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讚頌 「芭蕉雨」
滂沱雨 驟然起 撥奏蕉葉的旋律
玉珠落滿地
你的笑 你的愁 深深烙印在心裡
任誰也抹不去
花落謝 誰惋惜 月圓缺 人散聚
窗外的芭蕉雨 傾訴著我的心
花無心 人有意 夢未圓 志不移
在未來的際遇 永遠等你
滂沱雨 驟然起 撥奏蕉葉的旋律
玉珠落滿地
你的笑 你的愁 深深烙印在心裡
任誰也抹不去
花落謝 誰惋惜 月圓缺 人散聚
窗外的芭蕉雨 傾訴著我的心
縱使山窮水也盡 獻出真誠一片心
無悔守護到天晴 美麗花季
班長提策
- 聽聞,常沒有聽到,因此今天選擇的讚頌是「芭蕉雨」。一般而言,要聽得清楚「芭蕉雨」,通常在夜半時分,因此要把心靜下來,才能聽到師長要傳遞給我們的聖言與密意。
- 希望我們在師長的陪伴下,找到生命的智慧,看到生命的真相。
【 正聞軌理分二, 斷器三過, 依六種想。 今初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 廣論P17L1
- 今初,指第一點。此處即為「斷器三過」
學習時會發生的問題:三種器過
器覆(不想聽):
器污(聽扭曲):先入為主
器漏(常忘記):心不在、不在意
- 不想聽,其實也是不想要記得。上者雖有三,但每一個都包含其他二者
正確聽聞
斷器三過與對治
覆器 | 污器 | 漏器 |
諦聽聞 | 善聽聞 | 意思念之 |
專注屬耳 | 意善敬住 | 一切心
思惟聽聞 |
- 諦:真實不有缺漏
- 屬耳:把耳朵豎起來,非常認真
- 我們常只要講,不要聽
- 我們只聽到一點,就急著要回應
- 應先確定對方講完了,再予以回應
- 善聽聞:往好的方向想、善巧的聽聞,聽到背後的思涵;不要往負面的角度思考/ 要有恭敬心
- 意思念之:在意,所有正法、正知從聽聞而來
溝通SOP
- 打開心:啟動向內觀察,我願意、我肯
- 願意傾聽:「願意」非常重要,我們常「不真的放在心上」
- 對焦:排除雞同鴨講,不要只是希望對方聽自己的
- 想記住
排除溝通障礙
- 打開心的障礙:預設立場
- 願意傾聽的障礙:只想回應因而分心,無法同理。「只想處理事情 vs 關顧心及苦樂」
- 對焦的障礙:擷取部分資訊,沒聽完就下結論
- 想記住的障礙:不在意,我只希望他人在意我
全廣II第25講 (0000-0528)
在研討《廣論》的時候,我常常都比較強調:希望大家能夠仔細地聽師父的錄音帶。因為在師父的講說中、在師父的語氣裡,還有他投入的情感,我們可以聽到師父比如說他特別贊同什麼、他特別擔心什麼,還有特別期待我們怎麼做……,好像師父是一位陪在我們身邊的善知識。聽久了之後,就不會產生那種疏離感。尤其是我們這些年輕一輩的,一開始有人會覺得聽師父的口音聽不懂,這是源於什麼呢?就是不太熟悉。其實師父的發音是滿清楚的,一旦熟悉了師父的語氣、他的表達方式之後,我們就會覺得講得是滿清晰的。 [01′01″]
在聽帶子的時候,其實可以訓練我們一種專注的能力。因為我曾經問過一些廣論同學說:「你聽師父帶子的時候會不會走神呀?」問了很多人,都說:「會走神。」「那走神多久會發現呢?」常常說:「走了一大半才發現。」然後我說:「那你發現這一段聽了走神之後,你會不會補聽呢?」有一些同學就聽過去了,有一些會補聽,但是回頭補聽的時候又走神了! [01′34″]
我們也在班上做過這樣的一個調查,就是同一段看你聽多少遍才會不走神。結果有一個同學聽七遍到那裡都走神,非常非常奇怪,一到那個地方他思想就飄忽了。他覺得很驚訝,為什麼這一段他反覆地都聽不到,就是到那一段,好像什麼東西障蔽住了一樣,後來就自己起名說「業障」。但是說業障就能聽到了嗎?所以在這個部分,大家聽聞的時候還是要聽仔細,因為我們很多人的習慣,就是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其實也是聽不仔細,通常就聽個大概,然後匆匆忙忙聽完了,就覺得領會別人的意思了。如果這樣學教典的話可能會滿吃虧的,所以大家要認真地聽聞。 [02′27″]
所謂的認真,也不一定很吃力,只要把心專注在上面,養成習慣,慢慢地訓練自己,到後來只要師父的法音一響起來,我們就會全神貫注地聽。而且如果你累的時候,你真的可以緩解疲勞;如果你憂傷的時候,當你把心緣在師父的帶子上,你很快就忘記了你的憂傷;甚至有人病得躺在床上起不來的時候,我還建議他聽師父的帶子提心力,這樣他會有勇氣撐住在病床上的時光。還有失眠根本沒法睡的,他來找我說:「老師,怎麼辦呀?」我說:「那醫生都說怎麼辦啦?」他說:「醫生也都想辦法了,還是睡不著。」
我說:「如果你也不願意吃安眠藥,覺得吃太久了也不行,那試試聽師父的帶子。」結果他就開始聽師父帶子,聽了一段時間,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後來師父的帶子就變成他的催眠曲了!然後他就過來跟我說:「這樣會不會很有罪過?一聽就睡著了。」我說:「師父講的法就是為了安慰我們心中的各種痛苦。如果你有失眠的痛苦,那麼一聽師父的法就睡著了,你睡了一段時間、好了之後,你大概就不會睡了,所以就把它當做藥吧!」果然一段時間之後他好了,他聽師父的法就不會睡著。 [03′51″]
