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210818 道總(四)

2021-08-18

20210818  道總(四)

  • 道總之後,接下來會開始上共下士道

勇敢注視世間的真相

全廣II 352講 08:43 – 11:00 

所以一開始要勇敢地注視這個世間的真相,用佛陀給我們講的法,要跟著佛陀去看真相,因為真實的路才能離苦得樂。如果我們不去跟隨著佛陀、跟著善知識,真正地探索什麼是痛苦,乃至什麼是苦因,我們就生生世世都在「揚湯止沸」呀!得到了人身這個時光,是正可以「釜底抽薪」真正解決我們生命苦和苦因的大好的時光,我們擁有這個能力了。如果沒有認知到這個人身的價值,還是把它用在追求世間的安樂、名聞利養上,實在是太可惜了,因為這個人身可以為我們換來聖果、可以登地,道次第是讓我們可以去證空性、獲得登地這樣的一個果位;如果拿這麼寶貝的人身,只是換來一點名聞、換來一點利養,這一生實在是太辜負自己了!大家認為呢?09:48

所以佛陀從初發心、中集資糧、後成就正等覺的佛果,都是源自於對我們的大悲心,佛陀告訴我們實際上我們心中有那個力量,就是有成佛的那個能力。這個能力無論我們迷惘到什麼程度、在六道裡輪迴成了什麼樣子,甚至在地獄的油鍋裡炸了多久,我們這個能力還是很光顯。這個能力就是補特伽羅很奇特的能力,因為有了這個能力,我們才能夠有能力離開痛苦

、達到快樂,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有這樣的一個奇特的離苦、想要趣向快樂的動力,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開始認知到了、我們開始學習到原來苦因是可以拿掉的,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永遠都不晚。11:00

  • 什麼是勇敢?
  • 沒有智慧的勇敢是魯莽,只會閉著眼睛向前衝。所以要有善知識的智慧引導
  • 遇境時,要想到「你有沒有辜負自己的人身?」

老師的叮嚀

  • 用佛陀給我們講的法,勇敢地注視這個世間的真相。 》智慧的勇敢 》來自師長、佛菩薩
  • 真實的路才能離苦得樂。
  • 得到了人身,是正可以「釜底抽薪」的時光 。 》建立道總、建立成佛總綱
  • 佛陀成就佛果,都是源自於對我們的大悲心。 》文殊三教授 (殷重祈求師長、本尊;研閱無垢經論;多門淨罪集資)
  • 實際上我們心中就是有成佛的那個能力。

無論什麼時候,永遠都不晚。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日常師父法語】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如俊法師 

  • 覓幽蘭,意指在找老師,因為有師長的悲心,為我們殷殷求法
  • 我們要調整到跟師長一樣的視野角度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 走自己的一條路,永遠不嫌晚。隨分隨力,但不要得少為足
  • 根本是要親近善知識、依師
  • 文殊三教授要時時放在心上

回家功課

師父說:「剛開始的時候,發了心,因為煩惱還在,不免會犯…」那麼,我如果犯了怎麼辦?

  (手抄#5 P72-P73)

師父開示

【設若有犯,亦應由於知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 

  • 廣論: P70L9-P70L10
  • 音檔: 35A 01:41~35A 04:53 

             但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能夠這樣做了

  • 手抄: #5 P72L5~P73LL1
  • 防護惡業很重要,不要想可以懺都還好。受傷再復原和不受傷,其實還是有很大差別

科判表五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廣論原文(P71L8-P72LL4)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 是住密咒規。

 (11.需入密咒)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12.唯行波羅蜜多道之理)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如此以共通道淨化相續之後,一定要進入密咒,因為如果住入密乘,將能迅速圓滿二種資糧。如果能力僅止於此,或因自己的根器意樂羸弱低劣而不樂趣入,則只要將此道次第逐漸增廣。

(13.入咒次第)如若入密咒者,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依咒所說應當隨行,以總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說故。次以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成熟身心。爾時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儀,應寧捨命如理護持。特若受其根本罪染,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故應勵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著。又應勵防諸支罪染,設受染者,亦應悔除,防止令淨,以三眛耶及諸律儀,是道本故。次於續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隨其一種善導修學。此堅固已,若是下部無相瑜伽,或是上部滿次瑜伽,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如果進入密乘,則依止善知識軌理要比先前更超勝,應當依循密咒乘所說而行,因為在總體一切乘,特別是密咒中,尤其強調此事。接著以根源純淨的續部灌頂成熟自心相續,在灌頂時所獲得的一切誓言,以及律儀,應當寧捨身命,如理守護。特別是如果造了根本墮罪,雖然可以重受,然而相續已經損壞,功德極難生起,所以應當努力不被任何根本墮罪所沾染。還要努力不要被各種支分的墮罪所沾染,若有違犯,即應以懺悔及防護來淨除,因為誓言與律儀是道的根基;堅固之後,進而善加修學下部密續無相瑜伽,或者上部圓滿次第任何一者。 

