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9 親近善士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要記得是皈投禮敬,向著自己的目標及方向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讚頌「靈鳳箜篌曲」
箜篌寂然已長眠
神思悄然躍琴弦
撥動著是誰的想念
幾分婉轉幾分甘甜
千谷花香萬山鳥語
彩蝶蹁躚紅紫碧綠
幸福如春滿開天地
芳霏似夢靜靜降臨
晶宮彈箜篌 唱詠無死歌
靈鳳舞霓裳 花雨繽紛落
晶宮彈箜篌 唱詠無死歌
靈鳳舞霓裳 花雨繽紛落
花雨繽紛落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69講
(03:49 – 06:32)
學習也是一種能力
其實學習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習慣從學習的角度去獲得對生命非常有益的智慧,和很多很多的學問,甚至人品也是要學習的,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一個我做得不足、他比較好的地方。所以我們在廣論班裡可以廣泛地去看一看,就學習的觀點去向人家學習,其實這個人生是非常非常富足的,因為你會向你路過的這些人,看看他們現在為什麼能做得好呢?就是過去生非常努力地修行,所以這輩子他顯現為比自己超勝,那就去學習呀! [04′29″]
一旦抱著學習的心態的時候,其實很多事情我們會關注於我內心的善業的成長,或者智慧的成長,或者說慈悲的成長。一旦關注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從人我是非的那個牢籠裡慢慢地脫出來,很多事情都會去考慮:哎!
這件事我成長了沒?我令他人成長了沒?如果發現成長了,我們身心受點苦惱啊,這個過程還是必然的。我們就不會特別特別在意我所受的苦,我苦了多久?我卡住多久?而對方說什麼了?又怎麼樣、怎麼樣……我們就對這些,給它一個定義——這是我成長的一課,所以最後就會得到歡喜和感恩。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想學習。為什麼想學習?因為生命的種種不滿,都跟自己對於境界的顛倒安立、對自心的模糊沒有去觀察、對教理沒有做深入地探討是有直接關係的。一旦我們想法去學習的時候,在一切境界中、在跟人相對的時候都要去學習,使我們的這顆心處在一個非常警覺的、非常活潑的一種狀態,然後我們會發現每天都好多收穫,每天都看別人怎麼那麼多優點呢?
看自己也會看到優點,也會看到缺點,但由於我愛執的原因,通常都會看到很多優點,缺點看不到。或者說有的人太執著自己的缺點,而弄得自己完全沒有力氣反擊這個缺點。這都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從學習的觀點、從學習的角度出發,認真地完成每一天的修行。 [06′07″]
所以師父在整本的《廣論》中,甚至在他自己的二六時中的行持之中,為我們示現了一個勤奮學習的好的榜樣。這點我也是深深地感恩師父,在我的生命中,還有在很多很多廣論學員的生命中,給我們上了如此如此深刻的一課、一課又一課。 [06′32″]
温故知新《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慈心是一種行動 – 陳吉昇師兄
- 種得更好給蟲吃
- 蟲吃剩的我們吃
- 為蟲送祝福 脫離畜生道
- 蟲吃剩的我們吃
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凱瑟琳vs 魏斯博士
- 觀察自己對什麼好樂?
- 對什麼不好樂?
- 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
- 對自己有利 ?
- 注意習性的偏向
- 認真總結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 意樂:起心動念
- 特:總之外,有「特」,特別重要之處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 要修信、要念恩
- 總示親近意樂:收攝為華嚴九心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觀功生信(根本)
念恩生敬(下手處)
- 實在、真實的信是看到它的好
- 從功德中找到信為能入的切入點
- 從看到好處,會看到每個人對你的好處,會念其恩
信為能入
信為欲依
欲為勤依
智為能度
- 信和迷信: 迷信沒有目標
- 信是依止老師、依照聽聞,真實相信
- 廣聽聞之後,會聽到為自己生命轉向的角度
- 因信而入之後,會有善法欲,而想要努力去做,就不會覺得疲累
錯誤依師
→起凡庸想
→觀過
師父開示:
第三隨念恩者…..
