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法師大課

20200610 如得法師心經科判開示

2020-06-10

20200610 如得法師心經科判

  • 人需要和人有關連有互動,自私的人會切斷互動,無法獲得快樂。自私者覺得得利益會快樂,此是錯覺
  • 另覺逆我者亡,也是錯覺。因覺得有真實的我,而會有強烈的貪,不悅意會有瞔,此都緣自自我,覺得有真實的一分,造成種種痛苦
  • 如被誣賴會有瞔心出現,戀愛也是。如女問男愛我的什麼,男說我愛的是你,像一個獨立的你。但男生喜歡美色,所以女生化妝,女生喜歡好話,所以男生說謊
  • 能斷除我,能斷除煩惱,痛苦不生,得無苦涅槃,這是佛出世要對我們的價值
  • 學習廣論,如依師、暇滿等,各法類都有其價值。另有一個法寶是空性
  • 心經闡釋空性

四百論

  • 如身根遍身,癡遍一切惑,故由滅愚癡,能滅一切惑,若見緣起理,則不生愚癡,故於此勵力,專宣說彼語
  • 能壞對治 修不淨觀(貪)、慈心觀(瞔)、阿那波那(數息,不會散亂、掉舉)。。。讓負面不現行,透過轉移
  • 能斷對治:滅業惑得脫,業惑分別生,彼等從戲論,戲論由空滅
  • 空性:無諦實、無自性 》得解脫
  • 愚癡:諦實執,自性執,是煩惱根本
  • 喜歡不喜歡,都是增益出來的
  • 吵架,100-1=0
  • 一次不好,把好的全部抹煞
  • 不淨的悅意相,揑造不實之相
  • 心經有十種翻譯以上
  • 玄奘大師的版本只有正中分,沒有序分、流通分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提到玄奘法師在四川帶病人回寺,為病者法師治病,後由病者法師傳心經
  • 大師西行多次靠心經轉危為安

法師得過兩次心經傳承,此次依藏語版

甲一:釋經名:

梵語曰:跋哈喀瓦帝.巴喇加巴日阿米大.是依達雅:從印度傳來

藏語曰:炯德恩得欸嘛.謝日阿哥依帕柔度沁貝.寧波

漢語曰:薄伽梵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薄伽梵(出有壞)母 諸佛之母

佛已超出輪迴與涅槃二邊

佛已具有斷、證二種功德

佛已摧壞二障及四魔

波羅蜜多 》到彼岸

能詮:經般若波羅蜜多

所詮:道般若波羅蜜多

        :果般若波羅蜜多:無學道

心經:精華心要

經: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徑也、道也)》六祖大師 》成佛必經途徑

  • 公案:有人講法又玄又妙,但讓人聽了非常生氣,因為他講的我都聽不懂 》說法一定要應機
  • 心經非常難,因是空性內容
  • 如果覺得很簡單,有兩種可能。一種已成佛;一種是理解錯誤
  • 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點

甲二:釋禮敬

頂禮薄伽梵母.般若波羅密多

譯師翻譯前的頂禮

為消除翻譯中的障礙

甲三:釋正文(分二)

乙一:經典產生之因緣(分二)

丙一:共同之因緣(分四):證信序/通序  五種圓滿:藏系 六種成就:漢系

丁一:時間圓滿

如是我聞,一時

信成就:如是  內容係佛所說且如實無增無減的記錄

聞成就:我聞  集結者親聞佛所說的法 (阿難/文殊/ 金剛手)

時成就:一時  佛在世,時間圓

丁二:導師圓滿

主成就:佛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導師

丁三:處所圓滿

在王舍城鷲峰山中,

處成就:佛居住最久之處,也是第一次集結之處

丁四:大眾圓滿

與大比丘僧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眾成就:與見道位以上行為相順的比丘僧及菩薩一起。菩薩勇於追求佛果的勇士

丙二:不共之因緣:別序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爾時薄伽梵,即入甚深明瞭三摩地法之異門,其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觀察照見五蘊所有自性皆空。

  • 爾時:所化機善根成熟之時
  • 甚深:空性
  • 明瞭:通達
  • 行深:緣著空性
  • 五蘊:色受想行識。色蘊、色法同,會變壞,有質礙性。受為領納。想是取向,是認識作用,內心攝取得表象作用。行,色受想以外其他的有為法,包含非色非心,內容很廣。最主要是思心所。識蘊,明了識別,是總取向,是輪廓。五蘊包含所有宇宙物質和精神
  • 自性:以自己的力量,不需依賴他緣,而形成自己的體性
  • 空不是沒有,是把自性空掉。法賴他緣。人法自性皆空,沒有不依賴他緣。
  • 佛沒有出不出三摩地的問題,但徒眾有不同的三摩地

