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190417 (道總建立三)

2019-04-17

生命智慧的寶典—菩提道次第廣論
道總(三)
18春991班
禮佛

在這教室裡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
前行時,在心中思禮佛的動作,提醒我們永遠有最高的追求對象。可以是釋迦牟尼,可以是天主,也可以是心中至高無限的目標……
廣論是生命智慧的使用手冊。
唸密集嘛時,心中想著密集嘛,可以讓我們用心學習。
三稱本師,是調整我們學習的方向。
發心,是把心力提高到最高的地方。

密集嘛 (咒王)
米咩杰位 得遷尖瑞錫
(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集咩堪北 汪波蔣悲揚
(無逅大智湧泉妙吉祥)
都崩麻呂 炯杰桑威達
(催伏魔軍無餘秘密尊)
崗尖喀北 竹尖宗喀巴
雪領智嚴善巧宗喀巴
洛桑札北 霞喇受哇得
賢慧普聞足下作啟請
(共唱三次)

三稱本師 南無:禮敬)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乘皈依發心(三遍)(堅定我們的發心)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讚頌
櫻花雪
櫻花雪・夢蓮花讚頌合唱團
https://www.luciditv.com/2019/03/29/find-beauty-in-eye_happiness-time-cherry-blossom-snow/

吉他版https://www.luciditv.com/2017/12/22/comforting-buddhist-hymns_cherry-blossoms-snow/

櫻花雪 真如 詞曲
櫻花開在燦爛的季節
繽紛落在你窗前
朵朵代表我的思念 傾誠奉獻
雪花飄在聖潔的冬天
冉冉飛向我心田
片片承載你的誓言
清涼塵世 萬劫不變
櫻花之雪 降臨的那天
我與你再度相見
櫻花之雪 紛飛的那一天
心中的夢 就要實現
雪白的夢 羽化光明彩蝶
我的心與你一同翩翩起飛
漫妙的花 凌風起舞
揭開美麗的序幕
雪白的夢 羽化光明彩蝶
我的心與你一同翩翩起飛
漫妙的花 凌風起舞
揭開今生最美麗的序幕
櫻花之雪 降臨在重逢的季節
再也不離別
希望每一次相遇在此學習,可以揭開每一頁、每一頁的更美麗。
照妖鏡:學習不是拿照妖鏡照別人,照來照去只有自己沒有照到。

