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200708 親近善士(一)

2020-07-08

20070708 親近善士(一)

  • 今天學習親近善士
  • 之前學習聽聞軌理
  • 親近是動詞,不是形容。如依止,不是想法,也是動詞。
  •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我該怎麼跨越?
  • 心中掛著難以解決的事,如何跨越?
  • 用無限生命校準
  • 「不管有多少難纏的心事,在那一刻都彷彿寂寥無聲,只有他的法音和我滿滿的信心,人生的很多問題看起來也沒那麼艱難了。」用佛菩薩的角度來思惟

全廣25講 06:38-10:14 

我們生命的正在進行式,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是我們常常都會講的一句話。所謂的不如意,就會給我們的心中帶來很多失落呀、悲觀呀,還有焦灼、無可奈何、徬徨等等諸多的這些痛苦。實際上每一天、每一天,如果我們已經脫離孩童時代了,我們就將面對成長後的很多煩惱,這些煩惱有的也解決不了,就是一直在進行。

那麼如果在這個心續之中隔出一個小小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就好像我們走進師父在鳳山寺的辦公室,跟師父請益一樣。那個時光就是,我們突然從一個喧囂的塵世中走進了寺院,然後走到了一個非常非常親切、非常非常熱情、目光很深邃的這樣一位老和尚的面前,坐在他的面前聽他說法。

這樣,對我們的生命是不是一種充電、補給,還有靈魂深處的一種給予?因為你會發現師父他對我們最大的所求,應該就是希望我們幸福、希望我們快樂。他字裡行間滿滿的心意,都希望我們能夠剎那剎那都擺脫痛苦,達到一種無憂的生命境界。所以如果能夠常常感受到這樣一顆心,在這個宇宙間他滿滿的慈悲在關照著我們,一直在試圖跟我們的心靈對話,一直在講給我們聽,一直在講。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你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那麼孤單和無助?因為至少會想起來:哎!我還有師父的法可以聽。在聽他的法音的時候,不管有多少難纏的心事,在那一刻都彷彿寂寥無聲,只有他的法音和我滿滿的信心,人生的很多問題看起來也沒那麼艱難了。

       為什麼?因為「法」會提醒我們正念、正知、正行、正能量,會讓我們從情緒的陰霾中走到陽光下,聽一聽佛菩薩他對事情的看法,他對這個事情的思路是什麼,我們就隨時會調整我們看一件事情的角度,甚至每天都在調整。如果你憶念師父的法,每時每刻都可以調整自己的心,就像一個座標一樣,可以幫助我們一直調整,因為我們會常常偏離,就要調整。調整到什麼方向呢?就是正確地離苦、正確地得樂,早一點把自己從非常負面的、很糟的一種心境中解救出來。其實沒有什麼比法更快的,或者說更實用的,而且也不需要費什麼代價,就只要心緣在上面就可以了。

老師的叮嚀

如果能夠常常感受到有一顆心,他滿滿的慈悲隨時在關照著我們,有他的法音和我滿滿的信心,人生的很多問題就沒那麼艱難了。在這個心續之中隔出一個小小的空間

禮佛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感恩宗大師、祖師大德、師父、上師,讓我們安心學習

密集嘛有很大加持力,不被人非人等干擾,持頌時, 思惟自己現在還沒學好,所以需要持頌密集嘛,未來也可以饒益人非人等,因其助益我的學習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跟真如老師一起虔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

無著二大車之道軌。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 從前行中,可以把心靜下來
  • 近來全廣II,我們輕忽很多事,做很多事會白費

温故知新

  • 造者殊勝、法殊勝,如何相應,最重要的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 親近善士,如果沒有調整聽聞的頻道,法進不來
  • 聽聞軌理和平常聽有何不同,和世間不同。我們聽的是法,聞法有其勝利
  • 如何聽?斷三過、去六想,首先知道病想
  • 要先知道所有勝利。如何做好前行,要思惟所有聞法勝利
  • 隨分隨力講說,要知道為何要說
  • 講聞軌理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師父說最重要的第三點就是在此

