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8 皈敬頌
- 今天要重頭開始讀廣論
- 前行讓心安住,讓心從工作等回到追尋生命中更美好的狀況,把雜念等關在門外
禮佛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203 講(00:00 – 02:47)
導具善者趣佛地理
雖然善知識們幾乎是每一次聽法都會強調動機的調整,讓我們沿著三士道,把動機調整到趣向於菩提心、趣向於佛果這樣的一個方向。但是就算講了很多年,我們在內心中是否引起對這件事的重視?重視和不重視之間的那一道界線到底是什麼?比如調整自己本身的動機,在「皈依發心」偈頌裡面,「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歸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前面的兩句就提到了大乘不共皈依,而後面就提到了大乘的發心。為什麼要提到皈依和發心呢?
如果在行善之前,我們本身的動機沒有辦法生起皈依的心念,請問:那我們所造作的善法有沒有辦法成為正法呢?再進一步,如果我們內心沒有辦法生起哪怕是造作的菩提心,朝著這樣的方向,我們所造作的善業不能夠稱之為大乘法或者趣向於大乘法。 [01′19″]
因此做任何的善行之前調整動機,生起皈依和發心,就變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縱然三令五申,在大大小小的開示中,我也聽到師父反覆地策勵,還有我很多的上師們都如是說。但是反觀自己的內心,就在策動自己要發心去求大乘這件事上,我們到底把它看得有多重要呢? [01′51″]
所以對於從現在開始到成佛這樣一個修道進程的計算,我們有沒有特別在意要速疾成佛這個「速」字呢?縱然講了很多次、很多次,好像在內心中也無法生起鮮明的決斷,或者比較強烈的覺受。那麼這種狀態下,就讓這種狀態 – 好像自己佯裝不知,或者似是而非地懵懂下去,還是要結束內心這種忽明忽暗的狀況?因為現在有幸能夠聽到善知識在大大小小的開示中都這樣提醒我們,在《廣論》幾乎每一處也都提醒我們,一開始就是要「導具善者趣佛地理」,立出這樣的一個目標和宗旨。所以我們能聽到是多麼幸運! [02′47″]
- 大家都是具善根者,我們的目標有設定好?
- 皈依和發心非常重要,皈依是方向,發心有力道
- 班長去社大教課,其中有人來上課只為了補助。有一位阿桑跟班長說英文沒注音,表示很想學。也因此而有成果
- 我們如果忘了聽法為了成佛,為了究竟離苦得樂,是沒有重視發心和目標
- 聽法時要調整動機,不是只為三五個月,而是長線的規劃
- 要如何皈依發心?「導具善者趣佛地理」非常重要,要放在心上
大家準備好要上課了嗎?
怎樣才是準備好的狀態?
那麼在聽聞之前,請大家還是要好好地觀照一下自己的三業,比如說我的身體現在在做什麼?要仔細地看一下。這樣觀察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發現我的身體是處在一種緊張不舒服的狀態,或者呼吸不是很通暢,這樣的話,自己就做一下調整,調整一下姿勢。
那麼再觀察一下:我的內心現在有沒有準備好要研討《廣論》呢?還是我的心在剛才的續流?續流很猛還沒有停下來。所謂的觀察三業,就是此時此刻我的身體在做什麼、我的心在想什麼,要有一個明確地了知。當我們明確地、清晰地知道我此刻在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接下來調整自己身體的姿勢,讓它處在一個比較愉悅、比較威儀的狀態。 全廣二101 [00′58″-02′20″]
- 自己的身語意在什麼狀態?
- 自己學習成佛的正知見,這樣的學習動機是否存在
- 讓自己在比較愉悅,有威儀的狀態
- 心準備好了,前行才能倍倍增長
怎樣才是準備好的狀態?
