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1 道總(一)
- 道總在暇滿之後,人生要做什麼?要有目標
- 全廣這幾講,師長、宗大師提醒我們把目標放遠、放高
- 在境時,常又回到眼前。但如果只盯著芝蔴綠豆大的事,就太可惜了
為生命(無限生命)安立成佛的目標
那麼學習《廣論》,是要我們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呢?是要成佛!成佛要解決一切痛苦。誰的一切痛苦呢?發心記得吧?是要解決芸芸眾生的一切痛苦。但是如何解決芸芸眾生的一切痛苦,令他們都離苦得樂?是自己要明瞭這件事情,就是說自利和利他都要圓滿的。那我們有沒有想到 – 注意哦!我說想到的意思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邊,在我們深深的那個心裡邊,是否安立出了這樣最高的生命目標 – 我是要成佛的?08:10
跟在師父身邊學習的時候,常常會看到有大大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師父常常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希求佛果啊!」在大大小小的痛苦和求不得的這樣一個狀態下,師父常常會這樣講,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希求成佛啊!」
但是相比於我們,就會發現當很多求不得苦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被這個求不得苦所困,就會困在負面的情緒裡,比如說沮喪啊、失望啊,或者抱怨別人,甚至心灰意冷,會被這種負面的情緒籠罩,動彈不得。但是當這些痛苦出現的時候,師父在我們的眼前示現的,就是馬上就去希求佛果了,說:「正因為人生有種種不如意,所以我們才要去成佛呀!」09:12
老師的叮嚀
- 學佛是為解決一切痛若。
- 自利和利他都要圓滿。(師父開示造業並不孤起,而是和他人互動的善惡業。利他也是為淨化業障)
- 潛意識裡邊,深深的心裡邊,安立什麼樣的目標?
- 「正因為人生有種種不如意,所以我們才要去成佛呀!」
讀誦經典,佛名要注意,不要增長隨口溜過去之惡習!正因為你忙,更不可讓它溜過去,正因為你了解暇滿難得,更不可輕易溜過!
【日常師父法語】
〈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發心,是現在最用心的銓釋,跟著佛陀一起學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讚頌「滅死勝甘露」
成佛為滅死,成佛要有菩提心,自利利他
温故知新
- 從道前到道總,要走三士道
- 道前是成佛的道前基礎
- 每個都是成佛基礎,都有成佛的內涵
- 不同的內涵都會有願心
- 道總會提出下士到上士,不是停在下士,而遭來三世怨。從共下士道,把成佛願心放在心上。一生比一生好,不會停止,直到成佛
- 願心夠強,每一步都在具力業門種下種子
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
回家功課
1.為什麼師父說,當你發現自己在門外轉,就是大進步?
(手抄#4 P276LL5~P278LL3)
師父開示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 廣論: P65L4-L5
- 音檔: 32B 02:44 – 06:52
這個經上面一直告訴我們, …..
- 手抄: #4 P276LL5~P278LL3
這個經上面一直告訴我們,這個自己曉得錯的,那這個是個有智慧的人,他至少曉得自己錯的;而我們凡夫渾身都是錯誤,還自己覺得智者,那真是愚中之愚啊!這兩個不大容易。我自己覺得很多年以前,那麼,那時候自己看了,覺得好高興,懂了:哎呀,那正知見,正見的重要。有一次法師就跟我說:正見,你真的懂了正見啦?我想了半天,我覺得 …這個好像懂了嘛?他就說了些道理,噢!對了,真正的正見說起來大乘要到初地菩薩,那應該怎麼說呢?叫正知見,那我就謙虛一點說正知見。後來他又跟我說:你,得到了正知見嗎?第二次我就不像第一次那樣的,自己反省反省,好像似是而非,但是自己還是心裡面覺得很懂的樣子。[03:48]
以後我自己跑出去,然後跟人家講,哎呀,很多人聽見了說歡喜,說這個佛法的中心啊 ─正知見哪!結果給他們講講啊,我自己居然把前面那個懷疑忘掉了,自己好像很懂的樣子。以後還是自己的… 一位師兄,他就有一天告訴我,哎呀!說這個講道理真容易,做起來體會到是不容易啊!那麼又隨便談起那個正知見,談到這個「我」的行相,他說真正要體會到我這行相不容易!不要說我們細的,粗的都感覺不到,如果要細的,我們根本沒有可能。那位師兄是我一向非常佩服的,儘管他不像我那樣能說善道,可是他平常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非常有份量的,我真正的很多好處,都是因為他的提示。我就把那句話記在心裡面東摸西摸、東摸西摸,哎,居然被我摸出一個名堂來,一看!一點都沒有錯,下次好高興跑得去,歡喜他,我說我現在才真懂了你這一句話。那懂了什麼現象?發現一個道理,我以前根本對佛法是外行。欸,他聽了滿歡喜的,他說你倒進一步說說看,我說了半天還是說大不出來,但是那時候我發現自己沒錯,稍稍有一點進步,也只是稍稍。稍稍有一點進步,發現什麼?自己原來一無所知,這是我親身的體驗。[05:24]
