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法師大課

2018 0602 如證和尚 【養成樂觀積極的思路(一)】

2018-06-02

 一. 和尚介紹韓國海印寺及佛教興盛的歷史

我這幾天我人剛好在韓國,我來韓國是第二次,你們可能對韓國不一定很了解,我可

以簡單地跟你們介紹一下韓國這個地方。

韓國是一千七百多年的佛教古國,它的佛法興盛不會輸給早年的中國,佛法是從魏晉

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進來了。早期韓國有三國時代:一個是高麗,一個是百濟,一個

 是新羅。新羅時代統一了整個高麗。在佛法最興盛的時候,曾經制定十善業作為他們 國家的法律。當時出現了很多高僧。韓國最主要的文化,有兩種:一個是儒家文化, 一個是佛法的文化。 這裡很多的寺廟,都是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寺廟。很多寺廟到現在都保存得非常、非常 好。你們如果說有機會來韓國參觀,你會知道。韓國也跟台灣一樣,曾經被日本人統 治過,但是聽說當時韓國人跟日本人講好:不准破壞寺廟。所以韓國即使也曾經有過 一些戰亂,但是在歷史上,寺廟都很少被破壞,一直保存得很好,很多傳統建築都保 存得非常好。 這幾天我是滿感動的,我們去參觀一個寺院,叫海印寺,韓文叫해인사。海印寺這個 地方,他們保存了八萬多片的《大藏經》的木刻版,看到那《八萬大藏經》,我很感 動。 《八萬大藏經》是什麼呢?因為當年成吉思汗在征服各國的時候,本來是要打韓國 的,但是那時韓國的國王,因為信佛,他就覺得說:一定是我們福報不夠,才會要經

 歷這種戰爭!於是國王就發起全國的工匠~會刻木板的工匠來刻佛經。他還要求刻佛

經的這些工匠,每刻一個字要拜佛拜三拜。反正全國會刻木板的工匠,只有做一件事

情,就是刻佛經就對了。最後刻了八萬六千多片的《大藏經》,所以叫做《八萬大藏

經》。

《八萬大藏經》刻完了以後,這場戰爭就沒了~蒙古就決定不打韓國了!

所以他們早年,對於佛法的信仰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深厚。

至於存放《八萬大藏經》的海印寺,是怎麼蓋起來的呢?據說因為皇后有一次生病,

國王就到佛菩薩面前祈求,祈願皇后病能夠好起來,他發願如果病能夠好起來,就要

蓋一個寺廟。果然過沒多久皇后的病好了,後來國王就蓋了一個很大、很大、很大的

寺廟。他們對於三寶真的是很虔誠。在韓國也有很多的佛陀舍利塔,都是從中國迎請

過來的。

 韓國曾經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高僧叫圓測大師,他是玄奘大師的弟子,玄奘大師 的弟子除了窺基大師外,最有名的弟子其中之一就叫圓測大師。在宗大師的《辯了不 了義善說藏論》裡面,有引到圓測大師寫的唯識的論點。他是道道地地的韓國人。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高僧的韓國,但最近三十幾年來,佛法開始在衰微…。 海印寺除了有《八萬大藏經》外,還有一個性徹大師的舍利塔(已於二十幾年前圓 寂),性徹大師就是真如老師在《吾願無悔:三十五佛懺講記》一書中(p.174)提 及:你想要去見他,要先拜三千拜的那個出家人。當時小時候是腦性麻痺的畫家要去 見他的時候,他也叫她拜三千拜,後來那個腦性麻痺的孩子就慢慢痊癒了。性徹大師

 在韓國非常有名,聽說當時總統全斗煥想要去見他的時候,性徹大師一樣跟他講: 「你要先拜三千拜。」但後來全斗煥沒有見到性徹大師。性徹大師圓寂的時候,聽說 有三十萬人去朝拜。

二.養成積極樂觀的理路 接下來要跟各位一起學習的是,「養成積極樂觀的理路」。分享真如老師的嘉言,希 望對各位建立人生的方向、以及面對生活工作,乃至於說你們辦營隊時、與人相處時 的思路,都有一些幫助:

           苦、樂是建立在感受上的。會不會有一種苦樂,它會超越感受?

感受是由什麼衍生的?~是我們對這個事情的「知見」。

所謂的知見,就是我們對某個事情的「認知」。

發生了一件事之後,會產生很多認知。

但是,某一種認知會產生「苦」的感受,某一種認知會產生「歡喜的」、「自信

 的」、「陽光的」、「樂觀的」這樣的一些感受。

對同一件事情發生,有的人看到了悲哀的一面,有的人看到了振奮的一面。這兩

者的人生,實際上差異是非常大的。

現在得到抑鬱症、躁鬱症的人越來越多了,各種心理疾病越來越多了。大家也想

了各種方式去治療,各種由於情緒帶來的這些困擾。

與其得了再去治療,不如預防!

怎麼樣去預防呢? 要知道,這個悲觀的思想、悲觀的情緒,實際上是「源於自己的認知」。 「源於自己的認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自己導致的! 但一般人是不會接受的,因為:都是因為某、某、某做了事情然後讓我變成….。 或者是某一件事、或者是某一個人,影響了我的人生,然後我變成這樣….。

 我能改變這種事情嗎?

