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增991幸福田學習樂園
每周課摘

20180516 生命智慧的寶典 – 菩提道次第廣論

2018-05-16

20180516   生命智慧的寶典 – 菩提道次第廣論 

主題:聽聞軌理

班長提策:

  • 人的快樂是比較來的,但需要長時間的對比,才能體會什麼是真實的快樂
  • 從今天開始,會有學習的儀軌,讓心靜下來,放掉先前的境界,而能夠安住自己的心,專注學習
  • 我們跟隨著與自己相應的師長學習,所以在學習前,我們會恭敬學習的對象,也為以他們作為我們生命的目標。因此,不論自己的信仰為何,都應禮敬自己學習的師長

前行緣念、儀軌:

  • 禮佛三問訊
  • 三稱本師
  • 開經偈

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 「本師」:指的是我們自己心中的根本上師
  • 「南無」:皈依、恭敬之意
  • 在念誦時,最重要的是「專心、至誠」
  • 「開經偈」:提醒我們可以聽聞佛法是多麼不易,並且把心調整到與法相應的狀態
  • 學習時,最重要是「前行時的發願」,以及「最後結行時的回向」
  • 「無上甚深微妙法」:指的是佛法,代表世間、出世間最高的智慧
  • 「百千萬劫難遭遇」:一劫代表很長的時間,經歷「成住壞空」
  • 如來:代表佛陀
  • 開經偈為唐代武后所作,讓我們在學習之前,提醒我們,我們值遇如此難得的教法,因此學習時,要收攝我們的心,恭敬、珍惜;如果沒有收攝的話,很可能浪費了難得的聞法時光
  • 華巖分六十華嚴、八十華巖,八十華巖完成後,獻給武后時,武后所賜,此四句千百年未曾被更動
  • 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是60億年之後,所以能夠值遇佛法的我們,是如此的難得,就像第一縷晨光,也是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閃電
  • 2500年前,佛陀傳法時,一個小女孩用雙手捧沙,放到佛陀的鉢裡,弟子問佛陀因緣,佛陀說這個小女孩在千年之後,會成為君王,因此我受了她的沙,也是成就了未來她可以親近、弘揚佛法的順緣

讚頌 – 「第一縷晨光」

吉祥月華 在天空輕輕漫照

銀輝遍灑 天香嬌嬈

芙蓉夢裡 清歌飄飄

勇士柔腸 千古輝耀

傾聽著 傾聽著 第一縷的晨光

注入了 注入了 虔誠的心扉

傾聽著 傾聽著 第一縷的晨光

曼妙的花在那一刻盛開 盛開

傾聽著 傾聽著 第一縷的晨光

注入了 注入了 虔誠的心扉

傾聽著 傾聽著 第一縷的晨光

我的渴盼 我的渴盼

燦爛 燦爛的盛開

我的渴盼 我的渴盼

燦爛 燦爛的盛開

  • 佛法是我們在長夜無明中的「第一縷晨光」
  • 第一縷晨光, 用「傾聽」是很奇妙的。因為,我們溝通時,常只用說的,而忘了用「傾聽」

廣論P 15 科判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一、聽聞軌理、二、講說軌理、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 教育要有Input, Output才會完整,因為需要聽、也要說,成為完整的迴路
  • 另外,學習的東西,要能夠用得上,否則也無法長久
  • 先了解聽聞、再了解講說,最後要懂得回向
  • 聽聞軌理分三:思惟聞法所有勝利(好處)、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怎麼承事法師)、正聽軌理
  •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廣論P15LL5

聽聞集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了豐富未來的人生?

  • 遇境時、學習時,一定要設定目標,也要對我們有所意義與利益。

如果自己下定決心想要豐富人生,需要有

  • 暇滿人身(有時間)、把握時間、找對方法…

另外,環境的重要 – 師/ 法/ 友 》有老師、有教法、有僧(同行也是)》佛法僧三寶

  • 班長舉例:錯的人,做不了對的事;對的人,做不了壞的事

師法友中的關鍵是「法」,法是智慧,那「智慧」帶我到哪裡?