•廣論:廣論 P34 LL2
•音檔: 音檔 19A 26: 07-28:30
那麼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
•手抄:手抄 #3 P86 LL4- P87 LL4
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下面的文不詳細講,總共的從兩點上面來說。一點,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譬如像自己的父母。哎呀,我們也不妨去看一看:現在要我們自己把一點好東西讓給別人,喔,心裡面不曉得是多少地一百二十萬分地不願意!不要說自己東西讓給別人,看見旁人多拿一點,自己心裡還在嘀咕。那個父母怎麼樣啊?嘿!他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子女吃。哪有一個沒有父母的?你想到這裡,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嗎?
然後我們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呀!總覺得我已經做得太多了- 他在那裡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讓他玩,什麼苦事情都是他做,他做完了還專門賺了錢,哎呀!趕快買一個玩具來讓那個寶寶去玩一下。想想我們呢?這是一種念恩的方法 – 從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
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現在我們人人不是要去賺錢嗎?要賺這個地方賺的法財。
所以你平常做一點事情,積累功德是千辛萬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報父母的恩,然後這樣去做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果報呀!現在報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無量無邊,這個法身父母誰啊?師長。所以經上面太多地方告訴我們,你供養師長的這個福報,沒有一個人能比的,供佛的這個果報不如供師長,尤其大乘經典裡面。
- 師父先讓我們從念父母恩開始思惟
- 班長的孩子曾問班長「如果有一天要犧牲生命來救我,你要不要?」大體而言,父母為了子母都會願意
- 即使我們對一般人不願意付出,但身為父母,一定會為子母做。所以念師恩,可以從念父母恩開始
- 從因上: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
- 從果上: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
- 用七施來看,如果有人對我這麼好,這是果。所以我現在要種更好的因。讓「現在好,也讓未來更好」
如何念父母的恩?
- 眼前的好處 (從果地上看)
- 將來的好處 (從因地上看)
讀頌十法經 廣論P34LL2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 長夜中為愚癡:無明
- 沈溺有海:輪迴生死
- 病所逼惱:無明病
- 貪等:貪瞔癡三毒
- 現世中,父母照顧我們;在無限生命中,師長都在拔濟我們
- 如同七施,也是師長教授,我才能學習到
學了廣論我會用 – 運用題
如何念老闆、同事、太太(先生)的恩?如果是雷老板、豬隊友、嘮叨/ 沙發怪的另一半,要如何念他們的恩?
眼前的好處?將來的好處?在因地上,在果地上
- 如果用不上,學了就沒用
- 以前自己的脾氣比較好,因為順遂。當時,看不起其他人不一樣的看法,也容易情緒化。現在年紀大了些,比較能從觀功念恩的角度去因應眼前的境。如果立場不一樣,不容易往前走。但如果能夠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狀況,比較能找到共同的方向
- 對師長念恩,如果無法從周遭開始,從對父母的信、恩入手。如果一直覺得對方是豬隊友,而沒有想要調整對方為神隊友,日後可能會一直碰到豬隊友
- 最近網路傳個笑話,一位做事不佳的員工遇到雷老板,動作太慢被老板罵,但因沒有反應,老板更氣。老板問說他為何都沒反應。員工回應說「太太交待當碰到美女時,千萬不要跟她說話…..」。聽到這樣的回答,老板就沒有再往下罵,並跟他說以後有什麼事可以直接找她
- 剛剛想到如何觀功念恩?只要不要觀過念怨、觀光念閒即可 。對此,公司有個文化,就是不要講耳語,但還是有人這樣做。面對這樣的狀況,心裡很不舒服,但還是想要用觀功念恩來對應,所以在會議上分享觀功念恩的想法,也藉此影響到同仁,讓同仁可以觀功念恩,而不要觀光念閒、觀過念怨
- 很多事比較出來,所以要有對照組;如果可以了解什麼是我不想要的,就可以選擇是什麼我要的
- 眼前的好處、將來的好處,更久以後的好處要怎麼看?》怎麼看未來?如果現在好,也希望未來更好,現在更應該好好種因
- 法師說「學了學了就會有神通」。因為透過學習,先規劃未來
- 看到「沙發怪」,從建築的角度看,可以避免造出「沙發怪」,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所以很感謝有「沙發怪」的存在
- 要感謝雷老板、豬隊友、嘮叨/ 沙發怪的另一半。之前開車時,太太指指點點,會不高興,並反駁「是你開車還是我開車?不然你來開!」,現在會握著太太的手說「謝謝你,我知道你是關心我,這樣走比較順」。
- 雷老板是真的雷老板,還是我定義他是雷老板?被指點時,是是氣對方講對?還是真的講錯?