我們在平常起心動念當中,都在這個我相當中轉,我相是無明的根本,都在這上面。我是什麼?你根本見不到,完全不認識它,不要說細相,那粗相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唉!說起來 …所以叫「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是什麼?覺,不要說覺他,你至少自己自覺了你才能覺他,要覺的是什麼啊?就是覺的這個東西,那時候我才懂得,啊!原來這樣的。[05:57]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告訴你們,真正讓我們了解正確的行相,現在還不是時候,千真萬確的。現在我才所以碰到一個地方,把這個真正的行相指出來,只有一個目的,剛才說過了,假定聽見了以後你們能反省,發現自己,哎呀,的確還在門外轉,那時候我們就大進步了,就還有機會進步,現在就是個進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我們修學佛法去掉了三過以外,還要什麼?具六想,第一個什麼想啊?說自己有過,喔唷!這聽得很來勁,什麼過呀?書本上面。那個、那個沒有用,那是修書本,現在到這地方,你慢慢地繼續下去的話,什麼過呀?啊!就在這地方,原來我不懂!那個時候書本上道理已經用到你身上了,你修的不再是修書本了,慢慢地開始修自己了。
- 師父謙虛,往內檢視
- 師父說聽見能反省,在門外轉是大進步。是覺得自己還不夠
- 我們學佛法要有病想,才會真心學習
- 聽法反照自心,想到自己和師長的差距
科判表五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廣論原文(P66L1-P67L3)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下當廣說。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 、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 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 、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今初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 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 ,一 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第二、如何取心要的方法分二:一、對於總體道的體系升起確定的認知;二、正說在其中取心要的方法。對於總體道的體系升起確定的認知分二:
1. 三士道中統攝一切至言的道理;2.顯示由三士夫的角度依序引導的理由。
佛陀最初發心、中間累積資糧、最終現證圓滿正覺,一切都只是為了利益有情,因此所宣說的一切法,也都只是為了成辦有情的利益,那麼,所要成就有情的利益就有二類,即階段性的增上生,以及終極的決定勝。
其中凡是以成辦階段性的增上生為主題,所宣說的一切法,都統攝於真正的下士,或是共通於下士的法類中;因為殊勝下士,是不以今生為重,而希求後世增上生的圓滿,並且趣入於修集增上生的諸多因緣的緣故。《道炬論》中提到:「若有士夫以種種的方便,只希求自身的眾多輪迴安樂,應當了知這種士夫是三種士夫中的下士。」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唯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決定勝有二種:僅僅脫離輪迴的解脫,以及一切遍智的果位。其中凡是以聲聞及獨覺乘為主題,所宣說的一切法,都統攝於真正的中士,或者共通於中士的法類中:因為中士是對一切諸有心生獲得脫離三有的解脫為目標,而致力於解脫的方便 – 三學道。 《道炬論》中提到:「背棄三有輪迴的安樂,以遮除罪惡的業為本性的士夫,只追求自己得到寂靜,這樣的人稱為中士。」
如覺窩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 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此二攝入上士法類。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 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如覺窩阿底峽尊者所著《攝行炬論》中說:「由於上師佛陀曾說,藉由密乘及波羅蜜多乘,能夠成就菩提,所以在此將撰述其意涵。」成就一切種智,有密咒大乘與波羅蜜多大乘二種方便,這兩者都歸屬上士的法類:因為上士是為大悲心所主宰,為了窮盡有情的一切痛苦,以獲得佛果為目標,而學習六度與二次第等等。《道炬論》中提到:「若有透過通達自相續的痛苦,進而想徹底窮盡其他有情的一切苦難,這種人便是殊勝的士夫。」這種士夫修持菩提的方便,有波羅蜜多及密咒,二者都在下文說明。
-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 》從願心到行心,發心並集資糧
- 師父手抄告訴我們,看到大師引道炬論,是大師要把清淨傳承傳給我們
- 決定勝,不要停在那裡,如此,師父說太寃枉了,因為會繞路
討論題
我們如何從心裡非常不平的東西,一直在那兒攪來攪去、攪來攪去的狀態中抽離出來呢?