那麼說:好、好、好!那既然要修行啊要多了解、多聞,結果多聞的話呢,說「廣聞不善於修要」,聽了很多道理以後,他又在文字上面去摸索去了,不善巧這個修行,這是一種。還有一個毛病哪,他聽了很多以後啊,他自己不修還這專門管別人閒事。這個事情的的確確很容易,因為我們的眾生的常態。平常我們哪,這個任何一個人,因為無始以來我的習氣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看別人很容易。那麼世間的人來說,他那個標準本來世間的標準,大家都馬馬虎虎。現在你修學佛法了以後,了解那個標準提高了,結果你提得很高那個標準,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那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這一看哪!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有一個像樣的,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就是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00′58″]
如得法師稱,剛開始學廣論時,感覺到家人到處都需要調整。
分水嶺:拿標準去要求別人 v 拿標準去要求自己。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108 講
(00:00 – 03:03)
拿標準去要求別人 v.s. 拿標準要求自己?
這裡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拿那個標準去要求別人,和拿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分水嶺就在這裡。那麼,你說可不可以拿這個標準去要求別人?是可以的。但是他出於什麼?慈悲心,就是拔苦予樂、真實饒益他人的心。不是看不起別人,好像覺得自己比別人好,而是真的想讓別人好。我在師父的日記裡曾經讀到很多段,師父會寫到比如說會管如俊法師呀、會管上座法師啊,師父非常非常在意我是看他不對、不順眼,還是我看他苦、想幫他。你看他不順眼上去說他,和真的看到了這是苦因啊,將來會受苦的,所以我要幫你把這個苦因去掉。這兩者的心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01′01″]
我有一次還看到師父的一段日記裡,我記得大概有這樣一段描述,有一個法師做錯了,師父發現自己非常急切地想要去調整他。當他看到自己的這種心的時候,就選擇沒有去調整他。然後又過了一兩天之後,他發現對這件事情的觀點全變了,他覺得:哎呀,某人啊!這樣做你自己會受苦啊!那個責怪他的心已經全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時候師父就去提醒他了。提醒他之後,師父說不管他聽還是沒聽,他已經真實地做到了不是因為煩惱別人,而是因為真正的是我要去幫一下。所以當生起了那種真實的與慈悲相應的——師父很謙虛說——「那一點點樣子」的時候,他自己回去都很歡喜、很歡喜。 [01′59″]
師父說照妖鏡這件事,我覺得我們要一直放在心上。其實如果把這個鏡頭形象化一下,可能會覺得很匪夷所思的。想像有一個人站在高處拿一個鏡子,照天、照地、照人,說:「啊!你臉髒啦!」「他那個衣服髒了。」「這個地方需要清掃!」一直指揮別人。可是他自己呢,他自己的衣服呢?破爛不堪,完全都是髒的,而且臉上全部沒有洗,一層一層都是髒的,可能頭髮裡面全是油汙、全是灰塵,然後他拿個鏡子。如果這樣一個鏡頭出現我們面前的話,我們會不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滑稽的鏡頭,對不對?他照到的那些人會不會聽他的呢?他照到的那些人會看什麼呀?會看他全身那麼髒,還說別人!就這樣互相照來照去,對不對?所以就變成了管閒事了。 [03′03″]
「幫助別人」不要成為「管閒事」。
管閒事就是只拿照妖鏡照別人。
我們到底是拿照妖鏡,還是拿觀功念恩看別人?
其實我們在工作上都會出現很多這樣的情境。
要多努力修行,才不會變成管閒事。
學習廣論 廣為討論 討論題
不要拿照妖鏡照別人?
那工作、家庭都放著管嗎?
自己還沒有做好,當發現別人不好而一定要說別人時,可以表明是要「一起提升」。
照妖鏡這件事情的發生,其實是因為自己認為別人所做不如己意,要感謝他人,讓自己提醒自己,讓自己看到不同的ABC,瞭解自己的不足。
身為公司主管,會有很多時間放在工作,甚至犧牲假日,當自己調整自己的時間,把假日留給家庭時,發現家人沒有相同的態度。請問應該如何處理?
照妖鏡是自以為是,以為只有自己最好。如果能夠以「暇滿人生」的觀念來思考時,就能夠想到不只自己好,也要別人好!
不只是照妖鏡,看小孩時是用顯微鏡,家裡總有兩部顯微鏡。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如果自己的年齡與小孩相同時,自己會不會如此;也可以想想,現在的大環境與以前的大環境是否相同。當要發脾氣時,不妨先想想,再行動。
國外旅遊時,家裡的兩個小孩大女兒與小男孩,其中男孩買了A書,女孩看不過,一直念男孩,爸爸回家時,與女孩一起罵男孩。媽媽的態度:這件事情本來就不是作姐姐應該處理的,更何況還得面臨弟弟與爸爸,整個景況所顯示的是三個很苦的人,如果能夠從觀功念恩的角度來看,也許結果會不一樣。
班長收攝:
小孩拿爸媽與其他小孩的爸媽相比,其他爸媽都考第一名,自己的爸媽沒有第一名。
到底怎樣做是對的?聽聽看真如老師怎麼說: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108 講
(06:10 – 08:18 )
靜下心 調整自己 理解對方
當我們有責任在身,必須為團隊負責任,負責調整別人的時候,注意到自己如果起煩惱了、心裡不寂靜、起瞋心了,甚至起傲慢心了,那要趕快同時怎樣?要調整自己。不可能是單方面地只去調整別人,一定要同時調整自己。因為當你調整自己的時候,你會注意到自己的內心是什麼狀態,警覺自己的心有沒有提起正念,清晰地注意到說什麼話、為什麼目標而說、對方聽的狀態如何、對方的感受是什麼、對方的願望又是什麼?當我們的內心平靜,對他人充滿善意,就很容易理解別人,會非常有空間代人著想,不會陷在自我的情緒裡,被混亂沖昏了頭腦。同時,如果對方很不平靜,我們也可以注意到不要讓對方的情緒傳染到自己,而是要努力使對方平靜下來,好好地談話。如何使對方平靜下來呢?理解很重要。當我們看別人的問題、調整別人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心也正在發生問題,必須同時處理。 [07′41″]
我再說一遍。去調整別人的時候,同時會發現自己的問題,請問這是怎麼發現的?不是眼睛都在看著別人,為什麼還看到自己了呢?因為長期以來用功的習慣,注意!那個用功的習慣,就是一直在看著自己的心的一個正知,一個在覺察著自心起心動念在朝什麼方向轉、自己的嘴在說什麼那個注意力,還是有一個餘力在觀照著,是不是?沒有失去正念,沒有失去觀照。這個時候,你雖然是在講別人是哪裡錯了、哪裡錯了,但同時你對自己也是在觀察著的。 [08′18″]
警覺有沒有正念。
要看著自己的心的正知。
要有正知才有正念。
因為有正知告知要如何安別人的心,所以能夠理解。

