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181107 親近善士之六

2018-11-07

20181107 親近善士之六

班長提策:

  •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我們在這裡一起學習都是有其原因的
  • 禮佛時,要抱持長遠的目標,最終要如同佛菩薩般,當目標一步步向上、一步步向善,讓生命有目標、有方向
  • 學習前,心裡尚留著在外界的紛擾,因此透過三稱本師及開經偈,收攝身心

禮佛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命可以有更高的目標,可以往更好的方向走

南無是皈依之意,向著目標的方向

讚頌「相思樹」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藍天悠悠 碧海悠悠

所有的心思都望著你來

 

在生命黃金的花季

我在期待你來

落日的美麗 朝陽的明媚

都在等你來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無垠的虛空 藍藍的大海

都在等你來

 

多少次望月祈求 多少次虔誠禮拜

所有的想念 所有的想念

只為期盼你來 只為期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那是生命的花開

我在盼你來 那是無悔的等待

多少世多少生 我在等待 等你來

請聽我聲聲的呼喚

回答我念念的渴盼

上師啊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班長提策:

  • 生命中,常有期盼與追尋,在每個階段,都想追尋生命中更好的部份
  • 帶給我生命智慧的人,也就是我的善知識,是我的最高目標
  • 善知識真的這麼重要嗎?真如老師的開示可以給我們參考、思惟的空間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 II 第 62講 (00:00 – 03:28) 對善知識修信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這段時間有憶師恩法會,所以我自己和所有的同學,還有尊敬的法師們,都在這個時間認真地用功憶念師父的恩德,再再地感恩師父來到我們的生命中。 [00′27″]

就像在《廣論》三十八頁的第一行,「又云」,就是《華嚴經》說:「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華嚴經》說:如果有善根的人,能夠隨順善知識的所有教誡,那麼「諸佛世尊」,就是所有的佛陀都會很開心的。還有「若諸菩薩」,能於善知識的所有言教沒有違背,就等於趨近於一切智。還有於善知識的言教「無疑」——沒有疑惑,我們就是在親近善知識 [01′31″]

還有一個是「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的利義都能成辦。這是在《廣論》中〈親近善知識的勝利〉裡邊所寫的幾行而已,但是它會囊括從發心開始直至成佛這所有的過程,我們都不能離開善知識的教誡,這樣就都會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得到善知識的守護、得到善知識的憶念。

如果我們能夠初心不改,我們始終去修信,讓我們的信心越來越增廣的話,那麼一定可以由如法親近善知識的緣故,會得到像經典上所說的親近勝利。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希望自他都能夠得到如法親近善知識的所有勝利。 [02′25″]

師父非常非常在乎我們一定要學習《廣論》,為了把這本論帶給我們,師父辛辛苦苦地求法,然後又找到一種大家能理解的方式,再找到一種大家能聚在一起的方式 – 那就是廣論班。 

讓在工作崗位上、或者在家庭裡邊的居士們,能夠聚在一個課堂上,經年累月地,甚至是二十年、三十年地不間斷地修學《廣論》,今年師父講《廣論》都三十多年了!其實廣論班是師父一個偉大的創舉,你我都在這個班裡成熟了自己的善根,繼續把《廣論》學到今天,我認為這是這個藍色星球上的奇蹟!是師父創造了這個奇蹟,也可以說是文殊菩薩,還有很多佛菩薩創造了這個奇蹟!當然,在這個奇蹟中也有你和我,所以真的是非常地令人歡喜! [03′28″]

班長收攝:

  • 廣論一開始的「皈敬頌」,把我們自己放在學習的角度,禮敬佛菩薩
  • 善男子,隨善知識教誡,為了讓自己得以和善知識靠得很近;對善知識無疑,意即對善知識修信;不捨善知識,因為我們有時靠近、有時遠離,必須警惕
  • 信和迷信有什麼不同?迷信是沒有判別的,是糊里糊塗的
  • 聞多思廣修行深,要思惟、要判別

温故知新

  • 學佛有所求?無所求? 法師說從有所求到無所求,但求時,也要看求的對不對
  • 所求的標準
  • 對現在好,對未來好 》要
  • 對現在不好,對未來好 》要
  • 對現在好,對未來不好 》不要
  • 對現在不好,對未來不好 》不要

  •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成佛?成佛有其標準,上周法師從十二緣起引導
  • 十二緣起: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 昨天認識不清的識種子,在今天產生的抉擇,影響到我明天怎麼做
  • 一重因果:昨天和今天一樣,明天和今天一樣
  • 二重因果:從感受處斷掉,而不愛取 》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明天可以和今天不一樣/ 明天可以比今天更好
  • 凡夫每天都是一樣,要成佛,必須依賴佛陀的引導,從一重因果進到二重因果

螢幕快照 2018-11-07 下午5.23.5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