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法師大課

20180621 如俊法師大課 四家合註第一講

2018-06-21

20180621 如俊法師大課 四家合註第一講

讚頌 「月光下」

天空褪去雲彩衣

留下一片純淨

深藍色的夜沉澱在靜湖裡

琉璃月冉冉升起

銀輝漫灑大地

波瀾不興萬籟無息

只為等待你

一朵聖潔白蓮花

一懷出世的情操

一輪圓月當空朗耀

一切眾生悉得清涼

 

月光下的白蓮花

綽立水中凝露霜

卓然風姿皎潔光

飄散離塵天香

月光下的白蓮花

捧著晶瑩夢想

法師前行提策

  • 新同學在聽聞四家合註時,可能因其較為深廣而稍感困難。因此,當碰到困難時,怎麼對應?
  • 聽懂的不多,甚至完全不懂;或較之其他人來得少時,仍可積得較他人多的資糧
  • 如現在金蔓論頂巖師長阿克赤巴傳法時,上師持續地跟著法師預習、上課,並在每次上完課後,上師都會為僧眾析釋內容,並教授結合心續
  • 上師常提醒法師,我們現在學習甚深般若波羅密多,其為最完整的教法與最高智慧,包含深見、廣行的傳承,也就是包含唯識、中觀二者在內的大乘教法
  • 在般若經中,佛陀開示和其相關的教法均至關重要,佛陀提醒阿難尊者要完整受持,不若其他經典,如果忘失,過失沒有那麼大。反之得以完全受持,功德甚大
  • 聽聞般若經典,要善巧累積歡喜心,不要起排斥、反感
  • 當有法師講授般若經時,若聽聞者起煩惱、不悅等,而形成排斥、甚或不學,其過失甚大
  • 因為般若法脈為很大很大的福田門,若退失、退捨誹謗甚深般若波羅密多,其較犯五無間罪更重;未來亦難值遇如此甚深教法。過失如此,反之功德亦深
  • 在學習廣論、五大論、金蔓論、現觀莊嚴論等經典時,因其均為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的教典,所以要善巧累積歡喜心,並且防範自己的不喜心
  • 即使大多聽不懂,也可以從得有機緣聽聞甚深般若的殊勝而心生歡喜
  • 現觀莊嚴論裡有一主題叫「二十僧」,法師自己也幾乎聽不懂。但課後上師對此進行心得分享,上師提示聽聞如此教法,深深安慰內心對生死的恐懼與怖畏;因為對常執的錯誤,可以慢慢鬆開,並與無限生命見解相應。法師舉喻,如「自己認知常會覺得會一直待到某個地方不會移居,但當聽到其他人不斷說明天要去哪、再來要去哪時,心裡可能會慢慢對固著在某一個地方的想法產生鬆動。可感受到無限生命的真實性,與對斷、常二見的鬆動
  • 四果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一來、不還」指聖者未來得以證果
  • 另有一主題「16剎那」,每一彈指有64剎那
  • 聖者證果會經過16剎那,現觀莊嚴論會很嚴謹地辯證每一剎那會證得什麼,並反覆來回討論,是相當漫長的過程
  • 這種重覆的辯證會不會厭煩?一般會,但反覆辯證,其為利未來之證果。如此,才有辦法在不到彈指間得以證果
  • 由此理解廣論的道次第傳承,在很詳盡的說明、解釋凡夫到成佛之路,目的在於讓我們熟悉成佛過程,得以比較快速證得佛果
  • 近代格魯派大師「慈誠羅珠堪布」所著三主要道講記 (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 引了很多祖師的語錄,其要旨在於教導「走你眼前該走的那一步 」》學習廣論的精髓、成就在於,能否理解「眼前該走的那一步,並走出那一步」,此來自對佛法總體的理解
  • 樸窮瓦與瑾珴瓦尊者間的對話 》即使通五明、神通,也比不上對道次第增長的一點定解(指確定的信心、理解),顯見道次第對成佛之路的重要
  • 把唯一聽懂的一點點,用在眼前該走的一步,累積的資糧不比聽得多、甚至完全聽懂的人來得少,甚至可以更多;因此要珍惜聽聞的機會
  • 從此可以理解「如何把學習的經典,結合心續」如此被師長看重,也是在在教授我們的心要
  • 大師六百年的教法,從未有師長如師父,結合大師教法及儒家,也沒有如師父抉擇推廣有機、僧團學習五大論。法師覺得自己非常慶幸,也不斷增長學習的歡喜心、與對師長的感恩心
  • 上師薈供裡的偈頌「誰之悲心使我大樂界、化身量等剎塵皈命禮」其義在於 – 誰的恩德讓我們可以在剎那間得到珍寶的佛果位? 》從最珍貴的師長而來,所以我至誠地在師長前頂禮

