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6 如俊法師大課 全廣II第221,222講
讚頌「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法師前行
- 聽上師念心經一直很感動。上師開始做讚頌供養師父,師父非常歡喜。師父親自主持圓根燈會時,由師父帶領大家學習讚頌「生生由勝宗喀巴」。每次上師做好新的讚頌,把音檔送給師父,當時師父在園區養病,最開心是有上師的新消息。當有新的讚頌送給師父,師父很開心,但每次聽到第一個音,就會請人停下來,因為太感動,眼裡有淚光。停下來因為師父身體受不了,因為身體太虛弱。在園區推師父出來散步,當時是黃昏,有一群義工、全職,看到師父跑過來,大家圍著師父,師父要大家「讚一曲讚頌」。義工唱向日葵,只唱一句,師父還是非常感動。
- 上師的讚頌用CD跟大家正式見面,師父會非常非常高興,因為可以讓人得加持、饒益。前一陣子上師連線開示,因新冠肺炎。上師也有唱讚頌,上師想用讚頌安慰大家。
- 大家要好好祈求,讓讚頌在世上流傳,這是世上人難得的福報,也是師父不斷勸請才能在世上流傳。
心之勇士 147則「參與可以增進責任感」
跟孩子一起討論問題的時候,會發現他們的參與度非常高,他們很想參與管理和制定規則。如果這個規矩是和孩子們一起訂出來的,他們就不會覺得是大人在壓迫。參與感,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在執行規矩的時候也容易負起他自己的責任。
- 這是上師的經驗之談,雖然上師沒有生養小孩,但對教育年輕人、教育小孩,上師非常善巧。
- 法師知道預科班不好帶,這些沙彌,有善根,但才十幾歲,想像力太豐富,如何認同修行、可修行,並不容易。小朋友來自不同業力背景,如何從小教育好,以找到修行的興趣、力量?上師在此表現、成績很出色。如台灣有兵役,其他地方在此階段,保存率是O。團體第一批預科班,有一半回來,和其他培養沙彌的道場相較很不容易。之後,上師擴大招生,預科班要服兵役時,上師招第二批預科班親自做前行,他們放假一出園區,就有義工接回園區。第二批報到率是百分之百。今年因疫情,現在是辯論大考沒法舉行,只能舉辦背書考試。第一名法師背了37萬字;現在有幾位背完中文廣論?有十位,其中有七位同班。在物質氾濫的現代,可以讓孩子安住份量很重的學習。
- 「參與可以增進責任感」對很多人可以有幫助。「跟孩子一起討論問題的時候,會發現他們的參與度非常高,他們很想參與管理和制定規則。如果這個規矩是和孩子們一起訂出來的,他們就不會覺得是大人在壓迫。」第一、二批預科班,已是大人。有自己的意見,他們請求在外面使用電腦很正常,但團體只有公家可用,且有很多規矩,不能一人用,且有時間限制。他們希望個人有電腦,以利學習。
- 上師知道高科技對修行人是頭號大敵。影響道心最嚴重的,是高科技,手機、電腦。就此議題,上師找預科班討論,花了很多時間,且有很大讓步。上師讓法師自己決定,但提醒,如果之後世世代代鳯山寺的出家人,因為開放使用電腦,傷損修行,造作惡業的後果,制定規則者要承擔,最後預科班決定不要開放電腦的使用。
- 僧團五大論制度運作,上師從最小到最大班不斷討論,這是上師長時思考,應不只此生的思考。實際討論時,某一法師提某看法,如要很多格西來教或要仔細檢擇,包含思考漢人、藏人緣起等,因此要很多格西讓學習方便,還是慎選?此外是所有學派都要學?還是選其中一個學派?以利學習、弘揚?在討論時,上師會說你的角度我想過,好壞處是什麼?最後誰都沒有上師想的完整、仔細。最後才能在八年內完成五大論的學習,這是上師善巧的經驗、引導。
- 「參與感,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在執行規矩的時候也容易負起他自己的責任。」是道次第,是恆順眾生。如從下世希求後世、到中士輪迴解脫、到上士考慮眾生離苦得樂,是透由道次第,運用離苦得樂的本能,當思考得越清楚,可以一步步推動修行;一樣地,教導孩子善巧利用孩子本能,根性,幫助其修行的力量,這是恆順眾生的善巧及力量。
希望新生 147則「修信能生無窮心力」
對善知識的信心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它產生的力量能讓我們穿越數不清的困境,好像心力無窮。有時遇到困難會覺得:啊!大概沒有什麼力了。但是只要憶念到善知識,就會堅決地想到:因為他走在前面,我必須跟隨,沒有退路!力量也就生起了!
