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2念死(三)
- 參加會議有個技巧可以讓老闆參考,尤其是參加國際會議,老板觀察其所坐的位子,可以觀察是否為何以栽培的人才。因為花費鉅資參與的會議,自然該坐在前面。同樣,上課時,往前坐,可以當搖滾區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得遷尖瑞錫
集咩堪北汪波蔣悲揚
都崩麻呂炯杰桑威達
崗尖喀北竹尖宗喀巴
洛桑札北霞喇受哇得
(共唱三次)
- 密集嘛,基本是用唸的。會比用唱的速度快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要記得是皈投禮敬,校準、向著自己的目標及方向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 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讚頌「思念的河」
思念的河 滔滔不絕 勇往直前
思念的山 屹屹常在 堅如金剛
思念的風 陣陣狂暴 掃蕩雲翳
思念的火 熊熊烈焰 燃燒一切
思念的花 芬馥清香 漫灑人間
思念的雨 清新透亮 潤澤生靈
思念的海洋 吞納百川 浪潮湧動
思念的藍天 空靈深邃 無限蔓延
思念的大地 承載萬物 無懼苦難
思念的美樂 繚繞耳畔 深扣心弦
思念的旭日 劃破黑夜 朗耀乾坤
思念的明月 光潔寂靜 清涼寰宇
我的思念 我的思念 周遍天地
我的思念 我的思念 只獻給你
請快來吧 請快來吧 到我身邊
請快來吧 請快來吧
到我心間永遠不離
到我心間永遠不離
- 心中要有無限生命的概念,另一個是業果正見
- 在時間軸中,看到意義,所做的事也才有意義
- 心中的河,要放進去的是什麼?什麼人?沿途的風景是?
- 思念的河,在最近全廣中,我們在一起向前行,不是偶然的。
- 彼此在過往的思念中如果不存在,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思念中,有師長、善友,還有自己的心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117講
(00:00 – 00:43)
修行一定要從聽聞開始
前一節課我們講了「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在這裡邊師父很強調修行一定要從聽聞開始。那麼修行一定要從聽聞開始嗎?在傳承祖師裡都是這樣的嗎?有沒有不一樣的示現呢?可能有些同學心裡也會現起這樣的一個想法,所以師父就給我們講了六祖大師的故事,是在新版的《廣論》第一卷的部分。 [00′43″]
六祖惠能大師
- 在聽到六祖惠能大師的公案時,似乎會覺得神秀大師比較差。但不能如此看,因為神秀大師也是祖師大德,相傳其在外講法時,會有神獸為其開道。
塊石繩穿祖跡留,曹溪血汗此中收。
應知一片東山月,長照支那四百州。
–明末高僧晦山 王瀚
(墜腰石)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令染塵埃。
神秀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六祖大師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117講
(13:15 – 16:42)
善知識的每一句話都是在點化自己
這個故事為什麼我要在這個地方請大家再聽一下呢?因為師父在第二卷講的時候,師父的詮釋的要點主要是說:多精彩的人都得要有善知識引領,沒有善知識引領的話,實際上還是很難到達究竟的證悟的高度。這裡面師父就很強調啊!我這一次再讀六祖大師的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弟子相。你看!他自己寫的那幾句,他一定知道是比當時的神秀大師寫得深的,但是他的老師就是五祖大師還是命令人把它擦掉了,對他的證悟經驗表示一樣的。這個時候,因為千里迢迢來尋五祖,想要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至所有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所以六祖大師對善知識的做法沒有什麼想法,就乖乖的 – 師父用了一個「徒弟乖乖的」。沒有任何覺得我寫得這麼好,怎麼老師覺得跟他平等,一樣都擦掉了呢?應該至少評論幾句或者心裡有什麼想法,全都沒有!這個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 [14′45″]
