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8 温故知新
日常老和尚非常推崇孔子。温故知新,引著自己往更高目標走
要確認自己的心在哪裡,南無,皈投禮敬,校準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讚頌 「無憂花」
心間淨土中 開著無憂花
潔白光燦燦 亮麗如初霞
無憂花 無憂花 唱著無憂的歌
無憂花 無憂花 唱著無憂的歌
心間蓮蕊中 開敷無憂花
潔白光燦燦 亮麗如初霞
芬芳若香荷 款款柔似波
無憂花 無憂花 心中那無憂的花
乘著星光歌謠 和著月亮開放
走過春夏秋冬 不曾凋零的花
有著歲月的深沉 沒有歲月的頹廢
永遠精勤於善法 無畏的無憂花
無憂花 無憂花
心中那潔白的無憂花
無憂花 無憂花
難割難捨的無憂花
那朵白雲扶著你 輕輕風兒擁著你
滿天星光輝耀你 月亮啊伴著你
無憂花 無憂花
那朵神聖的無憂花
開在紛紛攘攘的塵世
綻現晶瑩美麗的神情
無憂花 仙境的無憂花
追隨你 追隨你 無怨無悔
哪怕到千生萬世 哪怕到海角天涯
無憂花 無憂花
永遠開敷的聖潔的無憂花
- 希望自己透過學習,快樂越來越多,煩憂越來越少
- 在學習中,把紛擾洗滌。近來在里仁喬大有一個生態池。從旁邊引進家庭廢水,透過濾桶,把水很快地就濾淨了。我們的心也一樣,透過學習,把自己的心洗滌,潔淨、無憂
菩提道次第廣論 – 生命真實智慧的藏寶圖,超越宗教信仰和宗教觀
菩提道次第廣論
- 菩提:覺悟 (覺察離苦得樂的方法-圓滿的快樂)
- 道 :照著這個正確的方法去做的步驟 (快樂的正確方法) 》離苦得樂之路
- 次第:一步一步的階梯 (次第、步驟)
- 廣 :詳細的說明,可以從不同面向探討,看清自己可以趨入的點
- 論 :仔細的來討論這件事 (如何得到快樂?)
不是單向的宣說,而是經由相互間的討論,找到正確離苦得樂之路
學習的傳承,從釋迦牟尼佛傳承下來。日常老和尚所傳承的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所以稱「本師釋迦牟佛」
སྡིག་པ་ཅི་ཡང་མི་བྱ་སྟེ།།
དགེ་བ་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ར་སྤྱད
རང་གི་སེམས་ནི་ཡོངས་སུ་འདུལ།།
འདི་ནི་སངས་རྒྱས་བསྟན་པ་ཡིན།།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此為佛教的精義
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
賈曹杰尊者見宗大師的公案
賈曹杰尊者為求法,當見宗大師有法,立即皈依宗大師
廣論有人殊勝、法殊勝。人殊勝指造者殊勝,其為「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造菩提道炬論,藏人稱其為「業果喇嘛」
公元982年到1054年間的人,出生在孟加拉國,是二王子,名字叫「月藏」。號「具德燃燈智」
- 「覺窩貝登阿底峽」,就是「具德殊勝尊者」
- 藏人尊稱他為業果喇嘛、三寶喇嘛,喇嘛就是善知識的意思。
- 為了入藏弘法 壽命減少20年
宗喀巴大師
青海西寧人,出生於1357年,從小家庭非常好,是地方旺族。
「宗喀巴」
由出生地命名,意為宗喀這地方的人。宗喀是指有許多高聳的山。46歲在惹珍寺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
「大師」
在教證方面,是當時教法之主,在事業方面,有父母族姓尊貴,法位尊貴,福力雄厚等,不論從世間或是佛法的證悟,都堪為大師,故稱「宗喀巴大師」。
大師在噶當派的第一寺院 – 熱振寺著作廣論。
道次,從最下走到最上。下士道(一生比一生好),共為共同,要再往上走。中士道,要解脫輪迴。上士道,為利他而成就佛果
從發心就要朝向最高目標,不是只停在下士道
一生比一生好,只上不下
發心目標 – 離苦得樂
1.下士道:樂多於苦。我們選擇離苦得樂的方法,常不是究竟、圓滿的方式
2.中士道:斷一切苦根,一切苦都不要,解脫輪迴
3.上士道:助一切有情。不是只有自己好,而是要眾生好。
廣論是一門心智科學_如得法師
見解改變了,心就改變了
心改變了 ,行為改變了
行為改變了,命運就改變
- 啟動見解是「思惟」,但一般我們隨著心的反射去做,並未啟動思惟
科判:廣論編排的架構
表一:科判分二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翻轉生命攀越高峰 》學習廣論
得到生命無限智慧 》從聞思開始… 從聽聞開始
聽 聞
(學習的第一步)
聽聞軌理
→ 學習 如何學習
聽聞軌理
軌則︰怎麼做
道理︰為什麼這麼做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①聽聞軌理。②講說軌理。③於完結時共作軌理。初中分三,①思惟聞法所有勝利,②於法法師發起承事,③正聽軌理。《聽聞集》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廣論 P15 LL5
- 由聞知諸法:由聽聞可以了解萬事萬物
- 由聞遮諸惡 (斷惡) 》戒
- 由聞斷無義 (修善) 》定
- 由聞得涅槃 (佛果) 》慧
- 判別標準
- 煩惱在增長或減少?
