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1 聽聞軌理之六
禮佛 – 要有追隨的對象,是學習的最高目標
可以禮敬自己心中最高的學習目標
用信與敬來學習,才能有接近智慧的機會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 皈依、心所緣的方向,知道自己跟誰學習
以佛法來說,要跟根本上師釋迦牟尼佛學習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讚頌 「You are by my side」
You are holding light in front of me.
Every night you are by my side
In the dark nights, and strong winds,
You always hold the light by my side.
Fearless in darkness and the storm
Just because you hold the light in front of me
Hold the light in front of me
You are by my side.
上星期如俊法師帶我們學習真如老師的全廣II,很希望每次學習都可以從學習老師的開示開始,讓這一刻比前一刻更快樂,明天比今天快樂
全廣 II 第 6講 用現在的努力,調整明天的生命狀況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260-130006
(00:03 – 02:10)
又到了學習《廣論》的時間了!00’03”
我們的生命在一刻不停地向前,我們的心續也在刹那刹那的遷流之中,沒有停頓的時候。在這個遷流的、一直向前的續流之中,如果能夠達成越往前走越是快樂、離開的痛苦越多,那麼這個遷流無疑是值得我們欣喜的;但是如果越往前走越黑、苦澀越多,那麼就是令人滿懷憂慮的。所以,為了改變我們的現在,為了改變我們的明天,我們坐在這裡來觀察自己的心、來學習如何調整。用現在的努力,調整明天的生命狀況,其實就是我們要做的。所以,還是要有一個為利無窮無盡的有情,我們要希求佛果的發心。1’04”
常常會想:為什麼一定要一個大乘的發心?因為有一個大乘的發心之後,才能取得佛果,到最後其實得到最圓滿狀態的還是自己。當我們發心去照顧所有所有的有情,有一天所有的美好就都會落到自己的心上,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這就是因果奇妙的道理。1’30”
所以一會兒在聽師父的帶子的時候,大家要專注。不知道你是不是現在還是很忙,在很忙的時候,「啊!研討時間到了,趕快打開!」你的心是不是還馬不停蹄地緣在你剛才忙的那件事情上?注意哦!注意哦!現在上課了,上課了!要注意,上課了!要開始聽師父的帶子了,要把自己的心專注在聽聞上。因為每天只有這麼少的時間,所以一定要惜時如金——不是「時」,是惜分鐘如金、惜秒如金!所以在聽的時候,儘量不要走神!2’10”
- 時間一直往前,如果沒有細心觀照,會把紛亂的心帶進課堂。讓我們現在努力對治先前的煩惱,把心安住
- 把心緣在有情上,自己會更快樂
- 班長在捷運站碰到90歲高齡的老太太,到醫院做復建。班長會幫忙老太太感應悠遊卡。因為班長也希望自己的雙親在外面可以得到他人的協助。其後班長也看到他人做同樣的事,感到更開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 「生命真實智慧的藏寶圖 」
- 菩提:覺悟 (離苦得樂-圓滿的快樂)
- 道 :照著這個正確的方法去做的步驟 (快樂的正確方法)
- 次第:一步一步的階梯 (次第步驟),我們有時不知如何按步就班地、依步驟而行
- 廣 :詳細的說明,如同空照圖般,看待生命的智慧
- 論 :仔細的來討論這件事 (如何得到快樂?)
本論之重要:對離苦得樂有完整正確的智者,從釋迦牟尼佛一脈相傳、有傳承地延續下來的教典
- 廣行派(相宗、方便) (彌勒、無著菩薩)
- 深見派(性宗、智慧) (文殊、龍猛菩薩)
現觀莊嚴論 (彌勒菩薩)
道炬論 (阿底峽尊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 密宗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
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是根本上師的意思,是我學習的目標
སྡིག་པ་ཅི་ཡང་མི་བྱ་སྟེ།།
དགེ་བ་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ར་སྤྱད
རང་གི་སེམས་ནི་ཡོངས་སུ་འདུལ།།
འདི་ནི་སངས་རྒྱས་བསྟན་པ་ཡིན།།
漢譯: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宗喀巴大師父子(師父、弟子)三尊
宗喀巴大師
- 賈曹杰
- 克主杰
讚佛偈
雪域車軌宗大師
正理自在吉曹傑
顯密聖主克珠傑
恭敬頂禮三師徒
下面小文字主要是發願
- 願佛聖教興盛、眾生平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究竟願如虛空般一切有情獲得佛果位……願自他暫時與究竟的一切義利圓滿成就
道次第:凡夫一步步向上,從凡夫走到佛地的過程、階段、步驟
- 下士道 》念死無常/ 三惡道苦/ 皈依/ 深信業果:明天比今天好、增上生
- 中士道 》戒定慧三學:解脫輪迴
- 上士道 》修菩提心/ 六度波羅蜜多/ 四攝:發菩提心、希求佛果(究竟決定勝),利他才能真正利己
發心目標 – 離苦得樂,不斷校準自己的目標
1.下士道 : 樂多於苦
2.中士道 : 斷一切苦根
3.上士道 : 助一切有情,斷一切苦根 》找到最高的智慧。無境無法練心,透過利他,歷事練心,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
翻轉生命攀越高峰
- 學習廣論,得到生命無限智慧,從「聞思」開始….
