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布施(二)+持戒(一)
禮佛
禮佛時恭敬,如同佛菩薩就在面前,以得佛菩薩加持,讓我們的學習得以順利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繃麻呂炯杰桑威達(摧伏魔軍無餘秘密主)
崗尖客北竹尖宗喀巴(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善慧名稱足下作白啟)
(共唱三次)
密集嘛是咒王,用感恩的心持誦,因為如果沒有祖師把法留下來,我們也無法受益
念頌,希望大家可以背下來
密集嘛是宗大師獻給上師,但上師又回贈給宗大師
其後由弟子祈請讓弟子們持頌
有很大的願力和加持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要記得是皈投禮敬,校準、向著自己的目標及方向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我們是怕死還是冠狀病毒?
不論何者,就是對死亡的擔心
197全廣提到,我們是具善者才會聽聞佛法,但仍有惡業,所以必須要做善行
除了洗手、戴口罩,如何避免瘟疫,如證和尚有開示
避免瘟疫的好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2TDTGToPTA&t=202s
念佛號: 南無觀世音菩薩,行住坐臥,很多人一起念
吃素或少吃肉
千處祈求千處應
讚頌「南無觀世音菩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vBqYaoqffY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 我們像小孩子,很害怕,如祈求母親,祈求觀世音菩薩的救護
- 副班長每天有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百零八遍的定課,從只是要念,到想到迴向給業病障、往生者,念佛號的意樂也就不一樣了
- 要貌似絕望的困境,我們的心是希望本身
- 我們要往成佛的路走
- 下星期跟著尼僧團頌經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成佛道總要一直擺在心裡
- 發心、回向,從課堂學習開始。發心大小,代表自己可以收穫大小。回向也是相同,如何把資糧朝向正確的方向
- 現在在上士道的學習
- 廣論前前後後串習很重要
- 學習現前增上生,只上不下(共下士道),中士道希求解脫,上士道發菩提心
- 從道前基礎開始,是地基,此對發心、回向也是十分重要
- 下士道從念死無常,珍惜暇滿。依止善知識
- 中士道,苦集滅道,苦的源道是集,滅是究竟之樂
- 從一重因果轉到兩重因果
- 六度、四攝以菩提心為基本
- 大乘發心是發菩提心。發心即為佛子
- 菩提心: 七因果、自他換
學習六度熟自佛法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布施為了自圓滿
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為了他圓滿
六度波羅密多:三學(戒定慧)
- 布 施 (持戒的前行資糧)
- 持戒
- 忍辱 (持戒的助伴)
- 精進 :貫穿六度
- 靜慮 (禪定)
- 般若
布施含攝六度
- 布 施 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 持戒 捨貪捨瞋
- 忍辱 捨瞋
- 精進 捨懈怠
- 靜慮 捨去散亂和昏沉
- 般若 捨癡、捨執著 (因煩惱來自無明)
- 布 施
- 持戒
- 忍辱
方便 (斷一切惡)
- 精進
- 靜慮 (禪定)
- 般若 – 智慧 (修一切善,利一切眾生) 沒有智慧的慈悲是災難
布施度(根本為菩提心)
- 破除慳悋執著
- 一切身、財、善根全部施與眾生:給了就沒有?其實越給會越多
布施的分類:
法施、無畏施、財施 廣論P268 L4
- 法施主要指出家眾。居士在頌經也在做法師的法施
- 無畏施:老師、醫生等。如病中的同修,示範病中可以勇敢
- 財施:讓別人不會困乏
- 三者不是別別,彼此含攝
- 般若裡是否有布施?有的,因為布施智慧,而且也含其他四度
三輪意樂(三輪體空)你(受者)、我(施者)、事(所施物)
- 他是善知識,滿我布施願
- 我要求無上菩提
- 東西本來就是他的 (寄存我處),孩子也是一樣,不是我的
- 師父法施,但一直說自己是「供養」- 上「供」下「施」
上供諸佛菩薩
下施有情眾生
(含攝一切有情境界)
施前歡喜
施時心淨 (恭敬心),不要有以上對下的心態
施後無悔:不要悔善
如何行施?
- 舒顏平視,含笑先言
- 敬他如佛:恭敬
- 親手施 應時施:自己做
- 於他無損 耐難行苦
- 自作教他 廣論 P271 L6
布施障礙?
