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180912 親近善士之二

2018-09-12

20180912 親近善士之二

班長提策:

  • 大家進到教室,就把心靜下來,把煩煩擾擾留在門外
  • 上課時,我們會禮佛。禮敬我們最尊敬的師長,不論是佛、耶穌、天主或是自己最敬仰的人,讓祂們知道我來上課,也讓自己知道生命中永遠有可以讓自己向上仰望的模範,未來我亦如是
  • 禮敬師長,主要因為佛及尊長離我們很遠,而目前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師長,當我們視其為佛,就是我們可以靠近與仰望的目標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指的是皈依禮敬,以及向著這樣的方向,並且把自己放低;意即我的生命要有目標,而南無則是讓我朝向生命最高的目標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唐朝武則天所提,代表所習之法是如此的珍貴,如百千萬劫難遭遇般,而我一定要珍惜

讚頌「拉緊我的手」

在多麼遠的前生 我們曾一同約定

莊嚴的誓句 溫婉的笑意

相約共度蒼生

穿越啊穿越 多少世多少生

沒有地獄餓鬼畜生

把握飛翔的高度

那堪修大乘四輪的暇滿身

拉緊我的手 拉緊我的手

飛呀飛呀飛

迎著那燦燦佛光

穿越道次美妙山崗

讓我們以心光照耀

皎潔皓月就在你身旁

拉緊我的手 拉緊我的手

飛呀飛呀飛

迎著那燦燦佛光

穿越道次美妙山崗

讓我們以心光照耀

皎潔皓月就在你身旁

啊…流動的是教言的風

吹送諸佛心語

啊…讓每一位眾生都知

我將解脫你 我將解脫你

我將解脫你

*拉緊我的手 拉緊我的手      拉緊我的手 拉緊我的手*

  • 選擇「拉緊我的手」,因為我們現在學習「親近善士」,作為我們生命中學習的目標。而當我們值遇可以讓自己跟隨、學習的師長,一定要緊緊地拉著他的手。
  • 學習時,也要拉緊同行彼此的手,跟隨著師長。

水晶孔雀的公案

http://bwsangha.org/story/master-zhen-ru/598-04087

  • 入行論中提到孔雀食毒草,遇困難不退,讓生命更加美麗
  • 法師策勵自己也要成為孔雀,以成佛為目標,拉緊師長的手。成佛,得到真實無漏的快樂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II第45講 01:39 – 07:18 一心恭敬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609-130045

【現在看本文,翻到第一頁,第一頁。那個論也主要地分成三部分,分成三部分,第一個叫序分,那麼其次正分,最後結分;相當於我們平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麼這個最前面那個,現在我們開始的是序分,那序分當中又分三部分:第一個是「論前歸敬」——歸依跟禮敬;第二個,說明「造論的宗旨」,他為什麼造這個論的;那麼這末了一部分就是「敦勸」,一再地勸我們怎麼樣去聽受,怎麼樣去聽受!】 [02′46″]

好,這一小段我們就不做更多的討論了,我們再繼續地聽。 [02′53″] 

【現在看那個文。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那是藏文,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功我們中文的意思。敬禮尊重妙音(漢譯)。「敬禮」就是我們說皈依啦!一心恭敬地禮拜。實際上這 個敬禮是通於三業,而真正呢由於意業而形之於身、口的,形之於身、口的,這樣。那麼這個「尊重」呢,這個原來的印度,它這個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姑如」,姑如翻成功我們現在的話叫上師。所以這個上師啊,我們平常說上師好像是密教裡專門名詞,實際上不是,印度凡是對一個老師的尊稱就叫姑如,就叫姑如。那麼這個就是「尊重」,這地方。那麼「妙音」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普通大乘論所歸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論代表智慧。】 [04′15″]

好,下面師父解釋了「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以及「敬禮尊重妙音」。師父解釋了「敬禮」,說是皈依,然後在這裡師父強調說:「一心恭敬地禮拜。」「敬禮」,它的核心應該就是恭敬、專注,所以在這裡邊師父說:「敬禮是通於三業」,三業就是身、口、意,最重要的是那個「意」,你心裡有了,然後才能夠形之於身、口。 [04′55″]