「對善知識的信心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它產生的力量能讓我們穿越數不清的困境,好像心力無窮。」
- 有時聽起來神奇,但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是習以為常。如薩伽班智達說透過依止師長、如法修信念恩,透過師長可以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
- 有一喻,拿陽光燒紙燒不起來,但用放大鏡就可以燒起來。十方諸佛加持是陽光,要有作用,則要靠依止善知識的加持,這就是放大鏡,力量非常強大,,可以穿越數不清的困境
- 「有時遇到困難會覺得:啊!大概沒有什麼力了。但是只要憶念到善知識,就會堅決地想到:因為他走在前面,我必須跟隨,沒有退路!力量也就生起了!」善知識為了我們,已經經歷許多困難。如師父求法、在台推動善法,碰到無數困難,同樣地上師也是。如同上師一直尋找師父,但一直沒找到。師父上師都面對困難,這都是為我而經歷,為我淨除罪障。
- 如阿底峽尊者,由度母引導,說藏地緣起很好,教法可以流傳,但因藏人根性,尊者會因此減壽二十年。尊者覺得減壽能幫助灘人很值得,同樣地,師父也歷經困難才得師長的法,能夠饒益我們
- 師長示現的功德,代表在我生命中,我可以做到。師長跨越的困難,也代表我可以跨越。
- 很感恩師父上師,饒益我的學習。透過學習我可以跨越,在困境中產生力量。要祈求,讓加持進來。如有時自己狀況很差,但只要聽上師開示、師父帶子,強大的加持力就可以進入生命。
- 從上逑修信到念恩,會得到力量。從練習中,會體會到。
Q:上師提軌範語淨,仁波切提醒要有饒益他人的心,為何如此提醒?應機也在饒益他人的心的部份?真實饒益他人的心,我們在研討廣論是學者還是軌範師的角色?都要有饒益他人的心?
A:
- 仁波切說軌範相續清淨,要有真實想饒益他人的心「我想這一點,仁波切的教誨我們要記在心上。在廣論班研討也好、法師們出去說法也好,我們都以這一條想一想:祖師們傳承下來的規矩是這樣的,善知識的教授是這樣的,那麼觀察一下我自己內心深處的意樂,到底為什麼來學《廣論》的?到底為什麼跟別人一起研討《廣論》?到底為什麼去說法?內心深處有沒有一個真實饒益他人的心?這是善知識最在意的事情!」
- 我們是軌範?是師長?我們平常研討、帶班,我們是師長嗎?為何要求心要清淨?
- 我們是學者,不是師長。學者相續,為何也要真實饒益他人?
