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5 如得法師關懷
- 靜心時可以用數息的方式,舌頭頂上顎,吸氣慢慢從鼻慢慢到胸中,再呼出。可以唸頌六字大明咒一呼一吸
- 老師開許如果睡不著等,睡覺時可以聽六字大明咒
- 下周二 (1/21) 如俊法師大課,請大家6:20前就座
- 年後會安排李驥簽書會,再把上士道上完,之後就重頭開始細讀廣論
- 法師上周參加佛教教育交流,有位佛光山法師,身為團長,但遲到了。其侍者報錯時間,所以遲到,不是團長的過失。該法師到了的時候,直接跟大家說某某法師沒來,這次我也遲到,要罰唱歌。法師很佩服這位團長法師,很有修養,沒有解釋。
- 歲末,大家已上到上士道。今天分上下半段,上半段說發菩提心;下半段Q&A
- 法師跟其他團體交流有晚宴,因為法師不吃晚宴,喝水看別人吃,大家不要掛礙
- 發菩提心很重要,想要快樂,一定要發菩提心
- 廣論不僅是理路,可以拿來修,是操作手冊。其中菩提心是殊勝法門
- 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 恆常莫舍菩提心。
- 二十年前,師父派法師去參加三壇大戒法會(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最後受菩薩戒。以前對藏系很排斥、不認同。但異中求同,以戒律為主。到菩薩壇時感觸很深刻。問是否已發菩提心?要發才能受。引時用廣論七因果教授。漢系很殊勝,但不知發心的方法。藏系保留七因果、自他換。受菩薩戒時,雖不認同藏系,但引藏系菩提心教授,所以很不共(在漢地失傳)。當問是否已發菩提心很難回答。剛出家很難,出家多年也不容易。今天講菩提心,也不是這麼容易發。當下如何回答”汝發菩提心否”?說沒有不能受,說有是妄語戒。當時授戒講師,要大家回答台語的有,等於國語的無。可受菩薩戒又不犯妄語
- 成佛前菩薩,要發菩提心,慢慢學習菩薩行
七因果自他換合修
- 於上士山道修行之理分三
- 廣論說發心就是發菩提心,但一般剩菜請大家發心,不是發菩提心
- 菩提心好處和怎麼發菩提心:十大好處
- 修菩提心是悲心極致,觀想觀世音菩薩
- 世間快樂有副作用,修行沒有副作用
- 入大乘門只有發心,沒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發心成佛子
- 顯密都是,要讓菩提心堅固
- 心力非常強才能進金剛乘,要有菩提心為基礎
- 中士道出離心,累積未來成佛之因
- 發菩提心,即為佛子 》菩薩
- 廣論定義發菩提心才能稱自己為菩薩
- 自己學佛,別人看待自己的標準會變高
- 得菩薩名號的作用,成為菩薩的順、逆緣都會出現
- 取名有作用力,為緣起。佛陀過去身名”持童女”以避免么折
- 聲名超過聲聞、緣覺。王子被大臣禮敬,因為種性,不是能力。因此羅漢空性勝過大乘佛子,但種性上佛子勝過阿羅漢
- 成就最勝福田
- 菩提心緣一切有情「為利有情願成佛」
- 易圓滿資糧。僅想治療一人之頭痛功德無量。對病苦者給予協助功德很大。幫助無限有情是無限的功德
- 福智比較多在讀書。慈濟利益眾生非常好。團體像磨鎌刀,把刀磨利,能力越強,可以幫助更多眾生
- 速淨罪障: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 造罪兩個特色:緣於自我(如想吃雞),若緣對方(眾生),惡業不會造。同樣偷盜不會造。
- 菩提心: 他人比我重要,可以淨除罪業
- 成就所願
- 觀功念恩如何用在意見不同上?