下部有相瑜伽:指密續四部中的下三部 – 事部、行部、瑜伽部中,觀修時現出本尊的面容、身形、手印等形相的瑜伽。

上部生次瑜伽:「上部」指密續四部裡的無上瑜伽部。「生次瑜伽」即生起次第瑜伽的簡稱。

無相瑜伽:密續下三部觀修時所現本尊沒有具體形相,全然住於觀修空性的瑜伽。
滿次瑜伽:即圓滿次第瑜伽的簡稱。

(14.解說俱趣顯密二道為《道炬論》等之密意) 《道炬論》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故道次第亦如是導,大覺窩師,於餘論中亦嘗宣說。《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云,「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又云,「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餘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餘事非等,應當出有宅。」又云,「皈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薩一切行。」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這樣建立道的正體是《道炬論》所說,而道次第也是如此引導,阿底峽尊者在其他論典中也這麼說。《攝修大乘道方便論》提到:「若想想獲得具有不可思議之勝妙無上菩提,應該以勤勉修持為核心,因為獲得如此菩提,端賴修持的緣故。應專注的精勤修持,不令空過,因為得到這個身體,暇滿圓滿,非常難得,之後也極難再次獲得的緣故。」又說:「譬如罪犯,有從監牢逃脫的機會時,其他需求不會與之相等,而是會從那牢獄的處境中迅速逃脫。假如出見得以渡越這個輪迴大海的機會,則其他的需求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應儘速逃出三有的舍宅。」又提到:「以大乘皈依、增上戒律,及發菩提願心為基礎,而受持菩薩的行心律儀。然後盡己心力所及,按部就班,如理修持六度等菩薩行。」又說:「修習方便、智慧的心要,亦即止、觀與止觀雙運。」《定資糧品》也提到:「最初先堅固由悲力所生的圓滿菩提心。不貪著三有的受用安樂,棄捨執著,圓滿信心等財寶,恭敬等同佛陀的上師,以這位上師所教的律儀,勇猛精進地修習 。由於上師的恩德,圓滿獲得寶瓶秘密灌頂所表徵的四種灌頂,得到之後,淨化身語意,令此行者成為成就的法器。由三摩地支分所生的福智二資糧完全圓滿,將迅速獲得成就。如此即是安住密咒軌理。」

有宅:指輪迴

信等財:即是七聖財。是成就佛道的七種能助益成佛的條件,故稱為財。① 信財,信受正法。② 戒財,持戒律。③ 慚財,自慚不造諸惡。④ 愧財,對不善法心生羞愧。⑤ 聞財,能聞正教。⑥ 施財,捨離一切無有染著。⑦ 定慧財,攝心不散,明觀諸法。

瓶密諸灌頂:四灌頂。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

  • 世間有很多灌頂法會,是結緣灌頂,和此不同
  • 密乘不能公開說,現在先種因

師父開示

【若入密咒者,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依咒所說應當隨行,以總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說故。 】 

  • 廣論: P71LL4-P71LL3
  • 音檔: 35A 17:55 ~21:18 

    如果我們正式要密咒的話,…

  • 手抄: #5 P81 L7~P83L5
  • 依止善知識,但不是亂依止
  • 雖不懂名相,跟著老師學習止觀初探,讓我們一點一點撥雲見日
  • 跟著師長開示學習

三大阿僧祇劫 

1.凡夫到初地菩薩

2.初地菩薩到八地菩薩

3.八地菩薩到成佛

在佛教的計時單位中。「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表示極長的時間。劫又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三種。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  
  

  • 小劫:根據佛經記載,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歲;然後再從八萬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叫做一小劫。  
  • 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 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形成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壞滅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三大阿僧祇劫大約是三十八億四千萬年之久。  

「剎那」、「瞬間」、「彈指」、「須臾」等字詞,都是用來表示非常短暫的時間,這些詞都是從佛教來的,


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

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一晝夜=30須臾=600羅預=12,000彈指=240,000瞬間

=4,800,000剎那

因為一晝夜=86400秒,因此:

-「須臾」=2880秒(48分鐘)