本日課程原文

https://lrannotations.org/lectures/5-02001

第九、「由行誼之門而無與倫比」。這個行誼之門主要是強調戒律。就如《青史》中所說:由於時節因緣,出現了一些在戒律上有點鬆散的比丘,透過宗喀巴大師的教授和他本身的修為,令戒律的正法如日中天。而且不僅僅是自己正住於戒律的行為,也令他人能夠行持清淨的戒法,使中間及周邊地區全部都變成戒律清淨,這是不是無與倫比呢? [37′46″]

所以佛陀說「以戒為師」,我們可以看到宗喀巴大師的作法是不是這樣的?以前看到一些佛教的評論家評價宗喀巴大師是改革派的先驅,實際上,仁波切說他不是改革,只是恢復戒律而已,但是外人看起來好像是改革。大家都知道黃帽派,你們有看過師父戴黃帽嗎?(有。)黃帽派象徵要以清淨的戒律住持正法,所以師父的僧團會生生世世秉持著以清淨的戒律住持教法的這個原則,所有鳳山寺的法師都有這樣的誓願,比丘尼僧團也都是一樣的。 [38′50″]

所以看到宗喀巴大師的這個行誼,注意喔,是指細的戒律都要如律,非常非常微細的戒律,都要一點一點地像佛在世那樣老實地持守,這樣的傳承宗風傳到今天六百年了,這種精神、這種道風,依然被學習宗喀巴大師教法的這些弟子——我們所信受奉行。所以學到此處的時候,為什麼要學宗喀巴大師這麼多無與倫比的功德?就是至尊恩師是怎麼修行的,那麼弟子我就要怎麼修行,一步不差、一步不離,要完全清淨地依照著善知識的腳步亦步亦趨,永遠地跟隨。 [39′55″]

第十、「由講說之門而無與倫比」。前期的諸善知識,雖然也有講說《二觀續》、《道果》等百部論著的人,但是宗喀巴大師在年少的時候,就已經能講說《二觀續》等,又能同時宣說眾多教典;對於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所說能利益他人。具足這三個,就是不共的特法。 [40′32″]

第一點,「同時宣說眾多教典」,就是講得非常非常地廣泛。第二點,「對於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在講龍樹菩薩的教典、講中觀見的時候,他不會將無著菩薩的唯識見講到中觀見裡去,因為那個論主是龍樹菩薩。再一個,他也不會把跟龍樹菩薩不一樣的見解,雜進去說是龍樹菩薩的見解,只會清晰地說龍樹菩薩的見解。沒有摻雜其他的見解,這叫「不雜餘說而講解」。 [41′31″]

第三,「所說能利益他人」,為什麼講說能利益他人呢?從極其清淨的動機,非常地應機,還有善巧說法,廣泛地具足種種譬喻等等諸多門,然後才能夠利益他人。以慈悲等起心所說的法,能最廣泛地利益他人。就像在《廣論》裡所說:「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他沒有接受別人說:「你講得真好」這樣一個讚歎。為什麼呢?說法的人接受又會怎樣呢?你們的答案是什麼?為什麼說他沒有接受一個善哉?這要怎麼理解呢? [42′32″]

