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190731 如華法師關懷

2019-07-31

20190731 如華法師關懷

禮佛

大乘皈依發心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 法師提到有法師向仁波切提到學習的好樂,仁波切也覺得很開心,就提到明年便可以就「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提出問題,讓法師們對自己提出問題要很積極
  • 法師了解大家剛學一年,所以不會問太難的問題
  • 學習,沒有所謂難不難。寂天菩薩入行論「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 在無限生命中,再難,都有時間學到會,關鍵是面對的心態
  • 我們每天在緣念「大乘皈依發心」,從對佛法僧恭敬皈依,到最後成佛,成佛跟哪件事比起來,哪個難?
  • 無限生命最園滿的狀態和一生賺百億哪個難?
  • 相較於無限生命最圓滿的安樂,世間得到的一定會失去,並不長遠,終究緣生緣滅。沒什麼難不難
  • 最難的成佛都想做,其他的沒什麼難,除非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
  • 我們的想法,突顯在很多矛盾,如日理萬機,但管不住家裡的幾個,這是自己執取錯誤而造成,不是難不難
  • 楷定難易時,用什麼觀點來界定
  • 廣論難不難?相對於用什麼心態來看待
  • 師父曾說「快樂的事不嫌久,痛苦的事多一秒都不行」
  • 當面對境界,從心產生快樂的認識,再多也不嫌多
  • 法師們剛到僧團出家,跟師父學習。入僧團之後,想好好修學,但怎麼還要帶小孩?法師還當沙彌教務,負責僧才招募和教育,等預科班的沙彌當完兵,學了一輪五大論後,自己出家沒有小孩,但還在僧團不斷帶小孩,內心從期待什麼時候可以不要那麼吵,到永遠不要有這種期待。放掉原來的苦因,想到有這麼多人有善根,這麼小就入僧團挑戰,超過許多有成就的「大人」,甚且,小朋友的出現,是正法可以承續的因緣
  • 廣論科判是在廣論出現後,由後世專家進行整理
  • 要熟悉科判,師父要求要背,但有些人「搞文字相」
  • 學道次第,是非常清楚的楷定。菩提是目標,道是路,從凡夫到成佛,依次第到完成
  • 目標是什麼過生活?過生命?二者有重覆但不相同。我們希望快樂圓滿成辦,痛苦徹底解決,達到菩提的「覺悟」
  • 初皈敬頌佔一科,後五百多頁佔一大科
  • 一遍一遍熟悉廣論,每個字都有楷定。從藏文來看,每個字都有意思,甚而有不同意思,其用字遣詞是辨析而來,是如量的,代表某種法則的量
  • 聖者可以直接證悟,證量。而學者,只能用自己的語文程度但解不出內心相應的境界、狀態
  • 一輪、兩輪先熟悉,進而生生世世要體悟生命的狀態
  • 初皈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次開為四門,人殊勝、法殊勝
  • 介紹阿底峽尊者殊勝的目的是什麼?所求不一樣。在事業上,是可靠,在婚姻,可以依靠終身;那在佛法上,為顯其法根源淨故,所以開示造者殊勝
  • 清淨二字為何義?
