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皈敬頌二+聽聞軌理一
愚人節做什麼?努力對治自己的愚痴
禮佛
- 學習很珍貴,要提策意樂
- 學習要有歡喜心
- 學習需要歡喜心嗎? 師父是如何呵護我的心?
大家看一看,師父想把這麼美妙的一本無上甚深微妙的法給我們講的時候,他抱持著一個非常非常小心的心,小心地呵護著我們。那些由於慧力不夠啊,由於經驗不足等等產生的不理解,甚至對正法沒有熱忱,師父非常擔心我們錯過這個跟《菩提道次第廣論》,或者說跟教法相遇的時光。所以可以想見,他在給我們講這本論的時候,曾經經歷了多少?多少次站在我們的角度上去考慮,我們學這本論的難點是什麼?
那麼他在講的時候,儘量避開我們容易產生困難的那些方式。也可以說,把每一個弟子看得像他的掌上明珠一般,因為進了《廣論》課堂之後,最好能夠了解、深入地了解它正確的意義。
所以讀到這一小段的時候我是很感動的,因為師父非常擔心我們由於聽了不懂、沒有熱忱、沒有興趣,對正法的這個熱忱的興趣減少之後,我們錯失了生命最殊勝的一段因緣。師父說:「這是一種損失!」很顯然他絕對不希望這種損失發生,如果發生了,他不希望繼續。所以一開頭,師父的悲心就躍然紙上,清晰地傳到你我的耳中。
要知道師父為了把這部《廣論》講到你我的心中,他曾經用了多大的心血,用了多少在經驗上的摸索,他珍惜地愛護著每一個能夠聽到《廣論》的同學,特別擔心大家沒有興趣。
那麼重點出現了!這一輪的學習,就希望我們能夠提起很強的一個歡喜心。當然說,歡喜心這件事如果沒有、硬提的話,這好像有點困難。關鍵是我希望你是不由自主地深入其中,因為這正是《菩提道次第》的魅力所在,也是師父的善巧和悲心,幾乎洋溢在《廣論》的每一個字裡行間。
全廣二第1講 8‘58” -11’28”
- 師父希望我們珍惜跟教法相遇的時光,透過深入其中,可以體會師父的善巧和悲心,幾乎洋溢在《廣論》的每一個字裡行間。
- 大家準備好要上課了嗎?怎樣才是準備好的狀態?
怎樣才是準備好的狀態?
- 觀察身心狀態 調整:緣在歡喜學習,在師長的字裡行眼
- 處在愉悅、威儀的狀態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念密集嘛可以温柔一些,以表禮敬
念到「霞喇受哇得」可以用動作表達對宗大師的禮敬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要記得是皈投禮敬,校準、向著自己的目標及方向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跟真如老師一起虔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 跟老師一起念心經,心緒比較靠近
- 老師在念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感受到老師念頌的快樂
- 可以下載時大音樂的APP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重新複習,得到新的所得
本師釋迦牟尼佛
文殊菩薩
彌勒菩薩
སྡིག་པ་ཅི་ཡང་མི་བྱ་སྟེ།།
དགེ་བ་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ར་སྤྱད
རང་གི་སེམས་ནི་ཡོངས་སུ་འདུལ།།
འདི་ནི་སངས་རྒྱས་བསྟན་པ་ཡིན།།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是修行的根本,去惡行善
離苦得樂最基本的方法
宗大師父子三尊(師父、弟子)
宗喀巴大師
賈曹杰
克主杰
- 如犢求母公案
讚佛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 佛是我們最高的學習對象、目標
民初四大高僧
虛雲老和尚 (禪宗高僧)
弘 一 律 師 (律宗傳人)
印 光 大 師 (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
太 虛 大 師 (八宗並弘)
虛雲老和尚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弘一大師 悲欣交集。
印光大師 要維持淨土 ,弘揚淨土,勿學大派頭!
太虛大師 諸法刹那生,諸法刹那滅;刹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
宗喀巴大師
1.青海宗喀人,出生於1357年,家庭是地方望族。宗喀是地名,巴是對人的尊稱。塔爾寺(十萬候寺),出生於西元1357年
2.出生前猶如釋迦世尊,即有種種祥瑞徵兆。被稱為第二能仁,與佛無二無別
3.七歲時,由敦珠法王為作親教師剃度出家,跟隨法王學習。大師從小絕頂聰明,博通五明。
4.十六歲離開家鄉至西藏,努力修學顯密二乘。
5.四十六歲著 【菩提道次第廣論】,總攝一切佛語的精華扼要,規劃出修行者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
6.六十三歲,大師示寂於西藏格登寺。
什麼是五明
佛法裡面有「五種明」也就是五種智慧的意思。
- 第一種智慧是「內明」- 對佛法、宇宙的道理,能夠做深細的了解。
- 第二種智慧是「因明」- 就是辯論、邏輯學
- 第三種智慧是「聲明」- 就是音韻學
- 第四種智慧是「醫方明」
- 第五種智慧是「工巧明」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覺悟 (離苦得樂-圓滿的快樂)
道 :照著這個正確的方法去做的步驟(快樂的正確方法)
次第:一步一步的階梯 (次第步驟)
廣 :詳細的說明
論 :仔細的來討論這件事 (如何得到快樂?)