乙二:由彼因緣所生之經—教法圓滿(分四)

丙一:舍利子啟問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之理

復次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者,彼應如何學?」

  • 具壽:具有意義的生命。
  • 舍利子:智慧第一。原未隨佛陀,遇馬勝比丘
  •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舍利佛一聽即證初果。其後舍利弗和目犍連各自找師長,而由舍利弗找到世尊
  • 承佛威力
  • 善男子:大乘種性的人,以成佛為目標
  • 欲:善法欲,渴望/想要。貪欲只有世間欲
  • 彼應如何學:應該如何修行?大哉問!

丙二:觀自在菩薩回答彼問(分三)

丁一:對於鈍根者說明在五道中個別修學之理(分四)

  • 心經所化機是利根,不是我們一般的利鈍根,是相對性
  • 能理解心經都是利根

戊一:說明資糧道及加行道中修學之理(分三):

  • 資糧道:聞所成慧/ 思所成慧
  • 加行道:修所成慧》以奢摩他為基礎。朦朧中看到
  • 見道:真實見
  • 修道
  • 無學道:所知障破除

己一:前後文的聯繫

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密多,彼應審諦觀察,

  • 成佛男女相同,不是只有男性可成佛
  • 大般涅槃經:男子、丈夫性,理解本具佛性/ 不具佛性,不具丈夫性

己二:對於色蘊的自性應如何修學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蘊一切自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己三:將如上道理結合其餘諸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受想行識亦復皆空,

戊二:說明見道中修學之理(分三)

己一:說明空解脫門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五蘊一切自性皆空 》總說,先有法我執,再生起人我執。要證人無我法無我,要先從人無我
  • 證空四法
  • 宗大師:應當先從補特伽羅無我趣入
  • 抉擇補特伽羅無我: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心和真理相應是瑜伽師
  • 四種扼要:
  • 所破決定扼要
  • 周遍決定扼要:一或多
  • 離諦實一品扼要:是一或異
  • 離諦實異品扼要
  • 不是一也不是異
  • 所破決定扼要  》定中修如虛空
  • 入行論:未觸假設事,非能取無事
  • 認識所破:我
  • 遮除所破
  • 認識所破:所言我者,謂諸之不依仗他性,由無彼性,名為無我
  • 以自己的力量,不需依賴他緣,而成自己的體性,即是所破的我。需區別:名言的我 依著蘊體而由分別心假立的我,這個我在名言中是存在的

名言我是假名安立

  • 於名言識是所共許
  • 餘名言量無能違害
  • 無觀察真實量違害
  • 我是在哪裡顯現的?
  • 我是如何顯現的呢?
  • 是否將我顯現為由自方成立的?
  • 我要掉下去,不是我的身體要掉下去 》是所破的我 覺得有獨立、真實的我
  • 情緒起來時可以觀察,此時有自性執(俱生我執)
  • 誣賴我、誹謗我。貪、瞔要起時,如用餘光瞄,情緒還沒很高張,情緒要起不起時,我會冒出來,是所破我。吃飯的我,不是所破的我,是名言的我
  • 所破的我 VS 名言的我
  • 周遍扼要決定:不是一就是異,把第三個可能性堵死
  • 存在:一/多
  • 我:是一
  • 五蘊/我:是多
  • 離諦實一品扼要
  • 觀我、蘊是一性,有何過失?

佛護論師說三過失

  • 計我無義:妄計有我全無義利,以是蘊異名故。能取與所取為同一法的過失
  • 我應成多:一數取起如有多蘊,我應成多
  • 應我生滅

如是許我剎那生滅當有何過?

