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211020 念死無常(六)

2021-10-20

20211020  念死無常(六)

  • 把工作、生活忙碌先關在門外,跟師長、佛菩薩進行兩個鐘頭的心靈溝通
  • 為何要學習念死無常?讓我更珍惜此刻要如何活,跟師長的頻道對準,用更高的高度、標準,看待生命的價值
  • 思惟為什麼來這裡?我來做什麼?如何建構亙古的價值?

亙古不變的價值

老師的叮嚀

  • 福智是大家一起學《廣論》、行善的地方。
  • 我們在這裡找到了希望、溫暖和光明。
  • 師父留下來的那些美妙的理路,永遠像黃金一般。
  • 因為師父的善妙理路,我們的心、我的感受改變了。
  • 我們都像擁有整個世界的財寶、千金不換的幸福。
  • 本周日是憶師恩法會,時時把師長放在心裡,念恩生敬,由敬生信

拉緊彼此的手,珍惜暇滿,產生大義。

如何發願?最好的發願,學習佛菩薩、師長如何發願?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日常師父法語】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讚頌「想上師」

  • 沒有師長,我的生命現在不知是什麼樣的相狀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發心和道次第相順
  • 跟著佛菩薩、師長發心相同,要成佛
  • 目標是佛果,而不是停在中間 (暇滿人身成大義)
  • 每一步路都是為了成佛,不是解決現前的問題
  • 共下士道,要看到生命無限,希求後世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己二   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   除遣此中邪執

廣論原文(P80L4-P81L3)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 當勤修自利。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摧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第三種原因,思惟必定會死亡,而且活著的時候也沒有空閒修法:縱使能活到上述的最長年限,也不應該為有閒暇,因為之前已經無義地空耗大量壽命,剩餘的也在睡眠中虛度一半,另外又會因為其他散亂因緣而空過許歲月。年華消逝,到了衰老的階段,體力心力都己衰頹,即便想要修法,也已無力修持,因此能夠修法的時光寥寥無幾。

《入胎經》中說:「即使有人活到百歲,在這之間,一半被睡眠覆蓋,十年是幼兒期,二十年是老年,所剩的二十年中哀愁、悲嘆、痛苦,以及煩憂與恚惱,也會扣除許多時光;由於從自體產生的數百種各類疾病,也會扣除。」《破四倒論》也提到:「在這之中,人們的壽命最長也僅止於百年。其中因為最初十年是幼兒,最後二十則衰老而毫無意義。一百年之間 由於睡眠 、疾病等,以致內心想修法的願望被撤底摧毀 ,沒有修 法方時間。處於安樂而得以修 法的人道中的眾生,剩餘 的壽命還能有多少?」伽喀巴大師也曾說:「六十年中,扣除進食著衣 、睡眠與病痛,剩餘能趣向正法的時間,連五年都不到。」

•衰耄:衰老。耄,音「帽」,原指八十歲以上之老人,此處泛指年老時。

•念年;指二十年。「念」,「廿」(音ㄋㄧㄢˋ)之俗稱,。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愛此。」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

由於這三種原因,所以決斷必須修法。既然如此,今生的一切美滿,在臨死時都只能成為回憶,就像睡醒後回憶 一場夢中享受的歡樂一般。應當思惟 :「如果死亡仇敵無可避免一定會來,為何還要耽戀今生的欺誑?」多次地立誓,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本生論》中記載:「唉呀!煩惱的世間人!我無法欣喜,因為這樣的盛況都是不堅固的,即使這場睡蓮盛會,在散去後,也都只會成為回憶。眾生處在這樣的實況中,大家竟然不敢到害怕,實在太稀奇了!所有道路,都被死主親自封閉,大家竟然毫無疑慮,非常歡樂 而悠然地享受,實在不合理。下有著眾多老病死亡損害之敵,力量強大而無法擊退,一定會走向來世若惱的處境。既然如此,內心明白思考的人們,誰會思戀這些?」《致迦尼迦王書》中也提到:「沒有悲憫 之心的死主,沒有目的地殺害有能力的士夫。既然殺戮正在到來,智者誰會閒散自處?死主極 為勇猛、不懷寬恕,放出兇狠之箭,絕不失手,因此在箭還沒射出以前,都應該致力於自己的利益。」應該要如此思惟 。