全名:無與倫比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 覺,藏文是「བྱང་ཆུབ」 (「བྱང་」是淨化的意思,「ཆུབ」就是證悟的意思)
道 菩薩行的所依 – 菩提心及六度菩薩行:走菩薩行
次第 顯示沒有前面基礎,就無法產生後面結果的關連性:沒有前前就沒有後後
道次第 透由三士道證得無上菩提的內心的證悟:共下士、共中士、上士道
廣論 能詮、所詮二者廣大,所以稱為「廣論」
<歸敬頌>分三部分:歸依、禮敬師長
- 論前歸敬
- 造論宗旨
- 諄囑聽受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然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為何頂禮文殊菩薩兩次?
造論者對自己上師無比尊重。宗大師需要嗚馬巴翻譯,之後直接受到文殊菩薩指導,所以感恩文殊菩薩
從釋迦牟尼佛開始都是傳承
姑如:老師
俱胝:是很長的時間,藏文是無盡的圓滿
世尊有圓滿的身語意功德
阿逸多:彌勒
無等師:無能與其相比
無量土:無量之處
頂禮是由於傳承
阿底峽尊者統攝廣行、深見
教授藏:寶藏
無央:沒有偏的
造論宗旨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
- 諄囑聽受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 具善未被癡暗所覆
本論殊勝
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軌。
往趣一切種智之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廣論P2L3-L4)
六年廣論從P15 聽聞軌理細讀
想想看宗大師為什麼要造<廣論>?
他希望達到什麼效果呢?
南普陀手抄<第一冊P62L12說這個~P63L6很可惜>
師父開示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語,復乏理辯教義力】
廣論: P1 LL1
手抄: #2 P62L12~P63L6
說這個….很可惜
音檔: 2B 25:52 – 27:08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
說這個現在很多修行的人哪!「瑜伽」翻成中文叫作相應。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所以通常瑜伽分成境、行、理、果,就是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但是現在那些修行的人,他要講修行啊但是不懂道理。請問:你不懂道理,這個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我們現在變成閉門造車。實際上閉門造車,多多少少造了一點哪!但是他在門外空轉,轉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僅僅是忙一生,多生多劫這麼空忙,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 境行理果:眼前的境界,怎麼去做,依什麼道理,得到什麼果?
- 師父重覆講的,都是很重要的
師父說:「現在修行的人,要講修行但是不懂道理。」「不懂道理,你怎麼修法?」為什麼修行的人會不懂道理呢?
就像我小的時候剛上學,我認為:寫 3 為什麼要站著呢?3 應該寫個「m」形,就是都趴在地上。為什麼呢?因為這樣 3 可以休息,不然 3 要一直站著呢!所有作業本上的 3 都站著,我應該讓它趴在紙上。我認為這是對的,所以老師把我的 3 字改了之後,我還認為我寫的是對的。然後老師問我說:「為什麼給你改了這麼多次之後,你這個 3 還要這麼寫呢?」我說:「因為 3 累了!」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呢?說數字累了。但是一個小孩就是那樣想的,一個小孩!而且會覺得特別有道理。每次 3 字一定會被老師用紅筆打一個叉,逢 3 就是叉,如果那一頁上 3 字很多,我就全是紅色的叉字。大家都知道上學的時候如果你的本上都是紅色的叉字,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但是我都非常堅持,因為3要休息。所以哪有道理呢?
所以要說服我們自以為是的道理,善知識真的要花一番苦口婆心的力量。師父這裡邊說:閉門造車還多多少少地造了一點,我們是什麼?是門外空轉,是完全不懂道理,都修錯了!而且他不是這一生浪費了,是多生多劫都在這兒空忙。師父說:「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全廣二103 [05′21″-06′59″]
討論題
我有「閉門造車」,「門外空轉」嗎?可以如何避免?