- 事情規劃好一定成功?規劃不好一定失敗?當規劃好但不成功時,問題在「福報」 》具福之人漢眾願
- 損害與障礙不侵擾
- 到園區跟小朋友講鬼故事,如有人被干擾。發菩提心不會被干擾
- 康隆巴去潘波永瓦的禪窟裡修菩提心,受非人干擾。非人可以看到,覺得康隆巴尊者覺得我們比他重要,所以不敢傷害。後來跟Leader報告,Leader也看到一樣狀況,不忍傷害,並把洞窟讓出來
- 速疾圓滿一切地道
- 同學問如何簡單回答什麼是心經?心經是讓自己放下煩惱、執著
- 心經分兩段,前面鈍根、後面利根
- 針對利根者是最後的咒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 總說:照見五蘊皆空
- 眾生安樂來自善業,需由教導、學習而來。菩提心是一切眾生安樂的根本
- 一般緣著現世,引起心大部份是負面比較多。如貪、瞔,多為惡業
- 透由佛語,把心胸從緣自己到緣更多人,從緣現世到緣無限生命
- 緣「自己加上現世」一定是惡業不用別人教,一定如此做。由開悟智者告訴我們規劃要拉長
- 想到自己是痛苦的來源
- 發起菩提心長遠在快樂當中,而起而嚮往。要知道勝利,才能有所受益。如聽聞軌理依六種想,殷重修起療病想。病想很重要,沒有的話,後面的都沒有。一有病想,餘想皆起。
- 把菩提心和生命結合,累積資糧,得福田,消業障。很想發起,後面才有意義
- 有人介紹飯水分離的水,身體好時不注意;年紀大一點才覺得重要,因為跟自己有關
- 七因果、自他換,阿底峽尊者前分修,之後合修
- 等捨: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有情
- 修行對象:中庸 》親友 》怨敵 》怨敵/ 中庸/ 親友 》一切有情
- 如果想跟家人繼續在一起,只要方向一樣、資糧夠可以。親人如風吹落葉,但如果方向一致,有可能。
- 有位催眠醫師來找師父,當時師父在推前世今生。陳醫師發現這群人有兩個特色,福智人過去生都是好人,第二個特色過去生和師父有因緣,想找師父做研究(集團輪迴),師父拒絕,因為佛經講得很清楚
- 我們都想離苦得樂,如討厭一個人,思惟到我們都想離苦得樂,排斥感會大大降低 》為他、為自、自他合觀
- 發心利益一切眾生,給A不給B,不合理;對某些人好,對某些人不好,不合理
- 跟一切有情都是輪迴有情,沒有什麼好貪、好瞔
- 要細細思惟,學習佛法,要觀察、思惟,得和事實符順
- 一見鍾情很危險:因為「印象深刻」,來自過去的緣份 》親怨不定
- 親人想過去是敵人,反之亦然
- 保護親人、愛著親人,造作惡業也很多
- 貪愛對長遠生命並不好
- 有位同學,夫妻感情很好,不想想過去殺過彼此。要思惟因為要長遠的快樂,要跳脫眼前的侷限
- 慈悲眾生和貪愛眾生並不同
- 練習怨敵,不要挑很討厭的,觀想他過去曾是我的親人
- 思惟瞔心的過患
- 怨敵/ 中庸/ 親友:重新觀修 》緣想一切有情並如前道理取而修習
- 做不到,再回到菩提心
- 做生意、經營家庭都難,但不是難不難,而是該不該
- 練習與否,心情會不一樣。心在寧靜中會得到比較清淨的快樂,降低起伏的心
- 最後緣一切有情
- 知母:很難
- 有為法,要有根本因和助緣。蘋果要有種子、陽光、土壤,其中近取因(根本)是種子
- 呼吸和心要有同樣的東西才能產生。是連續的。心是剎那剎那的,不會無中生有
- 往前推都會有前因,心也會有前面的心,所以是無限
- 胎生、卵生都有母親
- 投生無量,所有有情都曾是自己的母親
- 成立無限生命比較合理
- 接著想父等親友、中庸、怨敵、一切有情,依次而修
- 南懷瑾老人教師父不淨觀,洛桑校長告訴師父不能修不淨(會對眾生排斥),要修知母,對治貪心、增長菩提心
- 念恩
Q:無始的部份,能否請法師開示?
A:
- 有為法要有因緣,有近取因(主因),助緣(俱有緣)
- 眼前的花,從種的來 》再從種子 》再從花 。。。。 前面都有因,不是無中生有,可以變化
- 毛巾,買 》工廠 》棉花 》種子 》樹。。。。
- 檢查所有東西,都要有因,且找不到開始
- 色法,物質,找不到最初
- 大爆炸也是蓄積能量
- 色法比較容易了解無始,不承認的話,有什麼是有始?