- 煩惱無法找到抽離的方法。疫情中更多獨處,煩惱更不易排遣。發現拜懺當時、之後,好像會減輕。或者騎腳踏車,煩惱暫時忘記。現在尚無法透過聽法降低、消除。但過一陣又回來,要總結、串習,也要多多聽法
- 不能離法太遠。用無限生命的高度思惟以平復。學法會有一把金鑰匙,可以很快解決痛苦
- 在家上班,用拜懺抽離。過程中比對現行,心會轉,得清涼,通體舒適
- 聞法,如呼吸,片刻不能離開。境起,不嫁禍於人。三不,不批評、不抱怨、不責備
- 從內心觀察,不把矛頭指向外面。一起學習,有同行、好的學法資源,是很幸福的
- 佛法要離苦得樂,把佛法運用到生活、工作上。解決自己的煩惱。在境界中,會煩惱,是自己想錯了。沒有找到正確方法思惟。
- 有時會跟長輩爭執,會拿出具力業門、福田門,從廣論思惟而消除煩惱
- 近來境波濤洶湧,立即先忍下來,但不是好的方法。生氣只是短暫的發瘋。過去後,仍然感受過不去。自己會用業果見,這是個境界。如粉刷家裡,東西被丟掉,用念死無常,再用無限生命。要用思惟,佛法的千層,體會眼前是芝蔴綠豆的事。
班長
- 有同學之前離開,現在想回來學習。法師對其關懷,法師只說:回去班上學習。聽法是未來可以現起的因緣
- 不離師長
- 不是沒有境,不生氣不是亂忍耐,但心中滿是怨氣。忍是認識清楚,願意承擔,找出方法轉移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343講 (05:47- 06:50)
眼前事小 生死事大
其實人命都在呼吸之間,也不知道有多遠,但是通常活著的時候是很少念及我死後會不會墮落呀、怎麼樣,很少想這個。所以我們這一天才會盡情地煩惱,才會有一件事拖住內心之後就賴在裡邊不想出來,因為就是沒有考慮到造惡業造多久的問題。為什麼人會待在一種壞的情緒裡邊出不來?就是沒有考慮到這種非理作意對自己的資糧善打擊的程度、對自己的傷害,所以他從中一躍而出的那個力量就不夠。一看到這個部分就馬上想到:欸,對啊!家裡的事情雖然滿大的,人際間的關係雖然好像滿困擾的,但是生死事大啊!生死事情更大呀! [06′30″]
就是這樣一小段話,有時候就把聽法者的心一下子從眼前那個苦惱中直接拉起來了,所以它拉我們離開我們現行煩惱的力道是非常猛的!雖然就寥寥幾個字、就這麼一小段,很多居士可能愁苦了很久的問題,師父這一小段馬上就擺脫掉了! [06′50″]
- 用無限生命深廣度,才能看清眼前不是最重要的
- 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聽法- 截斷煩惱、止息痛苦
全廣 II 第 344講 (04:50 – 07:35)
所以真正我們應該確立的生命的理想,是不是要解脫生死、到達那樣殊勝的地方才是我們應該孜孜以求的呀!可是觀察一下自己的心,還有二六時中所做的,我們平常所求的是了脫生死、是希求一切遍智嗎?但是我們怎麼能夠知道我們平常的所求是錯的呢?就是一定要聽法呀!一聽法、一對比,就立刻對比出來了,發現這一天拼死拼活地爭鬥,怎麼覺得有點渾渾噩噩?不太對呀!所以有人才會說:一天不學經,面目可憎啊!不學經典,就會完全跌入到現行的煩惱中,完全地不自知;不自知就不能自拔、也沒有力氣自拔,沒有可比性、沒有對比性。甚至攪進去的時候還覺得:「我當然有理由,我有一千個理由不出這個泥坑,我有一千個理由不原諒你,我有一千理由就是不給你道歉,因為我覺得我太有道理了!」可是這成千上萬個理由裡邊,就是沒有考慮到惡業的累積,還有它的苦誰來受的這個問題。 [06′24″]
所以佛菩薩悲憫我們凡夫離法太遠了,可是卻跟煩惱那麼親近,整天跟煩惱和在一起,這怎麼能不苦呢?這是我們最不幸的地方!但是我們幸運地遇到了大師的教法,而且師父是這樣孜孜不倦地為我們講啊、講啊!我不知道我講完之後,你們會有感覺嗎?會感覺到心一下子從平常的那些事情上,開始注意到這個生命方向的問題,當我們開始注意到真正的生死之痛的時候,其實平常那些事情也就放下了。可是一旦那些芝麻綠豆的事情升級到最嚴重的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卻沒有時間解決,這是不是就是一種顛倒呀?而這種顛倒如果不依靠佛陀的法音、善知識的法音,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在顛倒之中,又如何能夠顛倒過來呢?有在聽嗎? [07′35″]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241 生死事大、修行最急
死盯著眼前的小事反覆串習的話,
就會變得好像很大。
就像眼皮上沾了東西,
看出去就會覺得很龐大,
但把它拿下來看,
可能還沒有芝麻大。
實際上到底
什麼事最大?生死事大!