接著呢,他還在那做苦工,從早到晚忙。這裡面最感動的是,說六祖大師比較瘦小,他居然在腰上綁了一個石頭。你看!像他做這個苦工是多麼地用心啊!一點點投機取巧的心思都沒有。大家都知道如果在腰上綁一個石頭的話,天天磨、天天磨,那不是磨一天、兩天哪,快到一年吧!八、九個月這樣的時間,所以一定是很辛苦的。
看六祖大師的人品啊!就做舂米這樣一個事情,是非常非常認真地做。而且過了這麼長時間,五祖大師去看他,他倆的對話,師父特別還把這個對話用現代版的方式再給我們講一下。師父說:「掃好了沒啊?」說:「掃好了,只是用畚斗畚起來丟出去就完了。」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對話。 [15′38″]
在這裡邊要講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就是對於一個希求於法的弟子來說,善知識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話,他都會覺得是在點化自己,或者在警醒自己什麼內涵。所以對於一個準備好了的心來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他都非常地明白。
像我們要學六祖大師,觀察一下自己,就算老師明明白白地講都聽不明白,對吧?還要講很多遍,然後要討論,還是聽不明白。如果說拿著一個手杖在那個石臼上敲三下,「咚、咚、咚!」不知道會想出什麼樣子來?不知道是會想成什麼花樣來?六祖大師他們師徒都沒有講話的,就知道:「哦!原來要給我傳法了,要給我講經了。」非常地低調。師父非常非常生動地給我們講了六祖大師的故事,我們要好好地努力,成就弟子相! [16′42″]
- 第一層意義:多精彩的人都得要有善知識引領
- 有善知識,也要有弟子相
- 六祖大師對善知識的做法沒有什麼想法,就是照著五祖的指示。
-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
- 走了這麼遠求師,沒有自己,沒有投機取巧,一心依師
- 希求法的弟子,善知識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話,他都會覺得是在點化自己,或者在警醒自己。因為他的心準備好了。隨時可以得到師長的饒益
思惟題
如果我是惠能大師,我寫的偈被黃梅五祖擦掉時? 我會如何?
班長收攝
- 如果沒有準備好,不曉得師長在保護自己。沒有準備好,是否會「不如歸去」,或去理論?
思惟題
不是說修行要從聽聞開始?六祖慧能大師好像沒有廣聽聞呀。師父說六祖大師公案的用意是什麼?)
班長收攝
- 六祖沒有廣聽聞,那是從現世,但從無限生命看,我們不了解他人宿世的善根。如何看自己生命的遼闊和格局
思惟題
我是如何開始學習廣論?是什麼觸動了我的心?
班長收攝
- 所有的相遇是久別重逢
- 有位師兄帶八個班,班長向其請益。這位師兄說從小,不管用什麼樂器,一碰就會。班上有一個同學,這位同學的孩子現在已是法師,這位同學懷著孩子時,開始學習廣論。等孩子出生後,跟媽媽說妙慧、園區、湖山,其後,這個孩子進了妙慧幼稚園、園區,也出家當了法師。如同惠能大師肯定不是這一生才聽到佛法
- 我為什麼學廣論,一定有原因
- 多精彩的人都得要有善知識引領
- 六祖大師的行誼可以看到什麼是弟子相,自己先準備好、歸零
- 善知識的每一句話都在點化、警醒自己。師父的手抄可以咀嚼長長久久
- 六祖大師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基本、基礎已經有了。
- 師姐只要身體可以,就一定學習,這是宿生的累積,不是現世而已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聽聞軌理:是否用心聽聞,用心在說
親近善士:生命中需要有走過,有更高目標的師長帶領。「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親近是動詞,要靠近。
修習軌理:前行、正行、結行。前行做好,才能好的正行
暇滿義大:人身有閒暇、圓滿,聽得懂師父在教什麼
道總建立:完整的藍圖
- 哪個法類自己最相應。什麼觸動自己學習?
