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8 第117, 118講複習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990-130117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991-130118
讚頌 「曾記否」
曾記否 那一顆心 從遠古走來
帶著他的慈悲 穿越到現代
曾記否 那一顆心 溫熱著你 溫熱著我
曾記否 那個聲音 呼喚著你 呼喚著我
曾記否 那一雙眼 洞悉著你 也洞悉著我
曾記否 多少春秋 他帶著我們走
無論苦樂 無論圓缺 風裡雨裡 他走在前頭
曾記否 他的淚 震撼著你 震撼著我
曾記否 他的笑 燦爛著你 燦爛著我
- 上師在P島傳燈寺跟義工見面時,上師有提到希望新生和心之勇士。上師說我把好多修行的訣竅,見鏠插針提正念的方法,放在希望新生和心之勇士的書裡。上師又說,其實我的心裡有很強烈的願望,希望快得憂鬱症的,可以不得;已經得的,憂鬱症可以治好
- 從前年憶師恩法會開始,上師持續提醒大家有關憂鬱症的殺傷力,因為在物質過度氾濫,不重視心靈提昇的現在,上師用加持力加持我們。上師跟上座執事見面時,提到最後一次校稿希望新生,因為希望對教法負責,上師花了一個星期校稿。上師提到校稿的過程整個人好像空掉,因為上師會觀想這段看的人會不會微笑?會不會理解?這裡都有上師的業力投注在裡頭。雖然,業力我們看不到,但天人或鬼神是可以看到的
- 上師強烈的祝福放在兩本書中,讀希望新生、心之勇士和聽全廣,很快會感受到不一樣的力量。每天至少看一則,上師的加持業力可以感受到
- 之前講過,師父講過「死亡奇蹟預言」這本書,作者由於有瀕死經驗,有一次在倫敦公園,摸著鐵欄杆,現起一百多年前的景象,因為鐵欄杆是一百多年前造的;此外,一位有證量的修行人,到了一座寺廟,其中有很多善男信女,供了很多蠟燭,一陣風過來,蠟燭被吹得東倒西歪。這位修行人過去扶起蠟燭時,可以感受到點蠟燭的人心裡發的願
- 加持物指的是有證量修行者,把心業力加持放在裡。修禪定有個傳規,如果到有修行成就的地方修禪定,可以得其加持,是同樣道理
- 要堅持學全廣,讀希望新生和心之勇士,希望每天讀。每一則都很短,都很淺顯
- 心之勇士,上師是希望沒學佛的人,也可以理解,其中又搭配了插畫,希望大家領納上師的加持
希望新生 148則 「領受照進身心的陽光」
善知識的心,像一個完美的世界,是我們在這個苦難的世間,被很多業障、邪見所障蔽時,能夠照臨到我們身心深處的陽光。只要用心去感受這陽光,生命就會無限地溫暖。
- 最後兩句「只要用心去感受這陽光,生命就會無限地溫暖。」很重要
- 師父在廣論說佛法身遍一切處,也說盲眼人看不見太陽,太陽卻一直照著盲眼人。我們被業障、邪見障蔽,但亦可被陽光照亮,業力雖然我們看不見,但靠近上師、師父會被其加持。如跟師父開會,即使沒跟師父講話,但開完會,憂悲苦惱都不見了。又如有爭執的雙方到上師面前,雙方水火不容地跟上師報告,上師除了很認真地關懷雙方,會議之後,現場氣氛變得祥和喜悅,是當初想不到的
- 聽著曾記否,其中看到師父的身影,是否會感受到加持?