改變這種事情,必須得爭取主動的、內心能用上力的地方~如果把所有的成敗、

所有的問題的主宰,都交給這個事、這個人這樣的話,那我們到底如何能夠改變

自己?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就是:要調動內心的力量!

在調動內心力量的時候,要對自己進行分析、對自己進行觀察。

什麼是觀察?

發脾氣的時候什麼樣啊?持續多久啊?強度如何啊?會說一些什麼啊?身體的苦

 受是怎麼樣?

乃至,我們的表情是怎麼樣、眼神是什麼,自己知道嗎?呼吸狀態知道嗎?然後

還有在悲哀的時候、我們很沮喪的時候,我們是什麼相狀?它波動的期限,你知

道嗎?

但是,正在發脾氣的時候,會想要有一個餘力觀察嗎?

練習了很久修行的人會有的,但是通常是沒辦法觀察的,多半都是事情過後,我

們才觀察!建議大家可以寫下來:當你發了一次脾氣之後,甚至某一類事情、某

一件事,你只要提到他,就開始發脾氣,然後這件事嚴重地影響了你的平靜、你

和家人的親情、親密的感覺。

甚至影響你工作,然後甚至會影響你對你自己的看法,因為這件事你無法正確地

看待自己,我們的人生好像就毀在那件事上。

所以這件事就一定要拿來做觀察、做分析,但不是胡亂地觀察,是有法可依、有

章可循的觀察。

 所以要去觀察:當我對這件事憤怒時,我對這件事的認知是什麼?我下的定義是

什麼?令我憤怒的那個定義,是誰安立的?~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令我自己憤怒

的!

但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和這件事本身的樣子,是一樣的嗎?還是我只看到了

一個面?甚至我看的這一面也可能很扭曲的?

不要一發生之後就陷入情緒的失控,然後全部的情緒就攪在裡面,每次都不知道

自己是怎麼攪進去的!這會讓我們處於焦灼的狀態!除了會毀壞自我形象,也會

影響跟家人的關係,影響很多、很多美好的事情。

           我讀這一篇,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覺得老師講的這句話是很神奇的一個思惟模式, 他講的真的很有道理:<<苦樂源於感受,感受源於知見>>,也就是認知主導你的苦

 樂,而認知主導你的苦樂,就代表說:會讓你生氣的境界出現~是因為你對事情的認

知的關係而造成你會生氣的,對不對?

有一些夫妻在吵架的時候,不會承認說是因為自己的認知造成二人吵架,而一定會認

為說,就是因為對方做錯事,我才會跟他吵架!

但老師告訴我們說:「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它是不是就是這樣呢?」老師説:「要

去觀察!」有些科學家曾指出:「人在生氣的時候,講出來的話都不一定是正確

的。」有些學佛學很久的人,他在很生氣時講出來的氣話,還認為說:「我講出來的

就是真理!」,生氣的時候,要觀察一下:在生氣的時候,你的認知是正確的?還是

 錯誤的呢?這個連科學家都會觀察的,更何況身為不斷探索真理的佛教徒,是不是更

應該理智地去看待,當我們生氣的時候,看出去的世界是正確的嗎?

談到「苦樂的感受,是源於自己的認知。」:我想到,古代很多高僧大德,在面對這

一些能夠讓他非常痛苦的境界來臨的時候,卻都只哈哈一笑,然後事情就很快地解決

了。既然有這一些大德他們能夠這麼怡然自得地處理一些我們覺得很離譜的事情,那

為什麼我處理不了呢?我身為一個佛教徒,身為一個出家人,是不是我也要學習著改

變我的內心,真正去看到說:逆境出現的時候,實際上不是境界的問題,而是因為我

的認知,是因為我沒有辦法樂觀的去看待這個境界的關係?

但是這個轉換的過程,第一個,你一定要先「觀察!」,然後發現說:你平常碰到事

情都是用一種讓自己不平靜的方法來處理事情,或是說你對某一種現象、某一種境界

的一種執著所產生的。你是不是真正是這樣?當思路通了,生命中就會有很多美好的

事物會出現。

           「治怒」是非常重要的!「治怒」,你一定要發現是什麼東西令你憤怒?然後當

你找到你的安立之後,你要發現它的扭曲、不正確、片面性。在情緒起來的時

候,以及在平靜的時候,你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一不一樣?

是我們的「心」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決定了自己的感受。

這概念雖然可以這樣輕輕鬆鬆地講出來,但是要你從心裡這樣認知是需要時間

的,是需要下苦工夫的,不是說一下子就改了。

所以說,當你發現了你對這件事情的扭曲的認知之後,因為你會發現你把這件事

情~傷害自己的這件事情,完全地嫁禍於某個事情、某個人,當你開始研究自己

的時候,可能也會帶來一些情緒。但是,那個時候,靜下來看一看:到底是因為

什麼,我一直為這件事苦惱?一旦找出了背後的因之後,一旦知見改了之後,感

受就改了。

 一定要在內心剛剛開始朝向痛苦的時候,就把它截止掉,那個時候會最輕鬆的。

所以呢,我們一定要小心「不良情緒」!

