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180815聽聞軌理之八

2018-08-15

20180815 聽聞軌理之八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 皈依、皈投禮敬、心所緣的方向,知道自己跟誰學習,不讓自己原地打轉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唐朝武則天所提

讚頌 「六字大明咒」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嗡嘛呢唄咪吽

(共唱七次)

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聞聲救難,希望所有有情都能離苦得樂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六字大明咒的涵義  達賴喇嘛

https://www.dropbox.com/s/4t7uselooepixop/%E5%85%AD%E5%AD%97%E5%A4%A7%E6%98%8E%E5%92%92%E7%9A%84%E6%B6%B5%E7%BE%A9_Dalai%20Lama.mp4?dl=0

唵:AUM,代表身語意,不清淨帶來苦,轉化成清淨的身語意

嘛呢:珍寶,意即無限的利他、慈悲

叭咪:代表智慧

吽:結合智慧和慈悲,把不清淨三業,轉化成清淨三業

南懷瑾老師談六字大明咒,是宇宙充滿能量的聲音。據傳委內瑞拉的人也學習同樣的咒語。

要把心先安立好,

一個西康孤獨的婦人,每天持頌六字大明咒,但其把咒語的吽念成牛,但非常有能量

一位法師指點婦人唸錯了,更正好。其改正之後,發現原本的能量不見了

表示心意是否虔誠,決定了其方向與力量

真如老師開示 全廣II第38講 01:57-05:51

https://www.dropbox.com/s/f0ua0p95qlmviy0/%E5%85%A8%E5%BB%A3%E7%AC%AC38%E8%AC%9B01570551.mp3?dl=0

從眼前的認識,看到全圓

同樣地,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把那個講法本身也完全改變、完全改變。以後原則上面都是遵循這一條路,講到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然後這個認識當中慢慢地去推展擴大,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地到某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使得我們對於整個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但師父在此處說,要有一個清晰的,對它產生一個認識。比如:師父為什麼要講本論?他的發心,是看到了修行者的什麼現狀他選擇講《廣論》?為什麼改變了說法的方式?看到了修行者的什麼現狀,希望大家能夠吸收,能夠改變、能夠馬上產生一個認識 – 講到每個地方都產生一個認識。就是對症下藥地 – 欸,你有什麼痛苦?你現在修行遇到什麼問題?然後師父就講這樣一段。 [02′27″]

所以它不是無的放矢的,好像師父就開始自己講了,不是這樣的!

每一個、每一個都針對他所了解過的居士們、法師們修行的難點,或者出現的問題,來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回答這些問題,給我們找到出路,所以才「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不是越講越玄,進入到非常迷惑的那種狀態,而是非常清晰的,腳下的路越來越清晰、眼中的問題和答案也越來越清晰。所以是不停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斷除疑惑的這樣一個過程。 [03′03″]

當然你可能說,由於師父的問題,讓我們把問題更廣闊地探討開了,但總得有一個結論。

比如說這個結論,再說一遍:為什麼要講《廣論》?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講《廣論》?師父講得非常地清楚,就是為了我們能夠受益。這樣的講法方式,其實師父是很辛苦的;如果按照註釋講是很容易的,你就照著那樣講就可以了。可是根據人心來講、根據大家遇到的難題來講,然後又要把本論所闡述的東西闡述明白。再換句話說,本論所有的立宗,也就是為了回答修行者心中的難題和疑問,為了把我們在原地踏步、不能前進的這種障礙清除掉,看到修行的坦途,師父才宣講《廣論》。 [03′53″]  

所以「講到每個地方」,注意哦!這句話我覺得是非常非常地動人。「講到每個地方」,也就是師父對自己講法的那個高度,說:「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每個地方哦!大家都學五大論了,知道每個地方你都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然後在這個認識當中」,注意!還要「慢慢地去推展擴大」。不是得到一點就滿足了,而是沿著你所了解到的這點,慢慢推進你了知的疆域、了知的國土,去拓荒,去把那些不知道的全部消除掉!讓我們所知的疆域擴大。

