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 如俊法師大課 全廣II 162, 163講
讚頌「月光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LtSYVrWJo
天空褪去雲彩衣
留下一片純淨
深藍色的夜沉澱在靜湖裡
琉璃月冉冉升起
銀輝漫灑大地
波瀾不興萬籟無息
只為等待你
一朵聖潔白蓮花
一懷出世的情操
一輪圓月當空朗耀
一切眾生悉得清涼
月光下的白蓮花
綽立水中凝露霜
卓然風姿皎潔光
飄散離塵天香
月光下的白蓮花
捧著晶瑩夢想
濁世中的白蓮花
開出最美的希望
法師前行提策
- 虛空代表空性,「天空褪去雲彩衣,留下一片純淨」指無明被外在形象(天空雲彩)遮擋,要讓天空退去雲彩,才能透見真實、空性。深藍也代表空性,「深藍色的夜沉澱在靜湖裡」指要修習止觀,讓心寂靜、專注,再修行空性見解
- 止觀修空性,不只是打坐
- 宗大師在辯論(夢中)現證空性,看到祖師的辯論而現證
- 夢中意識更難控制,能在夢中修習,是層次很高的高位菩薩。在辯論時修止觀,可以打坐,又可以思惟
- 師父在園區休養時,夢中看到大船朝自己開過來,當下思惟空性,而與船交錯兩相無傷,如月格西也說如此是高位菩薩的修為
- 空性強度十分強大。上師學習大中觀時,針對空性殊勝有所開示。法師聽完向上師報告,自己在般若經第二會第一卷中讀到佛描述空性的功德。證得空性的菩薩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用腳趾丟過須彌山,眾生沒有一點感覺,如此是般若對空性功德的描述
- 法師向上師祈白上師所描述的空性,也如般若經所描述般殊勝,此時上師問法師想不想舉起三千大千世界?法師回答說「想」。上師回說我什麼都不想舉,我只想學空性。學了空性,什麼都舉得起來
- 有漢地祖師(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永嘉大師證道歌)。所有的痛苦,如能證悟空性可以穿越
- 透過道次第的學習,和空性相應。如能本著大乘而思惟空性以斷執著,可以徹底利他,成佛速度最快,因此要有大乘動機。如果只能有小乘動機,則成佛是最遠的路
心之勇士 302則「掃蕩一切生死貧窮」
對治煩惱就像治療一個大瘡一樣,你要看著它,不要讓它潰爛,不要讓它繼續惡化,要及時消毒,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精勤地努力,終有一天這個大瘡會痊癒,不再因為一點境界的碰觸,就痛苦難耐。我們將永無生死之痛,成就無邊的善業,像大威德一樣威風,掃蕩一切生死貧窮
- 若能對治煩惱,可以永無生死之痛,成就無邊的善業。當沒有煩惱障,可以完成完全利他的修行
- 大威德:力量威猛的本尊
- 師父問大家對佛陀的哪種功德最嚮往?有人回答智慧、慈悲等,師父回說最嚮往大威神力,其示現最威猛的本尊,令眾生離苦得樂
- 大威德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
- 空性對治煩惱,斷煩惱,生死的利器
- 空性是最鋒利的斧頭,把煩惱、生死大樹斬斷
- 師父1997請仁波切來台講法,講毗鉢舍那、空正見。這幾年上師要大家發願學習毗鉢舍那。今年上師已和法師做過預習,原本是大中觀的前行,但上師想爭取時間,因此想要把全廣進度加快,其後即可開始解釋毗鉢舍那。上師要我們要淨罪集資並祈求
- 有人問要怎麼準備?拜三十五佛懺
- 對治生死煩惱,學佛和不學佛者的思路並不一樣,當下要如何走?用正法抉擇
希望新生 302則 「珠寶的河流」
為大眾效命的人,福報是不會窮盡的,就像一條珠寶的河流,怎麼看也看不到盡頭。
- 可以承事大眾要珍惜,因為為大眾效命的人,福報是不會窮盡的
- 承擔土豆、法會、義工等,要想到福報是不會窮盡的,就像一條珠寶的河流,怎麼看也看不到盡頭。
- 現在服務眾生,帶給眾生財物、正法,後者功德遠大於前
- 師父講袁了凡公案,其聽雲谷禪師的開示,因造善而改變命運,考上科舉,有了兒子(發願一萬善)、得長壽。其後金甲神恭喜其一萬善達成。因為袁了凡當縣官,動念想跟朝廷上報減稅,為縣民而上報,即滿萬善
- 善行所緣有多廣寬,依造善的動機。要為利眾生,發菩提心,每分每秒被菩提心攝持,可得無量無邊資糧
162講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3267-130162
163講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3268-130163
- 上師提到性華法師研讀三四十遍的現觀辨析,性華法師初見上師差不多10歲左右,長得又特別矮,很是可愛。現在是五大論辯論學得最好的法師。現觀辨析有上下兩冊,合起來厚度和廣論一樣。現觀辨析只是其中一本,五大論還有很多別的論。要對佛語全面了解,必須要全面學習
- 內容比較深廣,要多花時間學習,是有其價值的
- 了義不了義? 對正確深入學習,修行思考要有教理根據、要有佛經根據。但在佛經上會有字面上的衝突
- 補特伽羅有我無我?