師父開示

【故此講 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 

             真正講聞這個道理…

  • 手抄: #2 P181L1-LL2
  • 師父強調這是下手的地方,沒做好,跑到後面,養成惡習,是千辛萬苦,會做不成。一定要注意,不能輕忽
  • 聽聞是第一加行,是根本
  • 要先做好聽聞軌理,才能進行共學

師父怎麼帶我們去理解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廣論練功房

  • 「猛」:向上、向前的力量,精進的狀態。
  • 「利」:要非常明利,得正見、智慧。
  • 「欲心」:朝向善法之處,善法欲。
  • 「回向 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眼前的因對了,才能得到究竟的果。

回向(回轉趨向)

回小向大

  • 將小小的功德有布施,回向普天之下的人都能獲得這個功德

回事向理

  • 將有為生滅的事相善法,回歸不生不滅的真如本體(空正見、佛果)

回自向他

  • 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功德,發願無私奉獻他人

發願 與 回向

  • 「回向」能讓已造的善變成無盡;「發願」能人們恆時趣入善。(四家合註  P254)
  • 二者相輔相成

回家功課

  • 認真傾聽家人、朋友及同事,不要急著把自己的觀點強硬的塞給對方。
  • 從來不曉得護持秘書組這麼辛苦,不曉得是怎麼回事?所有群組都有自己,不斷被update,現在一天要結束之前才看。參加菁英營秘書組,很受教導。在別人還沒忙之前就要忙。幫忙總護持打理大小事項,心要跟師父接得很緊。兩個星期理解什麼叫歷事練心
  • 承擔菁英營,原來自己2018學習,當學員是很快樂,2020當副總護持,做為學習。專注在聽,各組的運作、溝通,自己先傾聽,了解各組需求、困難
  • 營隊運作很辛苦,不硬塞觀點給他人很困難
  • 想把朋友帶來廣論班。反而想先帶入生活。看對象,如果有佛教相關信仰,會先對方說完,從聽聞軌理,轉到講說軌理,並跟對方分享
  • 不想急著想下結論
  • 不能溝通時,先送祝福

科判表五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  所依善知識之相

廣論原文(P23L11-P24L6)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豈能無師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

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攝決定心藏》說:「真正有善根想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要親近善知識。」鐸巴所作《博朵瓦》語錄也說:「總攝佛陀所有教授中最重要的精髓,就是不離開善知識」。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因為能夠讓我們學的人在身心當中集聚一點點功德;乃至於淨除一點點罪障,這一切善樂的根本都是來自於善知識。所以在本論的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依師的軌則道理是最為重要的。

《菩薩藏經》說:「總之要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從最圓滿的大乘波羅蜜多(六度),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乃至一切佛法,都要靠我們的善知識。一切佛法從這個地方出生、增長,一切時處都是依靠善知識,善知識是我們能成佛的主因。」博朵瓦也說:「修解脫道的人沒有比依師更重要的。從眼前世間的事來看,我們看別人做就會做嗎?沒有人教還是不行的。何況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惡趣流轉,現在想要去一個我們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佛地),怎麼可能沒有善知識而做得到?」

  • 住性數取趣
  • 凡夫有三種,決定性/決定聚、不定聚、邪定聚(無法親近佛法)
  • 我們是決定要修學佛法者
  • 博多朵是總敦巴尊者的心子。總敦巴尊者是阿底峽尊者的心子,總敦巴尊者有三位主要弟子,博朵瓦、 樸窮瓦、慬峨瓦,博朵瓦語錄是藍色手冊,為鐸巴尊者所編
  • 要希求下一生仍可遇到大師教法,以免成為三世怨
  • 波羅蜜多是到彼岸。佛法有六度
  • 地:眾多功德所依的道路,從資糧到無學
  • 忍:心不煩惱的善根
  • 等持:定,三摩地、三昧,心非常專注所緣境
  • 神通:依靠禪定、等持,可以現證六根達不到的境界。如神足通、天耳通、他心痛等
  • 總持:異熟可以得到不忘的念力,可以常時憶持諸法文義,永遠不忘
  • 辯才:無畏、智慧、心力
  • 所有修學佛法的好,都要靠善知識
  • 獲得:包含圓滿之意,圓滿一切菩薩諸行

討論題

part I

我習慣親近老師或主管嗎?