很遼闊吧!在認知的這個廣闊天地中,我們不是只看到一點點手指尖那麼大的位置,而是沿著這樣一個認知慢慢地去擴大,去體會到心靈深處對一個事物認知的遼闊、深遠的一個舒暢的感覺。 [05′01″]

而且它是慢慢地推展、擴大,後面這句話:「而不忽視整個內容」。注意!這是點式的,而整個內容是什麼?全圓的。非常像那句話對不對?像一條念珠一樣,當你念到眼前這一顆念珠的時候,這顆念珠是非常非常清晰的,但是你提這一顆念珠的時候,你會把整串的念珠全部都提起來,它是一串的。所以師父是在每一個地方,讓我們對每一處的法義了解得非常清晰的時候,又從全圓的一個角度再度地認知此處在全圓的道次第中它所佔的位置。所以你不停地會透過眼下我們經過的這個地方,看到全圓的。 [05′51″] 

  • 教理的學習,要有全面、完整、正確的認識
  • 對每個地方要有清晰的認識,可以找到對應生活中的境界和問題
  • 要有清楚的認識,必須把自己放掉,才能夠從師長的教授教誡中得到饒益
  • 要對症下藥
  • 每個念珠,看到其晶瑩剔透,但整串念珠在一起,則可以發現其圓滿、 完整之姿

温故知新

【 正聞軌理分二, 斷器三過, 依六種想。 】廣論P17 L1

今初 指第一個,前面那個。在這裡指斷器三過

軌:軌則 How

理:道理 Why

聽聞:聽到文字下的深切意涵

修學佛法九個步驟

  • 斷器三過
  • 具六種想

學習時會發生的問題:三種器過

器倒覆》器覆(不想聽)

縱向上然不淨潔》器污(聽扭曲):先入為主

雖淨潔若底穿漏》器漏(常忘記):心不在、不在意

  • 每種器過,都包含其他二者
  • 學習,不是用來當照妖鏡,看到別人的問題,而是用來反省自己
  • 我們的問題:聽聞常沒有用心聽….
  • 在光速的時代,溝通常是急著講,但沒有在聽。沒有用心聽時,只有一直說,無法完成學習的route,也無法形成永久記憶
  • 如跨部門會議,只想講自己的,不想理會其他人
  • 如果把心調到相同的頻率,開會並不需要耗用時間
  • 說時,如果不把對方放在心裡,會是無效的溝通

依六種想 廣論P17L8 – P20LL4

  •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把自己定位成「病人」,有其不足,可以更好
  • 於法師住如「醫」想者: 跟有智慧的智者「大醫王」學習
  •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其所教授者為「法藥」》如:門裡門外,所緣行相等,如果沒能按著師長的法藥。我們就在門外,也無法讓自己不受所緣的侷限,而能有智慧的行相
  •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照著「大醫王」說的,要好好學習、照著做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希望永遠都有師長可以教我、永遠都在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希望教法久住,我才能獲得饒益。透過我們學習,也傳遞給他人,讓教法能夠延續下去

【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廣論P20LL2

  • 聽聞完要宣說,宣說亦有其次第
  • 聽聞完如果沒有講說,無法完成完整的學習循環
  • 如果沒有講說,閱讀的解碼速度太慢
  • 講說有20種好處。廣論P20LL1-P21L6
  • 我們要能夠聽懂對方的心,才能夠講說

為什麼要講說?

