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2 如俊法師大課 「四家合註第一講」
聽聞前行
- 不論老同學、新同學,都是從聽聞開始學習。在師父手抄稿中提到老比丘挨四鞭子證四果的公案,師父所開示的即是提策我們先做好準備再開始聽聞,才能得到佛法不可思議的妙用與加持。
- 準備的核心在於了解佛法的特質,亦即內明 – 內淨心意。
- 上師同樣對老比丘證初果到四果進行開示時提到,阿羅漢才得以證得空性,但為何看似未曾聞思的老比丘可以得證四果?其實,老比丘於一切時處,都處於聞思狀態、一直好樂聽聞,甚且在不同的境界中,依然逆來順受、恭敬地聞法。如此認真修行,不論什麼境界,都向內調伏,成為向內淨化的機緣。就此看來,老比丘聽聞前行已經做了許久,也不停地淨化心意。我們日常即該做好聽聞前行,如此,唯一可以改變、翻轉生命的佛法,才能讓我們不論處於何等境界,都可以內淨心意,如同老比丘一般。
本日研討段落:四家合註第一講 26’29” – 31’34”
「由修之門無與倫比」
內文如下:
「我不知道諸位對於「由修之門而無與倫比」這一點,有沒有感同身受?我給你們簡單地講一下:我曾經跟隨仁波切去朝聖,走到某一些地方的時候,比如說在佛塔旁邊,在一些祖師塔或者供佛像的塔旁邊,就會看到有人修定。當時有很多人來來往往,他還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好像摒棄諸緣在修定,有的是出家人,有的是居士。看到能這樣專修的,首先是禮敬他們,然後仁波切就回頭看看我說:「不知道有沒有學到修定的教授?」這一句話道盡了修行人的多少辛酸啊!如果不知道什麼是昏沉、什麼是散亂,在山洞裡邊,棄捨一切俗緣坐一輩子,從年輕的時候坐到七、八十歲,八、九十歲,甚至一百多歲,能否得定呢?沒有清淨教授,不知道斷除什麼,他現起來那個東西恰恰是要斷除的,可是有人卻認為已經得定了,實際上那是一種細昏沉,是在昏沉中。有的時候昏沉不是睡著了,所緣也沒有失去,到底是什麼樣呢?以後我們學〈奢摩他〉的時候再仔細地討論。28’47”
總之,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修定,沒有善知識指示你什麼是定,就等於這一輩子白活了。而且大家可以想一想,離世專修要抱持著吃得那麼簡陋,破衣爛衫的,跟鳥獸為伍,那樣的一種生活狀態。他樂此不疲,想要修行,用了那麼大一顆誠心,可是卻沒有教授。如果到最後他發現「我所修的一切原來只是昏沉而已」,心會碎掉的!你想想那是什麼滋味啊?所以對於我們這些這麼有福報學《廣論》的居士們,在還沒有入定前就先學了,一點點學,我們一定由《四家合註》會講到〈奢摩他〉的部分,會講到什麼東西怎麼斷,前面都要講得很清楚、很清楚。如果沒有獲得這些教授,馬上找一個所緣,有的人觀個樹葉、有的人觀個燈火,或者隨便找個所緣就開始去入定的話,實在是很危險的。30’00”
所以看到「由修之門而無與倫比」,其實每次都非常非常地感動。宗喀巴大師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示現呢?就是拯救你我啊!你想想萬一那個在山裡坐著的是你、是我呢?如果那麼多年,假如說五十年過去了,你以為自己修成了,進入什麼什麼了,可能是已經得定了,卻說:「我現在所顯現的光明,完全是智慧的光明。」那還是得定了,但智慧的光明和定的光明他分不開。還有一種就是在九次第定前面的那些住心,和真正的根本定完全也分不開。這樣的話,誤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什麼東西,會不會打妄語呢?所以沒有得到清淨教授去修行的,我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叫「慘不忍睹!」因為他已經不想輪迴了,他想出輪迴。現在只是修定,還沒有說到什麼叫徹底地擊碎無明的中觀正見。所以傑仁波切把昏沉、細昏沉明顯地標出來,讓大家老老實實地沿著先輩祖師所指示的教典,一字不漏、一字不差地照著修行,這種嚴謹地把教典看作像呼吸一般的態度,正是我們這些弟子們應該學習的。」