善行銀行 七種施 獲大果報基金
葛山教授的最後一堂課
- 所謂老師,為何對他生信,因為他對我們好。為何生敬,因為他對我們的恩
- 學習廣論,如果沒有師父引導,我們才有辦法趨入。現在老師繼續引導,希望我們能夠理解
如何承事師長、作師所喜 廣論P37L4
- 至誠恭敬心(財敬供養): 財敬不是師長要供養品,而是要練習捨心和恭敬心
- 洗浴 按摩 擦拭 侍病等(身語承事)
- 依教奉行:此為主要
- 先前法師提過,曾請仁波切講法。在一放生法會中,仁波切進行灑淨,儀軌結束,侍者直接彎下腰背著仁波切到比較平坦的地方。法師覺得非常感動,這樣才是至誠的身語承事。用學生的角度想跟師長好好學習。
如果師長講錯時?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廣論 P36LL2, 手抄 #3 P117L1-P119L4, 音檔 20A 15:52
- 如果師長講法內容有誤,如果相違,要以經典為主,但仍不應輕視師長,而應保持恭敬心。
您常常親近善知識?或拒絕善知識?
(回想當年)你是會主動接近老闆/主管?還是….喜歡躲遠一點比較沒事?
阿底峽尊者三大弟子 手抄 #3 P125L1
- 敦巴尊者:阿底峽尊者的譯師、侍者
- 大瑜伽師:負責廚房大寮
- 阿蘭若師:在寂靜處聽法,和阿底峽距離最遠
- 親近善知識,是我想跟你一樣。但我們常常「照著自己覺得的方式學習」
- 目、足並行,有正知見和精進行。除了知見還要努力行持
- 學習是一種能力,親近善知識,學習能力可以無限擴大。如果只在自己範圍內,就在自己轉陀螺
聖誕節休戰 Christmas Truce
- 這是1914年德國和英國真實的故事
- 學習是一種能力的話,如果用煩惱只能解決煩惱。如果能用觀功念恩,是否能夠止息心中的煩惱,讓自己的學習能力增加?
- 學習廣論會影響到我的狼性嗎?聖經中有個故事「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面都有兩頭威猛的狼持續不斷的在做生死之鬥。其中一隻名字叫做邪惡,牠充滿了憤怒,忌妒,貪婪,憎恨,卑劣,欺瞞和自我。另外一隻呢,叫做善良,牠滿懷著喜悅,和平,愛心,希望,人性,仁慈,同理心和真實。“小男孩睜著明亮的雙眸望了望長者,然後對著暖暖的營火,認真的琢磨剛剛聽到的故事,過了一回兒,小男孩仰起頭來問長者:”可是爺爺,那到底最後那一隻狼會打贏呢?“印地安長者緩緩的吐了一口煙,望著孫子,淡淡的回答:”孩子,你不斷餵牠,給牠養份的那隻會打贏。“An old Cherokee told his grandson, “My son, there is a battle between two wolves inside us all. One is Evil. It is anger, jealousy, greed, resentment, inferiority, lies and ego. The other is Good. It is joy, peace, love, hope. humility, kindness, empathy, & truth.” The boy thought about it, and asked, “Grandfather, which wolf wins?” The old man quietly replied, “The one you feed.”
- 哪種狼性比較強。
叵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