舉個譬喻:你的孩子走失了,走了很久突然找到他了,一看他在荒地裡餓得皮包骨,都不成人形了,這個時候你會趕緊先做點吃的給他。然後你那小孩吃到,就說:「哇!媽媽你煮的飯真好吃。」這個時候你會說:「啊!我煮的飯真好吃。」你會有這個心情嗎?你會一直看著他說:「別大口吃,別吃太多了。你小心!這麼多天沒吃飯了,別吃多了,怕噎著。」你的心會一直一直在那個孩子身上,就像這個說法師的心思都在這些苦的有情。為什麼為人說法?是因為別人苦才為他說法,一直關注著他。想著:「你的苦去掉了嗎?你有感覺好一點嗎?」心裡沒有一絲縫隙覺得:「啊!我在這兒美一下,我講得真好!」沒有這時間,因為完全被關注別人的心佔據了,所以沒有接受善哉的時間。滿滿地都在注視著你那個久久在外面流浪又歸來的孩子,他吃得怎麼樣,是這樣的一種感覺。這就是所說能利益他人的大悲心。 [44′04″]

所以具足三者——同時宣說眾多論典;又於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所說的又能利益他人,具足此三者,是不共的特法。 [44′20″]

  • 等起指動機。我們的心對境界現起的心態、動機。等就是同時
  • 宗大師「極其清淨的等起心」和前二者特法互相增長
  • 「清淨」完全以利他為主,沒有自利的雜染。其要靠前二者予以淨化。彼此相互增長
  • 有關講說之門第二點「根本論主自宗的說軌,能不雜餘說而講解」,為何在講說時不要混雜?理解其因,才能理解大師不共的功德
  • 宗大師不雜餘說,中觀(深見)、唯識(廣行),因希冀利益的眾生不同,有人須由慈悲(唯識/廣行)引導,有人需由智慧(中觀/深見)引導,因此不能混雜 》法喻合說,要講清楚,其為接引眾生,如體育班不能用資優班的方式引導
  • 最後為何到阿底峽尊者又把深見、廣行合在一起?手抄稿2B可以查到
  • 廣論一直到毗鉢舍那之前都是唯識的觀點,一直到毗鉢舍那才是中觀見
  • 聽聞時先逐字、逐句聽清楚、聽明白,再進行思惟
  • 宗大師在年輕時就如同其他聖者可以講說眾多經典,而具足這三個,就是不共的特法。特法指特徵,不共指其他人無法與其相比,亦即無與倫比
  • 「同時」宣說眾多教典,「同時」是要點。
  • 宗大師之前,藏地師長一次法會可以講11部論典;宗大師經弟子祈請,一天講15部論典,最後講29部。「同時」宣說,代表其廣學的功德不共之處
  • 講得非常廣泛,其義在於讓不同的眾生得以被攝受;即使對同一個人,同一個喻對不同的境會有不同的理解,亦需有不同的喻
  • 手抄P7 廣為詳細說明,對不同根性的眾生給予適切的引導。藏文中有菩提道次第「廣、中、略」論,都是凡夫到成佛的次第。要有「廣」論,從「宗因喻」來看,即宗》主張;因》成立主張的理由;喻》相應於宗、因,用例子較易理解
  • 如要多吃素食(宗),可避免少殺生(喻)。喻為到餐廳,從點牛排到點沙拉,對世界被屠宰的牛隻就會減少
  •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主張,要用不同的理由才能說服
  • 為了成立無邊的宗,也需有無邊的因與喻,因此需要「廣泛」的理路,才能利不同根性的眾生
  • 請參考以下全廣二進度,有關「廣」字,上師的引導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258-130004

那麼下面叫「廣」,「廣」是詳細地來說明這件事情,來說明這件事情。我這地方再特別說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來講。下面大家也許說,那平常我們這樣,好像聽那個書本上面,也許你有可能兩種反應,大家注意喔:一種,大家如果習慣於平常我們這種教學方式的話,也許覺得這個好像不夠書卷氣;還有一種,也許習慣了,聽完了這個很歡喜的話,就不再歡喜平常我們一般的正規狀態。那麼這兩點,我們都這地方要說明要改善的。 [09′39″]