- 「由修之門無與倫比」與上次的研討內容「由修持之門無與倫比」,其間的差別在於,「修持之門」,指宗大師於通達教理後,在修持上證得的圓滿功德。
- 所謂的修,分為「廣義的修:聞是修、思是修,修也是修」,以及「狹義:聞思決定後,把要修的內容確定,然後於上座修,亦即「修定發慧」,也就是定慧下,要反覆串習法義的修。
- 在上師開示的內容中提到「跟隨仁波切朝聖的過程」,法師析釋經由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弟子得到更多的加持和啟發,並且列舉陪同上師及仁波切前往大昭寺、怙主殿、宗大師閉關處、温薩巴尊者即身成佛處、惹珍寺等聖地朝聖時,所值遇殊勝的機緣與加持,藉以說明諸如修行,皆與「跟隨仁波切朝聖的過程」一般,能否有真正具足教證功德的師長在旁指導,是會有很大差異的。法師同時提策我們,跟隨師長朝聖是很殊勝的,我們要有希求心、要發願,未來得以跟同師長一起去朝聖。
- 反之,如果不聽有經驗的人的引導,自己模索,忙了一生,可能就是空無所成而已。因此,進入修行,如果沒有有經驗的師長引導,單憑自己想、自己閉門造車,會有很大風險。
- 戒定慧指「持戒,修定,修慧,進而解脫生死輪迴的道理」
- 廣論P336 LL6 「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意即佛法中大小乘,世間、出世間功德,都是來自止觀,也就是定慧。透過定,在深細的狀態,不能散亂,才能得到佛法所要攝受我們的內涵。而「學定」要先有「持戒」的基礎,要有次第,這也是為何我們學習廣論的理由。在廣論中的前300頁,是持戒的內容,而300頁後才開始學習定慧。
- 上師所提「對由修之門有沒有感同身受」?指的是範圍是定慧以上的修行,但我們對層次這麼高的修行,能否想到感同身受?
- 法師提到上師的引導,可能會讓有些同學覺得,這和我們八竿子打不著,為何要感同身受?其實,這和上述與仁波切朝聖的經驗相關。
- 法師首先說明,「在一些祖師塔或者供佛像的塔旁邊,就會看到有人修定。當時有很多人來來往往,他還是靜靜地坐在那裡」,這樣的修行合乎傳承教導,因為在祖師,成就者修行的地方進行修行,有其加持力。
- 進而上師提到對這些修行人,「首先是禮敬他們」,其後才是提到仁波切所問:「不知道有沒有學到修定的教授?」
- 修行到專修階段,有明眼人指導,是很重要的,不能閉門造車;就像運動也是一樣,如果盲修瞎練,越努力做可能越傷害自己。
- 法師強調「首先是禮敬他們」,是學習廣論很重要的地方。在廣論11頁「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章節中,從依止法提到「正住,不墮黨類」,師父曾經開示,對所有學習不同宗派的人,不可因為沒有正確了解,就擅自看待成「宗派林立,無所適從」,甚至有高下之別;而應把佛法各個宗派看成像大樹一樣, 枝繁葉茂、美不勝收。
- 廣論的特色即在於把佛法所有內涵,按照三士道次第,進行收攝,從凡夫到成佛過程,是身處在哪一個階段,說明得十分清楚,也可以從中看出宗派林立之美。
- 老同學學習皈敬頌時,會禮敬阿底峽尊者。而30年前,漢地學佛者對藏地、印度祖師很陌生,只對漢地大師很清楚、如雷貫耳。
- 阿底峽尊者未出家前即證得加行位,與天台智者大師、慧思禪師相同,至於憨山大師則表示自己和智者大師相差甚遠。由此可知,阿底峽尊者的位子是如何的高。