1. 未串習:不習慣,善行記錄也是布施
2. 匱乏:要學習、聽聞
3. 耽著:覺得這是我的。
4. 未見大果利:有無比好處
持戒
- 布施是持戒的前行資糧
討論題
你心中以為的「戒」是什麼?
- 持戒是很有福德的行為,不是很硬性的規定、守則。是成佛的一種方式。是放下,對不是回到佛果障礙的放下,放下身心能得到輕盈
- 戒有社會上的,不能殺人、放火等;另是心內覺得的。以往喜歡喝酒,要戒掉。個人行為也算是戒
- 戒是捨掉我執,前提是有很明確的目標,增上生。現在不夠好。要捨、戒掉不好的。會不好的是之前造成,所以要變好,要捨、要戒
- 戒覺得像是開車在山上的護欄,守戒就不會掉下山
- 往山上開,越往上開,會有更多保護的護欄
- 心中的戒,有前後。沒學佛前,是字義上,綁手綁腳,被限制。學習後有深層意涵。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守戒的好處為何會讓自己思考
- 戒分內外,內方,是取捨,外圓,對周遭可以圓滿,不傷害到人。利己利人。外圓內方。
- 如八關齋戒。戒給人容易做的關卡,最後到成佛
- 十善業道經中提到,殺盗淫妄,貪瞔癡等,分為身三語四意三。十善的反面是戒。也是自己心中的戒
- 剛有蚊子在飛,本來想打,但在學堂,不敢打,就像戒。戒是界限,不踰越。不僅不踰越,也可以助人
- 廣論281L5「從損害他。。。。即是尸羅」
持戒的動力為何?
- 從增上生、決定勝,下一生不落惡道,依業而定。念向善,他人好,我也好。心力低時,想到業直實不虛,可以讓自己往前走
- 五戒,守戒的好處,讓自己堅持
- 從業果見看,會讓自己知道如何持戒
- 從不持戒的壞處,警策自己
- 持戒會有福德。戒有世間道德和個人道德標準。學習要是學佛的標準
- 上備覽班時,想到有更好的目標,捨下現在以為是好的
- 有戒守護可以自由奔馳
- 世間標準覺得束縛,學習讓束縛成自成
- 自己生命最高的尺度
- 戒讓我們理解前方有大魔王
- 傷害別人的從根本做起。
-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 一步步做,直到圓滿 》尸羅波羅蜜多
我們心中都住了一匹狼跟一頭羊 。
狼是憤怒、嫉妒、驕傲、害怕和恥辱;
羊是溫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愛。
「狼比較厲害?還是羊比較強壯?」
「你餵食的那一匹。 」
我們的心所朝向的方向,就是我們未來人生的路!
- 關起來 戒:把不好的關起來
- 惡 轉弱
- 善 轉強
- 轉化 》轉心、轉意
- 攝心為戒
攝心為戒
- 隨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善護他意(大乘修行)
持戒度(尸羅波羅蜜多)
- 欲安立一切有情於淨戒
- 自須先生清淨戒力
- 戒是向內調伏
奧斯卡影帝得獎感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GErXi1fU8
- Use our voice for voiceless
- Rescue with love and peace will follow
戒究竟是什麼?