「敬禮尊重妙音」這「敬禮」兩個字,其實應該是有大學問的。師父在一開始的時候,講了恭敬是要內心中真正的恭敬,不要只是身、口做一個形式。

所以如果是內心中真正的恭敬的話,那就要想很多了。比如說:我們恭敬的對象是誰呀?他有什麼功德?然後為什麼我要恭敬、我要去禮敬?恭敬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它有沒有層次的遞進?還有一點就是:在我從小到大生命中所有歷程,我有沒有由內心深處發出對父母啊、對我的老師啊,或者對一個什麼人的恭敬之心?內心中有沒有確確實實地體會過「恭敬」二字?當那種恭敬在內心中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身就不由自主地彎下去,呈現出由於內心而形之於身、口的寂靜恭敬的樣子吧。有沒有那樣很自然的、不由自主的恭敬?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06′15″] 

因為很顯然,我們去寺院,或者去頂禮善知識、頂禮出家人,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到了某一種莊嚴肅穆的場合,我們的三業也隨之變成很恭敬。那麼恭敬這件事,有沒有成為我們生命中好像一個呼之即來、你只要想要恭敬它就能來的狀態?還是有的時候我們拜佛、面對經典,乃至我們面對出家人,好像要它它沒有、沒有那種油然而生的恭敬。如果沒有油然而生的恭敬,那麼這個敬禮有的時候可能就會流於表面,或者變成一種禮儀的形式,而缺乏了真正的內涵。 [07′01″]

所以,師父講了「敬禮」這兩個字,就是一心恭敬地禮拜,他的內心中是有實際內涵的;由於內心中有恭敬的這個續流,然後才會形之於身、口,而不是只做個樣子。 [07′18″]

  • 雖然我現在對法可能聽不懂,但我就是要發心,讓自己未來也可以亦如是,因為我聽到了如此的傳承
  • 妙音:即為文殊師利菩薩
  • 三業:即為身口意
  • 尊重:老師或上師的別稱。當面對我們人生中的老師,如父母,我們有尊重之心嗎?
  • 師父禮佛時,其身影的至誠恭敬。一心依止著師長、善知識。
  • 如果當自己「很大」時,面前有誰,我們都看不到
  • 鳯山寺裡有一個「學戒堂」,上面有師父的提字,師父要弟子不要把匾額掛在堂外,而是掛在堂內。因為我們要淨化自心,而不是向外攀緣

温故知新

論師為政篇:「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廣論 P24L5 – L6

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廣論P24LL5-LL4

  • 我們看不到天人,但我們看得到畜生;我們看不到阿修羅,但知道阿修羅很愛生氣。「我們離畜生、阿修羅最近,這是我們必須要思惟並警醒的」

【博朵瓦亦云:】

那麼下面又引那個博朵瓦的祖師的話來說,

【「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

真正要想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下面引:

【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就看眼前世間的,那個世間的比起出世間的,不曉得方便多少,而你還可以看別人,你看見了別人就可以做的,對不起!沒人教你,你還是不行,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

世間這麼簡單的人,你看別人都看不行,何況是這麼難、這麼深遠的。再說世間的事情是你平常習慣的,單單看人家的都不行,現在這個出世間,你根本不習慣。我們無間以來,我們一直從惡道當中,一直在惡道當中,對出世的法一點都不了解,如果說你自己能夠真正跑得過去的話,那這佛、佛法也太容易了。所以我們不必拿佛法,世間的現象來看,你沒有人教你都不行耶!

那麼現在呢,我們自己的條件是如何啊?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剛從惡道當中來。換句話說,我們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對於這個善法是不相應。

而要去的地方呢,卻是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那麼地陌生!怎麼可能不要老師而做得到呢?不要老師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這是我們啊真正的內心上面,不斷地反覆思惟觀察。當你這個腦筋裡面生起了這樣量的話,你自然而然會重視去找善知識。如果這個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想去要去找善知 識,一直陷在自己現在的現行當中。現在的現行是什麼?煩惱。這個煩惱不是煩煩惱惱,就是坐在那兒:「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就是提不起來這種狀態,就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的惰性。

討論

師父音檔中出現一句話:  

「這個滿好的,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 」為什麼師父說這是煩惱? 你覺得是煩惱嗎?