觀察身心狀態 》 調整處在愉悅、威儀的狀態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要記得是皈投禮敬,校準、向著自己的目標及方向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為世界祈福 虔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D23OKyy2c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 我們的學制是一加六(六年細讀廣論),進度是大家歡喜的進度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六度熟自佛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幫助自己
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幫助別人
六 度 波 羅 密 多
- 布施:不貪著物質,是持戒前行
- 持戒:取善去惡,知道什麼是對的。南山律中,戒是「嚴意圓」,被善綁住。
- 忍辱:是持戒助伴
- 精進:貫穿六度
- 靜慮 (禪定) :
- 般若:
信為能入
- 信為欲依
- 信為欲依
智為能度
- 希求上師能儘早教授我們毗鉢舍那
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為了利益眾生,利濟眾生的方便。六度的布施是練習不貪著
愛語:善巧講述適合對方聽聞的法(柔軟語、善巧語)
利行:設法讓對方聞法後能付諸行動
同事:自已也要身體力行
廣論 p.331L9
成佛地圖:要發心及皈依,向著最高目標
如犢求母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lrannotations/833-0000809
- 我們有人身可以學習,要感到慶幸,有老師、僧團,外支已成,再來就看是否珍惜自己的暇滿
- 要細讀廣論前,釋迦菩薩和彌勒菩薩二者都未成佛,彌勒菩薩比釋迦善根更足,但釋迦菩薩可以利益有情更多,所以先成佛。彌勒菩薩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
- 釋迦佛有如犢求母般的精進,我們也要有如此的心於學習,從皈依到成佛
我們進入新的學習階段囉!
恭喜大家!!!
宗大師父子三尊
賈曹杰
克主杰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廣論科判
- 皈敬頌非常重要,次開為四門
- 分為廣行、深見,兩派兼具彼此
- 彌勒菩薩 》阿底峽尊者 》宗喀巴大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 密宗道次第廣論
五部大論
《現觀莊嚴論》、《入中論》、《釋量論》、《俱舍論》、《戒論》
民初四大高僧
- 虛雲老和尚 (禪宗高僧)
- 弘 一 律 師 (律宗傳人)
- 印 光 大 師 (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
- 太 虛 大 師 (八宗並弘)
虛雲老和尚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弘一大師 悲欣交集。一邊開心,一邊悲傷怎麼這麼晚遇到佛法
印光大師 要維持淨土 ,弘揚淨土, 勿學大派頭!
虛雲老和尚 諸法刹那生,諸法刹那滅;刹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
劫有多久?
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
大劫、中劫、小劫。
- 一大劫,又可分成四個中劫。(成、住、壞、空)
- 一中劫,又可分二十小劫。(增劫、減劫)
– 人類平均壽命超過二萬歲,稱人間淨土。
– 我們現在處於第9小劫的減劫中。
- 我們這一劫名稱是「賢劫」
- 賢劫共有1000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佛是第五尊
以數學方式一小劫之時間,如84,000歲乘100乘2(增減)=16,800,000,
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將小劫的數目乘一大劫之數目(一大劫等於有八十個小劫) 16,800,000乘80=1,344,000,000
(13.44億年)是娑婆世界的歲數
阿僧祇劫 v.s.剎那(0.018秒)
南瞻部洲是我們住的地方,像個車廂。其中有一個湖,水果掉進湖的聲音發出瞻部的聲音
北俱盧洲壽命千歲,方型,惡聲洲。因為要過世時,天空會出現「惡聲」
東勝神洲,人身高特別高,是南瞻部洲的兩倍。是半圓型,250歲
西牛賀洲,用牛交易,500歲
只有南瞻部洲可以修行
南瞻部洲的人從劫初是84000歲,一點點往下降,劫末只有十歲
到劫末會增劫,一直到84000歲
佛說大千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8sWzLtM0mI&t=64s
- 佛的心量要利益所有有情,心量如此之外。我們學習之後,心量是否也能如此之大
- 我的生命要如何活?展現什麼樣的高度?
為什麼我要持續學習廣論?
為什麼師長要我們好好聽廣論?
「廣論科判就像地圖,
廣論原文就像成佛的道路,
師父的開示就像走在成佛道路的前導車,
老師的引導就像打開前導車的金鑰匙。」
- 全廣二的引導就是金鑰匙
- 師父開示沒有老師的鑰匙,是無法開動的
廣論練功房
把簡明的道理,運用在我們身心上,會產生善法欲。
- 學習要能夠饒益我們的身心,走上成佛之路
討論題
如果你想要成為頂尖的糕點師傅,你會想要遠赴法國藍帶學校學習嗎?為什麼?