- 自己在企業營中,因為聽到師父說「只要你不放棄,我願意陪你走完一程」而開始學習
- 學習廣論,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可找到解答的法類
- 自己覺得很相應,每周都一定要學習
- 一步一步走向成佛 》道總
- 要更認真學習,要念死
- 師父說無限生命,有無限過去和無限未來。要種因。未來是好的,現在好或不好都要做
- 把時間軸拉長,三惡趣苦、皈依,深信業果都很重要
- 念死結合無常,不斷思惟
- 無常有粗無常、細無常
生命的真相: 無常
死無常 :
有一把毒箭一直跟在我的身後,
隨時會將我射死, 我一點辦法也沒有
凡夫心
- 知道必死,假裝天天不死
- 心中有苦, 身外去求, 苦無盡頭
- 不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卻一再想要肯定自己的存在 廣論 P74 L6
- 廣論P74「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
- 我們常對死及無常沒有深刻感受
- 廣論P64LL6「須修行、能修行、現世修、現在修」
- 能修行者只有人
- 自己得癌症時,很感謝它。因為體會此生很短,所以更認真學習
- 念死無常,念死要念生 (未知生,焉知死)
- 面對無常,要活得有意義
- 時間軸拉長,無限生命中,思惟要往上還是往下?
真實面對無常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經)
- 心不是在很窄的視野裡,不會恐怖
- 認真紮實地活每一刻,走到最究竟的佛果
- 不是為短短幾十年
- 同學在台東,每一天都在想如何讓農友的努力被看到
- 給自己一個目標,一起背誦經典
- 聽、說法都有很殊勝的功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 廣論裡的經文和所有經論都不相違
- 念死在每個地方都可能觸動
- 同學分享:我們都會走,心裡要有準備,不用太怕。會不會逃避死亡?自己會盡全力逃避。因為還有很多事沒做。因為也沒有做好準備。自己覺得身體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如何做義工,如何幫助他人?下一生尚不可知,這一生多努力,貢獻社會。每個有不同排位。自己之所以覺得身體重要,因在前些年,曾經椎間盤突出,雖然賺了很多錢,但很痛苦,所以覺得身體很重要。就養生而言,覺得台灣人吃好多藥,自己痛時也吃,最後發覺胃㿉瘍。可以用自然養生,避免吃那麼多藥。
- 做事如果走錯方向,如往外求,有時是苦上加苦;在心裡找答案比較快,而非外求。這是時間軸的問題
- 如何對生命,有智慧的累積,對他人有幫助。也在一念一念之間
- 思惟我們如何隨時在念念生死裡
【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廣論: P76 LL1-P77L1
- 生命中如果沒有滅除不好的因、往惡趣的因,而無法讓自己越來越好就死了,那就完了,只能跟著走
師父開示:
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
•廣論: P76 LL1 – P77 L1
•音檔: 38A 18:01 ~20:54
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
滅除諸惡趣因,…..
•手抄: #5 P181 LL5 ~P182 L10
下面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害怕的: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個生命這麼地迅速;然後這一生馬上要死,死了以後,眼前親愛、可愛的東西都失去了,這一件事情是無法可想的。那麼有一件事情,卻是我們做得到的,哪一件事情啊?說眼前我們趁這個生命健在的時候,是不是我們能夠種了、積了種種的善妙之業,還是我們沒有積善妙之業,造了種種的雜染惡業?因為雜染的惡業造了以後,將來要把我們送到三塗去受苦;那麼善妙之業的話,卻是讓我們超升人天,乃至往生淨土。
所以我們真正害怕的,是害怕的 – 說,哦,還沒有把惡趣的因消除掉,這個要害怕;我們也要害怕,說增上生的這個因還沒有修持,那個時候要著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著急的。所以念死是策勵我們:既然人生這麼快地死亡,死亡了以後,眼前的東西一樣都帶不去,只有造的業,這個業會影響我們將來上升或者墮落。所以我們想到這裡,真正重要的,著急在什麼?說,在生的時候沒有修行,為了這個事情而怕,怕沒有把惡業的因,經過懺悔淨除乾淨;怕沒有將善業的因如法修持,而好好地繼續積聚。在沒有完成這件事情之前死亡,那是恐怖的。所以我們要恐怖的,恐怖這一件事情。
- 要恐怖的是:心準備好了沒有
- 修的修改是什麼?很多時候說要改,但為何「勇於認錯,絕不改過」?因無真實懺悔,不知悔改什麼
- 在髒水裡洗衣服,越洗越髒。因沒有懺悔乾淨
- 如能把不好的都去掉,留下來的就都是好的
學習廣論 廣為討論
討論題
- 每天早上醒來,你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同學分享:
- 手機先拿出來。。。。
- 自己的改變,在自己決定參加全廣共學時,這是自己的使命。參加之後,就決定自己8點前到辦公室,要專心。要用心,讓自己離苦得樂近一點。如果自己沒有聞思修,無法離苦得樂。做的過程,有儀式感,能專心,可以靠離苦得樂近一點
- 自己每天的習慣,每天祝福所有人健康快樂,已經做了六七年。學習,不是為了心靈雞湯,如果不用在世間法,是沒有意義的。處理心情、事業、煩惱,都會用上佛法。靜下心思考為何要學習佛法,不要成為只是心靈雞湯
班長收攝
- 這是一種觀察,之後覺得有意思。這是練習,看你的心在做什麼。睡覺前最後一個念頭是什麼?