同學分享

  • 以五行來看,舉例:肺不好腦煩。因此從身體的訊號,可以知道煩惱之所在,並加以對治
  • 學習對治煩惱、智慧及歡喜心。希望能夠從對治煩惱到得到歡喜。此外,也反思為何「老得太快、聰明的太慢」
  • 中國以儒釋道為中心,孔夫子要我們每日三省吾身。如何用佛法解決日常的挑戰、痛苦、煩惱?讓快樂來了不會太快樂、煩惱來了不會太煩惱。讓自己透過學習上的討論,可以收攝紊亂的心緒,得到清涼
  • 煩惱來自沒有全面完整的認識,所以覺得煩惱是無可避免,但似乎理路上又不太對。上課的目的在於用另一面向看待生命,並且避免未來煩惱的發生
  • 生活過得愉快,為何要煩惱?自己由於職務,遇過很多不良少年,「過得很好,賺得很多錢」,但被抓時,煩惱都來了。自己在某點領域是專家,但跟人相較時,由比較也會產生煩惱。
  • 所謂生活很好可能只是從外觀看而非側重心靈面。如果有很多追求,就會有求不得。而且比較中也會有高低。或求到事物後,又發現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大家想要離苦得樂,但因為找不到真正的快樂,但由於定義不清楚,所以很難有長久的平靜
  • 可能物質太過、心靈層次不夠充實,自己也在煩惱的階段。雖然不是很清楚師父的意思,但希望從佛陀的教誨中,找到人生的真諦

班長收攝

  • 感受上的快樂常是短暫的,並不圓滿
  • 只要「他」不聽我的,不照我的意思走,我就會煩惱。但要改變是改變他人,還是改變自己?學習是要反觀自心,調伏自己,從而改變自己
  • 煩惱因為「不順我的意」,而會有「一向不喜」,所以要觀察自己的「不歡喜心」
  • 師父沒有叫我們放掉物質,但擁有物質、要用到哪裡,是我們要思惟的。只有物質時,心會傾向一邊 》物質、心靈是要取得平衡,才能幫到他人 》「我好你好、今天好明天好」

佛說有七種施。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一名眼施。

二和顏悅色施。

三名言辭施。

四名身施。

五名心施。

六名床座施。

七名房舍施。

慈心淨源茶:

以茶淨源,飲水思源喝茶護水庫

土豆學會年度迎新活動

🌱淨源知性之旅🌱

時間:10/7(日)全天

地點:坪林淨源茶廠

費用:700元/人

Ps. 歡迎攜眷參加

  • 推廣淨源茶推廣有機耕種,因為要保護大台北的水源翡翠水庫

10/13是2018年的憶師恩法會,法會中變心力大

影片「佛陀渡化難陀」

https://www.luciditv.com/2018/08/29/buddhism-biography-20/

第二十一集・佛陀度化難陀(下)

  • 我們常看不懂老師對我們的饒益;也常看不清煩惱

如證和尚開示:  回向的意義

https://www.dropbox.com/s/dxfgiw9cxch2u22/%E5%9B%9E%E5%90%91%E7%9A%84%E6%84%8F%E7%BE%A9-%E5%A6%82%E8%AD%89%E5%92%8C%E5%B0%9A%E9%96%8B%E7%A4%BA.mpg?dl=0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願我所得到所有的美好,不論物質、心靈

回向法界有情:對法界所有的生命,發願給予他們

淨除一切罪障:除掉所有障礙,包含無知、痛苦等

共成無上菩提:達到生命的圓滿,可以得到所有的美好

  • 我們都是法界有情,我回向給大家,大家也都回向給我,自利利他

下星期9/19如得法師開示,請大家歡喜來上課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