生命藏寶圖,請見附件三士道圖,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發心的目標 – 離苦得樂

1. 下士道 : 樂多於苦

2. 中士道 : 斷一切苦根

3. 上士道 : 助一切有情、斷一切苦根

  • 我們現在還什麼士都不是
  • 在下士道已經在成佛的路上,而上士道中一定包含中士、下士

翻轉生命攀越高峰 》學習廣論

得到生命無限智慧,從聞思開始….學習的第一步 – 「聽聞」

聽聞軌理 – 學習「如何學習」

  • 我們的聽聞,常不一定是正確的,因為「無法真正地離苦得樂」
  • 我們常連自己的苦樂是什麼都弄不清楚是什麼

聽聞「軌理」:有關聽聞,要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

軌則:怎麼做

道理:為什麼這麼做

「見解改變了,心就改變了;心改變了,行為改變了;行為改變了,命運就改變」

如得法師

其中「見解」是最重要的

見解來自思惟 》推動命運的大輪是思惟

我們一般的思惟是用我們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來自智者的引導所得

聽聞可以得到最高智慧? 法

法是什麼?

聽聞集云: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廣論P15LL5

由聞知諸法:知道萬事萬物

  • 由聞遮諸惡 (斷惡)
  • 由聞斷無義 (修善)
  • 由聞得涅槃 (佛果)

一層層地斷惡修善、一層層地向上

對是否值得跟隨的師長、與聽聞內容的判別標準

  • 「煩惱」在增長或減少?
  • 只談苦樂,而不執著於對錯

廣論:P15 LL5                       

音檔:9A 25:31-9B 4:20 

手抄:#2 P16LL3~P21 L4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四句話。這話的意思好像很簡單,你由聽聞啦才曉得法,這個法是代表一切,一切法由聽聞你才知道。不,這個地方有個特別意義,佛法所講的法,它有一個目標,如果說不能跟那個目標相應都是戲論,戲論是好聽的,另外一個名詞—魔業。魔跟佛有什麼不同?魔跟佛的差別是恰恰相反。

佛是把我們從生死輪迴當中救出來的,把這個錯誤的行相指出來,讓我們了解這錯了,怎麼去覺悟;由於覺悟,然後從這個痛苦當中透脫出來。魔不是!他恰恰相反,專門把你拖下去的。所以我們對這個法正確的了解,是要了解這一點。假定你了解了這一點,而不能跟這個相應的話,那個就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是戲論。

所以不是我們說懂得很多,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之下,一聽:啊,這個覺得都懂了,這個東西好像一點意思都沒有。或者他講是那點,你有你的見解,那個東西啊,這是個很糟糕的事情,很糟糕的事情。

現在這個地方說「聞知諸法」,特別的意義什麼呢?要得到真正的正見,了解這個法的特質,了解這個法的特質。

而我們眼前並不是完全不知道,我們曉得這個叫什麼、那個叫什麼,說得一大堆,可是這些東西對我們真正的苦樂有關係嗎?沒有直接關係。

對我們眼前極大部分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倒是知見稠林,煩惱叢生,不如不知!所以他這個地方真正告訴我們的,由於聽聞佛法而得到正見,正見就是告訴你迷悟的關鍵,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那麼曉得內外的差別。

乃至於,內—內就是佛道,佛道當中小、大的差別,乃至宗派的差別。你這樣就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以至取捨等等,能夠分別得清清楚楚。而主要的這個取捨,歸根結柢是在我們內心上面。從外面的萬事萬物,一直慢慢、慢慢地認識到這一點,這個才是真正重要。這個必須透過聽聞,必須透過聽聞,重要的!那麼這一點哪,換句話說,由於了解事相,一直到究竟圓滿達成,整個的。