  • 圓滿證得後為眾生講說: 佛出世,就是為眾生說法。不為自己,而為眾生
  • 隨分隨力的講 (仍在學)
  • 教學相長
  • 種下成佛之因: 學佛,為成佛。說法,如同佛出世,就是為眾生說法般,就是在種下成佛的因。
  • 講說的兩個原則:學習及利他

如何講說?怎麼說? 》有其次第地講說

  • 隨分隨力地講(仍在學)
  • 教學相長:我們是有無限可能的學習者
  • 圓滿證得地講 》如何在關顧對方的立場下講說,避免其不願聽,而有覆器
  • 種下成佛之因

無染法施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廣論P20LL1

  • 對孩子、親人,真心想饒益他們,不會有上述的問題
  • 講說時,不是只是想到世間的下下利義,而也能把上上的饒益帶給對方
  • 廣論P73L3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
  • 廣論P556L5 此復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是最切要。
  • 如何觀察教授的師長是否是自己可以跟隨的,幾個觀察點 
  • 他說的是不是他做的,他做的是不是他說的 (君子慎獨)
  • 另外從廣論中,也有師長傳承的說明
  • 廣論科判表二: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 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人殊勝
  • 其身獲得功德事理:法殊勝
  •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證德
  • 此外,在學習中是否越來越歡喜,還是越來越煩惱,也是學習是否正確的檢查點
  • 為回應同學對學習是否有正確傳承的問題,班長說明如下
  • 本論之重要:對離苦得樂有完整正確的智者,從釋迦牟尼佛一脈相傳、有傳承地延續下來的教典
  • 廣行派(相宗、方便) (彌勒、無著菩薩) 
  • 深見派(性宗、智慧) (文殊、龍猛菩薩) 
  • 現觀莊嚴論 (彌勒菩薩)
  • 道炬論 (阿底峽尊者)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密宗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

恭敬法 (法為佛母)》智慧之源,法是萬事萬物的真相。我們要追求真實的智慧,因此對法要恭敬

  • 恭敬法 才能感念佛恩、師恩,因為法從佛、師長而來
  • 人會錯、法不會錯 》法是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會有錯,是人錯,而不是法錯。是我們非理作意。
  • 應機不同,圓滿一樣:每個人緣起點不一,佛陀應機而說,而讓眾生得以圓滿
  • 念念相應,念念歡喜:是否應從真相與智慧中得到歡喜?

以何意樂(心態)而說?  廣論P21L9 – L10

  • 具足五想:
  •  醫想、藥想、病人想、善士想、久住想
  • 醫想也是一種病想,因為我想幫助人,但是我所有不足,所以要努力學習
  • 想幫助別人時,實際上是幫到自己
  • 於徒眾修習慈心 》想到自己當時學習廣論時,為何無法安住。用這種心意在護持時,時時想真實地饒益他人
  • 應遠離 : 高慢、疲厭、讚自、毀他 》班長自省在護持主持營隊的過程中,師長的美意是要讓她不要只依憑自己的聲音而護持。每次學習都是全新的過程,不會有所疲厭
  • 不讚自毀他,而為饒益自他而說
  • 為自他成佛而說:與其說幫他人,乃是透過幫他人的過程而饒益到自己
  • 如何讓學者可以受益,就是心裡有對方,希望對方得到饒益。

幸福田班網 

https://18spring991.net/category/home/ 

影片 「Practice」

https://www.dropbox.com/s/14abz4rojcvmmok/%E7%B7%B4%E7%BF%92Practice.mp4?dl=0

  • 練習的力量很大,看你走向哪個方向
  • 每天觀功念恩,也是練習的力量,重串習的業會先成熟,感果報
  • 以下的圖示,也是正向練習與負面練習力量的呈現

Pasted Graphic.pdf

以何等境應說不說 

  • 未請不應說
  • 隨順因緣而說
  • 寧可多聽少說
  • 不要「搶著說

說法者,真的一無所求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師父開示: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廣論: P21 LL2                    

音檔: 12B 20:59-25:55

那麼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 

手抄: #2 P139 L5~P142 L2

https://www.dropbox.com/s/gwtukujziz2y7cn/12B%282059-2555%29_%E5%96%84%E6%B3%95%E6%AC%B2.mp3?dl=0