心之勇士 148則 「管教不悖關愛」
用語言表達關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要對一個孩子常常表達,包括你在管教他的時候。
這樣,他不會產生爸爸媽媽不愛我,或老師討厭我這樣的想法,小孩不會因此感到失去依靠的恐怖和孤單。
- 大家多久沒齊聲唸課文?幾十年?如果可以一起頌經文、上師教誡,叫共同供養。兩人一起供養,比你我各自供養,功德大上許多。
- 朗惹巴尊者(蘭仁巴)是道次第成就者,著有道次第心傳錄,其有許多教誡,提到自己依止的上師,是十方諸佛總聚體,抄寫上師言教教誡,大於抄寫整部大藏經。因為一部大藏經是一尊佛所寫,而上師教誡是十方諸佛的總合,大家一起唸教誡,也可以超過整部大藏經
- 要體會這段,可以想想自己小孩的時候。法師國二的時候,拿過很多獎項,掛了很多獎牌,自己應該很有自信。但當時,碰到一位美術老師,要大家去教室外寫生,法師對美術有障礙。當拿著水彩筆時,剛好有一陣強風吹來,紙碰到筆,留下一塊痕跡,法師不知如何是好,整堂課,晃來晃去。等回到教室繳交成果時,法師沒繳。老師問為何不繳,法師說明原委,美術老師很生氣,把法師名字記起來。等到第二次上課,法師又遲到進教室,老師說,某某又是你,從此,自己覺得美術是自己人生最黑暗的時光,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
-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上師說「用語言表達關愛是很重要的」,對小孩的心意需不需要講?雖然,父母對小孩的心是沒話講的,會覺得小孩會不懂自己心意嗎?但仍需表達關愛的心意
- 我們南瞻部洲的人,耳根最利。就是我們用耳朵聽聲音,是最能對心產生影響
- 用語言表達很重要,尤其是對小孩表達,在管教時,也要關愛,不會讓他覺得爸媽不愛我。如同自己對老師的感覺,不會感到恐怖和孤單,自己想想小孩就可以知道
- 心之勇士,提醒我們在人際間,如何舒緩壓力。上師希望福友從此可以得到饒益
今天學習117, 118講,師父講六祖大師的公案,請注意師父、上師的解讀
- 117場景是關鍵?六祖大師怎麼做?如果是自己會怎麼做?
- 上師對六祖大師公案的解讀,關鍵在哪裡?對照自己掌握的部份,有什麼不同?
- 上師對師父的原話,分成哪些重點在說?
Q:118講,04’40”上師說無始無終「無限的過去和到無限的未來,時間似乎是沒有盡頭的、不能丈量的」,但在06′56″上師又說一切都可以丈量「在這個無盡裡邊,從聽聞佛法以後如理思惟、認真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過程也要經歷多生多劫,但是這個過程是不是還是可以丈量的?比如三大阿僧衹劫、幾大阿僧祇劫,發心之後怎樣、怎樣、怎樣,都是可以丈量的。」如何思惟不能丈量和可以丈量?
A:
- 前面講重點在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無法丈量。在後面06′56″,上師說「可以丈量」,上師為何在無限生命的修行中,提到可以丈量?
- 上師在118講,提到聽師父開示的感受,自己有跟上嗎?這對老、新同學都相同。上師聽師父的開示,如果自己可以跟上,表示自己的段數越來越高。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師父說:「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什麼叫從前面的無限到後面的無限?是不是揭示了一個「無始無終」這樣的時間概念?大家想一想,對於剛剛開始學佛的同學,這個概念應該是滿挑戰的吧!如果剛剛開始接受佛法,提到「無始無終」這樣的時間概念的話,好像就進入了一個渺茫的狀態,不知道該去追尋什麼。但是師父是把我們的生命放在無始無終這樣的時間軸上去觀察的。 [03′34″]
- 比如說聽到無始無終、無限生命等概念,上師說「好像就進入了一個渺茫的狀態」,自己是否也會進入「渺茫」的狀態?
- 因為我們會進入「渺茫」的狀態,這是為何上師在6′56″,提到修行都可以丈量「在這個無盡裡邊,從聽聞佛法以後如理思惟、認真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過程也要經歷多生多劫,但是這個過程是不是還是可以丈量的?比如三大阿僧衹劫、幾大阿僧祇劫,發心之後怎樣、怎樣、怎樣,都是可以丈量的。 [06′56″]」
- 「如果說一天放到一生中可能也很短,一小時放在一生中,甚至五分鐘放到一生中就像瞬間一樣。所以時間是一個對比的概念,但是師父在第三卷,就把一個弟子一下子放到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樣的視野,去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不知道諸位會不會覺得遼闊?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迷茫」
- 如果一下子放到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覺得遼闊?還是覺得迷茫?
- 一下子放到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去看待生命,大多應該是迷茫才對。如男生要去當兵,幾年的時間,要怎麼過,有腦筋的規劃一下。去國外唸博士,可以規劃一下。一生有什麼目標,也可以規劃一下。要規劃幾年、幾十年,應該可以規劃一下。要規劃無限生命,是否會迷茫才對?