  • 姑姆達:梵語 Kumuda音譯,義為睡蓮,又名郡陀花。
  • 念境:回憶的內容。
  • 本生論:佛的本生故事
  • 能修法的時間非常有限
  • 思惟死主當來,壽無可添,生時亦無閒暇修妙法
  • 我必須修行正法

師父開示

【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 】 

•廣論: P81L3

•音檔: 39A 27:19 ~29:54             

             我們現在不妨把這一點重新溫習一下,…

•手抄: #5 P219 L3~P220 LL1 

        我們現在不妨把這一點重新溫習一下:第一個根本是什麼?決定要死,第一個。然後呢不但決定要死,這個壽只有減,而剎那

、剎那沒有任何辦法可以使它停留乃至任何一剎那,而是剎那、剎那地牽到死的地方去,就這樣。這個就像我們高山上面跌到地上那樣,絕對不能說因為還沒有到地 ─啊!快樂。這個時候不可以,要努力思惟這個,要趁這個機會修行。同時我們也要了解,不要說,啊,中間還滿好,還可以慢慢地修行。最後要思惟,就算你還沒有死,就算你存活,這個中間真正能修行的時間非常少。你對這個概念正確地了解了,你就不敢一點放逸,不敢一點放逸。

        所以那個時候,產生一個決心,產生一個認識。所以叫「誓願」是什麼呢?平常我們也想這麼,這個「想」的這個力量很虛浮的,沒有什麼力量;必定要照前面的辦法,認真地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就產生一個強有力的、堅決地發誓:一定要這樣做!

一定要這樣做!你有了這種強有力的這種誓願的話,它會推動你如實地認真去做。否則的話,你聽見了,虛虛浮浮,唉,聽見是聽見了,到那個時候就是提不起來,這個很可惜的事情。不過儘管如此哦,它還有好處的,這個種子種下去了以後,它遲早還會增長發芽。不過它增長發芽的時候,記牢喔!不是天上掉下來,一下讓你證了羅漢果了,或者一下讓你證了佛果了;它增長發芽的時候,還是要拿出全部精神去、拼命去修。所以我們總記得,既然遲早你必定要這樣去做的話,你為什麼不趁現在努力而等到以後?因為等到以後,這個中間等的那段時候在哪裡啊?在地獄裡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了解了然後你要真正地思惟去觀察的。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事情。   

  • 要有正確了解,照著去做
  • 誓願,不是浮泛的想
  • 要現在、現在修行正法

討論題

  • 有人找我承擔義工時,我會?心中畏怯,禮貌婉拒?
  • 忐忑不安,怕沒經驗,做不好?還是舍我其誰,勇悍承擔?

同學分享

  • 開始學習,對義工不是很好樂,不想接觸陌生人,不會電腦。班長說你不會沒關係,來就好了。去了之後,才知道什麼都要做。但只要學習,不會太難。現在護持比較多,要隨分隨力,但跟當時不同。有師姐說你不會的事,會一直碰到,等到會了,師長不會讓你再碰,這也是讓自己往前的動力
  • 師姐在大學當講師,會主動幫助他人。師姐熟悉醫界,也會主動協助
  • 願意做什麼?做不來的,訓練一下就會了
  • 要承擔,會說先找別人。但真的需要時,還是會站出來
  • 護持菁英營是亮麗的一頁
  • 要承擔,但猶豫,但可以先擔下來。因為無常來了,不在我們手中掌握,要先承擔下來造善
  • 承擔時會有時間安排的拿捏
  • 369/ 370講的學習,講的就是補漏洞的發心
  • 大家很勇悍的承擔
  • 自己很忙,沒時間當義工,但是義工的義工
  • 十年來擔任不同義工,有不同的境。自己傻傻承擔
  • 對承擔有畏懼,會婉拒。真的承擔時,會對他人付出覺得嘆為觀止
  • 有一個好習慣,也是個差勁的習慣,就是不會拒絕。常被找上,而且雖然不懂,但就承擔
  • 可以做義工,很快樂、很滿足
  • 不熟悉會不敢,是不夠程度,不是不願意
  • 義工像家裡有事,不會拒絕,一定要做
  • 會勇悍承擔義工,且有精進的學習力
  • 我從看自己適不適合來決定,但師姐是把大家放在心上
  • 從當營隊義工開始,義工是義理實踐者。被當邀請,會想會不會有更合適的,如果沒有人要承擔,自己會勇悍承擔。如果沒承擔,就會在旁隨喜
  • 從法上去思惟
  • 做的時候辛苦,做完還會想做

