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講說軌理(三)
- 法師為班長父親皈依,因為往生之後會有人祈福,但是否有皈依會有很大差別
- 班長父親從加護病房、到普通病房、到回家,一路都放老師的六字大明咒。班長父親面容十分安詳
- 班長父親不入冰庫而是入斂,因為不要有寒冷地獄的感覺,而要保有歡喜心
- 班長繼續來上課,為了幫父親造善
- 心靈提升營,老師提醒數息
- 用六字大明咒,是最好的數息練習。一呼一吸。
六字大明咒
禮佛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感恩宗大師、祖師大德、師父、上師,讓我們安心學習
密集嘛有很大加持力,不被人非人等干擾,持頌時, 思惟自己現在還沒學好,所以需要持頌密集嘛,未來也可以饒益人非人等,因其助益我的學習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跟真如老師一起虔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皈敬頌 – 廣論的要窗都包含在其中,持頌以種識種子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
無著二大車之道軌。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 如何把廣論學好,要一字一字看清楚
温故知新
- 道總
- 發心最重要
- 修心時,動機、迴向最重要。動機就是發心,決定了結果。
- 如有四個人要做一件事,有一人用菩提心;有人不要生死輪迴;有人希望下一生更好;有人希望現在變好。目標從佛果到上中下上,只求現世,什麼都不是
- 目標成佛,拾級而上
- 提升營小路的公案,如同我們好好聽老師的話,依止善知識,好好聽
說法者要具備哪五想?
- 於自所應起醫想
- 於法起藥想
- 於聞法者起病人想
- 於如來所起善士想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 於徒眾修習慈心
廣論P21 LL5
聽聞六想與說法五想
聽聞軌理六種想 | 說法軌理五想 |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 | 於自所起醫想 |
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 | 聞法者起病人想 |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 | 於法起藥想 |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 於徒眾修習慈心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 | 於如來所起善士想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
- 慈心起,前五想均起
- 不覺得自己不足,不會聽得下去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 具五想(動機)
- 意樂:應遠離/ 應作是念
- 加行
回家功課
師父講老農老圃及山坡地的喻,是要我學習什麼?
- 談到「貪」,要貪可以更大更廣,不會在乎小利
- 求佛法也是貪,才會用心學習
- 學佛有所求?無所求?不可能一步就無所求,一定有所求。從有所求到無所求。貪換個字是善法欲,是好的貪
- 山坡地,沒有做水土保持,遇風雨就有土石流,要有阻擋。要有規劃,不用一步到位
師父說:
你照著這個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捨掉了,但是高遠的大利益來了。
手抄 #2 P139 LL5
廣論練功房
「轉煩惱為菩提,轉過患為功德。」
不要一口氣拿掉它、斷掉它;要善巧把它轉化,本來是最危害的東西,變成功最好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 手抄 #2 P141
- 山坡地的喻也在此
科判表四
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乙一 聽聞軌理
乙二 說法軌理
丙ㄧ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丙二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
丙三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丙四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廣論原文(P22L7-P23L1)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毘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
說法時,什麼對象可以講,什麼對象不可以講,有所不同。如《毘奈耶經》,也就是《戒經》說:「如果沒有啟請的話就不應該宣說。」雖然未請不應說,然而即使對方祈請了,還要看他是否具器(夠條件)。若已知對方具器,縱使沒來勸請,也可以為他說法。如《三摩地王經》所說:「假定為了法布施的緣故,他人來請說法時,應該先這樣說:「我的學問不廣博,而您是個大善知識啊!要在您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前面講法,我怎麼能講呀?」說法師應先這樣說,而不要匆匆忙忙地立刻就說。應該先觀察對方具器不具器再作決定,如果曉得他是一個法器,那麼即使他沒有主動請法也應為他說法。」