- 補特伽羅:人
- 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和心
- 有實在的我還是沒有我?有人說補特伽羅有我,有實在的我;有人說補特伽羅無我,二者都說有根據
- 哪些了義?哪些不了義?佛因眾生根性有時無法徹底宣說而有點迂迴。說了義不了義,均觀待眾生根性,為了應機。對有些眾生不會最直接徹底說出。如未生怨王,把父親殺了並把母親關起來。後接觸佛法,了解自己犯了五無間罪而害怕,其向佛求救。佛開口說父可殺,母也可以殺,未生怨王對此很驚訝,讓其楞住。後仔細思惟,佛說可以殺父,不是指殺這生的父母,而是其根源,無明,要被滅除
- 佛為何要用特別表達?因為如果直接說五無間罪,無法引導,因此順應根性,給予「不了義」引導。
- 一切法無自性,不是實質。究竟補特伽羅無我,但眾生不知如何修,或落入斷見,因此先說有我,等佛法慧力提昇再說究竟真相
- 了義和不了義,哪些經典是了義或不了義?要有教理辯論和抉擇。對空性見解,有唯識,中觀(自續、應成)不同看法有其經典根據,說明對空性看法不同。在宗大師前,對經典了不了義沒有徹底說明,宗大師前未有最終論證。宗大師寫成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是鐵功。完成最後論證。其指出中轉法輪是究竟了義,初轉三轉應機,其他理路被破斥
- 為了要了解圓滿教理,不落入「觀視佛語多片眼」要小心自己的心態
Q:學了一年,沒有很認真。佛教的經論很多,初學者有哪些一定要學?看了之後,會不會誤會其真義?要有其他對照?
A:
- 擔心片面了解,要不要參考其他經論?宗大師教法重視辯經,所有論點要有經典根據,不是自以為是
- 學五大論,才會對經論有進一步理解
- 要先學哪幾部?P328LL3「若先未知亦勿怯退,當隨慧力而求多聞。復非聽聞此法,別修他法,即所修處而求聞思,故又不應唯修一分,定應依止,初業菩薩所修圓滿道之次第。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廣大或初雖微劣,由修習故增廣之時,將此道次漸為增廣,能與一切清淨經論相屬而修,亦非定須別求多聞。故凡圓滿無錯教授,略亦能攝一切經咒大小諸乘道之宗要。若廣開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未獲如斯教授之時,於少分修易生喜足,然於聖教全體修行宗要,難獲定解。故應親近良師。淨持尸羅,數聞教授。每日四次修習所緣,至誠祈禱師長本尊。又由多門積集資糧,淨除業障。若能勤修此圓滿因,其慧倍復殊勝增長,乃能生起澈底定解。」
- 不是聽這法,又修他法。聞法即為所修。
- 修習軌理,如跑馬,不能指一個方向,卻又向其他地方跑。
- 修就是修聞思的部份,因此不能只學一部份。我們要學大乘菩薩,學習㘣滿道次第,亦即菩提道次第
- 學習時,先學道次第總體綱要。如同瞎子摸象,先摸小象模型,此小象模型即如同道次第
- 慧力弱時先把道次第學熟,等慧力增長,再把道次增廣,並結合其他經論
- 對佛語要多聞,但不是漫無目的。先熟悉道次,再學大藏經所提跟親近善士相關全部的法類
- 先學廣論,再學佛法其他經論,如此即是多聞的次第,此包含大小乘、顯密,可以跟所有佛法結合
- 如果沒有圓滿教授,而少分修即已喜足,如此難獲定解,因為見樹不見林,沒有把握重點
- 師父說過,在廣論98卷B,師父說「學佛後習氣比學佛前難改」,學佛先改過往習氣,等覺得學對了,之後更難改,所以要全面學,並先學道次
- 為達前面目的,而能有無錯教授,結合全部佛法,須有明師的指點,加上持戒等。戒的意義,就無限生命來看,要依教奉行。因此戒是進一步發誓我非依教奉行不可
- 道次及其他經論,要反覆聽聞,這些是我們無始來所不熟悉的
- 每天定課四次,把師長視為本尊無二無別,多門淨罪集資,修圓滿因。慧力會殊勝快速增長,對佛法、道次生定解。以上為文殊給宗大師的教誡,很珍貴。這個部份會影響到我們日後的學習
- 2’06”「在這一部分,可能很多同學也會遇到這種狀況,覺得:欸,佛講的教理好像前面、後面是矛盾的。學得越多的同學有的時候會越容易發現這一點,因為他心中無法會通——佛為什麼要這樣講、為什麼要那樣講?」
