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8 「與文詠有約」
讚頌 「生命協奏曲」
一棵棵樹讓我把你栽下
一滴滴汗水潤濕了土壤
用雙手締造美麗夢想
讓所有人純真地笑
灑下信念陪伴你成長
注入勇氣盼你蔥鬱繁昌
一念念善編織出希望
一顆顆心璀璨光芒
手牽手守護著它
讓朦朦的天空透亮
心連心匯成愛的海洋
還青山綠水模樣
魚在碧湖徜徉
鳥兒在晴空飛翔
星星閃爍晶瑩之光
月亮也露出臉龐
啊生命之歌 全世界齊聲高唱
啊生存夢想 讓我們把臂共創
寒風冰雪飄臨銀色北方
翠柳紅花盡展明媚風光
大地之母穿上七彩裙裳
隨四季的旋律歌唱
靜謐海䐁灣幸福漣漪在蕩漾
茂綠雨林和諧樂章徹響
萬物共融歡聚世界殿堂
翩翩漫舞在月光下
手牽手守護著它
這是我們共同的家
心連心匯成愛的海洋
充滿光明溫暖力量
凌波仙子悄悄來訪
紫蝶揮動絢麗翅膀
小赤蛙靜靜躺在荷葉之上
暢享自由的花香
啊生命之歌 全世界齊聲高唱
啊生存夢想 讓我們把臂共創
啊生命之歌 全世界齊聲高唱
啊生存夢想 讓我們把臂共創
讓我們把臂共創
班長提策:
- 18991班已經學習了半年,今天很歡喜包含新舊同學在內,大家一起來學習
- 今天的讚頌選擇的是「生命協奏曲」。生命不是獨奏曲,而應像協奏曲般,要彼此配合,有相互的關懷與協助,才能共同演奏出美麗的樂章。
- 如同讚頌中「心連心匯成愛的海洋,充滿光明溫暖力量」,我們要找到生命最美好的起始點,大家一起學習
- 感動之後,要自己去實證,而實證的最好方式,就是一起學習。不要馬上輕易相信,而要自己來驗證
文詠的學習之路「我的廣論學習心得」
- 自身有兩個職業「醫生 -主治麻醉/ 疼痛治療」;另一個職業就是寫作的作者。在醫生及作者兩個身份間,在36歲時決定成為專職作家。目前學習廣論進入第七年
- 學習到目前,有兩個一直被詢問的有趣問題 》為何學習廣論,而現在還可以繼續學習?
- 被認為不適合學習廣論有兩個理由:1. 學習醫學,為何會相信宗教的無限生命?如此,不是只要相信阿彌陀佛就好?不是一種迷信?學科學與理性獨立思考的人不應學習佛法,不應把自己交給佛陀
- 思考為何自己會一直學習,也是個釐清自我的過程
- 此外,怎麼會有時間持續學習並且參加營隊和義工等?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的思考
- 廣論:於諸無常,執為常倒,是第一損害門 》 常樂我淨:四大顛倒
- 所謂世事無常,就是我們把應視為無常的美好時光當做正常
- 顛倒 》你覺得對的事,其實是錯的
- 常 》視無常為常
- 樂 》以苦為樂
- 我 》把無我當我,以自己為中心。什麼都以我為主,以自樂為主 》最後無法得到快樂
- 淨 》把不淨當作淨 (如白骨觀),以「口水」為喻 》被感受所縛,淨染之間,孰淨孰染?往往和我們的認知相異
「無常為常」,讓自己有很深的感觸
- 在進行疼痛控制的職涯過程中,陪伴過很多癌末的病人。其間,經歷過很多病人因癌而逝
- 對病人不知該如何對應,講不出謊話,也說不出實話,因此無法待在病房。同時,看到病人哭,常不知如何是好
- 對此,勉強自己,不能不知該怎麼辦。告訴自己,只要有病人哭,就待在病房裡,等到病人停止哭泣
- 在此面對病人、陪伴病人的過程中,聽到病人的心聲、了解到他們的心事
- 與病人相處的歷程,有近五年的時間,其間有近500人的病人離開。其後整理病人的心事、想的事,他們最在乎的都很接近 》在乎家人、親密的關係
- 在這些個案中,關係圓滿的不多,而在有缺憾的個案中,都是自己放不下的親密關係
- 他們的另一個問題是: 自己走這一趟的目的、意義為何?
- 沒有人在離世前,在意股價、名聲、地位,每個人只在意親密關係以及人生的意義
- 有上述在病房的體悟,但在離開病房後,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在白色巨塔裡,周遭只在乎錢、權、名氣
- 在病房及辦公室間,有如此大的反差,讓自己有很深的自省
- 五年的三温暖,讓自己有很深的體驗「重要的事情變得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變得重要」
- 從廣論中「於諸無常,執為常倒,是第一損害門 」讓自己體會佛陀所說的「無常」,有其真義
- 廣論: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騙誑,遂於利養恭敬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疑做礙,起猛力瞔。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故,引起猛力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
- 廣論上的教言,讓自己很驚訝。這和迷信無關,而是佛陀說出來的真相、講出病因。扭轉了對宗教被視為迷信的問題
- 廣論:「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 經由佛陀所說真實的道理,透過對真相的理解與實踐,才能讓自己的痛苦得以解脫
- 生命的價值,不是物質,而是心靈上的關係
- 在行有於力時,可以努力,讓自己在老、苦時,可以有智慧的面對,並得到較為圓滿的快樂
- 佛法是生命的哲學、思考,藉以修養自己習性的教育
- 佛陀不分宗教,只希望你得到幸福
對上述問題的結論是:「因為自己是醫生,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來學習廣論」
在時間的分配上,怎麼會有時間可以持續學習?