很多人聽師父的帶子或者學《廣論》,感覺生命中有一顆偉大的心在陪伴。我們生命中有很多問題需要討論。有很多人很孤獨,沒辦法討論內心深處的問題,也不知道該怎麼討論;有的時候跟別人討論之後,還反而陷入更深的矛盾之中,所以也提不起來、也放不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時候很多事就不妨不了了之,就來聽帶子。聽著、聽著、聽著,可能是師父非常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他就熱淚盈眶或者痛哭流涕,突然觸及他內心深處最深的一個痛,別人也不曉得是怎麼回事,總之就是他被觸動了。 [04′35″]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廣論》中找到自己被觸動的點,或者自己心靈深處的傷被癒合或者被撫慰的那個點,其實那就是佛菩薩的慈悲吧!當接觸到這個偉大和慈悲的心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就會被那如慈母般的佛菩薩的慈悲所撫慰。這樣的話,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所受的所有創痛能夠早一點好起來,然後我們依然能夠健步前行,依舊可以給自他創造一個幸福的感覺、幸福的氣氛,甚至是為自他生命的提升帶來很大很大的饒益。所以大家要打起精神來聽帶子,然後聽帶子的時候絕對要努力——不要昏沉、不要散亂! [05′28″]
- 我想不想拉住生命中的生命線,把自己的心放進來,好好地聽聞智者的聖言
- 聽聞時不要昏沈、不要散亂
- 睡不著,聽師父的帶子。即使上課來教室睡覺,也是跟師長建立未來相應的因
- 上述的「業障」,重點不在是業障,而是在自己要怎麼在聽聞上用功
- 有人問聖嚴法師,自己身體不好是不是業障,法師要其視為福報,可以讓自己同理並關懷他人,轉為善因
- 應該提策自己,一次一次聽聞比上次來得好
- 聽聞時要像皈依發心時一樣用心,或者像「戀愛」般用心
- 如考試複習時,如果老師明確的「暗示」,我們是不是會很用心?
- 有偉大的心陪伴我們,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生命線,我們是否願意把自己交付給祂?
影片「翻轉」
- 我們常要靠師、法、友幫忙自己,不能單靠自己,生命翻不過來 》要讓生命往上
聞、思、修
- 聞: 聽懂 聞慧: 看到自心(聞所成慧)
- 思: 比對 思慧: 正知見現行(思所成慧)》想想師父會怎麼做?可以找到不同的路
- 修: 串習 修慧: 見到真實 》空性智慧(修所成慧)》修心的當下一念
- 我們常以為自己看對了,但常只看到有侷限的觀點。
- 曾有兩位法師有不同看法,兩位一起去找師父。一位表達完,師父說你對;另一位說完,師父也說你對;最後侍者問師父到底誰對,師父說你也對 》我們都對,但不是全對;我們錯,但也不是全錯
修學佛法的兩大條件
- 正知見 (反觀自心) 》思慧 (一般心只有依著感受,沒有反觀自心)
- 精進行 (勇悍為相) (真的有正知見,會自然地進入下一步「增進行」;無法踏出眼前一步,主要仍在正知見沒有建立)
- 永遠的兩步,交互增長,缺一不可。只有正知見,只是做做學問。反之只有精進行,可能助長惡行
我很早就學會記誦事物的名稱,並不是「真正的知識」 – 理查費曼
I learned very ear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nowing the name of something and knowing something. – Richard Feynman
我是自己的宇宙,也是宇宙的原子 》我也願意好好的學習
依六種想
-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把自己定位成「病人」,有其不足,可以更好
- 於法師住如「醫」想者: 跟有智慧的智者「大醫王」學習
-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其所教授者為「法藥」
-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要好好學習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希望永遠都有師長可以教我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希望教法久住,我才能獲得饒益
廣論P17L-P20L3
討論
為什麼要“於自安住如病想” ? 廣論P17L8
同學分享及班長收攝
- 當我願意不執著,把杯子倒空,才能容納更多的角度與可能
- 謙卑心,可以安定下來,比較容易專注
- 面對人生,要常感到不足,要對變化找到安定
- 如果對生命有不同看法,對老病死常覺得不是我、和我無關,這就是一種「病」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求智若愚