           面對同樣一件事情,心情好跟心情不好,感覺會不會不一樣?同樣一個人,一個動 作,你心情好的時候呢,你對他這個動作,覺得還能接受; 心情不好的時候,對他同 樣一個動作的時候,就想:「這個人太過份!」。為什麼心情好、心情不好的時候, 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差別在哪裡?是不是「心」?差別就在你的「心」! 老師說:「師父,都用一種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很多的事物。師父看到營隊每一個人,

 都很開心,師父都覺得很有希望,即使面對很負面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師父還是覺得

很有希望。」師父真的是很陽光的一個人,師父看到每一個人做一件小小的事情,就

高興的不得了。但是對比我們,如果內心不樂觀,面對很多場合,就會變得沒感覺!

師父看每個人都會覺得很有善根,很有希望。猶記當年福智教育園區開學典禮,師父

豎起大拇指,對第一屆的學生們說:「你們是最幸運、最了不起的一群!」哇!師父

笑的多燦爛、多開心!但其實當時園區剛剛起步,小朋友問題多不多?問題多啊!可

是,師父就不會這樣去安立。

我也是這樣一直跟著師父學習:學習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我們眼前的每一個境界。

就像老師這邊講到說:「我們面對每一件事情都有我們的安立。」「是我們的心對這

件事情的看法,決定了自己的感受。」

這句話很重要哦!「是我們的心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決定了我們自己的感受。」

我不曉得說你們在座的各位,最常現起的想法是怎麼樣的想法?最常現起的想法是很

光明的想法呢?還是很負面的想法?如果說你是常現起比較負面的想法,要不要學習

 著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呢?

我自己這幾年來也在改變,以前我看到別人做錯事情,我就:「哇!這麼沒有善

根。」現在我會想:「嗯,這個一定有佛菩薩的美意在裡面!」如果你能夠這樣想,

會不會長期都會比較開心一點?如果說,你只有一個思路,一定要照著你自己的想法

做,會不會到最後,做每一件事情都很痛苦?

最重要還是在你的「心」:決定你面對境界的「苦樂」,來自於你的「感覺」,你的

「感覺」來自於你的「認知。而你這個「認知」呢:生氣的時候,你要去「觀察」:

你在什麼場合生氣的?你為什麼會生氣?你生氣的時候,基本上都現起哪一些理路?

要把這些理路「寫下來」。再去觀察:你生氣的時候會現起的這些理路,在你心情好

的時候會不會有這些理路?你會發現心情好的時候,肯定不會有這些理路。於是你就

會知道:生氣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想法,是正確的還是扭曲的?

 如果發現:心情好的時候的理路,跟心情不好時候的理路,是不一樣的時候,就代表 心情不好的時候的理路是扭曲的。既然心情不好的時候理路是扭曲的,我們要不要想 辦法把這些扭曲的理路改一下呢?稍微改一下,你會不會快樂一點呢? 每一個人的內心的負面的想法都不一樣,有些人負面的想法會想要自殺;有些人負面 的想法會想要離家出走、有些人常常現起負面的想法就想離婚;有一些人常常現起負 面的想法就是:既然你對我這樣,我就做給你看…。每一個人常常現起負面的想法都 不太一樣,要去找看看說自己最常出現的想法是哪一種想法。

           要小心「不良情緒」對自己健康的摧殘,就是小心「壞心情」!不要覺得壞心情 是你沒辦法的,實際上是你可以把它翻過來的,關鍵是你有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可以開示我們很多正確的方法!廣論班,在廣論班裡。 你們在廣論班裡是不是解決了很多家庭問題?會不會有時候帶著非常、非常痛苦 的心情想說:「啊!我不要去了,我今天完全心情不好,我沒有心思研討。」。 但是也許某一個同學說:「來吧!你快過來。」你就不好意思,去了。去的時 候,把書本開始打開、開始學《廣論》的時候,你就發現說:欸,你的心慢慢的 變,你在慢慢的好起來。等到你再回家,面對到同樣的人(那個你覺得永遠不會 改變的那個人)、同樣的事,你突然發現說:心裡有一點空間了,可能可以做一 點善行了,就是~當別人釋放善意的時候,我是不是接受一下?我是不是不要一 直把別人安立為:他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學《廣論》之後,我的心好像變得很善 意,因為我的心比較有空間,好像可以談論一些矛盾的、衝突的問題,我有能力 駕馭,不會讓矛盾變成更激烈的矛盾,而是讓矛盾慢慢地化解,然後大家達成諒

 解、達成感恩!

           有些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大部分都會覺得:我的心情不好,好像是永遠不能改變

的。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去找到正確的方法?

老師做了說明:怎麼樣能夠找到正確的方法呢?從《廣論》裡面找到正確的方法。老

師說,我們學了《廣論》以後,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比較能夠接納別人,比較能夠做

一點善行。「心裡有一點空間」。又因為心裡比較有空間,「就可以談論一些矛盾

的、衝突的問題」。

像你們參加法會,或者說參加營隊,乃至於參加一個提升課之後,會不會「心比較會

有一點空間」呢?或是說參加完提升課,面對同樣的境界,你會不會比較容易生起那

種心:「我可以原諒你,我比較能夠接納你。」?

 老師這一點主要是告訴我們說~如果內心希望比較有一點空間,跟接觸好的環境有關 係。所以我都會鼓勵同學,有機會《廣論》研討一定要參加 ; 提升的活動,能夠參加 就儘量去參加。因為你每參加一次,你就會出現一種結果,就是老師講的:「心裡面 有一點空間。」我不跟你計較了,我比較能夠原諒你;或是說你比較能夠有一種正面 的想法來面對一些事。

           我們之所以那麼生氣,生氣的原因~「都是他的錯」吧?

