受。」又提到:「在此之外,思惟痛苦的功德:由於内心厭離而消除我慢與驕傲;推己及人,而對輪迴的有情生起悲憫;警戒痛苦之因 – 罪惡,而喜愛快樂之因 – 善行。」又提到:「我由於極度畏懼苦難,為了從中被救出,所將自己奉獻給普賢。」 這些痛苦的功德,《入行論》中雖然是就自己相續中已經出現的痛苦而宣說苦的功德,但是未來將要承受的痛苦也有同樣的功德。所以應當思惟惡趣之苦。

嗢柁南:總略、總攝、標相、扼要、綱要 。 

回家功課

我們往往會說:「聽了很好,但是我做不到。」師父告訴我們,眼前做不到時,該怎麼辦?      

 (手抄#5 p269 L6-p250 L5)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 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
  • 攀藤食蜜圖
  • 魚鉺、利鉤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