- 「這個造者當中包含了一定有什麼?這個教者、學者這兩樣東西在這裡面。」「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個造者出現呢?他前面一定是跟他的老師學,學會了之後一定要往下教。」
- 這是跟老師學軌範語淨的功德「所以,在貌似教別人的時候,實際上自己要好好地學。像跟隨在師父身邊學的時候,我也非常非常認真地看師父是怎麼帶別人、怎麼教別人的。」
- 為何要看「師父是怎麼帶別人、怎麼教別人的。」因為這是學習目標,要成就跟佛陀、師長一樣的功德,因為這是我們生命可以達到的,如軌範有真實饒益的心。因為我是學者,所以也要學。
- 「那麼觀察一下我自己內心深處的意樂,到底為什麼來學《廣論》的?到底為什麼跟別人一起研討《廣論》?到底為什麼去說法?內心深處有沒有一個真實饒益他人的心?這是善知識最在意的事情! 」這也是我們的目的,也是要學習的。
- 軌範語淨要有真實饒益的心。對軌範的條件,師父說要在教理上有正確圓滿認識,修證有確定不移的證悟,並由師長確認;也要有應機的能力。
- 師父和仁波切引導的一樣,軌範不是法沒講錯而已,而是身心要清淨
- 師父講教證應機,仁波切是真實饒益。不是只有對機。
- 教證對機,可以收攝到真實饒益他人的心「所以這個「軌範語淨」,上師解釋說一定要說法師的心續是清淨的,絕對不是為名聞利養而說。為別人說法的時候,不是希望能得到讚美,或者希望一些現世的利益,絕對是為了饒益他人的心續,能夠拔除苦因、能夠種樂因,展現法的悲憫性——拔苦與樂。如果在內心的深處能夠真實地以這樣純粹的動機去說法的話,仁波切在此處的意思是說這才是軌範語淨。」
- 師長傳法「展現法的悲憫性——拔苦與樂」,有修改、救護的特徵,收攝為真實饒益他人的心。
- 廣論道總建立「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最後收攝也是「真實饒益他人的心」學、說都要如此。
- 幫助眾生,與樂拔苦,不是只收到對機。
- 法的傳遞,是心與心之間的傳遞。「就修改與救護的功德的角度來講,正法的定義是什麼呢?摧伏所化機的煩惱。能令他的相續生起功德,依此引導令至正道,這就稱為正法」
- 論對正法的定義「修改與救護」。
- 「清淨的正法具有什麼功德呢?它能夠修改與救護。所以,正法的定義就是能夠摧伏所化機的煩惱,能令我們的相續生起功德,並且引導令我們能夠入正道。」法是煩惱被調伏、對治的內心狀態。從一顆心傳到一顆心。道次第八大教授的實修教授,法本中有此修法儀軌。要觀想、供養資糧田,請師長加持我的心緒,祈請師長心中的教證二量,加持到我心裡。
- 有人說如果以心傳心,那就不用學經論?聞思經論、祈求,是要承接師長要給我們的法,否則難以接收。聞思學習教典,增長信心、理解,才容易接收到法。說法者心續不清淨,無法可傳。「除此之外,不能說即使軌範師的相續不清淨,但所說的法仍是清淨的。」仁波切不承許這種說法。」前提成立,無謬說法才能傳給我們。
- 另從瀕死經驗看,心和心會交互交流,當自己對一個人發脾氣,其後會帶著這影響接觸到自己接下來所接觸到的心。心和心交流,法也是如此。
Q:學者相續有問題,不夠清淨,如此分享法,對法的久住會有加分?
A:
- 學者相續淨,仁波切指的𤴓弟子心緒不摻雜煩惱。師父則說弟子條件很夠,可以讓師長把心目中最圓滿的法講出來,否則便會如大學者,對小朋友只能講小朋友懂的部份。
- 「弟子心緒不摻雜煩惱」不是已經淨化煩惱。淨化是小乘無學位;大乘煩惱障,所知障斷,也是無學,成佛。
- 不是弟子煩惱已淨化,而「弟子心緒不摻雜煩惱」。
- 凡夫一次只能緣一件東西,如看手機,不會再緣其他。
- 「弟子心緒不摻雜煩惱」如何做到?把那蘭陀寺、止迦摩囉室寺的學者相續淨對,依後者而有聽聞軌理的強調。專注於聽聞軌理,可以不摻雜煩惱。因為心緣在法上,不會緣在煩惱上。但這不代表淨化。
- 止迦摩囉室囉寺對後世根性較差者,有其入手處。「弟子心緒不摻雜煩惱」從聽聞軌理開始。有雜染時,按聽聞軌理,思惟聞法勝利,要刻意思惟、有好樂心、要好好學習。否則會覺得我好好的,為何要學習?如此,才能不摻雜煩惱。
- 要按聽聞軌理做,從前行,到中間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斷三過具六想,一步步練習。當狀況不好時,對師長祈求、淨罪集資。
- 最近新冠肺炎、經濟衝擊、政治不穩定等,讓自己心情不好。有個輔助作法,可以數息,其有很強大的力量,可以幫我們恢復平靜。
- 開始練習時,不用有太大負擔。一次從一到十練習兩輪,一呼一吸算一遍。很專注在數息、呼吸,念頭不要跑掉。來回練、養成習慣。
- 傳承教授,讓心中煩惱,有力恢復平靜
Q:「接著第三個「所說法清淨」,所說的法必須是能以無謬方便之門,引導所化機至佛地的正法,這才是清淨的法。就修改與救護的功德的角度來講,正法的定義是什麼呢?摧伏所化機的煩惱,能令他的相續生起功德,依此引導令至正道,這就稱為正法。所以,那蘭陀寺的說法方式,就是以這三種清淨門來詮釋正法的。 [03′03″]
注意!在這裡邊所說的法清淨,上師講到:什麼是正法?無謬的方便之門,引導所化機去哪兒呢?至佛地,這才是清淨的正法!清淨的正法具有什麼功德呢?它能夠修改與救護。所以,正法的定義就是能夠摧伏所化機的煩惱,能令我們的相續生起功德,並且引導令我們能夠入正道。那麼我們能夠在一起聽聞和研討這樣一個有清淨法脈的傳承——從那蘭陀寺的這樣傳承,雖然後來宗大師是尊止迦摩囉室囉寺的傳承,但是它們兩個可以收攝為差不多是一樣的。 [03′50″]」理路如何貫穿?