如果是認識到自己錯的人,會特別生氣嗎?應該是會愧疚,對不對?會愧疚!所

 以還是建議大家要在《廣論》班,不要退學。

我看到,在《廣論》班改變了很多、很多人的生命,因為在廣論班裡天天要「觀

功念恩」,對不對?「觀功念恩」會給我們生命提供很多不一樣的角度。比如

說,這罐子裡裝著好吃的,但是如果我一直只朝著鐵蓋子去看的話,就是一個鐵

蓋子嘛,很冰冷,也沒什麼。但是,你一旦朝著另一個方向去看的時候,你就發

現說:「啊,隔著玻璃,這裡面是好吃的東西」,然後想著想著你就很有胃口想

去吃了。它就不僅僅是一個鐵塊、鐵片而已了。「觀功念恩」最重要的是讓我們

養成一個習慣。

           這一段,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觀功念恩是什麼意思呢?它會給我們生命提供很多

不一樣的角度。」

對我們凡夫來講,誰最容易對自己「觀功念恩」?

一般講起來,自己最容易對自己「觀功念恩」。就像我們自己做錯事情,我們會不會

承認是我自己做錯事情?不會!但是旁邊的人做錯事情,我們會不會吹毛求疵的覺得

 他做錯事情?一定是這樣的。你會發現全世界我們最容易原諒的是誰?自己!我們會

非常容易原諒自己。

「觀功念恩」的角度,是學習用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他。

如果幫你開車的人,車子開錯方向了,他內心會不會想說:「你最好不要罵我。」第

一個現起的一定是這樣,對不對?但是,你第一個現起的是什麼?「這個人真的看起

來有問題!」。我們就是這樣。

「觀功念恩」為什麼跟「代人著想」是合在一起看?

~因為「觀功念恩」就是:當你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你看他的好處,以他的立場來

著想的時候,你就比較能夠接受別人。

就像剛剛講的,集全國之力,刻《八萬大藏經》的那個韓國國王。他真的是很有修行

的一個國王,碰到眼看戰爭即將來臨的時候,他第一個現起的想法是:「我們國家沒

 有福報,所以要累積福報!」,但是,如果他想的只是:「這些蒙古人真是可

惡!」,生氣有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如果他拚著國家的力量去跟對方打仗,有可能就

打輸了。但他想的是:一定是我福報不夠,所以我應該趕快累積資糧。於是很認真的

累積資糧,結果做了一個很偉大的事情~用了全國的力量,刻了八萬片的《大藏

經》。刻完了以後,戰爭也沒了,那位國王就變成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國王。

同樣一件事情,可能有一百個思路、可能有一千個思路,但是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

件事情,思路不一樣,可能產生的結果就不一樣,我們的生命就會不一樣。

           所以觀功念恩最重要的是讓我們養成一個習慣:朝著樂觀的、積極的、美好的方

向去看待他人生命和我們自己的生命。它是朝著一個希望的、有信心的、自己非

常有自信的這樣一個方向去看待生命本身的世界。

當我們眼睛沿著美好、希望、善良、感恩心、無私,這樣的一直看、一直看。當

你朝著這樣的方向去看的時候,你會不會看到?你一定會看到世間上是有這樣

的,不是沒有的,是有的!你就會突然注意到說,喔!有這樣多積極的、美好的

東西,原來好像是被我忽略了,甚至是別人的心、別人的語言、別人的習慣、別

人在我的生命裡默默默默做的那些事情,我以前都沒有覺得有多好,但是一旦我

想要「觀功念恩」的時候,我發現說,哇!他真的已經默默的為我做了很多了。

           老師說,觀功念恩最重要是讓我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什麼呢?朝著樂觀

的、積極的、美好的方向,去看待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朝著希望的、自己非常

有自信的一個方向,去看待生命本身和世界。

如果你常常在班裡面聽到觀功念恩、常常聽到好消息,會不會開心?不曉得你們常不

 常稱讚別人?常不常講好話?常不常對別人觀功念恩?這個很重要!

你常常對別人觀功念恩,你周圍的人會常常聽到好的聲音,你周圍的人常常聽到好的

聲音,他也會常常回饋給你好的聲音,這點很重要。

老師為什麼特別告訴我們說,要我們多朝樂觀的、積極的、美好的角度來看待我們自

己乃至於他人的生命?

因為當你用這種樂觀積極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乃至於他人的生命,你就會發現,生命

當中,有很多東西是被你忽略了!這幾個字很重要喔‥「有這麼多積極的、美好的東

西,原來是被我忽略了,原來是被我忽略了!」

你會不會覺得,別人有這麼多積極的、美好的東西,原來是被我忽略了?也許不會有

人承認他忽略別人的東西。但是觀功念恩之後,發現,我們真的會忽略別人的東西!