- 有系統的看,如果沒有學廣論,覺得只要很認真造善,會有人天果報,其後又看輪迴,從苦諦中得知要厭離,而覺得有所矛盾。學習廣論,理解下士希求後世,中士解脫輪迴,要有次第才能理解,否則無法會通
- 師父舌頭開刀在復原期間,不能吃硬的,要加有機種子的精力湯,而且是要剛發過芽的。其後有醫生跟師父說不能精力湯,因為體質寒。師父說「對,我也不贊成」法師聽到很驚訝但不敢問
- 幾年之後,師父跟如證和尚討論道次第,師父說「前面依止善知識,後面跟甚深空性相應」。其後師父再次養病,法師協助師父洗澡,師父問如何沐浴?法師回覆按照父親教的方式。師父說自己「沒生病時也用淋浴,就是按照尊大人的方式」法師跟師父啟白幾年前的事。師父回說「前面依止,後面跟甚深空性相應」嘗試精力湯,是不喜歡傷害人體的治療,希望能嘗試成功。但皈依三寶,病是以前的業,不是贊成醫療。所以要對佛陀教理有完整的認識,對什麼眾生,如何應機?要有細緻的了解。因要攝受所有眾生,因此對佛語特徵要細緻全面了解
- 有一次師父養病兩個月,沒有出寮房。法師們去看師父,一路學習,帶領學習、法人,沒人有如此心胸、視野、善巧,可以如此
- 師父平淡的說,藏地的仁波切在我的位子會做跟我一樣的事,我在他們位子也一樣
- 補特伽羅有我,得到讚歎,就會覺得如此
- 無我,是觀待因緣,所以其在我位子,會做如此的事。沒有本來就是如此,是觀待因緣
- 師父建立教法動機是如此純白,不是成立外相好看的事業,如白蓮花。引自師父師長
- 四家合註作者嘉木樣仁波切在師父示寂時,趕到師父示寂處。仁波切理解漢地佛教的狀況,想跟上師說趕快跑不要接,漢地從來沒有如此狀況。再想想通了。上師對師父的純淨信心和弘揚宗大師的清淨心,一定得到宗大師的加持。用漢文偈頌送給上師。「只有妙音笑金剛,嘉木樣尊者可以理解宗大師教法,在漢地可以弘傳只有你」
- 永津仁波切,恢復五大論傳承。退位回到自己原本的小寺院。見到上師說看到教法在漢地傳揚的徵兆。傳「上師相應頌」給上師
Q:遼濶、虛空之義為?凡夫之心為?
A:
- 162「所以佛陀講的教理浩瀚得像虛空一樣,如果沒有善知識把全圓的道次第在我們面前展現的話,我們並不想仰望虛空,我們只想看著腳下這塊路、從這兒到那兒的一點路弄清楚就可以了,我們並不想瞭望虛空。 [05′12″]」
- 163「所以如何去領略虛空的浩瀚和美妙,這一定要善知識教我們,然後我們才會想要抬起頭、想要嚮往那浩瀚的虛空、想要嚮往那遼闊,而且不去排斥遼闊,想在內心中承載那個遼闊。所以如果能夠生起對佛法全圓道次第一個歡喜的期待,這種心量的擴展,完全是透過佛陀講的教理、善知識的教誨,我們才擴展內心的。 [00′44″]
- 把虛空、浩瀚、美妙,有特別用意。凡夫排斥遼闊,此處遼闊不是一般。如同學佛要細緻、海量等。與補特伽羅有我有關、和自性執有關
- 自性執:心緣到任何物,覺得有看性,是實質的,這解釋很粗。之後會有細緻的說明
- 書本質就是一本書。把一邊削一點是書?再削一點?到最後一點點是書?實際的書在何時消失?
- 有實在的書,但過程中不見了
- 這本書是否真正存在,我們並未理解
- 一直覺得實質,經不起檢查
- 一開始覺得在,最後為何覺得不在?是自性執的特質。花也是
- 如此經不起教理檢查。如果認定是一本書,不會探討為何而出生,不用觀待因緣,不會探索
- 又如一個人得罪你,就是他是個壞胚子。為何如此?只會想到其是壞胚子,不會想因緣,此是拒絕遼濶
- 有自性執,才落於輪迴
- 我們喜歡都在小範圍,到某一範圍就無法再往下擴展
- 把自性執的煩惱和習氣斷除
- 自性執出一切煩惱,如貪心,覺得原本就可愛,反之,產生瞔
- 把一切緣起了解,才是遼濶
- 習氣,如同樟腦丸,在櫃子裡拿走樟腦,氣味還在。
- 阿羅漢斷煩惱,但未斷習氣。要走菩薩道才能斷除
- 有無斷除?大迦葉尊者已證阿羅漢果。聽到琴聲竟跳起舞,被引動其習氣
- 二者斷了,得徹底遼濶,為佛的一切智智
- 虛空和浩瀚連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遼濶
- 學佛智慧要多聞
Q:自性執和習氣未斷除。一開始修行改變,之後習氣更明顯,因為?