班長收攝

  • 不想說話,師長會叫你說,因為需要學習
  • 勇於承擔,把人放在心上,也是把法放在心上
  • 勇於承擔在勇於善
  • 有時會自己為自己設限,覺得自己做不到。有機會時,是師長在安排我們學習
  • 在團體高個子擦地板,矮個子擦天花板
  • 都會有時間要兼顧的問題,前提要先把家顧好。可以祈求,現在不能承擔,但希望未來可以更暇滿
  • 先答應是很好的等流,因為這是師長的志業。先答應,就是資糧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369講  (05:04- 07:28)

發心觀待於膽量

    回頭看看曾經把自己的喜好看得比天還大,就是千萬不能放棄自己的喜好,放棄了好像割肉一般,千萬不能發心去饒益那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人,可是現在想一想,那是多麼狹隘的觀點!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是苦惱的眾生啊,難道不是一個發心的菩薩要幫忙的嗎?而且在無量劫的過去,誰能夠確定他沒有當過我的親友呢?所以「發心」,這對我們習性應該是一個徹底的顛覆。你們覺得呢?05:46

        所以這點師父用「遍攝」兩個字,不知道你們聽起來感受是什麼?會不會有目瞪口呆的感覺啊?目瞪口呆就是 – 把你正在流淌著的那些習性的瀑流突然停下來,就是師父這「遍攝」這兩個字突然進入耳畔的時候,心裡的那個續流突然停下來了。然後在那一刻好像突然明白,或者突然領悟到:喔!原來菩薩想要做什麼,都不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是從成辦眾生的角度出發,以成辦眾生離苦得樂的目的為自己的目的,然後再去安排自己該學什麼,完全不是從我怎麼樣舒服、我怎麼樣高興的角度去學這個的。06:48

         當然可能我們可以說:菩薩的喜好就是喜歡饒益眾生,所以他就喜歡學各種道。但是也有的菩薩可能他也不一定喜歡學那個,但是一旦發現有人需要他就去學。所以經過千番地磨礪,才能把那一顆菩提心磨礪地非常地純粹,就像最純的金子一樣。那我們要學習菩薩行、發菩提心,也要這樣做,很不容易,也很稀有吧!也很令人嚮往吧!07:28

  • 承擔前要看自己的心是為了什麼
  • 佛菩薩什麼都得學

停一想,想一想

如果找我幫忙的人比我厲害太多,我怎麼發心幫助他?

大悲心不是我很厲害我來幫你、不夠厲害幫不了你,不是上對下的一種心態,而是因為知母念恩,進而想要報恩,所以成為一切眾生的僕人這樣的心態。

  • 如同父親力量比兒子強,兒子會幫不了爸爸?不會的
  • 在膽量裡,我們可以遍攝、利益一切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10/07 – 10/20:

【思決定死分三因相決斷:

1.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 

2.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 

3.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

決斷: 如是思已,多起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

( 廣論P77 L10,P78 L9, P80 L4,P80 L12 )

每週一句 10/21 – 11/03: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

    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

( 廣論 P80 LL5-LL4 )