【 正聞軌理分二, 斷器三過, 依六種想。 今初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廣論P17 L1
軌理:軌則 How,道理 Why
今初 指第一個,前面那個。在這裡指斷器三過
學習時會發生的問題:三種器過
器倒覆》器覆(不想聽)
縱向上然不淨潔》器污(聽扭曲):先入為主
雖淨潔若底穿漏》器漏(常忘記):心不在、不在意
- 每種器過,都包含其他二者
- 學習,不是用來當照妖鏡,看到別人的問題,而是用來反省自己
- 我們的問題:聽聞常沒有用心聽….
聞、思、修
聞: 聽懂 聞慧: 看到自心(聞所成慧)
思: 比對 思慧: 正知見現行(思所成慧)》想想師父會怎麼做?可以找到不同的路
修: 串習 修慧: 見到真實 》空性智慧(修所成慧)》修心的當下一念
- 語言是不精準的溝通工具,如果不用心,只用語言,在溝通上,常會有所出入
- 聽聞為了修行,因此聽聞的同時,必須要思惟,也就是要用心
- 聽聞時要比對,比對自己和師長,也就是向上比對,才能夠學習到智者的智慧
- 比對後,才能修;而行,指的是自己的心,也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讓自己得有正知見、精進行。
- 正知見、精進行:第一步和永遠的第二步
依六種想 廣論P17L8 – P20LL4
-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把自己定位成「病人」,有其不足,可以更好
- 於法師住如「醫」想者: 跟有智慧的智者「大醫王」學習
-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其所教授者為「法藥」
-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照著「大醫王」說的,要好好學習、照著做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希望永遠都有師長可以教我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希望教法久住,我才能獲得饒益
我們的認知是正確嗎? 因為我們常沒有正確的知見,因此,才會需要學習
影片:Two Sweet Cats
https://www.dropbox.com/s/zpp8nazx4rw1l7g/Two%20Sweet%20Cats%EF%BC%9F.mp4?dl=0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 將護修習所緣行相。廣論 P45 L6
所緣行相
我們的起心動念當中,會大量出現各式各樣的,「所緣」與「行相」
- 所緣:所緣的物、境界
- 行相:行者,心也。行相,從所緣而來的心相、方向
我們往往覺得
我的所緣 也是 我的行相
我的行相 就是 我的所緣
但我們真的分得出
什麼是所緣? 什麼是行相?
煩惱跟智慧的差異
- 通常不是在所緣上(境),而是在行相上(心相、心念)
例:面對人、事,物時,我們會有的三種態度 – 三種人生觀
- 觀過念怨-處處不滿、責怪他人
- 觀光念閒-冷漠旁觀、漠不關心
- 觀功念恩-體諒他人、心存感恩
我們的相狀:開會時觀光念閒、開完會觀過念怨
觀功念恩的條件
- 向有經驗的人學習
- 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伴
- 刻意準備,不斷練習
- 身處環境的重要
練習:以下心念的所緣是什麼?以下心念的行相是什麼?
- 案例1:下屬的反應像是豬隊友
交代下屬的事,對方遲遲沒處理好
背景 :
1. 對方搞不清楚輕重緩急,先處理其他無關緊要的事
2. 覺得對方不知怎麼做卻不問
3.已經不是第一次
所緣相同、行相相反:觀過念怨 VS 觀功念恩
- 案例2:菁英營第一天晚上和日本組同車的第六組還沒上車就先開走回飯店。
背景:
1.打電話給司機,司機說日本組的師姐說人到齊他就開走了。
2.司機問,你們可以搭其他車嗎?不行,因為其他車去的飯店不同一家。
3.請司機轉回來接第六組的學員。
所緣相同、行相相反:觀過念怨 VS 觀功念恩
- 案例3:面對廣論 看不懂內容
背景 :
1.看不懂廣論文字
2.整本廣論好厚
3.要花多少時間 才可以學會
所緣相同、行相相反:記不住、學不會 VS 不會才要學
班長收攝:
- 緣與相常不是一樣、一致的,不能把心識的所緣和行相混為一談
- 以相(心念)為主,不為緣(境)所動,亦即同一個境界(所緣相同),但可以有不同的心念(行相):從「心隨境轉」到「境隨心轉」
- 因為主管和部屬的觀點有時不一定相同 》自他的觀點、角度有其不同
- 不是對錯,而是苦樂的角度
- 帶著什麼心情,看出去什麼世界
- 觀過念怨是痛苦的恩
- 觀功念恩是快樂的因
前攝行為 Proactive Behavior 》遭遇困境時,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掌握心的主動權,由心來轉動境界、境隨心轉
- 「由內心來轉變境界,而不是讓身外的境界,影響內心的清淨與智慧」
「孩子,謝謝你!為我來到這世界」 盧紹萱的故事
紹萱師姐就在是在境界的所緣中,抉擇善的行相,讓境界隨心而轉動、改變
隨喜。隨喜。 什麼是隨喜?
https://www.dropbox.com/s/unmgznquq17s9xd/%E9%9A%A8%E5%96%9C.mov?dl=0
觀功念恩是練習隨喜的最佳方式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