  • 對有威嚴的老師、主管,由於覺得地位崇高,會比較不敢接近
  • 密勒日巴尊者親近善知識和我們有很大差異。馬爾巴尊者對尊者百般折磨,不停地要讓密勒日巴尊者重蓋房子。此舉目的是要淨除密勒日巴尊的業障後才能學習。自己跟主管、老師,不論喜歡、討厭,都是比較靠近。親近不論是得到正面或負面,都會有好處。自己當業務時,有位老板說,年輕人出社會,好事情不一定是建設,壞事情不一定是破壞。自己對親近善士,要有如此發心
  • 人會痛苦,是別人介入自己或自己介入別人的生活。想要親近主管、老師,在其身上有東西學。工作是主管是不是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或者部屬是否想成為你的樣子?
  • 自己不會靠近,能躲多遠就躲多遠。自己遇到很多好的老師、主管。自己不是好的部屬。老師、主管在潛移默化間改變我們,且不論善惡都可以學習
  • 自己不太親近老師、主管,是在串習什麼樣的習氣?

part II

當師父侍者有好處嗎?        

  • 可以在旁邊學習,心裡已經臣服,進步會比較快
  • 想成為如同師父一般的師父,在身邊學習是最直接的
  • 師父很有智慧,當侍者可以觀察師父如何處理事情。可以先想想師父怎麼做,自己為何如此,從中學習。當侍者,最有可能被調教,觀察自己的缺點。師父的責備,希望能夠讓自己進步,能被智慧、慈悲的師長指導,可以有更大的進步

師父開示

【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 

             說現在,就看到太多因為對上面這

             個道理,沒有正確認識…

  • 手抄: #2 P188L6-189LL1
  • 天下烏鴉一般黑,是天氣不好,還是自己戴了太陽眼鏡?

師父說善知識:

當你不安時 ,他是個靠山,當你亂時 ,他會收攝我們的身心無所不在 , 如太陽光明    

#2 P188 – 189

7/22 有起群法師分享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7/01 – 7/08: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 】 

       (廣論 P23.L7-9 )

每週一句7/09 – 7/15: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 】 

       (廣論 P24.L1-2 )

廣論原文(P24L7-P25L9)

由是親近知識~何種義利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整個聖教的所有經和論的解釋中,由於眾生根性不同,佛說了種種法引導不同的眾生(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但是本論所說的善知識,是指能夠依照三士道的次第,漸漸地引導弟子漸次進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識。如經《莊嚴論》中所說:「善知識必須具備下面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具足這十種德相,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依止的善知識。

這十個條件中,調伏居首。在沒有調伏自己的煩惱之前,就能調伏別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作為別人的善知識要調伏他人之前,必須先調伏自己的身心煩惱。那麼要如何調伏自己的煩惱呢?假如隨著自己的習性,碰到什麼就少少的修行一下,在自己身心相續中只證得不實在的一點功夫,這是完全沒有辦法利益自己與饒益眾生的。所以必須把握佛法總體,次第絲毫不亂,調伏自我相續的方法,綱領起來即是依戒、定、慧三學,所以本論中所說的自我調伏的方法,就是指戒、定、慧三學。

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善知識種敦巴尊者說:「大乘善知識,必須具備一個條件,當他說法的時候,能讓學者生起無量的知見理解。當學者照著他的教導去行持的時候,知道他未來能得到何種果位,同時也能知道眼前可以得到什麼利益。」

  • 即使繡花枕頭不僅內外都要有,內外都重要
  • 十條件有攝自德及攝他德兩種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 遇到跨越不過的境,如何跨過?要在心中留存一個空間,讓師長的法音可以潤澤
  • 講聞軌理是修行下手處,要把學習用猛利欲心回向現實究竟之處
  • 回向和發願相輔相成,回向是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 親近善士的親近是動詞,一切功德都來自善知識
  • 我們自己是親近善知識還是遠離善知識
  • 善知識有戒定慧等十個條件,這些都是我們未來也要修學的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