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
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廣論 P198 L9)
要把心理的煩惱與不開心,當作是自己的敵人,一出現,就馬上把它拔除。剛冒出來的時候很好拔,長一點就要用剷子,長到開花結果,就難以除去。
所以一有煩惱,就要努力把它除去。

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我們一起學了
聽聞軌理→親近善士→修習軌理→暇滿義大→道總建立→念死
修習有一定的軌則和道理。
道總:成佛的這條路,一定要建立正確的架構。

初發心
中集資糧
最後現證圓滿正覺
一切皆是為利有情(廣論P66L3)
「道總」用以上的話可以涵蓋。
成佛第一要發心。
中集資糧:積蓄智慧、方法和福德。
最後可以現證圓滿正覺。
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把別人放在心上,是一切一切最重要的。

大股翔平為了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球員,把自己所有的目標都寫下來。
這些目標都是針對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
當要求自己的時候,也可以從看到別人,進而看清楚自己。

建立道總的好處
1.學習時不會兜圈子
2.修行的心不易動搖
3.容易找到下手處
4.依序步步向上
在每一個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檢視自己。
我們要一步一步走,不要奢求一步登天。
最後總會成功。

目標是上士
共中士與共下士
只是前行引導

莊嚴經論:
「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 眷屬勤圓滿」(廣論:P150 LL5)

增上生: 有四圓滿
受用:布施為因
身: 持戒為因
眷屬:忍辱為因
事業:精進為因
一生比一生好,能夠受用圓滿、身圓滿、眷屬圓滿和事業圓滿。
忍辱的忍不是強忍,而是因為認識清楚而能夠忍。

決定勝:佛的境界
受用:佛的報土
身: 佛的報身
眷屬:佛的眷屬
事業:佛的法身
決定勝:一定可以成佛。
可以成就報身、庇蔭眷屬和成就事業。

為何不直接學上士道 利益一切眾生?
會有慢心。
走過才能夠瞭解每個人的苦。

【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廣論:P73 L3)
摧伏我慢
廣益上中下三種根器者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廣論: P73 L3)
從下下可以到上上,不會迂緩。
從聽聞,到修習,到建立目標,一步一步。

幸福田日日春善行銀行—七施
1.眼施(看別人的時候,總是帶著好眼色)
2.和顏悅色施
3.言辭施(同一句話,用好的方式表達)
4.身施
5.心施(心的啟動,是啟動所有「施」的元素)
6.床座施(例如讓座,開車載朋友)
7.房舍施(例如會議室借給朋友使用,或家中房間讓長輩居住)

中場休息
貧女施燈:
PS:也許與上課時播放內容不符,請多包涵
舍衛國有個名叫「難陀」的貧家女,以行乞維生。她看見國內的人無不盡心供養佛陀,想想自己往昔所造罪業,這輩子才會如此貧窮,雖然遇到佛陀這個大福田,卻苦無種子可以播種,想著想著不禁深自悲切。她知道唯有布施才能改變命運,所以就不眠不休地到處行乞,期望有朝一日能夠供養佛陀。