別人很多美好的東西,在我的生命當中會被忽略了。

 這一句話很重要喔――是被我忽略的。「忽略」表示什麼?它是存在的,可是你沒有看 到它的存在,對不對?就是「忽略」了。 我們周圍實際上很多被我們忽略的東西,老師說,包括別人的心、別人的語言、別人 的習慣,然後別人在我的生命裡面默默地做的那些事情,我以前都沒有覺得有多麼的 美好,被我忽略了。可是當你觀功念恩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別人的心、別人的語言、 別人的習慣,還有別人在我生命當中為我默默付出的那些事情,那些事情實際上他已 經為我默默付出了很多了!~同一件事情喔,同樣的你每一天看到的人喔。 所以老師以前常常告訴我們:我們生命當中有很多「熟悉的陌生人」!~我跟他很熟

 悉,但實際上我忽略了他生命當中很多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看事情的的角度,決定 了這一生的苦樂。

三.總結 我們即將要去參加義工的護持,包括我們的企業營,乃至於未來的企業班,有沒有可 能裡面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被我們忽略呢?是有可能的!師父看待周圍的每一樣事情都 是無與倫比的美好,可是我們卻不一定如此,對不對?差別在哪裡?差別就在我們的 心啊! 所以,如果說你們有機會參加企業營的護持,應該要歡喜,因為我們的生命將有一個 很有希望的未來,有一個很有希望的營隊即將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應懷抱著希 望、懷抱著感恩,有可能很多你過去生的朋友,有很多美好的遭遇,即將在不久的未 來會出現,就在企業營裡面會出現,你們會不會有這種期待?還是你們對於企業營已 經覺得:「法師,我已經參加過很多年了,這已經沒什麼了。」你是哪一類的人? 最後收攝一下:

 「我們的認知,決定了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感受,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苦樂。所以我們

必須要把我們的生命的頻道,從抱怨的、不懂得感恩的這個頻道,轉換成積極的、樂

觀的、甚至於美好的這個頻道。」~老師是從這個思路,轉換成~我們生命動力的來

源來自於哪裡呢?實際上就是來自於我們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如果說你對事務的看法

是積極的、有希望的、而且是樂觀的,你的生命就會充滿了動力,就會充滿了希望。

而你自己的生命充滿了動力、充滿了希望,會不會影響別人呢?也就會影響別人。可

是,如果說我們的生命都是朝著悲觀的,甚至於負面的想法的話,那我們這種悲觀負

面的想法,會不會影響別人呢?也會影響別人的。

所以,改變我們的認知,改變我們的見解,改變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我們對於一件

 事情的態度,你能夠常常去思考,認識自己,能夠把我們自己的這種負面的想法做一

些轉變,我們就會有一個嶄新的生命,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一件事情。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今天就先上到這邊,很謝謝你們這麼認真地聽這一堂課。

很謝謝大家能夠在企業班裡面認真地學習,很謝謝大家能夠在企業班裡面認真的護

持,也很謝謝大家能夠報名「企業營」的義工,也希望大家能夠很認真的去當「企業

營」的義工,很謝謝大家!因為有你們認真地學習,有你們認真地付出,很多的企業

人士他們的生命才能夠有希望,非常謝謝你們!也希望靠著我們大家的努力,我們能

夠把一個又一個的有緣的有情找回來,能夠幫他種下~哪怕一點點微量的善根。謝謝

 你們。

 【養成積極樂觀的思路(二)】—— 如證法師 2018 年 3 月 11 日 於醒 覺團隊培訓開示 ( 20180225)

銜接上次的內容,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真如老師【養成樂觀積極的思路】這一講的後半 段。連帶前面的內容一起複習:

老師說「同樣一件事情的發生,我們有些人會看到悲哀的一面,有些人卻看到振奮的

 一面。」「這兩者的人生」會怎麼樣呢?「實際上差異是非常大的!」你們平常碰到 事情,你是看到振奮的一面,還是看到悲哀的一面? 都有!有時候看到振奮的一面,有時候看到悲哀的一面。像我們僧團有一些法師就很 樂觀,非常樂觀,看到什麼事情他都看到正面的,天天都很開心,有時候我們跟他外 出,如果說別人準備吃的東西過多,我們就跟他講:「那你就幫忙多吃一點。」他真 的都可以吃得下。吃完以後他就笑一笑,說:「嗯!肚子都快要漲破了。」,就笑一 笑。但有些人真的就很悲觀,一件小小的事情發生,他就覺得天好像快要塌下來了。

現在越來越多人得到了憂鬱症、躁鬱症,這一些悲觀的思想跟悲觀的情緒,它的根源 來自於自己的認知!自己的認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導致的!你們會承認是自己 導致的嗎?碰到困難的人、困難的事情,今天出門的時候心情不好,早上起床的時候 心情不好,你會覺得是自己導致的嗎?不會嘛!一定是別人導致的,所以就開始怪 他…。就像以前台語有一個諺語:「不會開船嫌溪彎」。

 要怎麼樣能夠改變這種狀態呢?「你必須爭取主動!」 請問一下,我們碰到困難、碰到問題,你覺得:「就是這個人造成的!就是那個人造 成的!」你是主動還是被動?是別人在主宰你的痛苦跟快樂,對不對?所以真如老師 說,「你必須爭取主動,內心能夠施力的地方」。

在爭取主動的過程當中,有一點很重要:「要先了解自己的內心」。

對自己了解的過程是什麼呢?第一個就是「觀察」。

觀察什麼?發脾氣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你會持續多久?你的強度是怎麼樣?你會說一