下面分三個步驟:「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對普通一般事情,因為我們並不了解,所以我們忙得很起勁,忙了半天,結果呢都是戲論,生死輪迴當中輾轉不斷,這個沒有意義。所以佛法裡面告訴我們非常正確,你必定要了解這個關鍵所在,然後應取,取、棄之間,所以對我們有害的去掉,對我們有好的努力去做。

因為你能夠這樣的話,懂得了以後,所以啊對於不應該做的事情不做—遮止了,該做的事情去做,然後你就增長了。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斷除惡業,斷除惡業實際上另外一方面的是善業增加。這一點呢特別指什麼?戒而言。尤其是我們平常啊一天到晚為惑業所綁住,那麼這個剛開始入手的地方,就是以這個為主,指戒—從惡業當中透脫出來,透脫出來。

進一步,雖然透脫出來了以後,但是這個只是說初初的一步,進一步要把這個煩惱的現行降伏,煩惱的現行降伏,所以「由聞斷無義」。惡是偏向於惡那方面,雖然我們不造惡了,可是我們做的事情,對於真正地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還不一定有特別的意義。很多情況之下,或者無記,或者戲論當中,所以進一步斷無義,這個特別是指「定」,所以使煩惱的現行降伏。降伏了,最後一步的話呢,把種子斷盡,所以「得涅槃」,這個次第。

這個佛法真正重要的地方,關鍵在這裡!

所以諸位,大家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不要說:哎呀,我現在在修行啦!那你看看你修行了半天,你的煩惱在減少,還是煩惱在增長?假定說你煩惱在增長的話,你怎麼做都是錯的。

不要說:「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啊,你根本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不管你懂多少道理,不管你那個法器敲得多好,不管你那個腿盤得多實,乃至於得了定,這個還是沒有用!佛法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靠聽聞,靠聽聞!

  • 由聞知諸法,要有目標,只要沒有目標,都是戲論。
  • 佛法的目標是0與1的差別,只有有跟沒有,沒有中間模糊地帶
  • 我們常說「懂了」這句話,但是否,我們是「回到自己、在學我」,不是在學佛。
  • 我們要先把自己清空,才能聽到師長要告訴我們的
  • 以小朋友為例,巧克力和100萬的支票,他一定選擇巧克力,只因為他沒有正確的認識與聽聞
  • 我們常用自己的知見、對錯,在判斷他人
  • 主要的取捨,應在自己的內心上,是看自己。批判他人並沒有用
  • 由聞遮諸惡,把不對的遮止。指戒,是一種清涼,是一種保護。讓我們在懸崖邊,設了圍欄,讓我們得以自在
  • 不要學了佛法之後,只得到「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完全看著他人,而不是自己

影片 – 父親給女兒的結婚祝福

  • 對錯比較重要?還是苦樂比較重要?
  • 在爭論對錯時,是否解決了心的苦樂?

法 – 一切萬事萬物,佛法是真實的真相、是真實的智慧、是真實的離苦得樂。

  • 有一個目標(離苦得樂, 解脫)
  • 聞法要回歸「苦樂問題」
  • 正見(迷悟關鍵、取捨標準):用佛法的標準?自己的標準? 》要用佛法的標準檢擇
  • 由境界回歸自心:從心隨境轉 》到境隨心轉
  • 沒有境界、沒有心 》森然萬境、森然萬心 》心境不二

善法分別 – 從無限生命、由佛法的標準來看。不要在生死中輪迴。請參考附件

  • 無漏善法:沒有缺漏的,出離輪迴

如證和尚開示:回向的意義  》回向:我要向哪個方向去

願此殊勝功德:心靈上得到美好的事物、宇宙間一切美好的事物

回向法界有情:祝願給宇宙中所有的生命

盡除一切罪障:希望他們可以盡除一切障礙、無知,所有不好的東西都可以䀆除

共成無上菩提:生命得到圓滿。所有痛苦消失、快樂可以得到

回家作業:P16L1 本生論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怎麼才能夠轉呢?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