- 要覺得遼闊,比較可能的是,或許有較長遠的目標,可以用無限生命實現,可以覺得遼闊。但有如此感覺,應該對佛法學習較深才有可能。幾十年可以遼闊,不會迷茫。對無限生命並不容易。
- 上師在6’56”提到「首先,我們的生命狀態是從什麼?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個拉長不是一般的拉長啊!它已經拉到無盡了,這是無盡的一個生命的長度。在這個無盡裡邊,從聽聞佛法以後如理思惟、認真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過程也要經歷多生多劫,但是這個過程是不是還是可以丈量的?比如三大阿僧衹劫、幾大阿僧祇劫,發心之後怎樣、怎樣、怎樣,都是可以丈量的。 [06′56″]」
- 這段是針對迷茫來說的。佛陀告訴我們,在無限過程裡,可以丈量。成佛後,生命沒有結束。身心續流繼續,是圓滿的狀態。
- 可以丈量是重點
- 迷茫的無限生命,佛陀告訴我們怎麼規劃「聽聞佛法以後如理思惟、認真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過程也要經歷多生多劫,但是這個過程是不是還是可以丈量」有圓滿終點
- 117講師父講六祖大師的公案,自己覺得有哪些是關鍵?法師說以下這段是關鍵
- 「那個米啊,不像現在用機器打的。以前有一種粗的磨子,它磨了以後,那個米——不是本來是稻,稻你們知道吧?稻不是外面有保護的那個嗎?那個裡邊有粗糠跟細糠。第一次磨了以後,那個粗糠磨掉。那種磨子我小的時候還曾經看見過,可是已經用不著了,那時已經有機器來了以後。他先把那個東西磨一下,那個粗糠磨掉了。粗糠磨掉了以後呢,然後一般的人家就有一個石臼,他就去在裡邊用一個東西來舂。那舂了以後,然後這個細糠慢慢地就米與米之間大家摩擦,那個細糠就脫掉。 [07′47″]」
- 有人看法跟法師一樣嗎?理由是什麼?
- 師父說六祖多生多劫累積了基礎?怎麼看出來?
- 粗糖磨掉成細糠,米與米之間大家摩擦,那個細糠就脫掉,像土豆學會,彼此摩擦、切磋,洗土豆可以很快。六祖聽了金剛經開悟,但仍須在凡夫境中磨練
- 師父怕我們聽不清楚,所以一一解釋,這段重要的理由
- 16’42”「在這裡邊要講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就是對於一個希求於法的弟子來說,善知識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話,他都會覺得是在點化自己,或者在警醒自己什麼內涵。所以對於一個準備好了的心來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他都非常地明白。像我們要學六祖大師,觀察一下自己,就算老師明明白白地講都聽不明白,對吧?還要講很多遍,然後要討論,還是聽不明白。如果說拿著一個手杖在那個石臼上敲三下,「咚、咚、咚!」不知道會想出什麼樣子來?不知道是會想成什麼花樣來?六祖大師他們師徒都沒有講話的,就知道:「哦!原來要給我傳法了,要給我講經了。」非常地低調。師父非常非常生動地給我們講了六祖大師的故事,我們要好好地努力,成就弟子相! [16′42″]」
- 師父特別講,五祖看六祖舂米,讚歎了一下,問好了沒有,六祖說好了,但要篩一下;五祖背對敲三下,六祖知道不要讓人知道,三更去找五祖。如果承許上師、師父所提的,善知識、師長不會稀鬆平常跟我們話家常,師父介紹舂米,為何不能是很重要的內涵呢?