- 覺得自己生病,需要有人引導。但我們常不覺得自己「有病」
- 常覺得自己最厲害
- 一般在順遂的狀況下,不會覺得自己「有病」,也不會有需求
- 看到他人圓滿,很可能只看到表象;面對自己,仍有自己不足之處,才會有學習的動力
- 有需求,能把自己放下、拉低,可以學到很多
- 物質與心靈間,只有物質不會快樂
- 我們要假定全部都有問題,才能重新審視
- 覺得自己缺很多、不足,才會在心靈上想要學習
- 病想,在雖然對,但不是全然對的部份得到提升
- 不應把病想當成業障,不會讓自己消極,而當做是一種功課
- 信、敬 》我相信自己可以更好;我恭敬,才能夠學習
- 生命有沒有極限? 跳蚤可以跳超過自己身體的一百倍,但如果其一出生就用一個盒子蓋起來,打開蓋子,只能跳盒子的高度 》不會今天跟昨天一樣,明天跟今天一樣
迦摩巴云:
「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然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廣論P17LL5,#2 P70L1-P71LL1
10B 24:20-27:17
迦摩巴云:】
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哪,
【「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
假定你修行,修行而又修錯了,這個不對,顛倒啊!但是多多少少還知道修行啊!我們現在什麼,我們現在的狀態怎麼辦?
【然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現在我們什麼狀態?遭到三毒大病,啊,這個病是大的不得了。
我們起心動念很清楚的,好的境相現起的時候,心裡面覺得很歡喜,這是什麼?貪相應法!非常明白。哎呀,你這個歡喜,這個好!在貪當中,跟著它去掉了。不對的境界現起,你又覺得這個不對勁,瞋相應法。不在這個當中,什麼狀態?痴相應法。不對的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又覺得這個不對勁,這瞋相應法!不在這個當中,什麼狀態?痴相應法!請問大家每一個人仔細檢點、檢點看,有沒有一個時候跳開這個的?可憐的是,可惜的是還不知道,還不知道,病大得不得了!
醒來的時候是如此,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上天的時候是如此,下地獄的時候還是如此;小的時候如此,老的時候還是如此。唉,「病勢極重」,我等不知道這個是病,這第一個要知道的。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聽法,對這個不了解,那沒有用。你了解了這個,一心一意才曉得我這麼大的病,就會推動你去做。
平常我們常常說,哎呀,我現在感覺到要去修行佛法啊!這個的的確確,在座的諸位,不要說出家人是這樣,在家人也是這樣,都是很難得,有善根,要修行,要了生死!但是啊,要修行,但是你真正跑到那裡,覺得:哎呀,就是提不起來,就是沒勁。
為什麼?沒有力量推動你。你不曉得自己病,如果你曉得自己病的話,這個推動的力量,必然。就像比如我們坐在這裡,叫你去動一動,千難萬難。一下忽然地震了,就是你生病爬不動,站起來跑的個快!我想這個我們人人都會體驗到吧!眼前很簡單,哇,馬上地震了,你馬上跑!頭痛也好,腳痛也好,什麼病都沒有了,因為這個力量推動著你。他現在告訴我們,假定你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的話,你會一心一意去求了。所以他教我們具六想,它不是空話,有絕大的道理在,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也就是這個。
- 我們在貪瞔癡中,就如同在王水中讓人怖畏,但我們卻常沒有感覺
- 當我們突然看到對自己有用的,才會想做過去自己不想做的,思惟的方式也才會不一樣
- 凡事是相對,但因為我們沒有病想,只想到絕對
- 有挫折,會讓我們往更好的地方走,不會一直被感受牽著
1.學佛兩個條件
正知見
精進行
2.要知病,要不怕難
習慣了,就不難了
知病
→看到自己的心行相
→貪有千萬面向,不要得少為足 》得少為足,就是覺得自己沒病 》生命不斷歸零,不斷向上
→貪有好的 》貪精進、善法欲
- 喜歡就貪,不喜歡就瞔,不貪不瞔就在癡中;癡會引發下一個貪與瞔
討論
請在生活、家庭、工作中,找出「貪」的形相
- 如闖紅燈,因為有急事,所以有理由,不是壞事 》是誰在決定該不該做,是不是我覺得自己比較聰明,是不是我在學習僥倖,是不是一種貪?
- 正知見需要「理路」 》轉變的嚴謹思路
影片「聽見台灣 拍手歌」
- 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視野、胸懷,用廣論的空照圖重新看待自己的世界
- 生命、心可以沒有極限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