A:
- 上師連續講是貫穿的,分成哪幾講,是法寶組法師分。不論分到哪幾講,上師講法前後連貫,師父開示也是如此,從很長到很短。上師開示的宗是很光亮,明顯。如月格西讚歎上師的宗太明顯,前後連貫。
Q:老師成為師長前,幫出家比丘尼說法,有何特殊因緣?
A:
- 上師宿生的依止法,很恭敬出家人。之前跟比丘尼說法、其後帶領比丘僧團,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僧眾在上師的皈依境中。
- 之前有人請上師講法,因上師在帶研討班,聽完上師講法,有比丘尼想跟上師學習,早期就有此相狀。
- 「這一點在跟仁波切學習這麼多年,感觸是非常深的!仁波切是這樣講,也一直是這樣做的,也是這樣教我們的。比如說每次我有什麼事情請問仁波切:「我要去哪裡見大家,仁波切,我應該最注意什麼?」仁波切通常會說:「要懷有真實的饒益他人的心!」多少年都是提醒這一句話!我最初剛學《廣論》,其實不太敢為別人講。但那個時候就有一位法師帶我到比丘尼寺院,非得要我給那個寺院的法師們講課。我當時不是很想去,主要是怕講錯,然後就請問上師。上師說:「如果他們那麼希望你去的話,那就去吧!」我說:「那到底要注意什麼呢?」仁波切就說那句話:「要懷有饒益他人的心,這個心要非常地真切!」」
- 上師真實看到師長心緒中真實饒益他人的心,這是軌範語淨的功德,師父上師也如此。
- 師父念佛、參禪、持戒都可以很出名,如果目的如此,可以有很多人跟隨。師父放下垂手可得名聞利養,放下跟過兩位證空性的師長、把閉關體驗都放下,因為遇到廣論,所以從最初次第開始學,亦即從依止法開始學。把一切放下,只想把最圓滿帶給大家,沒有貪求世間名聞利養。
- 師父要上師教導比丘僧團,上師壓力很大。仁波切一開始想勸上師逃跑,後來再仔細想,如此可以得三寶加持,才把想法改過來,要上師不要辜負師父期望。
- 2017年流言事件,當時有請法團,上師去開示,講課到一半,上師把教五大論法師全請上台,請法師把個人學習經歷自我介紹,大家聽完都很振奮;再把教課法師請上台,讓大家知道這麼多人在學、教五大論。上師臨時的引導,讓大家對教法有更大信心。其後大家跟上師總結,法師向上師讚歎,善巧引導對大眾對三寶教法的信心,上師只說,大家千里沼沼過來,只想幫助大家,對宣講五大論也能隨喜、可以有收穫,並累積更大資糧。對上師回答,大家都沈默,因為沒有想到如此角度。
- 由此看到上師想要真實饒益他人的心,沒有摻雜個人利益。上師看了仁波切很多,所以感觸很深。
- 修改、救護,是心與心,要是自己先做到。「自未調伏而調伏他者,無有是處」。說法師、軌範的相續清淨,才能傳遞法。
Q:老師如果是出家眾,阻力會更小?