第一種情況,他習慣了文謅謅的這種語言以後,驟然聽了以後覺得不大習慣,那這是難免的。但是我們要了解,你今天跑得來聽這個東西,你目的幹什麼?假定說你是學文的、學什麼的,那對!用不著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學院裡邊去,哪一個學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國文學、然後研究西藏文學,寫出最好的文字來,根本用不著到這裡來!我們這裡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講修持,然後照著去修持的話,證得這個覺悟的、圓滿的果。所以真正的重點擺在這裡,你不要忘記掉了!所以在這個場合之下,為了適應我們的條件,這樣!那麼你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心裡面,就不會受以前習慣的影響。 [10′40″]

還有一種,也就是我們在這裡聽的倒滿歡喜,覺得:哎呀,這個講的道理,的的確確聽完了我馬上可以用上,很高興!於是不知不覺又會產生這種心理——在別的地方聽見這種照著次第去講的很多文字,你會排斥它,說:「唉,你看,那些講了個半天沒用!」這種心理也絕不可以!要曉得,它語言文字是絕不可少的,絕不可少的,做任何事情;修學佛法亦復如是,必定要透過這一個東西來說明,次第地深入我們才能夠懂得。只是我們目前狀態是因為條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得它深的地方去才這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是要了解。所以,這兩種情況我就事先先說明避免,越到後來,我越是會用比較像學校裡念書這樣,用各式各樣的成語、文字來表達。這個首先說明一下。[11′55″]

  • 為何要有三個不共特法?沒有在上師開示直接看到而可能無法理解。有疑惑時,要用其他學習過的經論、師長開示,廣引經論及師長教誡,如此,得以從學習的其他經論,更深理解目前的學習,也會增長對其他經論與師長開示的理解。
  • 第三個不共特法,所說能利益別人 》清淨說法(慈悲)、應機、廣泛說法、譬喻,上師引廣論內涵予以證成 – 「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
  • 上師引母親為孩子作飯為喻,證成師長的慈悲心,極其清淨
  • 上師、師父介紹大師功德時,法師會從上師、師父說法,看到師父、上師的功德
  • 全廣二師父開示我們要學習華嚴經裡善財童子一生取辦,師父說明清晰、容易理解,讓我們很容易受持。這裡師父所引是漢地最高的教法「法華、華嚴」,我們很不容易理解,但師父用很淺近的譬喻 「走遠路及近路」,讓我們得以理解,並且不雜喻說
  • 此處三點不共特法,是師父、上師均有的功德。此外,「還能利益到我們這群五濁惡世,不信佛、不學佛的眾生,可視為師父、上師不共的第四個特法」。
  • 即使廣閱經論,能否如同師父簡明、清昕地進行收攝,並為我們宣說?
  • 居士佛學院,由五大論法師教授。上課前上師和法師討論授課內容,提到辯論的基本規則,亦即只能回答「是、不是、不遍(不夠充分)、因不成」,不能有其他的回答。藉此,真理越辯越明
  • 法師很震憾地從上師開示這四種回答中,第一次體會到其和「空性、密法」的理解息息相關
  • 學習宗大師十五個無以倫比的功德,同時可以體會師父、上師的功德
  • 針對不雜染與廣泛的關連 》因為不雜染才會廣泛,因為廣泛才能不雜染。其關鍵對道次第掌握得很清楚。有人認為「各宗各派,乃是知見稠林,莫衷一是」。但從師父對道次第的掌握,各宗各派可視為根莖枝葉、花繁葉茂、花團錦簇。對不同根性眾生的引導,各有其證成之處,亦在總體裡有其位置,理解「總體得其廣」,相對的,理解「不同法門在何處,不會雜」
  • 如何跨出上述所指的眼前那一步?「值遇珍貴傳承多難得」,有此體會,得到加持後,在聽聞上師析釋時,即使先前藏文課程無法理解,但法師將其作為學習前行,並把聆聽上師析釋作為正行,反而得到更多加持與體悟
  • 聽不懂,好好聽、專心聽、聽到心裡,傳承的加持還會種在心裡 》種殊勝的因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