A:
- 遇到更高端修行人把習氣引動
- 學佛習氣更難改?上述說明學習後有所改變而覺得自己學對了,之後即不易覺察
- 自性執,包含「我」
- 法華經「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在死生出不來,因為自性執,緣任一個東西,都會發作
- 一般凡夫如此,有些執著會鬆綁,有些則反之
- 人在輪迴,很難解脫,要值遇佛的智慧、慈悲、善巧,由菩薩行斷習氣
- 空性,一切法無自性,可以用嚴密邏輯證成
Q:八萬四千法門,應眾生的機。能有虛空、遼潤很好,是很高的境界。但如果無法廣聞,修瑜伽不是也是很好?為何要談得如此細緻?
A:
- 要全面學習,了解細緻差別。按佛法步步走,能否一開始知少少,不用要求這麼多。師父說宗大師教法特色在於第一冊B24:02手抄稿「所以在這個本論我一開頭說明,我並不說建議大家要學哪一個宗派,或者哪一個法門,完全不是!這個宗派法門,這是你們自己選你們個人自己相應的。而是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要了解佛法的整個圓滿的內容是什麼,你有了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然後把你的目標一開始的時候,規劃出來。從這一個認識當中,選取找到你自己相應的路,然後你走上去的話,千穩百當,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念佛照樣地念,參禪照樣地參。」
- 師父介紹宗大師教法殊勝,提到我們蓋鐵皮屋,住了一段時間,不夠用。拆掉再重蓋。之後反覆重蓋。對有全面完整認識,要蓋摩天大樓才能解決。一開始對教法要有完整認識。
- 先有全面完整的視野,千穩百當,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
- 蓋鐵皮屋 VS 摩天大樓
- 塑膠因為眼前需要,就如同鐵皮屋,2050年塑膠重量會大於魚的重量
- 強調多聞,學得完整的認識,不用徒勞往返
- 4’34”「所以當你內心發現已經開始認為學習教理是天經地義的修行的第一步,你並不會認為學習教理的時候是在浪費修行的時間的時候,其實是否也聽了宗大師的話、聽了師父的話,調整了內心的邪執,可以安住於諸大善知識所喜的正確道次第上?」
- 如果覺得就是打坐等,就拒絕遼濶,走上蓋鐵皮屋,會付出很大代價
Q:自性執如果能根除而證得空性,究竟離苦得樂,是成佛重要還是為利有情?一定要成佛才能利有情?
A:
- 證得空性不是究竟,阿羅漢也證空性,其可斷自性執,無法斷習氣。要修菩薩行。
- 證空性的聖者,如我們看待夢境
- 現實中欠一億,但如果是夢,就不會很在乎。聖者證空性,有點如夢境
- 大乘菩薩看待眾生苦樂像夢境,但還是要努力為其解決,因為藉此可以把自己愛著的習氣淨化斷
- 成佛前雖可以利益眾生,但要照佛說的做。但要對眾生真實有利,必須要成佛
- 自利利他
- 「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少數人發心,最後走到成佛也是少數。發心易退,為利眾生不退,要有定解。透過思惟、觀察,只求自利圓滿還非成佛不可。從自利在利他上堅持,避免退心。此也是細緻學習教理的重要(如不退之因)
- 有完整的認識再走最快的路
- 如願法師推背書,有人反應年紀大,很痛苦。法師說不是背書讓你痛苦,而是幾十年不背書的習氣讓你痛苦,此是細緻辨別有易取捨
- 修定過程中,最忌緯散亂、昏沈。一般人對昏沈不清楚。如對觀佛很清楚,心裡很穩定,但如果力道變弱,是細昏沈。沒有辨別,在修行上會有差別
- 空性上無我是什麼?要有細緻辨別,才不會修錯了
收攝「可以安住於諸大善知識所喜的正確道次第上?如果這樣的話,自己內心為什麼不歡喜一下呢?雖然聞思很辛苦,但是我終於改過來那個習氣毛病,我終於樂於多聞了!而且認為多聞就是修行本身,這是多麼欣喜的變化,所以請大家隨喜一下自己吧! [04′34″]」此生可以多聞是破天荒,要好好隨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