- 未請不應說:時間未到,說什麼都沒用。對下屬也一樣
- 說法隨分隨力,也有圓滿二種。我們仍未圓滿。所以要把心調整到跟對方交流,沒有慢心
- 師父常說,我是學的不好,你們學的比我好,老師也是如此
復次《毘奈耶經》云:「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覆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其次,又引《戒經》說:「站著的人不應為坐著的人說法,坐著的人不應為躺著的人說法,坐位低的人不應為坐位高的人說法,總之,說法跟聽法者之間應該有高低之分。走在後面的人不應為走在前面的人說法,走在兩側的人不應為走在中間的人說法,此外,不應為覆頭(即用布等覆蓋頭部)、抄衣(即袍子或衣服過長而捲起)、雙抄(即衣服搭於雙肩上)、抱肩(即雙手交叉搭於雙肩上)、抱項(即雙手相交頸後)的人說法;
不應為結髮髻、戴帽子、著花鬘、纏頭巾的人說法,不應為正在乘象、馬、轎等交通工具以及穿鞋子的人說法,也不為手持杖、傘、兵器、劍、鉞及被鎧甲的人說法。」以上是針對正常情況而言;但反過來,如果對方有病,依其病況只能坐著、躺著,那就不受以上戒律所限,可以為他說法。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未啟請不應為說
- 喻:道宣律祖、河西獅子、密勒日巴尊者
雖其請白亦應觀器
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
- 喻:賈曹傑尊者
密勒日巴勒尊者
「密勒日巴尊者傳》裡面有這段公案,你們記得不記得?啊,那個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馬爾巴尊者,有好幾個大弟子,然後有一個上首的弟子去求法,把他家裡的所有的東西統統拿來去供養。喔唷,那個不得了呀!都把這個值錢的東西換成功金子,然後呢,綢緞、布匹,反正可以用、可以動的,最後那個西藏人是這個畜牧民族嘛!是馬、牛、羊統統去了。最後一個老山羊,那個老山羊乖張得不得了,跑到那裡,這個羊群就會打架的,所以他想這個老山 (p113) 羊,腳嘛又壞,然後脾氣又不好,這個也不要去供養。其他的統統拿去供養他老師,結果老師就問他:「你這次拿來供養,還有沒有東西留在家裡?」說:「有,有一隻老山羊,這樣的一隻老山羊。」「不行,不行!你還有一點不供養,這個法不能傳給你。」你要我們看見了,這個,這個顛倒得怎麼這個樣子的?最後拿來供養了,供養給他老師了。「其實,我這個要牠幹什麼?這是為了法的緣起呀!」「嗯!好好!」這樣。
他那個徒弟還很有意思,要我們的話,心裡面嘀咕得不得了,這個老師怎麼這樣!他那個徒弟就說:「那我馬上去拿,如果說我拿了,你傳不傳我?」「那個可以!」他什麼都等不及,他馬上回去,西藏那個路很不好走,平常走的話要走幾個月,因為他自己有了修行了,所以有了修行,他自己真是跑起來比車子還要快,幾個月走的路子,他半天就奔回去—氣功,然後把那一隻羊自己馱在背上把牠馱得來,然後中午的時候供養老師。老師說,這個弟子,真正密教的弟子就這樣。所以我們看他,說為什麼他即身成就,有他的理由在。現在我們也不必強調這些,這個地方有特別說明,這個地方所謂集聚資糧,他們的師弟之間,這個狀態這樣!
然後他那個老師也是一樣,那個老師妙不可言,那馬爾巴尊者也是把他所有的東西統統賣掉了,換成功金子去找他的老師。那個老師就是那洛巴尊者,那個那洛巴尊者,就 (p114) 是阿底峽尊者同時代的人,也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之一。那時那洛巴尊者已經圓寂了很多年,但他不管,他要找他老師。啊!那這種人,這種精神可佩呀!他跑到什麼地方去就問:「啊,你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就像瘋掉了一樣。他廢寢忘食地這個樣,找了多少年—欸,找到了!其實真正成就的人不會死的,就是這個完成的因緣呀!現在我們看很多佛菩薩都是這個樣,然後把最後那個大法傳給他。
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應該把這種傳記,記在腦筋裡面,作為我們的榜樣。那個時候,你的眼睛要向上看,不妨放在這裡,這個才好。我總要看,學佛菩薩,要學佛菩薩的樣子,那個好!那個好!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了解,師弟之間。那麼第二呢?第二是什麼?就是身語的承事,怎麼去侍候他。」
師父開示
【謂未祈請不應說】
- 廣論: P22L7
- 音檔: 13A 15:28-17:28
有一次遇見一個老師之一,…
- 手抄: #2 P155L4 ~P156 L5
師父說:
自己加持自己,靠什麼?
三個字—-專、誠、淨信
手抄 #2 P156 L4
- 心要調好,要祈求
廣論練功房
下手處
法是諸佛所應恭敬之田
應於法起大尊敬,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廣論 P21 L7
- 沒有親近善士,不會想去聽聞
- 聽聞是修行嗎?聞是修行,因結合心續。聽聞要把師父開示聽得清清楚楚
【真理的作用】心之勇士315則
不要覺得當我們有ㄧ個正確的道理時,
態度好像就可以有點高傲。
從他處聽來ㄧ個真理,難道我就是真理嗎?