我的廣論學習第一課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 如證和尚問:侯居士會不會覺得廣論進度太慢? 文詠回答:不是進度太慢,是我們學得太慢
- 和尚回答:「給你比一個讚」,被大家表揚,頭一回覺得這樣的學習有很多的鼓勵,而不是被視為吐嘈
- 對所謂「無聊」的事情,開始願意多花時間
- 在不耐煩時,開始想自己在不耐煩什麼?為何會這樣想?開始想為何學得慢?
- 自己過去常上媒體,怕會講錯話,擔心講錯話「身敗名裂」。
- 在媒體前,不要亂講話,即使在朋友前也不提,但也不是保險的方式
- 有一次聽到如證和尚提到,日常師父提到「我現在看出去的人,都沒有壞人,不有不喜歡的」。和尚說自己做不到,自己很想要跟師父學習
- 和尚提到十多年來承擔住持的責任,現在想到師父總是流下感激的眼淚,因為透過師父的教導與示現,和尚也體會到慢慢向師父接近,而能夠覺得有做到「沒有自己討厭的人」的可能
- 師父跟如證和尚說「不要急,好好學習,有一天是可以做得到的」,從內心修為「學習往外看沒有不喜歡的人」
- 十惡業,口語佔四個。如果做得到心裡沒有不喜歡的人,妄語、粗惡語、離間語、綺言等就不會出現
- 學習佛法不是只有文字,不是嘴巴,而是是否入心
- 廣論: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 廣論:教正法者,謂是抉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證正法者,課是如其抉擇時,所抉擇而起修行
- 如同學習游泳、跑馬拉松,從學到印證,是重覆、練習的過程
- 不是只有「看到」,而是一而再,再而三,持續的過程
- 不要太相信自己,要靠善友的引導,讓自己重覆練習,在境中的重覆中學習
- 以前覺得沒有效率的重覆過程,其實有其價值,佛法的價值亦在此
- 我們想要有效率,但學佛、陪伴等,都需要重覆、串習,才能改變心性
- 自己以前的傲慢,不會認錯。但學習廣論之後,在一念之間,竟然可以對初次見面的師兄道歉,這是自己的改變,因為自己開始有可以仰望的高度
- 而當自己有討厭的人時,會透過法類,調伏自己
- 重點:不在是否有「美國時間」,而是思考要把時間花在哪裡?
- 我們常追求短期的成就,並不投資在最需要、最珍貴的事情上
- 要把「暇滿」人生放在哪裡?對生命價值的投資
- 觀功念恩、對企業的價值,在現世就可以得到回報
在廣論中得到什麼?
- 鹽巴在杯子與湖中的喻:生命的境,如同鹽巴,每個人都會經歷,但苦樂的感受,關鍵在承受它的容器
- 如何把自己狹小的心量擴大;這是把自己心量擴大的過程
- 法師提到全面完整的認識 VS 片面不完整的認識
- 以化療為例,親人做化療的經驗很不好,所以抗拒。親人間產生摩擦,不知該如何處理。後由父親出面,爸爸什麼話都不說,只是流淚,最後擁抱了母親,跟母親說她不治療家人會很難過。母親默默地接受了父親的心意,也同意進行代療。這不是一直講道理,而是透過愛的力量,在生命裡、在人我間,雖然得到全面完整的認識很難,但唯有放大心量,才能在人我之間,透過寬廣的視野,得到較為全面完整的認識
交流:
Q:文詠求學過程應該很認真,當了醫生,再成為獨立的作家,這種轉變,是否有家人的反對?取得醫生證照,有較好的收入,但學習廣論,會不會影響收入?
A:年輕時,曾經考慮過上述問題,但經過十年的討論,在36歲生日時,太太鼓勵轉身為作家。其實,轉業與學習並未影響到自己的收入,並且在轉業的過程中,父親雖未特別表示意見,但仍會擔心自己的生活與收入。有一次回鄉演講時父母、長輩被縣長彰顯,並且在取得講酬後宴請長輩,不論在名聲上或收入上,都讓父母、長輩感到驕傲
Q:與孩子的溝通,在學習前有沒有什麼差別?
A:在跟聖嚴法師學習的過程中,曾經帶孩子去見聖嚴法師,孩子很調皮,自己很擔心,因此請益法師如何讓孩子保有成就感、對未來得有期待。聖嚴法師開示「侯居士你這樣不對哦,期待小孩成為朋友、有成就,都只是「期待」。應該用此時此刻愛他的心情和他相處,不可能移自證於他,或走在他前面代他作為,我們可以討論,可以分享,但不可能期待未來如我們所期待,謹記「用此時此刻愛他的心情和他相處」。
讓我們期待下次再與文詠有約。
下星期二7/24日,如俊法師大課,我們學堂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