A:
- 阻力會更大。當年老師求出家,師父不同意的原因在此。因為要能夠帶領僧團,戒律非常嚴謹。如果上師出家,則不能如師父般帶領。依戒律,男女二眾分得很遠。當然,如此也辛苦了比丘尼僧團。因上師直接帶領比丘僧團,比丘尼學習上是辛苦的
Q:「「軌範語淨」,上師解釋說一定要說法師的心續是清淨的,絕對不是為名聞利養而說。為別人說法的時候,不是希望能得到讚美,或者希望一些現世的利益,絕對是為了饒益他人的心續,能夠拔除苦因、能夠種樂因,展現法的悲憫性——拔苦與樂。」說法勝利極大。善知識十德相。軌範語淨也是十德相的體相?
A:
- 就軌範語淨,師父說要教、證、對機,十德相都在內。仁波切指真實饒益他人的心,在十德相中有悲憫功德,用慈悲為等起,不為利養。收攝的講法是,所有佛陀的法「真實饒益他人的心」
- 師父解釋十德相時,也說可以開展為六度,這是大乘修行的內涵,圓滿則為佛的功德,因是佛陀圓滿教證功德具體的顯現
Q:善知識十德相核心是戒律,並以依止法。老師體現依止法的德相,是善知識十德相。貫穿是依止法?
Q:「「那到底要注意什麼呢?」仁波切就說那句話:「要懷有饒益他人的心,這個心要非常地真切!」老師為何每次問?為何仁波切每次都一樣回答?
A:
- 因為這是核心,所以兩位師長如此示現。因為「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因法的悲憫性,所以反覆強調。
Q:仁波切禮敬小沙彌的場景,跟老師謝謝大家的心續是一致的?
A:
- 222講前三段說到仁波切行誼,如「一切都是三寶給的」、「坐在法座上思惟諸行無常」、「於眾生應該懷著一顆徹底恭敬和虔誠的心」、「禮敬小沙彌」等,這是仁波切修皈依學處的功德。
- 「所以能夠聽到這樣的傳承,我們真的要感謝歷代傳承祖師的辛苦,尤其要感謝為我們講說《廣論》的師父還有仁波切!沒有這些大善知識為我們講說,我們是無法了解到其中的竅要。」
- 「縱然得到《廣論》,在我們的經櫃裡供上個二、三十年,有些人可能都沒法打開把它讀一遍;縱然讀一遍也不得其要;如果譯經院的法師們沒有費盡千辛萬苦把《四家合註》翻譯出來,我們也沒法用漢文聽到這樣的傳承。」
- 「所以禮敬一切傳承祖師,禮敬為正法而努力的僧眾們!也對大家能夠一直堅持學全廣,謝謝大家的用心,一定要迴向無上菩提!謝謝!」
- 結論是「我的一切都是三寶給的」因為沒有仁波切講,我們聽不到;沒有譯經院、沒有護持居士、沒有學習的具相弟子、沒有農夫、沒有航空公司,求法無法成辦,因此一切是三寶給的。這是上師跟師長學習的功德。
- 上師常頂禮大家,因為大家聽法專注、虔誠、有希求心,上師會觀想、禮敬大家。
- 有人覺得加航是賺錢,並沒有想到護持教法;同樣賣東西為利益,為何感謝?一從緣起看。沒有這些怎麼行?萬事萬物息息相關,必須感恩。從緣起看,要依靠三寶、眾生,因此要感恩、知恩、報恩。如此感的果會是助力、會得更多照顧。如果忘恩負義,不會有助力。對緣起知恩、報恩,會幫助修行,助你向上。這是自己選擇的路和果
Q:「仁波切說:「看吧!一個白髮老翁!我的一切都是三寶給的。」第一段這裡是指三寶身功德?
A:
- 主題不是身功德,包含含仁波切說法是語功德,最重要是意功德「我的一切都是三寶給的。」。
- 當把自己放到情景,別人圍著你,自己會想到「的一切都是三寶給的。」?軌範相續要清淨!