- 色法如是,心法也是如是
- 心產生主因也是心
- 色法有質礙性,心不會
- 色和心相互影響,但不會成為對方
- 心念醫療也是一種例證,和佛經所說一樣
- 心緣上面的心,入胎的心,第一剎那從哪裡,只能從同類,不能無中生有,只能有前一剎那 》無始
- 天父造小兄弟,我們要照顧,也是饒益眾生,心胸擴大,也是很好的
- 能創造東西,一定是被創造的
Q:規矩、業果,沒有被創造,是天生的?
A:
- 佛陀不是發明業果、空性,而是發現
- 法爾如是
- 宇宙運行,沒有人審判,所有苦樂來自己的手
- 佛法沒有賄賂
- 法爾如是,在生活中很多
- 有同學想不懂時,先從理解者先趨入
- 業果太深邃,可以先想苦集滅道,從可以下手處開始
Q:發菩提心,靠經論、邏輯、練習,沒有證量、體驗怎麼生?
A:
- 證量是果相,思惟本身是體驗
- 如瞔心,怎麼生起?
- 覺受之前,有想法在。瞔心前有想法在。為何他傷害我?
- 有個盲人,下雨天搭公車,用雨傘插住前面的腳,很生氣,但無法翻身,之後一轉頭,看到其是盲人,插的是導盲杖,氣就消了
- 生氣因為被侵犯等是感受,背後有想法
- 生氣對應不是苦受,是想法
- 想法正確,覺受也會起來
- 我們練習貪心、瞔心很熟練,如攻擊練習到很習慣,菩提心亦同
- 我們以前習慣的,現在換另一套,進行取代
- 想法改變,感受跟著改變
- 佛法要根據事實,不是感覺良好
- 否定的心情,如何改成隨喜?覺察力進步,總結自己的善行才能持續
- 宗大師六百周年,也拜大禮拜
Q:學經論,沒有學習禪修,為什麼?
A:
- 禪修放在後頭
- 禪修很舒服,但可能耽著
- 要觀修和止住修
- 修行大多以觀修為主
- 禪修重正念正知,覺察很重要。覺察後要轉變
- 禪修基礎有四大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 靜止的心和散亂的心學習東西差很多
- 專心念一咒比散亂唸千遍有效
- 有同學前年學禪修,去年參加禪七。格魯觀佛像。法師請同學回去每天練習15分鐘。法師請他堅持,他最近說終於看到佛,努力了一年多。上完有正確方法,回去堅持,是有效的
- 有位同學學打座,「人不見了」,得恐慌。其後不敢再打座。法師告知其出了問題,該怎麼做。學習要有系統。
- 一開始有正確、完整方法很重要
Q:如何發現有沒有發菩提心?
A:
- 生氣知道、貪心知道,發菩提心也會知道
- 檢查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
- 媽媽疼小孩要擴大到一切有情,並且要有成佛之心
Q:戰爭,被逼上戰場,殺人也是造惡業?
A:
- 知道對方是人,對方是人,也有殺心,是殺業
- 從意樂(動機),如不情願,是不定業
- 如不是願意,但上戰場後,很想殺人,是殺業,因意識清楚
Q:有人從精神疾病而成殺人魔,為何如此?
A:
- 一定有因緣
- 有人說從原生家庭,但仍有其因,和自己脫不了關係
- 如能反觀自心,就可以改變
- 世界有很多悲慘的事,盲人同學學習之後,想到過去痛恨的爸爸,轉變心念。事情沒改變,但心念可以調整
- 環境自造,心也是自己造的
- 精神疾病是煩惱,也應悲憫
- 他方如何是一件事,我要如何比較重要
Q:每件事都是無自性?六道、佛、苦樂都是?
A:
- 一般人把空和無劃等號
- 空是無自性,自性沒有,不是沒有
- 杯子無自性,不是沒有杯子
- 杯子從心安立,才是杯子
- 無自性和無要分開
- 有自性和有要分開
- 有存在的東西,無存在的自性
- 苦樂是二元關係,涅槃會超越二元
Q:煩惱有六處,但也是有才能修?
A:
- 六處是中性的
- 嘴巴可以宣說善法,也可以罵人
- 刀子可以殺人,也可以切菜
- 如何運用真正離苦得樂
- 問題不在東西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