- 如果我們覺得阿底峽尊者比智者大師來得了不起,這是錯誤的心態。因為師父開示說,其實,關鍵在「圓滿傳承的道次第教授」。因為有了圓滿完整修行的方法,阿底峽尊者才能完成圓滿的成就。而智者大師等修行成就未如阿底峽尊者來得高,主要乃是因為當時漢地圓滿傳承的教法並不存在。然而,即便如此,佛菩薩仍然用其悲心顯示了殊勝的修行之路。
- 找善知識,當然佛陀直接教最好;不然,十地菩薩的彌勒或文殊師利菩薩也很殊勝。至於初地的龍樹菩薩可能又差了一截。但這也是錯誤的理路,因為這些菩薩的本地風光都是佛,是我們自己條件有限制。因此,沒有辦法親自感得佛身來教導我們,但仍能由大地、初地菩薩,甚或凡夫示現佛的加持。我們必須認知,不是其不圓滿,而是我們自己業力所感。因此,對智者大師等,仍要看成像佛陀、阿底峽尊者般,一樣地禮敬,因為他們所傳承都是佛陀悲心的教導。
- 因此老師和仁波切要先禮敬修行者,再來才是抉擇有沒有得到學定的教授。
- 法師針對上師開示「這一句話道盡了修行人的多少辛酸啊!如果不知道什麼是昏沉、什麼是散亂….有人卻認為已經得定了,實際上那是一種細昏沉」引了廣論 P366LL2「沈沒謂心於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故雖澄淨,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沈沒」。
- 修定的過程中,當生起沈沒,須被對治。
- 修定時,心要緣一個境界,如佛像等,要很穩定,佛像是心所緣。如心對所緣,心放緩、不是很清晰,即為沈沒。
- 宗大師在此抉擇得十分深細,即便心於所緣清澄、寧靜、清晰,但,如果執持的心力不是非常有力、非常清晰,都可能有細昏沈的問題。因此對細昏沈也要覺察。
- 不了解細昏沈,會有什麼問題?師父舉剛出家時和老修行一起閉關修行為例,修行要斷除的過失,如果沒有善知識和經論引導,是很容易出問題。
- 上師進而提到「離世專修,樂此不彼,但我所修的一切原來只是昏沉而已,心會碎掉的」。因為修行是想得到超過世間的東西,一定要有師長引導,但如果沒有教授,隨便找所緣,所引之果,不只是心碎,更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 經典中提到,修禪定,佛法外道都有,其間不同的是,外道在修深時,升到天人,甚或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禪定,而自以為已從輪迴解脫,但經過如一瞬的八萬四千大劫後,臨出定前才驚覺自己仍在輪迴中,並進而引發瞔心,如此在修深定中引發的瞔心,便讓其從非想非非想處天直接墮入地獄。
- 因此,上師提到「由修之門而無與倫比,其實每次都非常非常地感動」,因為宗大師在很認真的修行後,告訴我們實修的道理,就是為了要「拯救你我」。
- 「沒有清淨教授」是會慘不忍睹的,因為沒有按照善知識依據經論的引導。
- 師父曾經開示淨土法門是很殊勝、由佛陀慈悲開展的法門。古人說萬修萬人去,但現在卻是萬修萬人不去,為什麼?師父說念佛法門很好,但修的人修錯。因為念佛之人,覺得經典不需要,同時也不需要恭敬。然而念佛的祖師印光大師,乃是學了很多經典的大宗家,其自稱我自己能力不夠,只能學念佛,但對其他法門、經典仍舊十分恭敬。
- 我們應該自認是我自己尚無能力學習這些經典,然而經典,絕不是打閒岔,也不能排斥其他人學習經論,因為這是一種謗法。當一邊念佛,卻一邊排斥佛法、排斥經典,功德何能抵過?而參禪也是相同。
- 除了印光大師外,包含密勒日巴尊者、六祖大師、温薩巴尊者(三世班禪)等,不論當生做何種示現,但在過去生,都有很深的教理、禪定等之學習與基礎。因此,「對修之門有沒有感同身受?」是上師很善巧的引導
-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要不找老師,看著別人、批評別人、自以為是的閉門造車,而要依止善知識、把經典當做呼吸一般
No Comments