-「彈指」=7.2秒

-「瞬間」=0.36秒

-「剎那」=0.018秒 

趨入密乘:希求快速成佛

1.依止善知識

2.受三昧耶戒/灌頂

3.續部修學

下部: 有相瑜伽      無相瑜伽

上部: 生次瑜伽      滿次瑜伽

如何發起菩提心

廣論 P208-P210

四緣

1)由於看見或聽聞神變驚歎不已,心想:「我要證得這種菩提」,發起菩提心。 

2)由於從法師那裏聽聞佛陀的功德,生起淨信心,再由此產生求證這些功德的願欲。

3)由於不忍看見聖教衰減而產生求證佛智的願欲。

4)由於看見這種意義深遠的菩提心是非常珍貴稀有,大受這種見解激發而生起求證佛果的願欲。

四因、四力

我們可以依仗四種因來發起菩提心:

① 種性圓滿。② 獲得善知識攝受。③ 悲憫有情眾生。④ 不會對生死輪迴的艱難感到灰心沮喪。

我們可以依仗四種力量來發起菩提心:

自力-以自己的力量求證圓滿菩提。

‚他力-以他人的力量求證圓滿菩提。

ƒ因力-過去曾熟習大乘,現在僅由聽聞讚歎諸佛菩薩的說話便發起菩提心。

„加行力-今生長期修習親近善士及思維所聞正法等善行。

討論題

師父在開示中說,「發菩提心不難。」那我覺得難不難呢?

平常做事,我有懷著菩提心發心嗎?練習菩提發心跟釜底抽薪有關係嗎?

  • 一開始很難懷菩提心,練習菩提發心跟釜底抽薪有關係,可以想到別人多一點,想到自己少一點。
  • 「發菩提心不難。」那我覺得難,練習菩提發心跟釜底抽薪的關係,讓我執降低
  • 作為媳婦,公婆常在吵架,但不知如何調解,唯有用心傾聽。
  • 把自己縮小,原本是忍耐,現在都已釋懷,所以沒有這個問題
  • 自己雖有菩提心,但想著並沒有去做。學習中累積了心中的善根。自己也想要供養病中的上師
  • 自己時常做義工,種菩提種,很開心
  • 做事時懷著菩提心
  • 不忍眾生苦,每天很忙的送便當,很開心
  • 菩提心很難,可以發世俗菩提心,一剎那,要利益眾生。但境來時,並不堅固。現在聽上師釜底抽薪,如何縮小自己,不在改變外境,一一改變自己的心態。現在跟同修生氣時,會想到改變自己,對方是菩薩、是如母有情。會慢慢享受逆境,可以調伏得比較好
  • 現在所做的善心,不覺有發菩提心,只想到身邊有人需求就去幫忙。能幫多少算多少,並不能說為所有有情眾生而發到大慈大悲。現在只是做小善,要多加串習才能發大悲心
  • 做事時,好像跟菩提心無關,但學習中,會朝向這個方向。工作上,一般不和菩提心有關,但現在可以慢慢結合。去拜訪客戶時,會想到其可以受到健康照料,用這樣的心境和他們討論,讓事情進展比較順利。不論案子是否談下來,但有顧慮對方的心,會比較快樂
  • 發菩提心很難,會有瞬間,但好似一份感動。但目前應該還沒有菩提心,但有發願的心。和釜底抽薪有關。常錯認苦,常攪煩惱。菩提心和慈悲心有關。平常先練習慈悲心,降伏瞋心。也可以縮小自己,用同理心。面對境界,雖正念很難馬上現起,但如有妄念,會去觀想南無觀世音菩提,去止息妄念。覺得是從揚湯止沸到釜底抽薪的過程
  • 班長:
  • 我們尚未有菩提心,但要從發心開始
  • 傾聽公婆,想對他人好,心心念念讓需要的人得到,即使對方不知道,已經在串菩提心的因
  • 發菩提心不難,但方向要對

我也可以發菩提心,真的嗎? -如俊法師

  • 對佛功德仰慕,即是在發菩提心之因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8/12 – 08/18: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解。 】

( 廣論P70L2-L3 )

每週一句 08/19 – 08/25:

【《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云:「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

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 】  ( 廣論P72L3-L5 )

淨行品第二十五偈

「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宣化上人開示

受和尚教:和尚。這個和就是六和,尚是高尚,所以和尚這個名字就是清高品雅的一種名稱。所以到大叢林裏頭,只有一個方丈住持叫大和尚。

那麼你受和尚教的時候,也要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得到無生的智慧。

到無依處:這個和尚是我們皈依的一個和尚。那麼皈依了,你也不要常常生出一種依賴心,還要自強,不要犯戒,不要造罪業,這才可以的。不要生出一種依賴心,以為皈依三寶,這就永遠都不做畜生了,世界上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回家功課

師父說:「修行是件苦事情,那苦事情你為什麼要去做?因為它有特別的好處。」

師父說的「特別的好處」是什麼?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