法師Q:222講前三段後,上師結論「所以「軌範語淨」這一點,仁波切解釋說:「說法師的相續清淨很重要,到底有沒有真實利益眾生的心!」在我們跟隨善知識的時候,就能看到經典上所說的事情,在善知識的行持中是真實出現的! 」前三段有看到仁波切「真實利益眾生的心」的功德?
A:
- 仁波切從行誼把法傳遞到我們心裡是沒錯,但跟仁波切內心有「真實利益眾生的心」如何看出來?
- 「真實利益眾生的心」很重要的關鍵在於法從心傳到心。廣論善知識十德相「自未調伏而調伏他者,無有是處」。要饒益眾生,要自己正皈依法,安位於皈依,再幫助眾生安住於皈依,這是利益眾生的全部,沒有其他。有皈依、正皈依法,這是仁波切利益眾生的純熟。廣論皈依學處,六共同學處中由悲憫故,先由自皈依開始。
- 皈依有三士道皈依。從怖畏三惡趣苦,相信三寶能救,這是下士道皈依;怖畏輪迴之苦,相信三寶能救,是中士道皈依;幫助眾生解脫輪迴,相信三寶能救,是上士道皈依。法包含三士道的法。
- 「說法的時候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要觀想諸行無常。」是中士道皈依。
- 「對於眾生應該懷著一顆徹底恭敬和虔誠的心」跟皈依的關係?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看到任何眾生都虔誠頂禮,不敢輕視,因為都有佛性,可以成佛。常不輕菩對佛陀無比仰慕,強到和佛沾到一點邊都恭敬。
- 師父送上師一頂帽子當加持物,法師不知是師父給的,沒有很恭敬。上師看到說這是師父的帽子並非常恭敬。
- 上師認識五台山一位蒙古喇嘛。當地供應很多佛物,並不恭敬。這位喇嘛走過攤販前,看到地上佛像馬上拜下去,小販很驚訝,這是其皈依的功德。到其住處請法,很得喇嘛讚歎。
- 法師在僧團研討222講,有位法師問「仁波切多次講過:說法的時候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跟在我們跟隨善知識的時候,就能看到經典上所說的事情,在善知識的行持中是真實出現的!」有何關係?該法師認為第一到三段可以收攝到第二段。法師不認為如此,雖然教理沒錯,但思惟我們的現行,我們禮敬出家人,但會如同仁波切,看到小沙彌會頂禮?仁波切把小沙彌當成皈依境,如勝義僧或凡夫四人也是僧寶,我們會如仁波切一般當成皈依境?當看到仁波切禮敬小沙彌,法師們經上師提醒跟著仁波切一起禮拜,這是仁波切皈依的功德
- 前後連貫主軸「所以能夠聽到這樣的傳承,我們真的要感謝歷代傳承祖師的辛苦,尤其要感謝為我們講說《廣論》的師父還有仁波切!沒有這些大善知識為我們講說,我們是無法了解到其中的竅要。縱然得到《廣論》,在我們的經櫃裡供上個二、三十年,有些人可能都沒法打開把它讀一遍;縱然讀一遍也不得其要;如果譯經院的法師們沒有費盡千辛萬苦把《四家合註》翻譯出來,我們也沒法用漢文聽到這樣的傳承。所以禮敬一切傳承祖師,禮敬為正法而努力的僧眾們!也對大家能夠一直堅持學全廣,謝謝大家的用心,一定要迴向無上菩提!謝謝!」上師用真實皈依的功德,在利益我們
- 要把每天學習全廣做為修行重心,因為師父把宗大師教法帶到漢地,而上師是師父心子,透過上師,可以學習師父心髓。每天串習,是最好的學習、是最殊勝的機會。上師很謙虛地請大家聽廣論,上師說當時跟隨師父學習,曾反覆請問師父的心意。
- 上師跟法師提全廣是學習的竅要。上師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全廣。自己要把研討班學習做為養分,匯歸到在全廣的學習,然後再回到研討班的學習。每次聽都要有新的收穫,要如此祈求。
- 聞所成慧,要把教理聽清楚明白,並看到自己的現行,確定不移;如
- 沒看到內心現行並確定不移,只是聞相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