- 不忍諸煩惱
- 不生惡念惡行
- 心中清涼(息憂悔火)
- 真正的安樂因
廣論P281LL3 入中論疏云
- 十黑業反過來是十善業
- 惡?善?要廣聽聞
- 戒是尸羅,是清涼
- 沒有煩惱,沒有瞔火
- 老師提醒,戒是下一生得暇滿人身的根本因
戒(尸羅、清涼、律儀):該怎麼做
- 能斷心(斷除所有損惱有情之心)
- 意樂為根本(身語隨之)
初見過患「當見猛力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
謂由過患深生怖畏,雖於小罪勵力斷除。 廣論: P282 L7
- 看到過患和利益才會想持戒
師父開示:
「當見猛力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
廣論: P282 L7
手抄: #15 P221 LL5 – P223 L1
初是什麼呢?就是先不護的,…..一下斷除掉它。
音檔: # 119A 17:25 ~20:02
【初者如前論云:「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
「初」是什麼呢?就是先不護的、不護戒的種種的過失、患害,這個前面這個《攝波羅蜜多論》上面就說呀,說你應該見到這個的禍害。換句話說,你不持戒的這個可怕的地方,哎呀,這個是厲害極了!「大怖畏」,因為這樣的話,所以你見到了絕大的怖畏,哪怕一點點哪,「可斷雖小亦應斷」。
是呀!我們現在小小的,稍一做壞一點點,將來受絕大的大苦報;反過來呢,你努力地做一點點的好事是大安樂。現在先說那個可怕的那一部分。
【謂由過患深生怖畏,雖於小罪勵力斷除。】
這個概念我們說得很多、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要靠什麼?平常我們多思惟。如果你不思惟的話,聽的時候滿好,聽過了以後呢我們還在什麼?還在一向的現行當中。
這個地方我們馬上就可以溫習一下,這個現行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一向無始以來的習性,就宿生就是這樣,前生就是這樣,一直這樣,所以它這個力量非常強,對不對?到了這裡呢, 尤其是我們領會了這個戒法,如果到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拼命努力的,再也沒有機會,這很明白擺在這裡。如果說在這種情況下不努力,還讓它再一增長的話,那完了!
你沒有增長,這個惡的力量你都防不住,再把那惡的力量一增長,你還有什麼希望,對吧?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
現在我們一般的情況之下,就像前面說叫你拿那個東西,你就說拿不動。拿不動,你總想辦法去怎麼樣增加你的力量,減少你要拿的東西,那才可以。現在我拿不動啊,卻是你就把這力量就浪費掉了。
叫你搬那個石頭,你搬不動,然後呢別的地方再搬幾個石頭來壓上去,現在我們做這個事情的話,你有哪一天搬得動啊?你只有被它壓死在那地方,永遠不動,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清楚,這樣。
所以從前面而來,到這地方的任何一句話,這句話對我們的內涵,對我們內心上的策勵,應該產生的功效是越來越深、越來越深。
不過這個地方不是叫我們,喔唷,感覺到害怕為止。這個地方是要我們害怕的,害怕了有什麼呢?欸,它卻有一個很善巧的方法――欸,你不要怕呀,既然你怕你努力啊,努力你就把這問題解決啦!對、對、對!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他就能夠如理如法地行持,慢慢地減輕它了。所以這是告訴我們說啊,先要見到這個過患,然後呢努力思惟觀察,當你最小起心動念一點點的時候啊,馬上就得把 一下斷除掉它,一下斷除掉它。
- 我們宿生是一重因果 – 前生就是這樣,一直這樣
- 持戒,了解對錯,有所依準
- 比腕力,即使輸,但多支撐,就可以慢慢戰勝
後見勝利
- 得人、天、佛果之正因
- 一切修行與福智之根本
攀藤食蜜圖
– 人生的真相:但我們卻看不清楚
- 旅人:指我們自己。
- 白骨:緊逼而來的「無常之虎」
- 老虎:死亡。
- 松樹:松樹是指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等。這些東西即使擁有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無力的。
- 白鼠/黑鼠:白業/ 黑業
-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獄。墜入此地獄,必須承受八萬劫中大苦惱。
- 毒龍:顯現地獄之苦,這三條毒龍指我們自己內心的貪欲、嗔怒、愚痴。
-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
- 因為蜂蜜而忘了其他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198 講(03:41 – 04:25)
讓念死無常成為行持正法的力量
所以當我們念死的時候,一定要跨越過那種憂悲苦惱的愛別離。有的人一念死就陷入愛別離苦了 – 哎呀!跟誰要分開啦!就開始痛苦。實際上善知識讓我們生起的是 – 要注意到業!要想怎麼樣去解決墮落惡趣的這個苦。所以我們要拉著我們的心,沿著祖師、佛菩薩許給我們的那個理路的路徑走過去,而不要沿著自己思惟的那一條小路。那個是除了愛別離苦、除了恐怖,我們也得不到什麼 – 絕望!但是皈依三寶,由於怖畏惡趣,注意!它不是用害怕,是怖畏,深深地恐懼- 由於怖畏惡趣而相信三寶能救、皈依三寶。 [04′25″]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宗大師回向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剎那頃不暫捨 讚嘆傳承師長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皈依宗大師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聞思修學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闇 祈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