些什麼話?你身體的苦受是什麼?然後我們的表情是什麼?我們的眼神是什麼?我們

的呼吸狀態是什麼?悲哀的時候、沮喪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它出現波動的期限,你知

 不知道?有沒有觀察過這個?沒有觀察這個,就代表對自己不了解,沒有觀察,你永

遠會被外在環境牽著鼻子走。

對大部分的人來講,能夠做的就是「事後觀察」,就等到情緒過了以後,才觀察得

到。你可以把它寫下來,對於某一類的事情,你只要提到它,就開始發脾氣,這件事

情你可以做觀察。在瞭解你自己以後,你才有辦法平撫自己的情緒,有機會平撫自己

的情緒以後,才有辦法進一步去改變外在環境。

 我們的「心」對事情的看法,決定了自己的感受。心情好的時候看什麼都好,心情不 好的時候,看什麼東西都不好。但老師說:「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和這件事本身的樣 子,是不是一樣的?還是我們只看到了一個面,甚至我看的這一面也是可能很扭曲 的?」

每一個人潛在的思路都不一樣,有些人碰到事情,習慣性的就是放棄,「這件事情,

困難、太困難了!」然後選擇放棄或跟別人吵架。有些人就會選擇:「我再嘗試看

看!」

失敗了就棄甲而逃的時候,你的生命有可能成功嗎?所以老師說:「希望大家靜下

來,到底為什麼一直為這件事情苦惱?一旦找出背後的因之後,知見改了以後,覺受

也就改了,感受也就改了。」

以前師父常常跟我們講海倫•凱勒的《我的信仰》一書,在《我的信仰》裡面有講到

 一個故事~美國的鋼鐵大王的故事:有一個人他買了一座山,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座

山,後來聽說那個地方有金礦,他就花了很多的錢去採,結果採了很久都採不到金

礦,於是叔姪兩人就決定把那座山賣掉。用以前買來的十分之一的價格,賣給另外一

個年輕人。那個年輕人買了那座山很高興,用十分之一的價格就買到了,而賣的那個

人,覺得買的人是傻瓜。那位年輕人買了那座山以後,他再找探測礦場的人來,結果

發現,前一個人開採的方向是錯誤的,實際上如果能夠再往前一點,就能夠看到豐富

的礦產。果然這位年輕人,當他的機器往前開了沒幾步路,就看到非常豐富的鐵礦,

這個人就是美國早年很有名的鋼鐵大王卡內基。

而前面那一個人,知道這件事之後,他就用這個故事告訴自己:以後碰到再大困難,

絕對不要在兩三步之前就放棄努力。從此他就改行做「保險」,他在做保險的時候,

 也常常碰到困難,都沒人理他,但是他就想起前面:「就差幾步路,我就放棄」的教

訓,所以他就想:「我絕對不要放棄,我絕對不要放棄!」。後來那個人就變成美國

當年最有名的保險業大王。

很多人的失敗,就是在於他在成功的面前放棄了!所以有時候真的講起來,成功跟失

敗不一定是在外在環境,有可能是在自己的內心!

「我們的心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決定了自己的感受。」

 老師說:「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思路朝著一個非常痛苦、不幸的地方?等到有一天它爆 發的時候,實際上你是應付不了的!」「我覺得我的心情還不錯,為什麼思路都會朝 向那邊?」「這就是最危險的地方!」我們潛在的心情,我們認識嗎?這點很重要 喔!要去觀察!沒有去觀察說你的心已經陷入一種悲哀的情境當中,你是不可能從這 個悲哀的情境跳出來。即使有一個機會在那邊等著你,你有沒有可能在成功的咫尺之 內,卻全然的放棄?

所以了解自己的心很重要,檢查一下自己,你的心情現在是悲觀還是樂觀?了解自己

以後,你才有辦法改變你自己。

「要小心不良情緒對自己健康的摧殘啊,就是小心壞心情!然後不要覺得壞心情是你

沒辦法的,實際上是你可以把它翻過來的,關鍵是你有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我覺得

《菩提道次第廣論》可以開示我們很多正確的方法,對不對?廣論班,在廣論班

 裡。」「因為我的心比較有空間。」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想不清楚時,我們的心就會緣 在一個點上。當我們的心執持在一個點上,就不容易看到其它的點。 透過學習《廣論》,我們的心出現了一點空間,那個時候,我們人跟人之間這些激烈 的矛盾,就比較容易化解。老師説:「觀功念恩的意思是什麼呢?會給我們提供生命 不一樣的角度。」

當我們看一件事情,如果眼睛注意到「別人的錯誤」,跟注意到「我能夠努力的空

間」,這是不是兩個角度?如果我們只注意到:「為什麼這個人會這樣?為什麼現在

的狀況會是這樣?」那你的問題永遠解決不了!但是我們平常就是習慣性的怪別人,

就是眼睛往外看。可是透過學習佛法,你的心就會能夠朝向另外一方面去看。

 老師說「觀功念恩最重要就是養成一種習慣,朝著樂觀、積極、美好的方向,我們去 看待他人的生命和我們自己的生命,朝著希望、非常有自信的這樣一個方向,去看待 生命本身的世界。」當你朝這個方面去看了以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你會發現 說有這麼多積極的、美好的東西,實際上是被我忽略了,包括別人的心、別人的語 言、還有別人的習慣、還有別人在我生命裡面默默做的那些事情。」實際上觀功念恩 是讓我們看到另外一個世界,對不對?讓我們看到說:存在於我們生命,可是我們卻 沒有去注意的一個美好的世界。如果多去看到存在於我們的世界,卻平常忽略了一個