- 對準備好的弟子,有正住、具慧、希求,師長是十方諸佛總聚體,每句話都是在點化自己,或者在警醒自己什麼內涵,這是對我們很重要的點化和啟發
- 法師當年親自聽師父講這一段,但是,六祖大師國中時就被吸引,第一本接觸的是六祖壇經,很熟悉。每個場景,師父仔細說時,法師覺得耳熟能詳。當時,只把六祖當偶像,但思惟師父為何要特別講?那一定有特別用意。法師想著晚上師父會不會傳法給有緣人?因此下定決心,晚上要去師父門口等。這是膽子很大,因為當時還沒出家,到師父門口等,想要晚上12點前,跪在師父門口。當時,法師心裡有點緊張,所以沒有堅持等到12點,現在想想覺得好可惜
- 剛當上侍者後,中秋節和預科班家長一起吃飯。師父那桌,有學長、預科班家長等。鳯山寺平時伙食很清貧,中秋節伙食好一點。當天,師父們談得很高興。但突然,師父吃完,一擦嘴巴,法師想再夾菜,發現師父把衛生紙放到法師缽裡,雙手合十結齋。法師想著師父可能要法師有所節制,即使有點不甘,自己也合掌結齋。之後,法師到上師學習,法師跟上師提到此事,上師突然很認真地說,法師當時應該把缽裡的衛生紙吃掉,因為這是師父很特別的舉動,如果是上師,一定會把它吃掉,因為這是師父示現很特別的加持
- 這裡的重點在於「於一個希求於法的弟子來說,善知識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話,他都會覺得是在點化自己,或者在警醒自己什麼內涵。所以對於一個準備好了的心來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他都非常地明白。」
- 因為上師的教導,另有一次師父有類似的教導,未來條件具足再跟大家講
- 為何確定六祖多生多劫的累積?要用教理來觀察,因為佛菩薩用無限生命來觀察,我們要借助其觀察
- 六祖聽金剛經大悟,是空性的內涵。用教理來思惟,眾生在輪迴中,因為串習有自性,而六祖反向,聽無自性大悟,一定是多生多劫的串習無自性
- 此外,即使六祖的體會比神秀大師好,但碰到五祖,用鞋擦掉六祖的偈子,並且說「亦未見性」,甚而發配大寮,六祖無所怨言,甚至在身上綁上石頭,歷經八個月,在五祖探望時,可以完全理解五祖所言之意,這也是多生多劫的累積
- 師父說「整個佛法來說,那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那麼修行這個階段來說,就是從最開始一點不認識,接觸佛法以後步步上升,到徹底究竟圓滿。這個裡邊一定是經過:怎麼樣觸發那個動機,然後親近善知識,如理地聽聞圓滿的教法,聽聞了以後呢,如理思惟,然後認真去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 [01′49″]
- 從觸發動機到親近善知識要多生多劫、親近善知識到如理聽聞要多生多劫、如理聽聞到如理思惟、認真去修行,也要多生多劫。每一步都要多生多劫,而我們也已經經過多生多劫才能值遇大師教法,因些要依循師長引導,認真修行
Q:117講,神秀大師和六祖大師的兩個偈子,這兩個偈子的差別?
A:
- 六祖大師的偈子「六祖大師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也會放在心上去想一想是什麼意思,但多半也想不清楚,實際上不學毗缽舍那也很難想清楚。 [13′15″]
- 學習毗缽舍那,其佔了廣論的一半,是空性的內涵,很重要。上師最近策發法師對空性的好樂心有幾次示現。有次法師和上師在國外,看到有部車開到水裡但沒有沈沒,法師發現是水陸兩用,還升起翅膀,要飛起來。法師向上師報告,上師示現不高興,說那個東西有空性稀奇嗎?就空性的力量,上師前幾天提到說,上師的母親往生時,上師很傷心,上師的母親說上師太善良,這個世界可能對上師不利。上師但在思惟空性中抒解傷憂,聽到空性,醫療了內心最深的痛苦。上師說空性理路,會讓來勢洶洶的煩惱,走的時候可以一點痕跡都沒有。
- 上師希望跟大家說毗缽舍那,因此這個冬天在温習,其後,上師跟大家說我們有希望,因為可以值遇大師教法,實在太幸運,太有福報。這是上師要提升大家對空性的嚮往
- 般若波羅蜜多中提到,菩薩摩訶薩可以用腳趾把須彌山舉起,丟過三千大千世界,不會讓眾生有感覺,不會有驚怖,要如此,當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 二個偈子,要學習毗缽舍那才能理解。五祖傳心法,是對空性、無自性的體悟,必須和大乘的內涵相應。五祖會針對弟子對空性和大乘體悟來觀察,六祖大師較之神秀大師體悟好,也是其對空性的體悟
- 菩提本無樹的偈子,提到的是「勝義諦」
- 聖者現證空性根本定時,是勝義諦、空性的顯現,不是三言兩言可以說得清楚。無自性的內涵,不代表法不存在,而有真實作用
- 菩提本無樹,是對空性的體會,不是一下子就可理解
- 空性是一切總相,如瓶子是總相,金、銀、銅、陶瓶等是別相。不理解總相的瓶子,不能理解金、銀、銅、陶瓶
- 師父說大家讀金剛經,般若經不懂,但學習廣論、五大論後,讀金剛經、般若經會比以前理解,不會玄之又玄,可以逐步、有清晰的理解,這是大師、宗大師教法珍貴處
法師希望大家推薦朋友參加二日營,並殷重為其及自己祈求,順緣俱足,違緣消除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