什麼東西最急?修行最急!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 07/15 – 07/21: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
一切皆是為利有情, 故所說法一切亦為利有情。 】
( 廣論P66 L3 – L4)
每週一句 07/22 – 08/04:
【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
後恐此身難再得,願受心要求加持。】
( 三十八攝頌第4偈)
淨行品第二十二偈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宣化上人開示
自歸於僧:皈依僧的時候,皈依十方一切賢聖僧,
那麼這時也要發願,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統理就是率領大眾。
一切無礙:一切所修行沒有障礙。
廣論原文(P67L4-P68L3)
三士之名,~ 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亦說三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 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三士夫的名稱在《攝決擇分》中提到:「有三種補特伽羅,第一種是修習斷除十惡業、行十善業,但缺乏出離心,稱為最正士夫;第二種是具足清淨受持聲聞相應的戒律儀者,稱為中等士夫;第三種是具足清淨受持菩薩律儀者,稱為超勝士夫。」
其說與此內涵相飲;另外又有宣說多種設立上中下士的準則,如同《道炬論》,世親阿闍黎也在《俱舍釋》中說明三士的定義。下士夫中雖然有汲汲於今生,以及致力於後世二種 ,然而在此是指次者(著重後世),因此是專指趣入無錯謬的增上生方便者。
註釋
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 消文:已正確受取不被視為戒律,但是卻和戒律相似的斷除十種不善
戒律 說明:修十善斷十不善並不像戒律一般,必須具有出離心,所以它們
不被視為戒律,然而,十善也像戒律一樣,具有止惡的功能。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今初之義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 , 斷除二種罪 ,此是寂靜行 。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 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 。是將少許共彼二道, 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第二科、顯示由三士夫的角度依序引導的理由,分為二科:一、顯示由三士道的角度引導的涵義為何;二、以如此次第引導的理由。
雖然宣說三種士夫,但是上士道的次第中,也一無所缺的統攝其他二士道,因此這二種是大乘道的部分或是支份。
因為馬鳴菩薩阿闍黎所著的《修世俗菩提心論》中說:「(斷除殺生的)不害、 (斷除妄語的)誠實、 (斷除不予取的)不偷盜、 (斷除邪淫的)梵行、捨棄一切執持(亦即布施),這是感生圓滿善趣的行為。洞悉輪迴的痛苦,為了斷除而修持諦實道,並且斷除輪迴之因-惑與業二種罪過,這是成辦寂靜涅槃之因的行持。這些也全都是上士補特伽羅所以修持的內容,因為這一切都是最超勝的出離 – 上士道的支分,通達萬法性空,而出生悲懷眾生的江流,進而學習無涯的善考的佛子行,這就是最勝出離 – 上士之行!」所以在此並非導向只以獲得三有安樂為目標的下士道,與為了自利,僅以解脫輪迴為目標的中士道,是將部分與此二者共通的道,當作導向上士道的前行,作為修上士道的支分。
梵行(術語)梵者清淨之義,斷淫欲之法為梵行 (丁福保佛學字典)
回家功課
1.師父在「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的開示中,特別提到「因、道、果」(境、行、果) ,是要帶著我們思惟什麼?(手抄#4 P283~P285)
2.師父在開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時,舉了一家之主的喻,用意是什麼?(手抄#5 P4LL1~P6L10)
- 固定型思惟VS成長型思惟
- 廣論涵蓋萬事萬物的智慧
- 固定思惟,代表不思惟,是輪迴的思惟
- 成長思惟,看到現行背後見解。找到和師長的距離並靠近
真如老師說:聽到這一句記住就賺到了!
如俊法師導讀
- 發願、供養、懺悔、迴向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