 美好的世界,你心情會不會比較好一點?心情會比較振奮,然後也會比較正面的來看

待這件事情。

所以老師告訴我們:有兩個東西要能夠好好地做,一個是觀功念恩,那另外一個是什

麼?善行點滴!一定要認真地做!我不曉得你們平常有沒有常常在做觀功念恩?應該

大部分人都沒有吧?觀功念恩要常常做,真的要常常做!你觀功念恩常常做的話,你

的生命就會看到很多美好的東西,很多很多美好的東西,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上看不到

的很多美好的東西,它會在你生活當中出現。

老師又說:「你在班級裡面如果能夠常常觀功念恩的話,你平常就會找什麼呢?你會

找美好的事、找美好的人,你的眼睛就會沿著什麼方向去看呢?美好、希望、善良、

跟感恩心,還有無私的這一方面,你會朝著這一方面去看!」所以我上次有跟你們

說,我們生命裡面實際上有好的、有壞的,對不對?但是在人的記憶裡面,容易記憶

 好的還記憶壞的?記憶壞的!壞的可能只有一件事情,好的有十九件事情,但是壞的

那件事情卻印象特別深,好的十九件事情就很容易在我們生命當中被忽略。而當我們

專注在壞的那件事情上面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好,還是不好?不好!心情不好的時

候,你的生命會充滿希望還是充滿了絕望呢?

像我會接觸很多任職學校的老師,他們常常跟我說:「法師,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

了!」我問他:「為什麼越來越難教?」他說:「現在學生上課都不聽話,然後都講

話啊、做他自己的事情啦。」我問他們說:「那你們上課的班,有沒有聽話的學

生?」「有喔!」「聽話的學生比例多少?」「聽話的學生大概百分之八、九十

吧!」我說:「聽話的學生百分之八、九十,為什麼你會覺得現在學生越來越難教

 呢?」他說:「法師,只要一、兩個,我就受不了!」。那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聚 焦點就在那幾個學生上面,當你每次來上課的時候,看到說「又在動了、又在講話 了、你又在鬧了……」,那時候你就沒有辦法上下去。因為習慣就聚焦在那一、兩個 狀況不好的,結果到最後他自己心情也不好,可是其他狀況好的學生,他卻沒有花時 間去教他,就會變成是這樣。

就像我們有十九顆彩色的氣球,我們看不到,卻只有專注在那一顆黑色的氣球上面。

你說我們的生命會變得悲哀,還是變得喜悅?我們生命真的就變得很悲哀了。舉個例

 子:你學佛之後,其實你周圍的人也變善良了。但是你對他的要求水平卻又不斷、不 斷地提高的話,我跟你講,你旁邊的人真的會被你折磨死啊! 如果你多去看到「喔!他已經進步了這一些了、進步了這一些了…。」你這樣心情也 會比較好一點吧?一起努力吧!我也在努力。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我們周圍就會更祥 和、更美好!「機會,總是哭喪著臉而來的。」我們平常生活當中,有很多我們覺得 不美好的事物裡面,有沒有可能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隱藏在裡面?因為我們忽略了它, 你就看不到美好的事物裡面,可能還存在另外一種希望。當你忽略了以後,我們的生 命就沒有辦法變得很積極樂觀。

在海倫•凱勒《我的信仰》裡面,有講到有一個故事:〈完美的愛,形成完美的 人〉,十一世紀、還是十二世紀,法國有一個很有名的蓮墨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的時候,德國入侵法國,就在蓮墨大教堂附近,投了一顆炸彈,結果蓮墨大教堂的 那個彩繪玻璃,就全部碎掉了。附近的居民,因為對那個教堂都很有感情,他們就跑

 到教堂把碎玻璃撿回家。等到大戰結束了以後,有一個很有錢的人,他出了一百萬美 金,請了世界級很厲害的修復玻璃的工匠去修復大教堂的玻璃。他去跟附近的人要回 那些碎玻璃,一塊一塊拼貼、一塊一塊拼貼,花了一年左右時間,最後整個玻璃全部 組合起來。他發現一件很驚人的事情――蓮墨大教堂的玻璃沒有少一塊,沒有少一塊! 所以那一篇故事叫做〈完美的愛,形成完美的人〉。

這個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我們生命美好與否,實際上並不在於外在環境

的美好與否,而在於說:你能不能有一顆美好的心?如果你的這一顆是美好的心的

話,即使你碰到再大的困難,生命當中碰到再大的困難,你的生命會不會一樣有美好

的結果?蓮墨大教堂,當它碎掉的時候,人們的心是不是也是跟著碎掉了?但是因為

 人們對於蓮墨大教堂的那一份深深的關愛的心,所以最後蓮墨大教堂的玻璃沒有缺一

塊。

實際上從很多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生命的美好與否,是不是跟我們 「心」的塑造有關係?我們能不能珍惜眼前所擁有的這一切的美好呢?能不能去看到 你周圍所擁有的,去珍惜周圍所擁有的這一切美好?關鍵在哪裡?就在你是否有一個 「正確的看法」。若不懂得珍惜,即使有再多美好的東西在你面前出現,到最後這些 美好的東西就全部都不見了!所以「透過觀功念恩,會發現我們忽略了很多很多美好