  • 憶念宿命不應道理
  • 作業失壞
  • 未作會遇

離諦實異品扼要

  • 若我與蘊二性非一,而許性異,當有何過?
  • 若我異諸蘊,應全無蘊相
  • 在無蘊基礎上亦可生我想
  • 我離所取蘊,異者不應理,若異無所取,應見然不見
  • 五蘊、我,是一?是異? 不是一也不是異,我自性的我不存在
  • 邏輯推完還是覺得我是存在的,因對所破的我不清楚
  • 五蘊一切自性皆空 》總說
  • 色即是空:色法最究竟本質是自性空,因緣所生,遮除有邊
  • 空即是色:空非獨立於色外,而是安立在色的基礎上,弃除無邊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不異:不離。色空一體兩面
  • 諸佛以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 瓶子:體性一
  • 瓶子上的空性:反體異
  • 釋菩提心論:說世俗即空,唯空即世俗,無此彼不有,如所作無常。世俗自性空,自性空不離開世俗。所作、無常,也是一體兩面
  • 老師說:要一千次告訴自己,這不是外境的問題,是自己分別心安立。把怪外境,轉為自心。境是自心安立,才是它存在的方式
  • 人有一種自由,在任何環境下,能選擇什麼態度和行為模式。有人自私,但有人在苦的環境會安慰他人,有高貴的靈魂
  • 桌上有銅的佛像,佛不是銅,銅不是佛。
  • 第一義諦:勝義
  • 尋求名言的量所求的義,從平常經驗的觀點,是世俗諦
  • 從正確的量,洞悉實相的觀點,勝義諦 》空性 ; 空性以外一切是世俗諦
  • 人照鏡子,顯出影像。鏡子的臉孔不是真的,但有作用,可以擦去污垢
  • 若從緣生即無生,彼者無有體性生,若法依緣說彼空,知空性者不放逸

抉擇心法無自性

  • 心識前後剎那
  • 心識眾多支分
  • 諦實一?諦實異?

舍利子,如是一切諸法空性,

己二:說明無相解脫門

無相、無生、無滅、無垢、無淨、

己三:說明無願解脫門

無減、無增,

說明見道中修學之理

  • 說明空解脫門:消除對事物本身的執著:一切諸法空性
  • 說明無相解脫門:消除對成因的執著:無相、無生、無滅、無垢、無淨
  • 說明無願解脫門:消除對結果的執著:無減、無增
  • 相:性相
  • 垢:煩惱
  • 無淨:離垢
  • 諸法:有為法、無為法
  • 美女愛上甜點、甜點愛上脂肪
  • 聖者不是自性離垢,輪迴、涅槃也無自性

戊三:說明修道及金剛喻定中修學之理(分二)

己一:在總體的修道中修學之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舍利子,是故空性之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諸行、無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如是,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 修道:金剛喻定:漸漸破除俱生我執
  • 五蘊(利根)、十二處(中根)、十八界(下根)
  • 廣論: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之補特伽羅有我,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廣論P185)

十二緣起

  • 無明、愛取:惑
  • 行有:業
  • 其他:苦

己二:特別在金剛喻定中修學之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提薩埵,依止般若波羅密多,

  • 依:依靠
  • 止:安住在
  • 圓滿一切功德,成就佛果

戊四:說明無學道中修學之理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亦皆依止般若波羅密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 罣礙:障礙
  • 無有恐怖:獲四無畏
  • 顛倒:惡見的錯亂識
  • 前二自利圓滿,後二他利圓滿
  • 過去現在未來佛都依止般若波羅蜜多,我們要當未來佛

《以上是鈍根修學》

丁二:對於利根者僅以咒語簡要說明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是故諦知般若波羅密多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

一切苦咒,真實不虛,即說般若波羅密多咒曰:『大欸雅他喀大欸喀大欸巴日阿喀大欸巴日阿薩木喀大欸菩提娑哈。』

  • 咒:守護心
  • 大明:究竟通達明了勝義
  • 無上:最殊勝
  • 無等等:跟佛相等
  • 真實不虛:勝義諦:真正洞悉實相究竟本質的觀點,世間的實相是空性,它是究竟的

『大欸雅他喀大欸喀大欸巴日阿喀大欸巴日阿薩木喀大欸菩提娑哈。』

如是即說咒日

  • 從資糧道到無學道
  • 揭諦:資糧道
  • 揭諦:加行道
  • 波羅揭諦:見道
  • 波羅僧揭諦:修道
  • 菩提薩婆訶:無學道
  • 婆訶:是安住之意

丁三:總結意義後讚許如此修學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

丙三:導師贊同觀自在菩薩的回答

於是薄伽梵從彼定起,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此也,善女人如此也,如汝所說,行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者,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丙四:與會大眾歡喜踴躍發願受持(流通分) 》 除障礙,集資糧、種下空性的習氣

  • 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並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達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心經除障法

甲四:釋結論

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可分為[隨許之佛語][加持之佛語][親說之佛語]等三種佛語,

並且具有[時間圓滿][導師圓滿][處所圓滿][大眾圓滿][教法圓滿]等五種圓滿。

  • 隨許之佛語
  • 加持之佛語
  • 親說之佛語
  • 含五種圓滿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