- 讀書、學法中,字看得懂。在學校學生翹課,會有自己的解釋。學佛也是相同,用看書的方式,會有自己的想法,會閉門造車,走火入魔。所以有師長教導很重要。自己覺得閉門造車是有可能的,就是斷器三過的習性
- 覺得很慚愧,自己覺得沒有閉門造車,因為沒有認真學習。門外空轉的感覺有,是因為連門都不知道。自己覺得學習很遙遠。
- 「閉門造車」,「門外空轉」不用看成負面,好好努力「造車」,之後門應就不會閉了
- 未學習前,對修行的想法是幫助別人。如此作為,不曉得自己追求為何。學習廣論之後,有次第,做每件事,目標是什麼,怎麼做是正確的。可以避免閉門造車。遇到問題,會用什麼理路
- 參加全廣共學,而有另一個小共學。在過程中,可以聽老師全廣II的開示,和同學討論的機會。其中會有不同的想法,對同一句子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樣。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如果只用原本自己的,去理解老師跟師兄姐的理路,是侷限的。透過討論,可以脫離「閉門造車」、「門外空轉」
- 五十幾年來在佛法上門外空轉,沒有真的踏入佛門。有機緣到福智學習,有善知識引導,才能有機會慢慢入門造車。雖然現在沒有很投入,但由於疫情,可以有多些時間上課。所以需要師友的引導、支持
- 學習佛法的初學者,有班長,護持幹部的護持,慢慢前進中,比較不會有「閉門造車」,「門外空轉」。工作上,領域是工程。一般沒有按照圖面、解說,而按自己所認為的做,不是人家要的樣子。所以需要專家的討論,以免「閉門造車」、「門外空轉」
- 「閉門造車」、「門外空轉」的正面意義,來自讓我們可以思惟、覺察,問專家。問專家時,是專心聽他講,還是他講我也講?
修行一定要聽聞,沿著聽聞的道理修行。如果拼命用功而忽視了聽聞,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這是在經典裡被所有的善知識所呵責的。像有一本論叫《喜金剛釋難花鬘》,這裡邊有一句話就是師父這句話的寫照,說「沒有智慧的人,就沒有聽聞;沒有聽聞,就沒有思惟;遠離了這兩者,就沒有瑜伽;而沒有瑜伽,就沒有成就!」所以看起來是很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重視聽聞。希望所有想修行的人都能夠趣入努力聽聞的廣大門徑,使自己的心沿著正確的道次第好好地行持,不要一生空忙,甚至多生多劫都空忙。這不是一般的悲慘喔! 全廣二103 [07′29″-08′39″]
- 好好聽聞,才不會很悲慘、太可惜
- 心力弱時,打開廣論,打開手抄,找到答案
廣論練功房
修行一定要聽聞,沿著聽聞的道理修行
不是照著自己的道理
廣論科判就像地圖,
廣論原文就像成佛的道路,
師父的開示就像走在成佛道路的前導車,
老師的引導就像打開前導車的金鑰匙。
善行分享
- P20「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 家人、親人患病,在此之前,學習廣論,能夠學習對治。暇滿人身難得,策勵自己想好好學習。自己全盤接收廣論的引導。有問題時,翻廣論,看手抄。讓自己的心念要提起,有同行善友可以支持彼此。除了聽聞,自己如理踩在軌道上。自己會想到師父、老師,辨識心會起來,會想到要怎麼說、怎麼做。如俊法師說如比腕力,只要多一秒的分享,都是進步
- 感恩有幫手幫我一起照顧92歲的婆婆,同修也會一起幫忙,好棒
- 依止善知識,可以和生活結合。善行銀行,一起學習的同學會一起影響。從小事也會有影響。」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讀了廣論,會用比較長遠、無限生命看事情。在生活中,會比較勇於善。先前去健走,看到牙籤,就撿起來拿下山。赴美期間鼓勵朋友讀廣論,從旁觀者變成影響者,讓自己更有弟子相(正住、具慧、希求)。師法友的提策,讓自己不斷提升,也有不斷的歡喜心
- 朋友示現病苦,讓自己體會念死無常。想到自己最後一念,會是什麼?是炒菜鹽沒放,還是想到來世、增上。無常可體會,但念死較難。透由朋友示現,對念死,是在這一世,以及無限生命中,都可以用來世安樂的想法為主。念死是對無限生命,把心緣在佛法修行上。
善行銀行2.0 新業務
《密集嘛》《心經》持誦接龍
❶ 每天持誦《密集嘛》三次, 《心經》至少一次。
❷ 持誦後請至各分行接龍存入。
❸ 接龍不限次數,歡迎各位VIP大戶,多多存款。
日日春善行銀行感謝您的皈依發心
可以這樣做
我認真聽帶,我聽到…
我認真跟佛菩薩祈求…
我很感謝…,因為…
我察覺到…,因為…
我今天看見…,主動…
我今天出門帶環保袋購物…
你的記憶力好不好 ? 背文字的能力強不強 ?