那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有,也可以說一無所求,也可以說有所求。這個怎麼說呢?我們應該這樣:「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呀?無非是為了自他成佛。」這個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歸無所得,所以這個叫無所求。關於這個無所求跟有所求之間,我們現在不要拿我們的知見去辨別,我們對這知見還並不正確地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無所求是求些什麼,我們往往會弄錯、弄顛倒,我們好好地學下去。它對這個所求的,有一個嚴密的定義,而所以這個嚴密的定義,就是指我們的心理相應的行相。那個時候,認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話,那就對了。

所以因為這樣,所以說法的功德 – 當然我們說法一定有功德 – 這個才是我的安樂的資具,而不是眼前的名聞利養,這個就是我們最高的目標。所以現在常常說:「啊,我要無所求而求。」在我們凡夫要無所求而求真難哪!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點點的教授,現在真歡喜,是有所求的!求什麼?求這個,因為我求這個,高的目標擺在這裡,所以眼前那種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擋不住你了,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經驗。平常叫你啊,你什麼都不要,這個東西很難。

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了:這個鄉下的老農老圃,你告訴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那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穫,可能嗎?我們都是凡夫,都是鄉下那個老農老圃一樣的,你說:「好了!你現在無所求,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這個事情很難,叫你名聞利養都不顧,這個做不到。他現在不,叫你不要顧那小名小利,然後那個大名大利擺在這個上頭,就這樣。然後把這個利害擺在這裡,你自然而然很容易捨得掉了。

所以印光大師開頭的教我們講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說在這個地方,以前這個講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們的這個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讚歎,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講《地藏經》啊,那麼《沙彌律儀》講的很多故事啊,就是那個因果。先不說道理,就告訴你:欸!你照著這個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捨掉了,但是它那個高遠的大利益來了。真正修學佛法,那個高遠的還不算,還要比它更高,高到不能再高的。你有個大目標,而且這個大目標非常具體、非常實在!那時候你用那個東西,你捨掉眼前的就容易了。

而策發的這個善法欲,尤其是大乘,並不叫我們斷除的,是淨化,把這個現在的貪心,轉成功追求無上菩提,無上的善法欲,策發這個大精進。哈,這個力量真好啊!真好!

所以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現在這個國內,我們這裡呀那個山坡地很陡,哎呀,每年來了個颱風,來了以後,真糟糕!哇,下來啊,把山上那個土都沖掉,那個肥土沖掉。你別看那個土喔,這是無價之寶。金剛鑽什麼等等的話,有沒有,沒有關係,如果說我們現在地表那個表土流失了話,將來一片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存了,這樣。

欸,現在他說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麼辦哪?上面造一個林,做一個壩。這麼一來的話,他善巧地把那個水落下來,經過那個樹林,表土保護了,然後做了個壩,這水蓄住了。結果把這個本來有害的東西,產生最大的電力。

現在我們這個腦筋裡這種貪也是如此,你不要一口氣,不要拿掉它,不要斷掉它;你善巧地把它轉化,本來是最危害的東西,變成功最好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轉煩惱為菩提,轉過患為功德」,最後的「即煩惱就是菩提」,不要你轉,它本來就是,就因為你在癡、無明當中。這樣好、這樣好!所以他告訴我們:「啊!你要貪,要貪這個。」這個就怕你不貪。不過,他不用同一個貪,因為用了同一個貪,我們不知不覺把我們的老毛病又現起來了,所以另外一個名詞  – 善法欲,還是這個欲。

  • 貪可以貪好的,貪善法、善念

影片 「看見美麗台灣」

https://www.dropbox.com/s/k8w15z14t4tzd5v/%E7%BE%8E%E9%BA%97%E5%8F%B0%E7%81%A3.mp4?dl=0

  • 生命中如有不同的視角,是否能夠看到其美麗的一面
  • 因為學習,而讓生命的高度有所不同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