  • 為顯其教授起敬重故,故開示其法殊勝。對法起敬重,對法有恭敬、不輕忽
  • 遇到的法,和過去可能截然不同
  •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 自己不會聽?不會講?這點不太容易懂
  • 法師自己以前唸書不太記得住,因為不曉得要做什麼;因在現實生活中對不起來,不曉得讀書要做什麼
  • 自覺很笨,因為不會讀書
  • 法師在僧團開會,共識議題有結論,但下次開會時,沒有按照決議走,法師還原了之前的會議,被其他法師說「你很聰明」,自己覺得和這個稱呼一點關係都沒有
  • 年紀大記憶力不好是邪見,如記得別人罵我、對不起我,把記憶用在不對的地方,選擇記憶不好的東西
  • 有同學對消文有壓力。法師18歲學廣論,第二次上課開始消文。學習暇滿時,聽同學消文,越聽越不懂,因為消文是要讓大家理解,怎麼越聽越不懂?消文不要把清晰的東西弄模糊
  • 有人問18歲,這本書怎麼讀得下去。不要擔心難不難,是串習得夠不夠
  • 跟小朋友比起來,「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一般人一打開,就想合起來,但十歲小朋友可以用藏文可以背起來,這樣的「奇蹟」是有希望,因為有路可循
  • 從比較,為自己找到出路
  •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 「聞思修」
  • 初涉佛法,會碰到很多名詞,聽習慣就好
  • 佛法名詞,講心裡必然會有的狀態
  • 聞思修不應是佛法專有。同一堂課,有人聽一分,有人聽七分,涉及聽的品質
  • 如法師和老師討論,老師開示時,有確定、思考、討論等,但每個人聽都覺得是要執行的,涉及聽聞
  • 聞思修:每天碰到人,是練習怎麼聽的機會
  • 把職場變成修練的道場:如何把自己提昇,面對自己的現況,是自己修練的開始;修是執行、持續不斷
  • 聞思修每天不斷發生:在家裡聽什麼?反應什麼?是聞思修的過程。在過程中如何去蕪存菁?佛法修學,不是很奧妙,是每天生活中的事
  • 修行,強調次第,任何人事,都有次第
  • 自己有擅長、不擅長。不擅長者,因選擇不對的次第
  • 用錯誤的次第跟家人溝通,一定出問題,自己覺得自己是老子另一角度,是要還人家
  • 怨親不定:彼此不一定是因恩德而成親友,有的是因怨,有的是欠倩潛逃,人家才會來討
  • 人和人的相處,有時不是欠多少,而是是否有道義
  • 面對順與不順,不要用好壞、好惡來檢擇
  • 四科包含全部廣論的相關內涵,反覆看、越熟悉
  • 心經談空性「般若波羅蜜多」:廣十萬頌/ 兩萬頌/ 八千頌/ 256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般人難以理解辨析
  • 般若經是佛母,佛的出生。能出生佛陀,也能出生佛陀以下的聖者,如菩薩、阿羅漢,包含世間一切受用,也來自般若波羅蜜多的出生,其來自一定相對的因緣
  • 有因緣,不用怕感不到結果,不用對結果太過過興或沮喪
  • 好的因緣是過去,是否能持續?壞的也來自過去,好的不會太久,壞的也不會太久
  • 學習佛法,可以產生信心,任何時候不會沮喪,我們更容易因此,看清事情的本質
  • 般若法義,五蘊皆空,受想行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 存在自性空,空不是沒有
  • 存在,但不是你想像的有
  • 我們會因為事情掛心。有事發生,過去了,但仍然糾結
  • 我們看待事情發生,因錯誤的認識,不曉得空是因緣所成。如H2O,一變就改了HO, H3O,但我們心執取,都會覺得都是水
  • 失戀了,人家傷你一次,自己受傷很多次。因為喜歡回顧。是人家傷我們佷深,還是自己一直執著?
  • 色不是空,空不是色,諸法因緣生,因緣滅
  • 廣論強調次第
  • 不懂不代表沒作用,不了知不代表不作用。熟悉,越來可以深入
  • 廣論一半在說明「慧」,透由熟悉,可以慢慢理解
  • 科判很重要,要熟悉科判,廣論強調完整性,不會見樹不見林
  • 科判幫助完整性的收攝:四方道,桌巾從哪一角,其他三角一起動
  • 很忙,科判要熟,抓重點
  • 同學提問:學習心經,覺得是佛陀的大智慧,緣起性空,唸心經,抄心經,向佛陀的淨土邁進。開始接觸,有人說不要理其他,只要唸就好。自己覺得很消極。其後有改變,因為學習廣論,頌般若經。對初學者,如何學習心經?