好不容易得到一錢,便到香油店買油,老闆說:一錢只能買到很少的油,有什麼用呢?難陀就把心願告訴他,油店老闆於是給了加倍的香油,讓她能如願點燈供養如來。
難陀非常歡喜地來到精舍,將油燈恭敬地供養佛陀,並且發下宏願:「但願以此供燈功德,讓我來生能夠具足智慧光芒,除卻眾生的污垢黑暗。」發完誓言,向佛陀頂禮後離去。
長夜漫漫,許多油燈都已熄滅,唯有難陀所供的燈還在燃燒。次日天亮後,目犍連正要收拾燈具時,看見只有這盞燈還閃著亮光,燈柱也像新的一樣,可是既然天已亮,就想把燈火熄滅,結果無論用什麼辦法都不能弄滅。佛陀看見目犍連所做的事,便告訴他:這盞燈不是你這種聲聞乘的人所能熄滅,因為它的主人是一位發下廣大菩提之心之人,即使你傾注四海的水也不能澆熄,颳起颱風亦復不能吹滅它。
這時貧女難陀正好來向佛陀頂禮,世尊便為她授記:你將於未來的阿僧祇劫成佛,佛號「燈光」,並且具有十種佛陀的稱號。難陀得到佛陀的授記,非常歡喜,請求隨佛出家,便剃度成為比丘尼。
阿難及目犍連看到貧家女免獲世間苦厄,還能出家得到佛陀的授記,便跪在佛陀面前請問緣由。佛陀說:「在過去無量劫,當迦葉佛住世弘法時,有位富有的女居士邀請佛到她家接受齋供,但是佛早先已答應另一位貧家女之請,應她的供。女居士很不高興,財大氣粗地認為,對方是貧窮的乞丐,佛陀為何先接受她的供養?於是口出惡言,罵那貧女。沒想到對方是已證得聲聞乘第三果位的聖人,所以這個女居士就感得五百年來生長在貧賤人家的果報。但是由於當時她懷著供佛及僧的歡喜心,現在再遇見佛住世,才能獲得出家授記。」
舍衛國的人聽見貧女供燈授記之事,全國上下競相仿效,祇樹給孤獨園內擠滿了前來供燈的人潮。這樣的熱鬧景象經過七夜,阿難非常歡喜讚嘆佛陀功德,便請教世尊,以何因緣而能得到如此壯盛的燈海供養?
佛陀說:「在過去久遠阿僧祇劫,娑婆世界中有個很強大的國家,國王叫波塞奇,他有位王子,出生時全身紫金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頭上還頂戴著一個天然寶物,閃閃發光。相師看見王子的容貌,大為驚奇地說,王子將來如果在家便可成為轉輪聖王,如果出家便能成佛。由於頭頂上的寶物是與生俱來,因此就將王子命名為寶髻。寶髻王子長大後出家學道,而且修成佛果,度化了很多人。
波塞奇國王供養佛及僧眾三個月,有位名叫聖友的比丘發心要當這三個月的香燈施主,所以每天都到城內有錢人家乞化酥油及燈具。牟尼公主在高樓上看到聖友比丘所做的事,心生敬重,便告訴聖友比丘從此以後不必到處行乞,她將負責供應所有的油燈。
佛看見聖友比丘每天都懷著利益眾人的心,非常恭敬地燃燈供養,便為他授記:未來阿僧祇劫將得成佛,佛名定光,並且具足十種佛的尊號。
牟尼公主聽見這件事,心想這些酥油及燈具都是我所提供,聖友比丘能成佛,我應當也可以。於是來到佛處,告訴佛她心中所想的事,佛也為她授記:妳將於來世成佛,名釋迦牟尼。公主聽見後心中十分歡喜,立刻變成男身,並再次向佛頂禮,並隨佛出家,勇猛精進,勤修佛法。」
佛告訴阿難:聖友比丘不是別人,就是過去的定光如來,牟尼公主也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前生。因為昔日布施明燈的因緣,所以無量劫以來,在天上人間享受福報,現在還得以成佛。
法會中聽見佛陀所說,四眾弟子有的證得初果,有人甚至得到阿羅漢果,或者種下緣覺善根,真的是皆大歡喜。