真理應該讓我們更謙虛、更尊重別人,更體諒別人的難處。
真理最先照亮的,是自己的心,明辨自己的取捨
討論題
學了廣論,會不會很想跟親朋好友介紹廣論,介紹福智團體,介紹師父?結果很順利?還是會碰到對方不買單,碰得一鼻子灰?
- 重頭聽全廣,比較有感覺,會想要分享。有同學從大陸回來在隔離中,用佛法提醒同學,同學覺得這輩子過好就好,沒有無限生命的角度。自己原本對無限生命也有懷疑,但慢慢有感覺可能有無限生命,這輩子會影響到下輩子
- 有人對無限生命一面懷疑,一面學習
- 跟同事推廣,同事不會拒絕;約朋友來,有人賣面子,感覺有壓力。想留下來學,最大是自己要改變
- 有同學謙虛覺得自己學得不好,所以別人學,一定可以學好
- 看朋友有需要時,推銷成功。另一同學可以接引很多朋友,先內化自己而宣說
- 菁英營九月會開始,需要關懷員,請大家一起協力
- 因為周邊的朋友有很多是廣論的學員,自己十年前曾進團體學習過。跟他人交流時,會從師父的事蹟談起,如有機等,而不從廣論的內涵開始談。喜歡和需要的人就會來
- 有時接引不要太用力
- 同事很多是基督徒,家裡雖是佛教徒,但沒有人學廣論。自己不太在家人面前分享,只能先從自改變起,讓家人覺得自己走正道。有位朋友想介紹她,一度覺得她會進團體,之後發現朋友對無限生命沒有迫切需要,也沒有覺得需要念廣論,但還是隨喜她願意有自己學佛的方式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光
- 跟自己的孩子講最難。自己參加菁英營後,因禮敬孔子,但家人希望接引孩子去教會。孩子也沒有興趣。之後用廚藝引導他們,才帶他們去里仁,發現東西都是里仁買的。可以先從里仁開始接引
- 要善巧,不要一開始講三惡趣苦等
- 想把廣論介紹到公司,但沒有佛教的因緣。自己介紹兩位同事,有進來學習。廣論對生活很有幫助。希望能有機會能在公司開廣論班。
佛法推銷員
- 先改變自己
- 四攝(熟他、利他):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一起來熟悉宗大師的智慧之語
每週一句6/04 – 6/17: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 (廣論 P21.LL2 )
每週一句6/17 – 7/01:
【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 (廣論 P23.L2 )
人人平等,為什麼佛法鼓勵大家要縮小自我?
科判表四
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乙一 聽聞軌理
乙二 說法軌理
乙三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廣論原文(P23L2-P23L6)
於完結時~殷重尤極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在講法和聽法結束時該如何做﹖雙方應先將講法和聽法所獲得的一切功德,以猛利的善法欲心,回向眼前和究竟的所希望願求之處(無上菩提)。若能如理如法去講說及聽聞正法,雖然只有聽、講一座佛法,也能得到如經上所說的所有殊勝利益。若講聞法能把握這個重點,由於這樣因緣,則過往所累集的最嚴重對法及法師不恭敬等一切的業障,都能獲得清淨,而且因過去習氣所可能新造的業也會被截斷中止,不會再造。又講法、聽法能如軌則的要領去做,那麼所講說的教授在學者身心相續上,也才能得到饒益。總之,先賢大德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對講說及聽聞正法都非常慎重。特別是本論的道次第教授,過去傳承祖師們對之尤其謹慎、重視。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是極為重要的教授,但也發覺還是很多人,對上面這個道理沒有正確的認識與堅定不疑的信解,所以心未轉,如此,就算聽了一些很深廣的正法,聽完了以後不但沒有幫助,反而造成了傷害,那個正法反而助長了我們更多的煩惱啊!所以如果初一看錯了,看成初二﹑初三,那就會一直錯到了十五(一開頭錯了,一錯會錯到底)。所以如何聽、如何講來修學佛法的道理,所有具足智慧的人都應當要努力啊!凡講說聽聞時,即便暫時無法全部做到,至少要具足一部份的條件。講說教授前,這是首要的準備事項,原因即在此。恐怕這裡的文詞過於浩繁,此處僅大略總攝其重點扼要,詳細內容可從其他經典去廣泛了解。教授的前行引導到此已宣說結束。
- 藏曆有黑白月,黑月15天,白月15天
回家功課
師父說了一個三世怨的故事,是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手抄 #2 P60L9-P162L4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 講說者五想
- 自己加持自己 》專、誠、淨信
- 要懂得縮小自我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