 的人和事,沒有把那些放在內心裡面去感恩他們。」

老師還希望我們要能夠把觀功念恩這種價值觀,變成一種習慣,所以在還沒有養成樂

觀、積極、主動的習慣之前,要不要努力?你都要努力!這點很重要。

「你不要停,你一直努力,怎麼可能世界不改變?怎麼可能你會不改變?你改變呢, 跟你在一起的人怎麼可能不會被你影響呢?一定會被你影響。」所以你如果說覺得周 圍有很多悲觀的狀況,跟你有沒有關係?有!跟你是有關係的。第一個要改變的是 誰?自己!你的見解跟看法改變了,周圍的環境相對也就改變了。所以老師說:「觀 功念恩,有一天你會發自己很強大,經歷很多考驗,任何考驗面前,你都會朝著樂觀 的方向改變你的習慣。」

像師父,師父就一直很樂觀,碰到困難都一直很樂觀。師父常說:「居士,是時大因

 緣。」什麼是「時大因緣」?就是說:居士活在這個時代裡面,你們福報很大、很殊

勝。為什麼呢?因為古代本來就是十善業的社會,所以居士對整個社會而言,沒有什

麼太大的貢獻~因為本來就是充滿善業的環境;但現在呢,普遍都是十黑業的社會,

所以學佛的居士,對這個社會的貢獻就可以很大:學佛的居士可以教別人「不要說

謊」「不要騙人」「不要殺生」,所以學佛的居士在這個時代裡面就變得很重要!所

以師父說,對於學佛的居士來講,在這個時代裡是很容易累積資糧的時候。師父對於

現在這個時代的居士非常非常地稱讚~就是你們!這個思路很厲害喔!時大,時大因

緣,佷殊勝的一個時間因緣,就是你們!你們活在這個時候。師父看每一件事情,師

父都很樂觀,師父都不會有悲觀的情緒,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

 你樂觀,你才有辦法勇往直前,所以像師父講《廣論》講了十幾年,沒有人聽,師父

還是照講,師父跑了很多的道場,跑了很多的地方,師父講一講《廣論》,人家就

說:「你不要在這邊講《廣論》,我們這裡不相應《廣論》。」師父就換一個地方,

師父覺得:《廣論》這麼好,為什麼沒有人要?但他還是繼續講,後來講講講,講了

十年以後,終於有一個地方願意讓師父講,就是以前的南普陀,終於願意讓師父講,

後來《廣論》就講開來了。

你們有沒有這種耐心啊?這真的是耐心啊!一種堅定不退的耐心啊。很多人在碰到一

 點點困難、挫折的時候,他就唉唉叫,他就「哎呀!不行啊!」這個真的很可惜。如

果你自己本身是一個很堅定的,對自己的信仰的方向真的很堅定地向前走的時候,你

說你的周圍的環境會不會跟著而改變?也一定會因為你而改變!因為你很樂觀、你很

積極、你充滿了希望,所以你周圍的人,相對的,他們生命也一定能夠充滿了希望,

這點很重要。

所以觀功念恩會賦予我們在苦難面前,在大大小小的挫折打擊面前,有一種什麼?你 說「淡定」也可以,你說「勇氣」也可以,還有什麼?強大的內心。當你看到你內心 強大的力量的時候,這個力量界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到最後你不僅僅是改變了你自 己的生命,靠近你的朋友啊、小孩啊、老人啊,然後甚至是小動物,小動物,都會因 為你……,比如說你帶一隻狗,如果你整天說:「唉!真的好沒意思喔。」那隻狗在 你旁邊啥感覺?牠就看著你啊,那隻狗就看著你,然後以後就會聽到狗也會這樣 「唉!」狗是會嘆氣的,會長吐氣,會壓的吐不過氣來。如果你每天心裡很快樂的

 話,你說:「狗狗,怎麼?今天心情好不好啊?」然後你用非常快樂的心情看著牠 說:「今天吃得好不好啊?要不要出去跟我跑一圈啊?」那個夠就會很高興啊、很高 興。連狗狗都會被我們情緒影響,何況什麼?何況人呀!小貓、小狗都會被影響的, 如果你整天不高興說著:「貓咪,你不要睜著……!」整天對那個貓那樣,那個貓就 這樣,那個貓就不會一種很放鬆的感覺,對不對?久了之後,牠就會覺得「這世界很 可怕,好像我不停地犯錯誤。」因為你傳遞牠一種非常恐懼的、很有壓力的一種貓的 生活。

好,你們是哪一種人啊?你們是一直嘆氣的,還是很樂觀的?

 這一些角度你們先弄清楚,弄清楚以後,「學習觀察自己。」 你平常情緒起來的狀況是什麼?你會持續多久?到底聽到哪一些話、哪一種狀況,你 容易有情緒?你可以把它寫下來。觀察、觀察,你就會知道你是樂觀的人,還是悲觀 的人,你就會比較清楚,然後再想辦法把悲觀的情緒降低,然後能夠讓自己多生起一 些樂觀的想法。

「在你沒有養成積極樂觀的習慣之前,都不要停!」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積極樂觀, 我們這個世界會不會變得更美好呢?

 好,今天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