師父開示: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 …
廣論:P73 L3
音檔:36B 14:16 ~18:49
要曉得,你從最下面,「下下」…..
手抄:#5 P126 L5 ~P128 L8
要曉得,你從最下面,「下下」 – 最下面的,可以引導我們走到最上面的,所以對自己要修的這個上乘,絕對不慢。「迂」就是轉了個大圈子,「緩」就是慢。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啊,這個特別重要的,有一個概念是特別重要的。
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儘管我們說凡夫,不管他已經修過、沒有修過,現在這裡引導我們卻是從最下面的地方引導起。我們說:「那麼你教我們怎麼修不就好了,何必說上面的?」不!它有個大道理。
單單修最下面的 – 是!最下面的就是暇滿人身難得,難得是難得,然後呢你好像也沒有什麼一定要做太重要的事情哪;告訴你,告訴你最上面的,說最上面的有什麼特別好處,這個佛的圓滿的好處,你了解了越多啊,那個時候你就想修了,對吧?所以他有個特別的功效,就是修行是件苦事情,不是一個快樂的事,如果是一件快 樂的事情,不必講說這個修學佛法的殊勝的利益,不必講不修學的特別的過患,只要叫你去,因為快樂嘛!叫你不修你還做不到。修行是件苦事情,那麼苦事情你為什麼要去做?
它因為它有特別好處。那麼特別好處在哪裡啊?不是在下下,而在上上。所以他講,告訴你最上面的道理,然後呢策發我們,啊!要想要修了。結果呢?假定說單單講上面要修了,它高高在上人造衛星,你要修了,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們現在通常講那個大經大論,哎喲!大的個不得了!你很想修,但是一想:唉呀!這個等覺菩薩的境界,我這個凡夫差得十萬八千里。你沒辦法修啊!所以說起來這個境界是很高明,對我們是一點用場都沒有。怎麼辦呢?
欸!你真正修行的時候,從「下下」開始修;真正地聽見了「上上」,卻策發我們大的好樂心。這個善法欲一定要從講上上來策發的。
淨化的時候一定有清涼、解脫之感,那個時候你真的歡喜,得到了法喜,這個你的法財。唉呀!那個時候你善法欲增長,你的淨信心增長,然後你一步一步上去的就有力量,越跑越有趣,是越跑越有趣!這個東西還非從腳踏實地去做不可,而這個腳踏實地一定從下面開始。所以他講的時候是把圓滿的講,然後呢最高的說在這裡,而引導我們走的是從最下的走起,這個是修學佛法最重要、最切要一個根本。
現在我們平常就沒辦法把握得住這一個,所以大家急急忙忙地想去修,結果呢急忙了半天哪,欲速不達!欲速不達!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最大的一個困擾。
要到最好的時候,一定要從下下開始走。
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上上的好。
看到上上,非得走下下。如同學英文,26個字母都不會,又如何能夠看文章。

「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全廣II 106講2’56”)

慢慢修時快快到;
低處修時高處到;
一人修時兩人到。(密勒日巴尊者傳)
有時候雖然慢,卻反而比較快到。
快的時候,反而會因為急而無法成事。
同修可以幫助大家一起到。

修行的困難:
1.正確知見不易建立(正知見)
2.無始以來習氣還在(精進行)
建立正確的知見,是永遠的第一步。
沒有精進行,永遠不會進步,永遠走不出去。
要跨眼前一步,是跨,不是踏。

學習道次第:
1.眼光要放遠
2.心量要放寬
3.情緒要放緩
學道次第,一定要讓自己眼光放遠。
很多很急的事情,可以放緩,讓自己看到不同的面向。

學習總攬(我們今天一起學了什麼?)
不要拿照妖鏡照別人。
「照妖鏡與觀功念恩不同,要拿著標準看自己而不要看別人。
要怎麼做:先靜下心,調整自己,瞭解別人。
道總:建立正確的架構。
中集資糧
現證圓滿正覺。
一切皆是為利有情。
結語: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
正知才有正念。跟著佛學。

回向(功德放大器)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