- 只談苦樂 不執著於對錯 》對錯永遠爭不完,因為個人觀點、角度之不同 》從「苦樂」看清真相
法 (一切萬事萬物)
- 有一個目標 (離苦得樂、解脫)
- 聞法要回歸「苦樂」問題,論對錯會迷路
- 正見 (迷悟關鍵 取捨標準) 》兩個僧團法師因爭執,找師父評論。A法師說完,師父說對;B法師說完,師父說對;待者問,怎麼兩個都對,師父說你也對。 》都對,但不全對;都錯,但不全錯
- 由境界回歸自心
手抄: #2 P16LL3~P21 LL4
本生論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修心修行最重要的點。隨轉,從聞而思,即聞即思即修,想到苦樂。讓心向著不是原本順著感受的路
怎麼才能夠轉呢?思惟的重要
廣論 P16L1 , 手抄# 2 P31L3, 9B 22:17
【 正聞軌理分二, 斷器三過, 依六種想。 今初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 廣論P17 L1
學習時會發生的問題:三種器過 》三種障礙
- 器 覆 (不想聽)
- 器 污 (聽扭曲) 先入為主
- 器 漏 (常忘記) 不在意
- 每個器過中,都帶有其他二者
- 喻:有個外國人中文很好,在路上用中文問人,對方回應「我不會說英文」
正確聽聞
- 同樣一杯水,我們看到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餓鬼看到是膿血,端看我們的心看到的是什麼
- 我們是否看到對方的「潛台詞」
討論:學了不少東西, 為什麼我們轉不過來?
同學分享
- 心裡的執著抛不掉,遇境時只維持慣性,用舊方式處理事情,串習不夠。心態無法歸零。
- 見解改變了,行為會改變。我們學習到的是見解嗎?
班長收攝
- 我們學習時常轉不過來的其實就是「見解」,其背後就是思惟
- 我們有千百條路,老是走老路,因為我們覺得這條路安全,所以老是在「煩惱」裡重覆
- 我認為自己是對的,見解不會改
- 「我慢高坵, 不出德水。」廣論 P31L2, 手抄#3 P30L5
- 能夠轉動命運的是思惟,要改變思惟並非易事,緣於過去的習性
聞思修
- 聞: 聽懂 聞慧: 看到自心,比如在開會中「看到自己的不耐煩」
- 思: 比對 思慧: 正知見現行,比對佛菩薩和自己,用佛菩薩的方法取代自己的方法
- 修: 串習 修慧: 見到真實,看到離苦得樂的智慧
依六種想 廣論P17L8-P20L3
-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覺得自己不足,可以跟更好的自己相遇
- 於法師住如「醫想」者:教我的法師
-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法是良樂
-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好好串習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老師長久在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法長久駐世
修學佛法的九步驟
- 斷器三過
- 具六想
為什麼要講說?
- 聽和講才是完整的loop
怎麼說
- 隨分隨力地講 》仍在學,此即為病想,不會高慢
- 教學相長
- 圓滿證得地講
- 種下成佛之因
無染法施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廣論 P20LL1
重點在「心」不要染污,而是真誠地想饒益他人
見解在思惟裡累積,是心的趨向
以何意樂講說 廣論 P21L9-L10
- 具足五想
- 於徒眾修習慈心
- 應遠離 : 高慢, 疲厭, 讚自, 毀他
- 為自他成佛而說
修學佛法的兩大條件
- 正知見 (反觀自心) 》聽了不去做,等於零
- 精進行 (勇悍為相) 》把聽到的用在生活上
學法兩大過失:
- 未得謂得:自己以為懂了,但其實差很遠。當覺得自己對了,不曉得錯到哪裡了。
- 得少為足
- 自己覺得夠了,其實沒學到
快樂的車長
學習如何能夠最快最有效果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 找專家 !!
- 找好老師 !!