  • 法師收攝:不太能理解的經文內容,問題難不在初學者。不同根器的學者,帶著過去不同因緣成為初學者。一般而言,我們容易掉入一個框架 》如廣論該何時開始學?學長們說20歲,那法師覺得就不會有人出家了
  • 對初學者,不清楚對方是什麼狀態。有人初學時很難相信,無法信受。要隨分隨力增長其信心
  • 如何產生認同?突破看不懂,讀不懂。其實有些完全不需理由。當然,有些要講清楚,有些則不需理由。因為有些事不是自己可以理解的。對有些是我信任的,是因為他一直以來所說的是我理解的。因為轉染成淨的信解,越來越理解,會越來越有信心,而成為絕對的信心
  • 如何善巧說,要循序漸進
  • 同學提問:法師提到帶小沙彌的經驗,先前和同學去吃飯,旁邊有人說孩子去學區,是因為母親在學習廣論,就把孩子帶去園區,後來看到這個孩子,比較安靜,沒有那麼活潑。對方覺得孩子這麼小,送去園區就是想讓他們出家。聽到這樣的說法,本想要跟對方聊聊,但考慮到違緣而作罷。對園區的教育,對小朋友成為沙彌要如何看待?
  • 人的概念很奇怪。孩子出家,和父母親不論是否學佛,二者間不一定相等。有位法師在澳洲學習,唸完大學就回到台灣進僧團,他的父親沒學佛,但要他自己想清楚,想清楚就去吧,不要中途後悔
  • 另有人要出家,父母親送他進僧團的時候,依依不捨而哭泣;過一陣子覺得孩子進僧團不錯。但孩子之後要還俗時,父母卻又哭了。我們看待不清楚,對選擇弄不清楚,出家不一定能一直出家,就像工作一樣。行業景氣也一樣
  • 如何一輩子走下去,越走越高興?過去有沒有基礎、條件?
  • 出家無法培養,只能提供可能性、條件,決定在於種子。有肥沃的土壤、空氣、水,但沒有種子,培養不出來
  • 園區小孩出家,如過去有稍稍的種子,灌溉就發芽。過去有基礎,有好的相續,讓壞的不要影響
  • 一般人有誤解、 幻想 ,其實大多數人走不進,待不進
  • 少數人有過去創造的因緣,有人來來去去
  • 再難也會走下去,不然不用走這遭
  • 遇到困難就跑,習慣會帶到以後
  • 出家當家都不要,還管丟臉,難捨都捨了,還管不需要管的
  • 出家並不好待,不是輕鬆的
  • 師父看待教育,園區的目的是啟發、醒覺
  • 過去有善因緣的孩子,相遇過去善的善根
  • 但每人都不同,有人相應進僧團,有人相應在世間。但也有人不相應,非常厭惡園區
  • 有人學佛這麼久,為什麼還是如此?其實,學佛,哪個不是有問題才跑來?有人生命園滿已到究竟還來學佛?
  • 從自己帶自己的問題來, 弄到那麼多人的問題一起來,佛法圈子,想學沒學好,不是很正常?
  • 一開始到底來幹嘛?要想清楚
  • 透由園區的環境保護,培養好習慣
  • 法師從小養生不殺生,想殺跟不殺,差多少。一條生命就是一條果報。概念養成差很大
  • 不要罵老師、怨念老師。對比園區的環境,沒有網路、3C。法師去澳洲時,在一個公園裡,專為兒童設立,導遊帶女兒去,從頭到尾導遊女兒徜徉其中,完全不需要大人陪。公園的樹很矮,特點是,用兒童、幼兒心理,引發其好奇心,創造生命的經驗、體驗,自然可以讓自己很愉快,不用靠電視、電腦
  • 現在父母大多直接餵手機(再往後十年,更甚於此),在園區的孩子之後雖仍會用手機,但會有其他標準可以衡準
  • 園區是為下一代保留元氣,有人出家,有人在社會品德良好。三種人材,成聖成賢,安邦定國,安居樂業
  • 有人覺得培養僧材,但法師認為沒有那麼好培養
  • 法師開創青廣班,有很多不同的引導方式。
  • 尋求心理解脫、自在,不是把自己框架住。不用憋
  • 法師五月去紐澳,有個有趣的現象。那裡同學沒有那麼多,但習慣、模式和台灣一樣
  • 有人問法師去了紐澳有沒有什麼不一樣,法師回答住處到教室,兩點一線,沒什麼不同
  • 法師不知人為何要吃泡麫。出家前,如果晚上要吃東西,會跑遠一點要吃熱的或是果汁等,絕不吃泡麫等速食
  • 學習方式有很多,其為輔助,不是目標,不要被框住
  • 廣論修心,多采多姿
  • 因緣:對佛法上無法持續的狀態,是否有可以其他的途徑、方式?