《華嚴經》淨行品

第  1偈 ~ 第11偈   十一願明在家    時願

第12偈 ~ 第26偈   十五願明出家戒 時願

第27偈 ~ 第33偈   有七願就坐禪觀 時願

第34偈 ~ 第39偈   有六願將行披挂 時願

淨行品第三十偈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宣化上人開示

結跏趺坐:這叫雙跏趺坐。一切諸佛菩薩現禪定相的時候,都是結雙跏跌坐。在雙跏趺坐的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你雙跏趺坐,這要有堅固心;雙跏趺坐又叫金剛坐,金剛坐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那麼我願意一切眾生,善根都種得堅固,不退轉。

得不動地:不動地,也就是不改變修行的這種思想,你能繼續發菩提心,練習跏趺坐,不要搖動,不要被痛或是什麼境界來搖動。

當下一念,改變現在過去未來?

廣論原文(P81L4-P81LL1)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 定須發起必死之心。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

第二、思惟無法斷定何時死亡。從今天起百年之內,死亡必定會來臨,而在這之間,無法斷定是在哪一天到來。因此,就像今日日雖然無法斷定會不會死,但是內心應當執取會死那一方面,生起「今日會死」的心,因為如果心想「今天不會死」或「多半不會死」,內心執取不死那一方面,就會準備安住於今生,而不會籌劃來世。

一旦中途被死主擒獲,勢必滿懷憂苦地死去。如果每天都為死亡作準備,就能成辦眾多來世的利益,所以即使沒有死去,這麼做也非常好;如果死去了,就尤其需要這麼做。譬如斷定從某時到某時之間,某個能殘酷地傷害自己的大敵必定會到來,卻無法肯定哪一天來臨,勢必每天都要小心提防一般,如果日日都想著「今天會死」,或者至少心想「今天多半會死」,就會去經營所要前往的後世的利益,而不會準備安住於今生。如果沒有生起這樣的想法,看到將安住於今生,便會為此作準備,不會經營後世的利益。就像如果心想要長期定居一處,就會為住在那裡作準備;如果想著:「不在此居住,要去其他地方。」則會籌劃前往該處一樣。所以,每一天都必須生起認為會死的心。

多分不死:大概不會死。多分,大概,可能之意。

廣論原文(P82L1-P82L8)

此中分三,~ 應令發生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思瞻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瞻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應令發生必死之心。

第二個根本: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一個因相是「思惟南贍部洲的壽命沒有定限」。一般而言,北俱盧洲的壽命是固定的,其他洲雖然無法確保能活到各自的壽限,但是大多數都能固定;而南贍部洲的壽命則最不固定,因為最初壽命也曾長達無量歲,之後卻有必須以年滿十歲為壽命上限的時候;

現今也能看到,老、幼、中年哪個階段會死,都無法斷定。這樣的情形也如《俱舍論》中所說:「在此南贍部洲之中就沒有固定,最後只有十歲,最初則長達無量歲。」《集法句》中說:「上午看到的很多人,有些下午就看不到了;下午看到的很多人,有些明天早上就看不到了。」又說道:「如果眾多男女,連年輕力壯的人都過世了,那麼如何能說:『因為此人年紀尚輕,所以還不會死,』就有把握一定能存活?有一些補特伽羅在母胎中就已身亡,同樣地,有些在剛出生之地就過世,又有些才剛會爬行就過世,同樣地,有些才剛會行走,有些是年老,有些是稚齡,有些人是正當盛年,依次離世。就如同樹木的果實,成熟而墜落。」應當作意看過或聽過的。上師或友伴等還沒活到壽限,忽然由於內在與外在的死亡因緣 ,尚未完成心願便過世的情況,應當一再地思惟:「我也一定會是這樣的情形。」盡力生起會死之心。

回家功課

  • 師父在開示「決斷必須修行正法」時,特別提醒我們是要「如法的修行」,不要把「正法兩個字」誤解,是要提點我們什麼?   (手抄#5 p214 L9-p216)
  • 師父說什麼是念死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提醒我們如何做,修行無有不成功?   (手抄#5 p230 L2-p231 L3)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