- 經師和人師的差別,我們要找帶我們成佛的老師,不是找經師(說文解義而已)
- 跟最高智慧者學習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成佛之路,最重要的是親近師長,「親近」二字非常重要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善知識十德相 》戒定慧等十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學生的條件 》正住、具慧、希求、恭敬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如何依止師長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心理上親近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行持上親近
生命智慧的專家是誰?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廣論 P24L5 – L6
- 離苦得樂,離開輪迴,要找老師,是如佛般的老師
- 現世間的專業仍要靠人教,何況我們無始從惡趣/ 惡道來,亦即生命較多狀況並不在圓滿中,要往更高的目標,更需要老師
- 我們人跟什麼比較靠近?其實是「畜生」道
師父開示: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 廣論:廣論 P24L5
- 音檔: 音檔 14A 16:39 – 19:03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
- 手抄:手抄 #2 P190LL4-P192L4
那麼下面又引那個博朵瓦的祖師的話來說,
【「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下面引:
【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就看眼前世間的,那個世間的比起出世間的,不曉得方便多少,而你還可以看別人,你看見了別人就可以做的,對不起!沒人教你,你還是不行,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世間這麼簡單的人,你看別人都看不行,何況是這麼難、這麼深遠的。再說世間的事情是你平常習慣的,單單看人家的都不行,現在這個出世間,你根本不習慣。
我們無間以來,我們一直從惡道當中,一直在惡道當中,對出世的法一點都不了解,如果說你自己能夠真正跑得過去的話,那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們不必拿佛法,世間的現象來看,你沒有人教你都不行耶!
那麼現在呢,我們自己的條件是如何啊?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剛從惡道當中來。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對於這個善法是不相應。
而要去的地方呢,卻是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那麼地陌生!怎麼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這是我們啊真正的內心上面,不斷地反覆思惟觀察。當你這個腦筋裡面生起了這樣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
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去要去找善知識,一直陷在自己現在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就是提不起來這種狀態,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
老師的十條件(德相)廣論P24LL4 》跟隨善知識想要學習的部份
1.戒 2. 定 3. 慧
4.德增上 (比我強)
5.多聞 (教: 博通三藏)
6.達實性( 證: 修成慧)
7.善巧說 (很會幫助學生)
8.悲愍 (想幫助學生)
9.精勤 (不懈怠)
10.離厭 (不疲倦)
- 1-6 攝自德 / 7-10 攝他德
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
+
百分之一百善知識的指導
=
百分之一百圓滿的佛果
- 善知識一直是在的,我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學習了。這也是見解的問題
弟子的心態(華嚴九心)廣論 P30L1-P31L8
1.孝子心 (觀父容顏)
2.金剛心 (不離不棄)
3.大地心 (承擔志業)
4.輪圍山心 (苦惱不動)
5.世間僕使心 (恭敬不疑)
6.除穢人心 (斷除我慢)
7.乘心 (勇於受持)
8.犬心 (毀駡無忿)
9.船心 (往來無厭)
- 大地心: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 師長的教誡,有人覺得是罵,有人卻覺得是師父給予的加持與莊嚴。自己是否真的具足弟子相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
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廣論 P30L7
依師軌理
觀善知識的功 》練習向最高的目標學習
念善知識的恩
修 信 念恩
觀功生信,念恩生敬
信為能入:信心是連結的通道,是相應;迷信則沒有判別。信心才能進入生命智慧之路
信為欲依:有了信心才會想要
欲為勤依:想要才會努力
智為能度
警覺自己
這本論所有的章節都是在講「內心」的,都讓我們「觀察內心、熟悉內心」,在甚麼樣的事情發生時,你的內心到底是一種甚麼樣的反應
我們其實跟自己並不熟悉
生命的幾度空間
你只要打開這本論看,就把心悄悄地住進去彷彿就在一個「慈悲的陰涼下」,心靈可以有一個「暫時的休息」.大家需要一個這樣凝視自我的空間,而這本論的學習,始終都是提供著這樣自我審視的一個空間感
恢復赤子之心
進入廣論班之後我們可以結交各行各業的好朋友,我們可以有很多是不一樣,但是有一樣是共通的,就是大家都來學廣論.有一些人進入到課堂上,他們會有一種「恢復到赤子之心」的感覺,說:哇!終於又回到學生時代!
病想是回到學習的角度,回到初心
智慧之學
如果世界上有研究心研究的如此透徹的一門「智慧」的話,我為何要跟他失之交臂?先不論你信不信佛,你喜歡這樣的智慧嗎?
Rejuvenate 找回童心
- 如果願給自己寧靜、凝視的空間,可以找回自己的純真和初心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