  • 廣論精華在「次第」,次第掌握好,沒有不能做的事,沒有不能溝通的人,找不到次第,被自己的經驗,尤其是成功經驗卡死
  • 學佛時,體會比知道更重要,知道很多,但沒有體會,會很苦澀
  • 不要有負擔的相聚,來的人沒有利害關係,所以法師面對陌生人沒有壓力
  • 自己決定怎麼看,才是重點
  • 學習不要有隔閡,和年齡、職業無關,和心量有關
  • 廣論對吃有概念、方式也有引導,是自我修練、成長的一部份
  • 看一段文字,可以有很多體會。看「念死無常」,負面大於正面?悲傷?
  • 有人覺得珍惜、很有力量
  • 從辨析,很多觀點去理解一個概念
  • 如惡業很重的概念是什麼?同學:有得學。法師:沒有不對。聞過即喜。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 有人減少錯誤,不想要有錯誤。錯誤出現時,不要失焦。不要把自己坑了。讓自己更不好
  • 有人當採購,被調去採購殺蟑螂的清潔用品,問自己有沒有犯戒?這是一種觀點。
  • 國外Vegan,堅持不殺。對大自然的尊重,但沒有受戒。佛教徒因受戒不殺。Vegan對環境保育比較好。佛教是規定,但哪個是比較依於精神、本懷?
  • 受戒要有體。要理解本懷
  • 不是受戒不好。而是為何這麼受?這麼做?
  • 調工作,未涉及殺。
  • 與其有罪,換我來做,面對這樣的境,如何為眾人做更有益的事
  • 有人持戒,越持越固執,有人越領悟
  • 一年前的我,一年後的我的對比。是開闊、狹隘?
  • 企業營和常態經營的關係為何?義工常落入接受指令的狀態
  • 有媽媽幫女兒報卓青營,女兒很注意自己不要被洗腦。因為家人傳遞的觀感,而形成其負面的影響
  • 一件很好的事,卻變得如此。有學員上課不想來,聽不懂。宗大師說這是所有眾生離苦得樂需要的方法,怎麼弄到大家都不想要,是他不想聽,還是我們講到他不想聽
  • 法師常自問,收人帶人。師父示寂後,頭一次剃度4人,再來剃度幾十人。常想:為何好的東西,讓我卻弄得不好?自己承擔和付出的價值在哪? 》自未調伏而調伏他者無有是處
  • 自己沒有得到好處,怎麼幫到他人?自己有沒有在過程中自己先學到?
  • 別人覺得你自己有好的改變,從好奇、認同,才會有機會,不是急著推銷
  • 不同世代的人,價值不同,養成過程元素不同,要先放掉自己過去的好與不好,才能看到更寬廣的好
  • 在聽聞軌理裡說得很好,如斷器三過等,讀很多遍,不如很深刻體會一遍
  • 嘗試的目的、 主旨,熟悉是發揮,不熟悉是養成
  • 有些佛教國家,有自己的文化,自己能否先接受對方,自己是否有想征服、統一的概念?能否理解對方的文化價值,號稱大小乘?但誰廣?
  • 諸法無自性,可以產生不可思議之果佛陀也是因此而感果,有一種眾生是可以從其他因緣而進入,佛功德是所有面向都可以切入
  • 走出去,不是要去做什麼,而是要去理解、體會什麼?
  • 要能作用,能被執行 》一切聖言要現為教授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