- 要去一個學校學習,是否不是藍帶,而是找一個知名店舖的師傅
- 發心很重要,任何距離都要去
- 無論多遠,立定目標就要去,親臨現場效果會不一樣
- 一定要去。要成為頂尖,要身歷其境,體會其環境以及氛圍。成為專家的精神,會依次第慢慢紮實的學習
- 假設要去,有不同選項要考量。如距離很遠,是否有其他選項可以。時間、成本等都要考量
- 成為頂尖者,是目標,其後的用意為何?是名?如果是要開店,定位不同族群亦會有影響
- 如果糕點界的最大目標是藍帶的話,其有最美好之處。要成為最好,其就是地圖。往這個方向,是選擇的一條路。如同廣論是我們成佛之路。到了藍帶才會碰到頂尖師資讓自己學習其綱要,才能拿到金鑰匙,達到想要到達之處
- 班長收攝
- 要是想追求頂尖、最好的話,會需要。如果是普通的目標是不需要的
- 因為要頂尖,因為目標的設定,所以要看清楚路要怎麼走,不要走遠路、繞路(如要當糕點師父,跑去學水餃)
- 要找到最好的老師學習
- 生命中最好的老師…..
善行分享
- 堅持頌心經,希望能持續
- 幫父親洗澡,用溝通的方式說服父親。過程中,發現浴室有問題,比較冷,也發現椅子不太舒服,想到改善洗澡的環境,以及如何照護。經由這個過程,也能藉機和父親溝通。父親從拒絕到能夠接受,洗完澡後精神很好
- 師兄參與學習沒有很久,但能事親至孝,除了自己的善根,也是師長功德
可以這樣做
我認真聽帶,我聽到…
我認真跟佛菩薩祈求…
我很感謝…,因為…
我察覺到…,因為…
我今天看見…,主動…
我今天出門帶環保袋購物…
- 廣論各章節都有「宗、因、喻」
- 我們沒聽過風可以送來遺囑
野風送來的遺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8vgPXJoz7c
初學佛法的人要怎麼找到善知識?
師父說:
- 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最重要的你要得到善知識,那麼什麼叫善知識呢?
- 真正要了解這個善知識,你沒有智慧辨別不清楚。
- 有一點容易的,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東西大家不能亂的。
- 這一點我們不必用智慧去辨別,你能夠找到這個的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善知識。
- 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
這裡邊對於我們一個初機的學者,到底怎麼去找善知識呢?怎麼辨別呢?很困難,但是師父說:「有一點是容易的」,有沒有發現師父在教我們?「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善知識他是不是有傳承的?這個是不能亂的。如果說他是有清淨傳承的這樣一個傳承善知識,「你能夠找到這個的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是確定他有清淨傳承。這裡邊可能包括教正法、證正法很多傳承哦!所以可以想見師父講了前面的這些偈頌,在很多處都在告訴我們:學佛最重要的一定要尋覓善知識,然後一定要依止善知識;那麼依止善知識,一定要去尊重這個傳承,學習這個傳承。所以在這點上,我們可以再再地觀察一下我們自己:在我的心中,有沒有特別特別重視傳承、珍惜傳承? 全廣二99 [07′17″-08′38″]
初學佛法的人要怎麼找到善知識?
師父教我們「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善知識是不是有傳承?這是不能亂的。
<歸敬頌>分三部分:雖然只有一頁,但「份量」佔廣論的一半
- 論前歸敬
- 造論宗旨
- 諄囑聽受
論前皈敬:要理解世系為何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文殊菩薩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文殊是諸佛之師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然燈智:阿底峽尊者
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
- 此為世系及傳承,如同藍帶學校般
造論宗旨:有緣起及動機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諄囑聽受
諸有偏執暗未覆:雖有偏執但善根仍具者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不要讓暇身空過
諸具善者專勵聽:具善根者要專心聽聞
皈敬頌:提到本論的殊勝
總攝一切佛語扼要,
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軌。
往趣一切種智之勝士法範,三種士夫,
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 少。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
導具善者 趣佛地理。
廣論科判就像地圖,
廣論原文就像成佛的道路,
師父的開示就像走在成佛道路的前導車,
老師的引導就像打開前導車的金鑰匙。
因為有愛 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wHR-8B04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