- 全廣共學,讓自己不會是燒不開的開水。可以一直加熱
- 有次發現自己一早要共學,心情有點不開心,自己警覺到自己的心態。所以會讓自己早點到辦公室,靜下心來。8點共學,也陪著大家一起學
- 每天從正確的知見開始
- 晚上睡覺的那一念,都是「生死」
法王晨起緣念
我是多麼幸運,
可以再醒來,
可以活著,
可以擁有這樣一個暇滿人身。(歡喜心)
我將不要浪費它。
我要利用所有的能量來發展內心,
擴展到眾生,
為了ㄧ切有情,
努力成為正等覺。 (目標)
我要用善良的心面對他人,
不要對別人生氣,
或有負面的想法,
我要盡己所能,
利益一切有情。 (行動)
- 師父提醒我們,每一念,把身口意想一遍,會比較謹慎
- 死亡有粗細,師父說我們要恐懼什麼?
田日日春善行銀行 – 讓我們繼續手牽手記錄善行
- 家裡有長者,可以申請關懷,會有同修給予陪伴與關懷
- 有師兄的母親身體有狀況,須予以陪伴,也可以運用團體的資源
- 我們已經有正式名牌,這是師父發給我們的
聖嚴法師談人對死亡的恐懼
- 執著於生命,死亡值得恐懼嗎?
- 值不值得恐懼。值得。能多活是好的,雖然也要準備死亡
- 利用生命做什麼?有什麼未了的心願
- 為何恐懼?不知死了以後去哪?前途在哪?如知道情況,不會恐懼。
- 就像怕黑暗,有燈光後,心裡踏實,不會恐懼。
- 有人恐懼出遠門
- 生死的關卡,不等於開門,門外有什麼。但都是恐懼之因
- 恐懼死亡,不是完全沒好處。會保護自己,不糟蹋自己
- 但老擔心,可能死更快
- 有人生小病,就會哇哇叫,最後真的死了
- 恐懼不全好,也不全壞
- 瀕死經驗,有的是神識、意識在幻境中,是意識的反應。不是真的死亡
- 真的死亡,離開軀殻,不會再回來
- 意識在活動,入夢境、幻境。有人有意識離開軀殻,但不多
- 出現了境界,不同宗教看到不同, 如西方人不會見到東方人,反之亦然。這不是真的靈魂出竅。是意識的反應
人類因未知而恐懼死亡,因恐懼而懂得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
- 從學習中,從無盡過去到無盡未來,現在不是恐懼,而是認真珍惜生命
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 思念的河,思念的是,我們對師長的思念。在生命長流,不斷遇到師長。在河中,沿途會有同行善友一起走
- 有同行善友無比重要
- 廣聞(不是寡聞),從六祖大師看到的公案,有其深意。師父舖陳公案,告訴我們要有好的老師,自己要當好弟子,師長的話,聽出要警醒自己的部份
- 生活、工作上,會更清楚家人、工作夥伴要說什麼,才能共好
- 廣論 P106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大師前後無謬誤,一定一致
- 念死無常,應是什麼心態? 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刻,因為把時間放在無限長軸
- 只有現世,不會讀廣論;沒有無限生命,這只是一本書
- 一早醒來,要想;睡覺時也要想,守住自己的身語意,有正知正念
- 剎那生死無常中,選擇做對無限生命有益之事
- 要恐懼什麼?不是死亡,而是生命有終結,要珍惜,把每一天做好. 知生才知死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