日背萬字的宗大師
- 宗大師在熱振寺寫廣論,沒有帶任何書,而是一個人就到寺院開始寫
- 所有的修行都要從聽聞開始
- 造者殊勝、法殊勝
- 現在從聽聞軌理開始
-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所有」其意為「的」
師父開示
【凡事豫則立】
廣論: P15 L6
手抄: #2 P9 LL4- P11 L8
https://lamrim.xyz/player/gPlayer.html?&tch=gl1&af1=9a&st1=658&et1=944
翻到十五頁。由上面我們了解,說這個佛法,這樣無比珍貴的這法寶啊,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殊勝的大成就者來造這個論。佛法深妙的意趣,我們不容易領會,那麼經過一個菩薩祖師的解釋,才可以體會到。而由於造者的成就高低,所以解釋的內容同樣也有深、廣或者偏、滿之間的不同。現在造本論的這一位菩薩,成就這樣殊勝圓滿的功德;不但如此,而且他一生造的論當中,以這一部是最究竟。那麼跟這樣圓滿的教法,如何才能相應呢?我們現在學它,應該有些什麼準備呢?假定你事先有了完整的準備,那麼你將來就可以得到完滿的結果。
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話,孔老夫子儒家說的,「凡事豫則立」,你世間哪,事前先準備好了,那這個事情就可以做得好,事情可以做得好。所以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法門,應該怎麼樣去聽、怎樣去講,才能夠跟這個法相應。
我想我們平常大概都有一個經驗,說哪個地方打七,哪個地方講法,我們趕快匆匆忙忙,把家裡的事情放掉了跑得去。是,或者你可能覺得這麼難得的機會呀,把安排事情弄弄好,匆匆忙忙騰出個幾天或七天。可是你剛跑得去,第一天的時候,那時候跟法不相應。原因是你剛離開家裡面,家裡一大堆的雜務還在腦筋裡轉,對於眼前的環境你又摸不熟。
就算你家裡事情放掉了,大家在念,念些什麼你也不知道,趕快去找一本書本,怎麼拜也不知道,怎麼弄也不知道。結果等到你七天下來,也許你知道了,念些什麼,拜些怎麼個拜法,你樣子好像會了、了解了,可是它打七真正的意思,叫你跑得去,就學一個三皈依嗎?就叫你學得去拜一下佛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原因就是事先沒準備。假定說,我們事先已經有準備了,說那個地方佛堂的規矩應該如何,打佛七的真正的宗旨,然後你跑得去,樣樣準備好了,一開始全心全意照著去念的話,完全不一樣。其實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都是如此!
在這個地方我們也經常舉這個比喻,常常說六祖大師一聽就開悟了。那麼至於六祖大師傳給他的學生,一講,那個學生就行了。他為什麼行?我們為什麼不行?經文是一樣的,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個地方主要的關鍵,這個內容我們只要好好地看下去、研究下去,思惟、觀察、修習就會了解。這個文字本身是比較容易懂,而這個所以立這樣的次第,這個內容重要在什麼地方,我在這地方特別加以說明。所以,在正式講聞佛法之前,我們要曉得如何去講,如何去聽,你把這個工作準備好了以後,你講聽就有絕對大的好處。
科判表四
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乙一 聽聞軌理
丙一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廣論原文(P15L9-L11)
聽聞集~能知善惡法
如何知諸法?
如何遮諸惡?
如何斷無義?
如何得涅槃?
《聽聞集》 龍樹菩薩所著
由聞知諸法 正見,知道迷悟的關鍵
由聞遮諸惡 取捨清楚,斷除惡業:戒
由聞斷無義 煩惱的現行被調伏:定
由聞得涅槃 煩惱的種子盡斷:慧
- 沒有聽聞,無法得知善惡法
- 世間的善是真正、究竟的善
想想看
宗大師引用<聽聞集>的喻,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回家功課
什麼是善或惡;什麼是該做或不該做的,
難道我們真的分不清楚嗎?
南普陀手抄<第二冊P21L4又云~P23L2什麼該做的>
聞法能生智慧 希望新生 225則
為什麼聽佛法就會發現自己錯了?因為聽法會讓心慢慢地平靜下來,平靜的心才能夠生起取捨的智慧,看到孰是孰非;就如一方靜湖,白晝可照雲霞飛鳥,夜晚懷抱燦燦星空。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